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潭門魚王爭霸賽在潭門漁民廣場舉行。
在潭門地區從事海洋捕撈作業、海鮮經營批發或經營海鮮食店的老闆們,拎著各式生猛海鮮前來向客人展示:有龍膽、海鰻、蝴蝶等活海魚,也有龍蝦、對蝦、大紅螃蟹、海膽、海星等海鮮產品。潭門味道海鮮店的老闆眉飛色舞地向遊客們介紹:這是長期生活在珊瑚石周圍的石頭魚、那兒有產自黃巖島附近海域的老鼠斑、當地漁民稱之為「白雪公主」的珍貴石斑類魚、還有產自潭門港附近海域的大紅對蝦……
品類繁多的各類魚蝦讓遊客嘖嘖稱奇,也讓潭門的船老大和漁民們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在南海上漂了近兩三個月的船老大們,悠哉地坐在街邊大排檔裡喝茶,和熟絡的人們分享著潭門漁民的那些特殊捕魚方法。
遊客們七嘴八舌地發問:「潭門的漁民就是以打魚為生?」漁民們回答,「我們是不打魚的漁夫。」這回答讓遊客們滿頭霧水:「怎麼講?」大口喝茶的漁民放下杯子,抹嘴道:「在中國,不管山東、浙江、福建,還是廣東或海南其他地方,所有漁民都是在船上捕魚,在水面勞作,只有潭門鎮的漁民是到三沙的珊瑚礁中潛水作業,捕撈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哪裡有珊瑚礁,我們就奔向哪裡。這種方式從宋代就開始了。」一位遊客大聲叫道:「宋代還沒有潛水設備呢!」漁民們坦然地回答,「我們向來都潛水,潭門鎮的男孩別的技術不學,就學潛水。」
每年冬季11月-12月,東北風起,潭門漁民們便駕船南下,去往南海作業,至第二年的清明、穀雨期間西南風起,漁船就會滿載而歸。很多人都誤認為潭門漁民是去南海捕魚,其實他們的生產項目還包括網釣魚蝦,捕撈各類海參海螺,採集麒麟菜等。
「珊瑚礁裡聚集的魚、蝦、螺都很多,但是用不了網,會把網刮破。」講到激動時,漁民們甚至站了起來,比劃著珊瑚礁的構造。他們的作業方式如此地與眾不同,只有在珊瑚礁中潛水作業,才能找到生存之路。
潭門老一輩漁民,從小就練就一身潛水的好功夫,不帶氧氣瓶一個猛子能扎到水下20米或者30米的深度,身手矯捷地抓活魚、割海參、撿公螺(馬蹄螺)。這三樣被潭門人稱為「潛水撈三寶」。典型的「潭門鎮式」作業,只用一根簡單的管子潛水捕撈,在珊瑚礁中尋找聚集的眾多海珍品,比如海參、石斑魚。潭門人所創造的獨特的捕撈方式,不藉助沒有任何先進設備,他們只用一根管子就潛水下去。管子的作用類似潛水員的氧氣瓶,但要簡陋得多。
現在潭門漁民有了輕潛設備(腳蹼、氧氣瓶、潛水鏡)就不一樣了。漁民少用米來作度量單位,問潛水的深度,他們會樸實地展開雙臂,然後自豪地告訴人們:能潛30個到35個。這個長度約45米-60米,也是潭門漁民的潛水極限。
在漁民們的描述中,一個色彩斑斕、清澈透亮的海底世界在人們腦海中逐漸展現:那裡有水中迅捷靈巧又精靈古怪的海魚、礁盤上多得像曬穀場上的穀子一樣的海參、粘在礁體上生長的牡礪、遍地的公螺……
西沙、南沙的一些淺海礁盤裡,海參品種豐富,有梅花參、二班參、黑尼參、蛇目參等十多種。海參一般在水下二三十米處,漁民們用長繩竹竿綁上帶釣鉛錘,潛水撈取。「一般抓到海參後先放在舢板上,到海島了再卸下來,剖肚挖腸,再拌上草木灰曬乾,曬乾了的海參也有半斤多,碗口那麼大。」一位漁民伸手比劃著。
關於牡蠣,西沙、南沙的種類也很多,大部分在水下十幾米粘固在礁體上生長,其肉乾最大的有1公斤以上。正常情況,每艘船一天能獲50公斤左右。牡蠣肉味鮮美,可加工製成蠔豉、蠔油及罐裝品。
西沙、南沙還產馬蹄螺,漁民多稱其為公螺,貝殼多呈圓錐形或蝸牛形,棲息在潮間帶至淺海巖石、沙或泥質海底。起初海南漁民揀公螺只是取其肉,殼丟掉。但隨著飛機工業的飛速發展,飛機機體噴漆需要馬蹄螺殼珍珠層作為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南沙群島的馬蹄螺開始被大量採集,銷往國際市場。
除了潛水作業外,潭門漁民還喜歡在南沙「行盤」。「行盤」指的是在大海退潮後,在島嶼附近淺海的礁盤上,一邊行走一邊尋找撿拾公螺和割蚵,較為輕鬆。但這樣的作業方式已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