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裡擺著數十隻直徑約1米的大水桶,桶裡遊弋著一條條巴掌長的小魚,對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尼下村村民陀偉來說,這來自昌化江的石頭魚可不僅僅是美味河鮮,更是他致富的關鍵。
「從前沒有一技之長,雖然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但除去一家四口的口糧外,所剩無幾,脫貧遙遙無期。」7月28日下午,跟海南日報記者聊起從前的苦日子,陀偉感嘆:「還是得有一技之長。」
改變發生在2016年,外出打工的陀偉靠著自己的勤奮打動了老闆,學回了魚類養殖技術。在村委會及幫扶幹部的支持下,他回到家鄉辦起了小型養殖場,專門養殖昌化江特產的石頭魚,漸漸走上了創業脫貧路。
但是,這條路可不順利。「那時創業太心急了,一次性收了200斤小魚,打算育肥後批發出售,但技術不過關,差不多死了150斤。」陀偉坦言,創業第一步便遭遇失敗,讓他有些失落。幸好,那位曾經將養殖技術傾囊相授的養殖場老闆再次伸出援手,給了他「返校進修」的機會,並答應為他打開第一次的銷路。
2017年,二次創業的陀偉開始分批次購進魚苗,起早貪黑辛苦照顧,遇到問題就向專家請教。慢慢地,30桶魚苗在他的精心呵護下順利成長,被養殖場收購後,陀偉順利收穫 第一桶金。
截至去年底,陀偉的小養殖場總銷售額已經超過了20萬元,他不僅實現了脫貧,也對於自己的產業發展有了新的規劃。
「現在我從事的養殖,其實就是小魚育肥,供應給廣東的養殖場,經他們再次育肥才能上市,說到底還是市場拓展不夠。」陀偉說,隨著產業慢慢做大,他打算自己去闖銷路,直接對接市場,進一步提升效益。
陀偉的經歷讓村民們看到了小小石頭魚帶來的可觀效益,有些村民會將捕來的石頭魚賣給陀偉,更有幾名村民在陀偉的養殖場幹活,村裡還計劃著在「木棉紅」旅遊季節向遊客供應本地特色的石頭魚菜餚。
「他有想法,咱們村裡也要支持,甚至努力爭取到鎮裡、縣裡的支持,把特色產品做成特色產業,推動整個村子的發展。」尼下村駐村第一書記黎雯行說。
滔滔昌化江,小小石頭魚,承載著小村莊產業發展的未來,也寄託著村民奔向美好富裕生活的新希望。
(本報石碌7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