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潛到海底,做一條自在的魚

2020-11-22 海南日報
  ■ 本報記者 趙優

  說起潛水,大多數人會想到普吉島、夏威夷、峇里島等,其實,海南也是一大潛水勝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潛水運動十分方便。

  趁著盛夏,來海南做一條自由快樂的魚兒吧,回到生命最初的故鄉,去感受大海的神奇。

  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魅力

  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在波濤洶湧的波浪之下,隱藏著無數的生命元素,而我們的地球也被它所包裹,變成一顆藍色的星球……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總是對神秘的大海充滿好奇。

  每到盛夏,分界洲島、蜈支洲島等旅遊景區的潛水區,總能看到遊客排隊等待潛水的場景。這裡的海水清澈而透明,午後的陽光從海面折射下來,閃耀著波光,水面下,是成群遊蕩的各種魚類和搖擺著輕盈身姿的珊瑚。在經歷了最初的緊張和慌亂之後,潛入水中的人們感受到的就是自由自在的快樂,仿佛和身邊的魚兒一樣,也是大海中的一員。

  第一次來海南潛水的林珊這樣描述道:海南的海很藍,那種藍,深邃得攝人心魄,而又令人無比好奇,那看不到盡頭的深邃中究竟蘊藏著什麼?當同伴一個個被教練領下海,我背上重重的氧氣瓶,將呼吸器塞進嘴裡,告訴自己不要緊張,背對著倒向海裡,一瞬間,我進入一個完全寂靜的世界……

  在各景區的潛水區,當被教練帶著浮出海面時,會有許多遊客迫不及待地向教練詢問關於潛水的各種知識,希望下一次自己能夠更自在地看看美麗的海底世界。

  讓更多人關注海洋生態

  「沒有穿戴過面罩和腳蹼潛下大海,人們就不會意識到,每一勺海水裡都充滿生命。」這是「深海女王」——世界上潛得最深的女人西爾維婭·厄爾博士的一句名言。

  早在2012年,這位「美人魚」科學家就曾來到海南,專程到分界洲島進行潛水考察活動,對海南島的海洋環境給予了高度讚賞。今年7月,海南分界洲島「嘿,潛水吧!」首屆潛水環保主題系列活動暨PADI全球女士潛水日活動圓滿結束,向國內外的潛水愛好者們展示了海南島這個「中國潛水打卡地」。

  「潛水運動發展迅猛,2015年後更是爆發性地增長,這項運動已逐漸從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延伸到二線城市。」 PADI(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大中華區總裁樓彥表示。此次活動與分界洲島一拍即合,也正是看中了極具潛力的中國潛水勝地——海南。「潛水這項運動對水質要求很高,必須有海水的高清澈度和生物多樣性,我們看到了海南海洋生態和旅遊環境的改善。其實,每一位潛水者都是海洋環保人。我們也希望海南能向更多人傳遞這種生活方式,讓更多人關注海洋生態。」樓彥說。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魚兒作伴好還「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雪怡  每天起床打開手機,王愛民做的第一件事是看看他的魚兒們——通過水下實時監控視頻,和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裡暢遊的魚群「聊聊天」:「哎喲,這條色彩斑斕的魚兒不是蘇眉魚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魚王:深海潛水捕大魚!
    潭門味道海鮮店的老闆眉飛色舞地向遊客們介紹:這是長期生活在珊瑚石周圍的石頭魚、那兒有產自黃巖島附近海域的老鼠斑、當地漁民稱之為「白雪公主」的珍貴石斑類魚、還有產自潭門港附近海域的大紅對蝦……  品類繁多的各類魚蝦讓遊客嘖嘖稱奇,也讓潭門的船老大和漁民們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在南海上漂了近兩三個月的船老大們,悠哉地坐在街邊大排檔裡喝茶,和熟絡的人們分享著潭門漁民的那些特殊捕魚方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聞名遐邇的鋪前海鮮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然,也孕育出一方美食
  • 海南日報數字報-石頭魚出水成「金魚」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陳家漠  小院裡擺著數十隻直徑約1米的大水桶,桶裡遊弋著一條條巴掌長的小魚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考個潛水證,當個潛水客!
    而20米以下深度的海底,景色會更美麗,所以為了更自由地潛水、看到更多的美景,考個潛水證是個不錯的選擇。  簡單來說,潛水證就像駕駛執照,有了這個執照後你就可以進行各種不同程度的潛水運動,在世界各地的潛店你只有出示潛水證,潛店才會租裝備給你,允許你加入由該店潛水長帶隊的下潛運動。  就像駕駛執照分A、B、C照一樣,潛水證也分不同的等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沙釣捕金槍魚
    今天早上,瓊三亞F8138綜合補給船船長陳日海興奮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昨天晚上,於16日帶瓊三亞71100及瓊三亞71101兩艘船找到新漁場的陳日海,帶著滿意的收穫回到綜合補給船。其中讓大家開心的是,他帶回了一條重達93斤的金槍魚。  「釣到這條魚,我們這一趟出海就回本了。」陳日海說,金槍魚價格昂貴,並且不愁銷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紅火火 年年有「魚」
    紅魚喜歡生活在水深50米~90米處、底質為泥或沙泥的海區,它為肉食性魚類,個體細小的紅三魚、銀米魚等便是它們經常的食物。漁民根據紅魚的遊動習性和食性捕捉紅魚。  「紅魚一般冬季捕撈量比較大。農曆的11、12月份到正月都是紅魚的豐產期。」49歲的麥民偉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白馬井人,為了生計,13歲便隨大人出海,1992年成為木船的船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風與陽光 相戀的海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進入到冬天,北方已經冰天雪地寒風凜冽,可是在海南,反而感覺氣候更好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上風味自不同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太陽開始落山,陵水新村港的海水變換了色彩,當白日的喧囂即將結束之際,新村港上機動船的馬達聲又開始熱鬧起來,疍家漁排的海上餐廳人流開始匯聚,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碼頭和漁排之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幽百花嶺 觀瀑覓清涼
    文\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陳歡歡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景區,海南旅遊大盤中的珍珠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正值盛夏,瓊島依然遊客如織。當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號角吹響時,不知有多少人是哼唱著《請到天涯海角來》,踏上這座海島的。  從當時僅有天涯海角等幾個景區到如今幾十個形態各異的景區,數十年來,在一代代旅遊人的不懈努力下,海南旅遊產業得到迅猛發展,不斷豐富和升級的旅遊景區,也成為承接國內外遊客旅遊度假需求的重要載體,繼續書寫著海南旅遊的重要篇章。
  • 海南日報數字報-弓魚國風華 玉醉瓊州
    文\本刊特約撰稿 劉亭亭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西周玉器亦曾大放異彩,公式國出土的玉器再現了西周早中期玉器的歷史風貌,其蘊含的「德玉」文化亦是中國傳統禮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魚煲「煲正」讓你胃口大開!
    臨海而居的海南人自然是喜歡吃魚,除了蒸煮、煲湯、燉菜等傳統做法以外,在海南食譜中,還有一種獨特的細緻吃法,那就是魚煲。  ■ 本報記者 侯賽  談起海南魚煲,每一條老街巷弄都有,各家也都有自己的秘方,風味也不盡相同。不同於清蒸或紅燒,海南魚煲則是砂鍋留味。每一個砂鍋裡,都有蔬菜和豆腐作為墊底,不僅保留了蔬菜的清香,還融合了豆腐的清爽嫩滑,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耕海釣 發力「藍海」
    ■ 本報記者 羅霞 陳雪怡  「我釣到過一條100多斤重的黃鰭金槍魚」「海南有旗魚、牛港等特色魚種,在國內其他省份釣不到」「玩過近海釣魚的人,不想釣淡水魚;玩過深遠海釣魚的人,不想在近海釣魚」……最近,島內外一些釣友說起海南海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記
    海南記  ■ 人鄰(甘肅)  ——— 1 ———  我對海南知之甚少。其實,我對哪兒都知之甚少,即便是去過的地方。  海南孤處,人從哪裡來,何方來,是說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