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休漁期,海南的各個港口平時都很忙碌,男人們出海打漁,女人們在家織網、賣魚,趁著好天氣,家家戶戶還晾曬起魚乾。春節前一兩個月,正是一年好時節,大大小小的魚乾紛紛登場亮相。
海南的魚乾有很多種,多得讓你叫不出名字來,除了紅魚乾、魷魚乾、鰻魚乾、墨魚乾之外,剩下的大多被概稱為小魚乾。
銀魚乾
行走在海南的各個鄉鎮,老字號的快餐店裡,都會有一道至兩道菜是小魚乾,只是不同地方種類不同、風味不同、做法也不同。
最小的魚乾是銀魚乾,在海南的各個港口、漁村都可見,但是最為出名的是三亞的,這種小魚乾只有半根火柴大小,粗細也是相仿。銀魚屬於淡水魚,平時在近海生活,只有生殖時期才會跑到淡水中繁殖,平常是吃浮遊生物為主。長約七至十釐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
三亞港門村一帶的老村民,對這種小魚乾都很有親切感。「小時候,三亞不像現在這麼繁華,我家就住在三亞河邊上,三亞河河水很清,我們可以看見成群結隊的小銀魚在河裡穿梭。到了捕撈銀魚的最佳時期,父親駕著小船,或在入海口或在近海處,每天都能捕到許多小銀魚,母親除了偶爾給我們做一些銀魚羹之外,大部分都會曬乾,做成銀魚乾。」這是出生在港門村的何鍾燕,對三亞河和銀魚乾的記憶。
她說,每年11月、12月至年初1月、2月這幾個月是一年當中小銀魚的豐收季節,這期間三亞的漁民紛紛出海捕撈和晾曬加工。那時候在碼頭邊的空地上、村裡的路邊,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會曬著成片的小魚乾。
早中晚三餐,銀魚乾都是下飯菜,而對於父親來說,銀魚乾也是下酒菜。
何鍾燕現在在三亞經營著一家港門粉早餐店,源於兒時對小魚乾的記憶和港門村的傳統,她會在每一碗醃粉和酸粉裡放上這種銀魚乾。
巴浪魚乾
在萬寧的烏場、港北地區,盛產的小魚乾是巴浪魚,製作美味的巴浪魚乾,是烏場人的拿手好戲。
入冬後,是曬制巴浪魚乾的最好時節。在烏場碼頭邊,曬網上鋪滿了晾曬的各色魚乾。這裡用純天然曬制方法做出來的魚乾,不僅可以長時間儲存,而且很大程度保留了海鮮的獨特風味,因此受到了食客的青睞。
在烏場的漁村,你就會發現女人頭戴竹笠,腳穿雨鞋,展示著她熟練的技巧:新鮮的巴浪魚堆積在塑料桶中的冰水裡,抓起一把放在案板旁邊,挨個去掉魚頭,接下來,把圓滾的魚身一側,從頭到尾用刀刃一划,魚鰭便沒了,肚子剖開,內臟清理乾淨,隨後,拉著魚尾,再從尾到頭用刀面拍打兩下,刮掉魚鱗,巴浪魚就成了扁平的一片魚肉。這還沒有結束,勤勞的漁娘們還用靈巧的手指把一片片魚肉上的魚骨摘取下來。薄透柔軟的魚肉再用鹽水清理浸泡後,便等待著與陽光的接觸。
這樣曬制的巴浪魚乾,哪怕只是用隔水蒸或者油煎這樣簡單的烹飪方式,也能吃出一口鹹香。
海南的小魚乾至少有十幾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自身的味道,如果不是細細品嘗,再美的語言也無法形容其美味。
本版照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