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門大橋於2001年動工建設,但因為徵地問題被群眾阻撓,開工後建成了半拉子橋。後經當地政府積極做群眾思想工作,切實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經絕大多數村民同意,停工的大橋於2012年12月15日正式復工建設,2014年3月19日正式通車。
潭門大橋道路全長3584.194米,總投資接近1億元。
這一項目分兩個子項工程實施:1.潭門大橋引橋及引道工程;2.舊路改造工程(含富港路、嘉潭路、港區路改造)。
潭門大橋引橋及引道工程:線路全長1236.463米,其中潭門大橋長420米,橋面寬18.5米;新增北側引橋全長195.75米,橋面寬18.5米;橋頭引道長621.38米,紅線寬18米的線路長122.78米,紅線寬56米的線路長504.6米。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車速為40km/h,設計年限為15年。
舊路改造工程(共有3條路):嘉潭路,路長719.468米,紅線寬為30米,瀝青混凝土路面;富港路,路長893.112米,紅線寬為22米,瀝青混凝土路面;港區路,路長735.151米,紅線寬為18~21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項目開工後,由於道路部分用地徵地拆遷安置工作沒解決落實,群眾幹擾阻力大,施工不能全面展開。施工單位3次進場3次退場,項目處於停工狀態。為減輕項目徵地拆遷壓力,促使項目順利實施,在滿足安全和設計要求的前提下,市政府同意採取延長潭門大橋引橋段的方式,以避開徵地拆遷難度較大地段。
2012年底,在瓊海市委、市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瓊海市交通運輸局與潭門
鎮政府和舊縣村委會協調溝通,促使項目早日開工。一是派出多人工作組深入潭門鎮配合鎮政府開展徵地拆遷工作;二是加大宣傳力度,製作大型項目建設效果圖和項目調整引橋方案效果圖在潭門鎮墟顯眼位置張掛,廣泛宣傳項目建設的意義;三是進一步細化設計、施工方案,在將引道調整為引橋的同時,再爭取設計單位優化調整引橋走向,儘可能避開水井,遠離自然村莊;四是向省交通運輸廳爭取下達農村公路項目資金,幫助該村進行村道水泥硬板化建設。
潭門大橋建成後,不僅打通了潭門與博鰲兩鎮之間的交通障礙,而且對改善瓊海東部交通格局,實現潭門與博鰲地區人流物流快速、合理流通,加快瓊海沿海開發、海產品開發以及旅遊房地產開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還將改善沿途群眾出入條件,在沿道路經過區域形成新的居民社區和沿路商業帶,加速沿海區域的融合,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為潭門中心漁港的開發建設,建成海南省東部的濱海重點漁港、漁船停靠避風基地、水產品中轉與加工基地、西南中沙漁船後勤補給基地、漁業休閒基地,同時也將成為漁、商、旅相結合的綜合型漁港提供交通支撐。
(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