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魚王:深海潛水捕大魚!

2020-12-16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蔡倩

  近日,潭門魚王爭霸賽在潭門漁民廣場舉行。

  在潭門地區從事海洋捕撈作業、海鮮經營批發或經營海鮮食店的老闆們,拎著各式生猛海鮮前來向客人展示:有龍膽、海鰻、蝴蝶等活海魚,也有龍蝦、對蝦、大紅螃蟹、海膽、海星等海鮮產品。潭門味道海鮮店的老闆眉飛色舞地向遊客們介紹:這是長期生活在珊瑚石周圍的石頭魚、那兒有產自黃巖島附近海域的老鼠斑、當地漁民稱之為「白雪公主」的珍貴石斑類魚、還有產自潭門港附近海域的大紅對蝦……

  品類繁多的各類魚蝦讓遊客嘖嘖稱奇,也讓潭門的船老大和漁民們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在南海上漂了近兩三個月的船老大們,悠哉地坐在街邊大排檔裡喝茶,和熟絡的人們分享著潭門漁民的那些特殊捕魚方法。

  遊客們七嘴八舌地發問:「潭門的漁民就是以打魚為生?」漁民們回答,「我們是不打魚的漁夫。」這回答讓遊客們滿頭霧水:「怎麼講?」大口喝茶的漁民放下杯子,抹嘴道:「在中國,不管山東、浙江、福建,還是廣東或海南其他地方,所有漁民都是在船上捕魚,在水面勞作,只有潭門鎮的漁民是到三沙的珊瑚礁中潛水作業,捕撈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哪裡有珊瑚礁,我們就奔向哪裡。這種方式從宋代就開始了。」一位遊客大聲叫道:「宋代還沒有潛水設備呢!」漁民們坦然地回答,「我們向來都潛水,潭門鎮的男孩別的技術不學,就學潛水。」

  每年冬季11月-12月,東北風起,潭門漁民們便駕船南下,去往南海作業,至第二年的清明、穀雨期間西南風起,漁船就會滿載而歸。很多人都誤認為潭門漁民是去南海捕魚,其實他們的生產項目還包括網釣魚蝦,捕撈各類海參海螺,採集麒麟菜等。

  「珊瑚礁裡聚集的魚、蝦、螺都很多,但是用不了網,會把網刮破。」講到激動時,漁民們甚至站了起來,比劃著珊瑚礁的構造。他們的作業方式如此地與眾不同,只有在珊瑚礁中潛水作業,才能找到生存之路。

  潭門老一輩漁民,從小就練就一身潛水的好功夫,不帶氧氣瓶一個猛子能扎到水下20米或者30米的深度,身手矯捷地抓活魚、割海參、撿公螺(馬蹄螺)。這三樣被潭門人稱為「潛水撈三寶」。典型的「潭門鎮式」作業,只用一根簡單的管子潛水捕撈,在珊瑚礁中尋找聚集的眾多海珍品,比如海參、石斑魚。潭門人所創造的獨特的捕撈方式,不藉助沒有任何先進設備,他們只用一根管子就潛水下去。管子的作用類似潛水員的氧氣瓶,但要簡陋得多。

  現在潭門漁民有了輕潛設備(腳蹼、氧氣瓶、潛水鏡)就不一樣了。漁民少用米來作度量單位,問潛水的深度,他們會樸實地展開雙臂,然後自豪地告訴人們:能潛30個到35個。這個長度約45米-60米,也是潭門漁民的潛水極限。

  在漁民們的描述中,一個色彩斑斕、清澈透亮的海底世界在人們腦海中逐漸展現:那裡有水中迅捷靈巧又精靈古怪的海魚、礁盤上多得像曬穀場上的穀子一樣的海參、粘在礁體上生長的牡礪、遍地的公螺……

  西沙、南沙的一些淺海礁盤裡,海參品種豐富,有梅花參、二班參、黑尼參、蛇目參等十多種。海參一般在水下二三十米處,漁民們用長繩竹竿綁上帶釣鉛錘,潛水撈取。「一般抓到海參後先放在舢板上,到海島了再卸下來,剖肚挖腸,再拌上草木灰曬乾,曬乾了的海參也有半斤多,碗口那麼大。」一位漁民伸手比劃著。

  關於牡蠣,西沙、南沙的種類也很多,大部分在水下十幾米粘固在礁體上生長,其肉乾最大的有1公斤以上。正常情況,每艘船一天能獲50公斤左右。牡蠣肉味鮮美,可加工製成蠔豉、蠔油及罐裝品。

  西沙、南沙還產馬蹄螺,漁民多稱其為公螺,貝殼多呈圓錐形或蝸牛形,棲息在潮間帶至淺海巖石、沙或泥質海底。起初海南漁民揀公螺只是取其肉,殼丟掉。但隨著飛機工業的飛速發展,飛機機體噴漆需要馬蹄螺殼珍珠層作為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南沙群島的馬蹄螺開始被大量採集,銷往國際市場。

  除了潛水作業外,潭門漁民還喜歡在南沙「行盤」。「行盤」指的是在大海退潮後,在島嶼附近淺海的礁盤上,一邊行走一邊尋找撿拾公螺和割蚵,較為輕鬆。但這樣的作業方式已屬過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潭門:漁家小鎮闖新路
    陳昌平說,當時船上也沒有冷藏設備,捕到魚後只能製成魚乾帶回來,「最怕遇到大風大浪,讓人心驚膽戰。」  這種令陳昌平心驚肉跳的出海經歷持續了6年。1986年,23歲的陳昌平與人合夥更換了一條20多米的大漁船,「雖然噸位還是不大,但各方面都比以前那條強多了。」陳昌平說,新漁船空間大了不少,帶的補給也更多,「這樣我們能去更遠的海,捕更大的魚,掙更多的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面向南海自信微笑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特約  行走海南名鎮  海南日報  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 聯合主辦  行 從瓊海市嘉積鎮往博鰲方向走10公裡,抵達一個叫上埇的小集市後,沿左邊的一條柏油公路再走10公裡,便是潭門鎮。
  • 海南日報數字報-遊南海絲路 品潭門海鮮
    、深厚的漁耕文化以及可歌可泣的漁民愛國文化,專門策劃推出海南(潭門)海鮮美食文化周,希望以特色節慶活動不斷豐富小鎮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使潭門作為中國南海第一小鎮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和美好,並進而帶動當地餐飲、旅遊、購物等相關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創業和就業空間,促進農村轉型發展和農民增收,以充足的內驅力推動小鎮城鎮化建設的持續發展。
  • 潭門港:自古遠航耕深海
    潭門港漁民在碼頭裝卸漁貨。(資料片) 特約記者 蒙鍾德 攝 特約記者 蒙鍾德 攝   在海南眾多的漁港之中,潭門港是很特別的,之所以說它特別,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海南大部分漁港的漁民都是從事近岸捕撈,而潭門港漁民是遠航到西沙、南沙;其二,其他地方的漁民都是海上漁民,捕撈作業都是駕駛船隻在海上完成,而潭門的漁民自稱為「海底的漁民」,他們通過潛水到海底去捕撈各種海產。   七月的潭門漁港,港口內停放了數百艘船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大橋開通啦———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海南不少旅行社爭相到博鰲、潭門踩線,「博鰲+潭門」兩大明星小鎮是一年來島內各大旅行社重點推出的熱門線路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鍋鮮」裡的潭門味兒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要說吃海鮮,在海南可以有很多種吃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紅火火 年年有「魚」
    漁民愛的是它的吉利吉祥,食客討的是那一份「鴻(紅)運當頭,年年有餘(魚)」的期盼。  綠色天然 來自海洋的饋贈  「長坡米爛洛基粽,王五狗肉香透胸,馬井紅魚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這是一首在儋州流傳甚久甚廣的民歌。民歌中提到的「馬井紅魚」,就是儋州漁業大鎮白馬井出產的紅魚乾。  紅魚,學名叫紅鰭笛鯛,又名紅槽魚、紅雞,是暖水性中下層魚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大橋:新的交通支撐
    瓊海市潭門大橋橫跨潭門港,連接博鰲和潭門兩鎮,是瓊海市重點建設項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漁民開設「漁家小屋」
    新建的「漁家小屋」距離瓊海市潭門大橋僅5分鐘車程,是潭門鎮日新村當地漁民所開辦的一處漁家旅遊休閒地,從裡到外都透著濃厚的漁家風情和耕海文化。  前廳走廊是一面由各式漁網組成的漁網牆,記者注意到,牆上的每張漁網都貼上了標籤,標明漁網類型、適合捕撈的季節等信息。  在漁家小屋的庭院外牆上,牆面上還有漁家祖訓、漁家順口溜、漁家稱呼等民俗文化。
  • 瓊海潭門:海洋經濟強鎮 濱海邊陲鎮變漁業風情鎮
    潭門,這個位於海南省東部、自古就以漁業聞名的濱海小鎮,這2年間,在海南新聞界的視線裡,可謂聚光度不低。2013年4月伊始,經過了3個月對道路和街道立面進行改造的潭門,舊貌換新顏,以新型城鎮化範例的面孔登上了報端。2013年4月8日,隨著習總書記的到訪,潭門小鎮名聲大噪,以南海之門和愛國重地的形象吸引了國內外的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魚兒作伴好還「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雪怡  每天起床打開手機,王愛民做的第一件事是看看他的魚兒們——通過水下實時監控視頻,和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裡暢遊的魚群「聊聊天」:「哎喲,這條色彩斑斕的魚兒不是蘇眉魚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有一種味道,叫瓊海
    在剛剛結束的2016海南美食文化節上,瓊海清補涼、八卦陣雞屎藤、芒果腸粉等瓊海美食深受食客們的青睞,每天食客爆滿。中秋小長假即將來臨之際,瓊海再次向遊客發出邀請——請到瓊海遊玩,品嘗原汁原味的瓊海味道。  田園溫泉鵝  肉質鮮美  溫泉鵝近年來異軍突起,熱度和口碑不亞於嘉積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名透出濃濃海南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更路簿》上記載的南海各個島礁的名字,都是由最先發現他們的海南老漁民特別是潭門漁民命名的
  • 【習總書記視察海南五周年回訪】瓊海潭門:南海風情小鎮產業轉型...
    南海網記者 劉洋 攝  2013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視察,鼓勵漁民「捕更多、更大的魚」「收入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以前打漁,要把魚拿到對岸去賣,以後就在自家加工,讓遊客吃得也放心。」陳昌平說,相信海鮮店開起來後,收入會比賣魚多。  「進行漁業轉型升級,美麗鄉村就是很好的切入點。」王國熊說,潭門實施鄉村振興,以排港村作為切入點,將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培育本地優秀人才,深度挖掘潭門的優秀文化,讓村民們也能享受城裡人的生活。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雙溝溪的水「活」了
    ■ 本報記者 袁宇  「媽媽看,水裡有魚!好大的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博鰲到潭門不到10分鐘
    本報嘉積3月19日電 (記者李科洲 蘇慶明 特約記者王儀)讓瓊海市百姓翹首盼望多年的潭門大橋今天正式通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潛到海底,做一條自在的魚
    ■ 本報記者 趙優  說起潛水,大多數人會想到普吉島、夏威夷、峇里島等,其實,海南也是一大潛水勝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將積極開發專業潛水市場
    近年來,隨著海南休閒海洋旅遊產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潛水這項極具探索魅力的運動項目也受到越來越多國人的推崇和喜愛。  在海南,蓬勃發展的體驗式潛水活動為休閒及體育運動潛水提供了巨大的群眾基礎。中國目前每年有150萬人次的遊客參與體驗式潛水,有接近30%的人群有興趣在未來進一步深入參與潛水運動,但是在這樣看似可觀的數據面前,海南的各個潛水技術培訓中心都有些困惑——海南潛水行業存在著考證難的問題,大多數潛水愛好者還是會選擇到國外的一些潛水基地考證。  在2016年中國(陵水)國際潛水節「潛水休閒旅遊發展論壇」上,潛水業資深專家對中國潛水市場做了詳盡分析。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聞名遐邇的鋪前海鮮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然,也孕育出一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