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潭門:漁家小鎮闖新路

2020-12-17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袁宇

  這幾天,瓊海市潭門鎮林桐村的符名林很忙。

  「想趁淡季給民宿升級,到下半年旺季時給遊客更多驚喜。」1980年出生的符名林是地地道道的漁民出身,現在經營著一家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民宿,「以前下海捕魚,現在『洗腳上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符名林的民宿叫「無所歸止」,距離潭門港不遠。雖然沒有大景區作為依靠,但這棟只有10來間客房的民宿自2018年5月開業後,已經接待了5000多名遊客,產生經濟效益超過100萬元。

  「潭門能有今天,得感謝黨的政策。」符名林說,在黨的政策引領下,潭門發展迅速,不僅硬體條件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越來越舒適,還成為頗受遊客青睞的漁業風情小鎮,改變了眾多潭門人的生活。

  圓夢

  耕海牧漁向深藍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海,看到停滿漁船的漁港,整個小鎮都瀰漫著海的味道。」6月2日,來自內蒙古的遊客李保鋒在參觀潭門漁港時興奮地說。

  千百年來,潭門人遠下重洋,耕海為業,從最初的水上漁家,到依岸而居,再到漁村、漁鎮,潭門人的生活離不開「漁」。

  家住潭門鎮排港村的陳昌平還記得自己17歲時第一次出海的場景。「乘著一條10多米長的木製漁船,船上設備很簡陋,除了漁網就是一些簡單的生活設施。在海上搖搖晃晃,一出海就是兩個多月。」陳昌平說,當時船上也沒有冷藏設備,捕到魚後只能製成魚乾帶回來,「最怕遇到大風大浪,讓人心驚膽戰。」

  這種令陳昌平心驚肉跳的出海經歷持續了6年。1986年,23歲的陳昌平與人合夥更換了一條20多米的大漁船,「雖然噸位還是不大,但各方面都比以前那條強多了。」陳昌平說,新漁船空間大了不少,帶的補給也更多,「這樣我們能去更遠的海,捕更大的魚,掙更多的錢。」

  造大船,闖大海,捕大魚,是縈繞在陳昌平心中的夢想。「漁船大了,抗風能力強了,就越安全,就能更安心到深海抓大魚。」陳昌平說,通常遠洋漁船捕撈回來的多是一些名貴的魚,如蘇眉、石斑、黑鯧等等,「這些魚的價格高,我們的收入也高些。」

  2013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潭門,鼓勵漁民們造大船、闖大海、抓大魚。省政府、瓊海市政府也鼓勵漁民造大船,支持漁民們到深海抓大魚。

  「我和我兄弟購買了兩艘350噸的鋼質船,船上安裝了北鬥導航系統和一些高科技安全保障設備,比以前那些二手船強太多了。」潭門鎮合龍村漁民柯維秀說,漁民造大船,政府不僅有資金扶持,還有油料補貼等各種政策,「加上大船的效益也好,現在大家都敢造新船。」

  幾年來,潭門鎮多出了30多艘大漁船。除此之外,鎮區也發生了巨大的喜人變化,坑窪的道路變得平坦、寬敞,路邊的房屋是濃鬱的南海風情,還有造型別致的路燈,時尚的氣息撲面而來。

  求變

  「洗腳上岸」謀發展

  在大海裡闖蕩了半生的陳昌平,最終選擇了「洗腳上岸」。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陳昌平於2018年5月開了一家海鮮大排檔,「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旅遊旺季,大排檔的生意很好。開店政府還有補貼,產出也穩定得多。」

  儘管選擇了上岸,陳昌平卻依然定期保養自家的漁船。「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技藝,不能丟了。」陳昌平說,有時候自己也會到近海捕一些魚回來,當地近海的海鮮頗受遊客及當地人喜歡,「現在用的漁船跑得快,大半天功夫就能回來,不耽誤開店。」

  與陳昌平相比,符名林算是徹徹底底上了岸。「高中未畢業就輟學,從小就跟父親出海,做了10年的漁民。」符名林說,謀求轉型發展的念頭早早地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2013年以來,潭門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那以後來潭門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覺得辦民宿是一個很不錯的行業。」2017年,符名林和朋友一起,租下了石碗村的一棟兩層小樓,改造成為具有漁家風情的民宿。

  符名林的民宿從整體風格到內部設計,靈感都來源於潭門的當地傳統文化。「雖然沒有大景區可依靠,但潭門有不可多得的淺灘,有深厚的耕海文化,本身的文化旅遊資源就是民宿最大的後盾。」符名林說。

  符名林的民宿在潭門取得了成功。2018年春節,民宿試營業時,就已經人氣火爆,客房常常爆滿。如今,他的民宿在平時工作日的入住率已接近六成,在周末和節假日更是常常爆滿。

  民宿還與其他漁民所轉型相關行業對接,客人可以品嘗到綠色農產品、新鮮海鮮;可以體驗漁村生活,捕魚、抓螺;有客人想出海遊玩,就推薦到潭門休閒漁業碼頭,乘坐有運營資質的休閒漁船去玩。

  「潭門的海是我們的共同財富。」符名林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漁民「洗腳上岸」,「我想爭取在三五年內,把品牌門店發展到10到15家,吸引更多漁民加入進來,不再單純地靠海吃海,為潭門人闖出一條更好的致富路,也為後代保留一片蔚藍的大海。」

  謀遠

  漁旅融合蹚新路

  「以前出海一次要兩個月時間,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天都能回家,還有穩定收入。」今年40多歲的漁民李瓊日如今已不再出海捕魚,2018年初,當了近20年船長的他將自家的漁船出租給一家休閒漁業公司,自己也進入公司工作,負責開船帶遊客出海遊玩。

  在李瓊日看來,「想提高生活質量,就必須開闢新的致富門路。」

  沿著潭門中心漁港的道路慢慢走,隨風入鼻的是海的味道,抬眼所見是海的風光,讓人處處感受到海韻漁味。從傳統漁業小鎮,轉變為獨具漁家特色的新型旅遊小鎮,就是潭門鎮的求變之道。

  潭門鎮黨委書記周海通表示,傳統海洋捕撈業的發展潛力有限,必須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潭門要做足做好特色風情小鎮的文章,走漁旅融合發展之路。」

  挖掘耕海文化,打造「潭門趕海」品牌,做強海鮮餐飲業,發展漁家民宿……潭門鎮從保護近海漁業資源出發,紅紅火火地搞起了休閒漁業。

  今年已84歲高齡的老船長蘇承芬說,原先的潭門漁民主要是靠著海洋捕撈賺錢,要麼就是外出打工,「現在可選的路子多了,發展的機會多了,年輕人也願意留下來了。」

  遊客多了,產業也就活了。如今,潭門遊客接待量最高時日均突破5萬人次,形成了以漁業、旅遊和工藝品生產銷售多業並舉的產業體系。

  「潭門旅遊業的發展活力將更加旺盛。」潭門鎮鎮長王國熊透露,2018年4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開館以來,已為潭門帶來了超過50萬人次遊客,潭門馬鮫魚銷售總量達到80噸、紅杉魚銷售量超過200噸,「海鮮、美食及特產成為遊客到潭門必選的時尚產品。」

  據介紹,潭門鎮將繼續做好海洋文章,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產業,扶持發展近海休閒漁業,打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休閒漁業特色品牌,深度打造「潭門海鮮」名片,發展潭門餐飲旅遊產業,並發展熱帶高效現代農業,讓產業多點開花,助推潭門南海風情小鎮發展。

  (本報嘉積6月9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面向南海自信微笑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特約  行走海南名鎮  海南日報  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 聯合主辦  行 從瓊海市嘉積鎮往博鰲方向走10公裡,抵達一個叫上埇的小集市後,沿左邊的一條柏油公路再走10公裡,便是潭門鎮。
  • 海南日報數字報-遊南海絲路 品潭門海鮮
    」品牌效應,增強瓊海特色小鎮的旅遊競爭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遊客觀光旅遊,拉動旅遊消費,瓊海緊緊圍繞「打造田園城市 構建幸福瓊海」發展戰略,依託潭門南海漁業小鎮豐富的南海海洋資源、深厚的漁耕文化以及可歌可泣的漁民愛國文化,專門策劃推出海南(潭門)海鮮美食文化周,希望以特色節慶活動不斷豐富小鎮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使潭門作為中國南海第一小鎮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和美好,並進而帶動當地餐飲、旅遊、購物等相關產業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漁民開設「漁家小屋」
    本報嘉積9月15日電 (記者蔡倩)在瓊海市潭門鎮,一家主打「闖海」文化的特色漁家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大橋開通啦———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海南不少旅行社爭相到博鰲、潭門踩線,「博鰲+潭門」兩大明星小鎮是一年來島內各大旅行社重點推出的熱門線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歡樂時節田園唱牧歌
    有人感慨,短短兩三年間,瓊海仿佛變魔術般推出一個又一個精心打造的旅遊特色小鎮,從博鰲到潭門到中原到大路,從石壁民俗風情到會山的黎苗特色,這裡呈現的是百姓幸福家園與遊客度假天堂渾然一體、合二為一、各得其所,主人與客人、市民和遊客共同享受瓊海田園牧歌式的和諧生活。  鄉村美:鄉愁繚繞最喜悅  歲末的瓊海,滿溢著收穫的喜悅。
  • 【習總書記視察海南五周年回訪】瓊海潭門:南海風情小鎮產業轉型...
    休閒旅遊業態的發展也讓潭門更具魅力,吸引了大批遊客。  「習總書記的到來,對潭門的旅遊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覺得民宿是旅遊的方向,所以想從這方面著手,把當地的旅遊資源挖掘出來。」去年,漁民符明林看準時機完成「轉型」,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名為「無所·歸止」的民宿。客房12間,還可以承包小型會務,海邊的露天小清吧由廢船改造,別具漁家特色。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博鰲潭門:攜手共進未來更美好
    「店裡的客人,大多數是從博鰲來潭門吃飯的遊客。我會推薦他們先在店內走一走、看一看,了解漁家風情和耕海文化。」陳庭雄說。  為了吸引遊客,漁家小屋的前廳走廊有漁家祖訓、漁家順口溜、漁家稱呼等民俗文化的介紹。其中一句「活魚逆流而上,死魚順流而下」的訓誡,更是讓遊客直接感受到潭門漁民不畏艱辛、敢闖敢幹的耕海精神。
  • 瓊海潭門:海洋經濟強鎮 濱海邊陲鎮變漁業風情鎮
    南海網瓊海9月23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黃丹 劉麥)9月23日,「百城百網海南深呼吸」——2014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海南行的50多名編輯記者走進瓊海潭門,感受南海風情,體會幸福小鎮。潭門,這個位於海南省東部、自古就以漁業聞名的濱海小鎮,這2年間,在海南新聞界的視線裡,可謂聚光度不低。2013年4月伊始,經過了3個月對道路和街道立面進行改造的潭門,舊貌換新顏,以新型城鎮化範例的面孔登上了報端。2013年4月8日,隨著習總書記的到訪,潭門小鎮名聲大噪,以南海之門和愛國重地的形象吸引了國內外的關注。
  • 視頻海南:航拍瓊海潭門漁港,千年漁港伊水而臥
    潭門千年漁港碧海銀灘,水清沙白,漁港內漁船一溜兒排開,頗為壯觀。潭門的每一絲風,都帶著大海的韻律、漁家的味道,在這裡,人們可以觀賞海景、參與捕撈,更可以品嘗來自南海的肥美海鮮。在這個千年漁港小鎮裡, 你能觸摸和感受是天堂般的絕美享受!
  • 瓊海潭門「漁二代」轉產轉型:上岸"吃海"生活鮮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瓊海潭門「漁二代」轉產轉型:上岸「吃海」 生活鮮美  從耕海牧海到發展休閒漁業,吃「旅遊飯」,如今,在瓊海潭門鎮,越來越多的「漁二代」選擇「洗腳上岸」,轉型轉產。  「80後」莫壯森就是其中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大橋:新的交通支撐
    瓊海市潭門大橋橫跨潭門港,連接博鰲和潭門兩鎮,是瓊海市重點建設項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鍋鮮」裡的潭門味兒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要說吃海鮮,在海南可以有很多種吃法。
  • 海南瓊海潭門大橋施工進入收尾 展現僑鄉新面貌
    海南瓊海潭門大橋施工進入收尾 展現僑鄉新面貌   中新網瓊海3月5日電(龐家東)海南瓊海市委書記符宣朝日前到潭門大橋建設工地調研時表示,要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之前做好潭門鎮墟主要街道、老街小巷和周邊村莊的改造,爭取在論壇期間讓國內外嘉賓和媒體切身感受到僑鄉瓊海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觀論壇風雲 品瓊海味道
    若是走累了,大可以去那一間「老房子」咖啡屋小坐,在海南老式建築裡品一品似乎被歲月薰陶過的咖啡。順著海風的味道走向海邊,博鰲濱海酒吧一條街正靜靜等待著你。以海的故事、博鰲時間、老房子等十數間風格迥異的酒吧在海邊一字排開而建,想要愜意吹海風,撒歡踏海浪,飲酒品茶打發時光,這裡是再好不過的場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有一種味道,叫瓊海
    在剛剛結束的2016海南美食文化節上,瓊海清補涼、八卦陣雞屎藤、芒果腸粉等瓊海美食深受食客們的青睞,每天食客爆滿。中秋小長假即將來臨之際,瓊海再次向遊客發出邀請——請到瓊海遊玩,品嘗原汁原味的瓊海味道。  田園溫泉鵝  肉質鮮美  溫泉鵝近年來異軍突起,熱度和口碑不亞於嘉積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老漁港 旅遊新「寶地」
    潭門鎮委書記龐飛告訴記者,從8日開始,將進行為期4天的展示、展銷活動,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嘉賓來這裡親自體驗和感受獨特的文化魅力。「我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不斷挖掘、豐富、提升潭門文化,將潭門南海風情小鎮的魅力展現給更多的島內外朋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到瓊海玩一把海南式小清新
    淡雅自然、樸實靜謐的瓊海等你來。  海邊的海濱酒吧公園、河邊的酒吧一條街、田園裡的咖啡驛站……瓊海有著眾多小清新餐飲休閒名店,並且像江湖門派一樣自成體系:老房子、老南洋等「老字號」系列,河畔船說、龍壽傳說等「傳說」系列,海的故事、潭門故事等「故事」系列,都以各自的風情帶給遊客不同的味道。  「老房子」系列是瓊海咖啡文化的代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麗漁村,如何打造?
    ■ 本報記者 陳雪怡 羅霞  8月17日,2019年第五屆瓊海潭門趕海節開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歌碧歐」
    上點年紀的海南人,或許還會記得,當年海外鄉親回鄉時,就是帶著印有這種圖案的美味點心分送給家鄉親朋的。  這一次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他們帶回了一個類似老式爆米花機器的東西——這是東南亞一帶曾經用來烘焙咖啡的用具。幸運地,他們還從一個開了很多家咖啡連鎖店的瓊海鄉親那裡,尋到了曾經的老咖啡配方!和前幾次到東南亞一樣,他們這次又順道帶回了一批過去的咖啡杯、搪瓷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田園城市勁奏農業交響曲
    這樣的例子,在近兩年的瓊海並不鮮見,該市大力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顏業禮告訴記者,瓜菜生產方面,瓊海引進推廣優新品種和精細化品種,調整種植布局,形成「一村一品」「一洋一品」的生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