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石頭魚出水成「金魚」

2020-12-23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陳家漠

  小院裡擺著數十隻直徑約1米的大水桶,桶裡遊弋著一條條巴掌長的小魚,對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尼下村村民陀偉來說,這來自昌化江的石頭魚可不僅僅是美味河鮮,更是他致富的關鍵。

  「從前沒有一技之長,雖然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但除去一家四口的口糧外,所剩無幾,脫貧遙遙無期。」7月28日下午,跟海南日報記者聊起從前的苦日子,陀偉感嘆:「還是得有一技之長。」

  改變發生在2016年,外出打工的陀偉靠著自己的勤奮打動了老闆,學回了魚類養殖技術。在村委會及幫扶幹部的支持下,他回到家鄉辦起了小型養殖場,專門養殖昌化江特產的石頭魚,漸漸走上了創業脫貧路。

  但是,這條路可不順利。「那時創業太心急了,一次性收了200斤小魚,打算育肥後批發出售,但技術不過關,差不多死了150斤。」陀偉坦言,創業第一步便遭遇失敗,讓他有些失落。幸好,那位曾經將養殖技術傾囊相授的養殖場老闆再次伸出援手,給了他「返校進修」的機會,並答應為他打開第一次的銷路。

  2017年,二次創業的陀偉開始分批次購進魚苗,起早貪黑辛苦照顧,遇到問題就向專家請教。慢慢地,30桶魚苗在他的精心呵護下順利成長,被養殖場收購後,陀偉順利收穫 第一桶金。

  截至去年底,陀偉的小養殖場總銷售額已經超過了20萬元,他不僅實現了脫貧,也對於自己的產業發展有了新的規劃。

  「現在我從事的養殖,其實就是小魚育肥,供應給廣東的養殖場,經他們再次育肥才能上市,說到底還是市場拓展不夠。」陀偉說,隨著產業慢慢做大,他打算自己去闖銷路,直接對接市場,進一步提升效益。

  陀偉的經歷讓村民們看到了小小石頭魚帶來的可觀效益,有些村民會將捕來的石頭魚賣給陀偉,更有幾名村民在陀偉的養殖場幹活,村裡還計劃著在「木棉紅」旅遊季節向遊客供應本地特色的石頭魚菜餚。

  「他有想法,咱們村裡也要支持,甚至努力爭取到鎮裡、縣裡的支持,把特色產品做成特色產業,推動整個村子的發展。」尼下村駐村第一書記黎雯行說。

  滔滔昌化江,小小石頭魚,承載著小村莊產業發展的未來,也寄託著村民奔向美好富裕生活的新希望。

  (本報石碌7月29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當前海南,更加需要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輿論自覺。  新聞輿論不但是發展的「推進器」,也是社會的「粘合劑」。人民神清氣爽,風氣天朗氣清,離不了新聞輿論的守望共同夢想、彰揚社會正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鹽丁
    椰島風情  ■ 孔令娥(海南)    在儋州鹽丁的海灣裡,遍布大大小小黑色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記
    海南記  ■ 人鄰(甘肅)  ——— 1 ———  我對海南知之甚少。其實,我對哪兒都知之甚少,即便是去過的地方。  海南孤處,人從哪裡來,何方來,是說不清楚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海味 鮮潮澎湃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幾乎是將魚蝦蟹貝從海中打撈上來的那一刻,瓊島漁家人便迫不及待地生火支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紅火火 年年有「魚」
    麥民偉說,以前出海,一艘船一趟能捕撈四五千斤紅魚,現在一般捕撈量一兩千斤。產量沒有往年多,儋州的紅魚如今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儋州的新英、白馬井是古老而繁華的港口,同時也是海南紅魚盛產區,到深海捕撈漁船數量居全島之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風與陽光 相戀的海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進入到冬天,北方已經冰天雪地寒風凜冽,可是在海南,反而感覺氣候更好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小魚乾 垂涎欲滴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除了休漁期,海南的各個港口平時都很忙碌,男人們出海打漁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貧困戶的小銀魚乾成了「網紅」產品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真沒想到,我生產的小銀魚乾能在海南愛心扶貧網上賣得那麼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弓魚國風華 玉醉瓊州
    文\本刊特約撰稿 劉亭亭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西周玉器亦曾大放異彩,公式國出土的玉器再現了西周早中期玉器的歷史風貌,其蘊含的「德玉」文化亦是中國傳統禮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剪窗花,享年味兒
    各種樣式的「福」字、「囍」字,花鳥蟲魚等,都是傳統的剪紙圖案。今又猴年,海南民間剪紙人將一幅幅手捧壽桃的生肖猴,為親友討個喜慶和吉利,迎接美好的新年。  離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跟隨黃海桃一起回老家過年的還有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上面有靈動的魚,有吉祥的「福」字,有紋飾細膩的花朵,簇擁著成為一幅有著「年年有餘」美好寓意的窗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聞名遐邇的鋪前海鮮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然,也孕育出一方美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冷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火山巖裡流出的「富硒」冷泉
    文\海南日報記者 洪寶光  特約記者 林先鋒  定安縣擁有多處冷泉出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