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小小魚乾 垂涎欲滴

2020-12-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除了休漁期,海南的各個港口平時都很忙碌,男人們出海打漁,女人們在家織網、賣魚,趁著好天氣,家家戶戶還晾曬起魚乾。春節前一兩個月,正是一年好時節,大大小小的魚乾紛紛登場亮相。

  海南的魚乾有很多種,多得讓你叫不出名字來,除了紅魚乾、魷魚乾、鰻魚乾、墨魚乾之外,剩下的大多被概稱為小魚乾。

  銀魚乾

  行走在海南的各個鄉鎮,老字號的快餐店裡,都會有一道至兩道菜是小魚乾,只是不同地方種類不同、風味不同、做法也不同。

  最小的魚乾是銀魚乾,在海南的各個港口、漁村都可見,但是最為出名的是三亞的,這種小魚乾只有半根火柴大小,粗細也是相仿。銀魚屬於淡水魚,平時在近海生活,只有生殖時期才會跑到淡水中繁殖,平常是吃浮遊生物為主。長約七至十釐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

  三亞港門村一帶的老村民,對這種小魚乾都很有親切感。「小時候,三亞不像現在這麼繁華,我家就住在三亞河邊上,三亞河河水很清,我們可以看見成群結隊的小銀魚在河裡穿梭。到了捕撈銀魚的最佳時期,父親駕著小船,或在入海口或在近海處,每天都能捕到許多小銀魚,母親除了偶爾給我們做一些銀魚羹之外,大部分都會曬乾,做成銀魚乾。」這是出生在港門村的何鍾燕,對三亞河和銀魚乾的記憶。

  她說,每年11月、12月至年初1月、2月這幾個月是一年當中小銀魚的豐收季節,這期間三亞的漁民紛紛出海捕撈和晾曬加工。那時候在碼頭邊的空地上、村裡的路邊,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會曬著成片的小魚乾。

  早中晚三餐,銀魚乾都是下飯菜,而對於父親來說,銀魚乾也是下酒菜。

  何鍾燕現在在三亞經營著一家港門粉早餐店,源於兒時對小魚乾的記憶和港門村的傳統,她會在每一碗醃粉和酸粉裡放上這種銀魚乾。

  巴浪魚乾

  在萬寧的烏場、港北地區,盛產的小魚乾是巴浪魚,製作美味的巴浪魚乾,是烏場人的拿手好戲。

  入冬後,是曬制巴浪魚乾的最好時節。在烏場碼頭邊,曬網上鋪滿了晾曬的各色魚乾。這裡用純天然曬制方法做出來的魚乾,不僅可以長時間儲存,而且很大程度保留了海鮮的獨特風味,因此受到了食客的青睞。

  在烏場的漁村,你就會發現女人頭戴竹笠,腳穿雨鞋,展示著她熟練的技巧:新鮮的巴浪魚堆積在塑料桶中的冰水裡,抓起一把放在案板旁邊,挨個去掉魚頭,接下來,把圓滾的魚身一側,從頭到尾用刀刃一划,魚鰭便沒了,肚子剖開,內臟清理乾淨,隨後,拉著魚尾,再從尾到頭用刀面拍打兩下,刮掉魚鱗,巴浪魚就成了扁平的一片魚肉。這還沒有結束,勤勞的漁娘們還用靈巧的手指把一片片魚肉上的魚骨摘取下來。薄透柔軟的魚肉再用鹽水清理浸泡後,便等待著與陽光的接觸。

  這樣曬制的巴浪魚乾,哪怕只是用隔水蒸或者油煎這樣簡單的烹飪方式,也能吃出一口鹹香。

  海南的小魚乾至少有十幾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自身的味道,如果不是細細品嘗,再美的語言也無法形容其美味。

  本版照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貧困戶的小銀魚乾成了「網紅」產品
    臨高縣新盈鎮新盈村貧困村民林春發近日見到海南日報記者時,讓記者轉達對海南愛心扶貧網的謝意。在此前揭曉的第三期海南愛心扶貧網訂單排行榜中,他生產的小銀魚乾賣出3945件,位列榜單第三名。  林春發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由於沒有技術特長,過去主要靠打零工維持生活,一家人生活貧困。  2014年,新盈村村幹部陳斌開始負責村裡的扶貧工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風與陽光 相戀的海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進入到冬天,北方已經冰天雪地寒風凜冽,可是在海南,反而感覺氣候更好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沙蟲幹:比過蟲草賽海參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有人說,沙蟲是藏在沙子裡的金子,其貌不揚卻難以掩蓋其味美的光芒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其實,在中國地方傳媒格局中,素有「廣東的報紙、湖南的電視、海南的網絡」的說法。因此,海南「小省辦大媒體」的切身體會,也讓人更習慣於這樣看問題:一定要在歷史大勢中感知發展脈搏,一定要在時代變革中懂得順勢而為,也一定要在勇立潮頭時扛起海南擔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業加工待轉「小而精」
    海南南派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建華介紹,10噸青金桔可以加工成1噸青金桔粉,儲藏時間能夠達到2年。「我們現在與上海、河南等飲料企業或連鎖冷飲店合作,半個月我們在海口、文昌收購了1萬噸的青金桔加工原粉。」  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農產品加工業是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解決農產品保鮮難問題的有效手段。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尚南堂今年推出白桃烏龍茶、荔枝紅茶兩種新品,粉色系的小清新包裝,可攜式茶包,背後還有一小段推介海南原產地的廣告語,主要瞄準年輕消費者!」尚南堂海南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郗志強介紹,作為海南的新興本土茶葉品牌,公司採取數位化精準營銷,經大數據分析發現,近年來年輕消費群體數量明顯增長,因此也在主打產品鷓鴣茶的基礎上,多元化精細化滿足年輕群體的需求。
  • 海南日報數字報-火山巖裡流出的「富硒」冷泉
    文\海南日報記者 洪寶光  特約記者 林先鋒  定安縣擁有多處冷泉出露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樂東海鮮三大特色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海南沿海,每個市縣的海鮮都有著自己的特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產品「土味」濃 購買熱情高
    「網際網路+愛心扶貧」公益平臺——海南愛心扶貧網正式上線運營後,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數字跳動著,愛心市集的成交量不斷攀升。  火山巖味雞、富硒黑豬肉鹹鴨蛋粽子、保亭紅毛丹、瓊中蜂蜜、北緯18度紅心火龍果、凍幹芒果乾……海南愛心扶貧網上,海南各市縣獨具特色的「土味」農產品一應俱全,新鮮上線。記者了解到,網站集中展示銷售的均為海南貧困戶或扶貧合作社生產、提供的各類產品和服務。  「網站一上線,訂單量就不斷更新和增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石頭魚出水成「金魚」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陳家漠  小院裡擺著數十隻直徑約1米的大水桶,桶裡遊弋著一條條巴掌長的小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上風味自不同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太陽開始落山,陵水新村港的海水變換了色彩,當白日的喧囂即將結束之際,新村港上機動船的馬達聲又開始熱鬧起來,疍家漁排的海上餐廳人流開始匯聚,一艘艘小船穿梭在碼頭和漁排之間。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十大名菜」介紹
    五指山小黃牛  五指山的小黃牛常年自由放養在山上,以吃樹葉野草為生,被當地人稱為「不回家的牛」。其肉質結實、纖維細嫩、水分低、柔軟爽脆,多吃不膩,與鹿肉口感極其相似。常見的烹飪方式有清炒、油煎、幹煸、燒烤、涮火鍋等,各有特色,味道俱佳。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家福:齊全美滿的海南美味
    在海南,文昌的酒席以其菜色多樣豐富而聞名,而其中最令人稱道的菜餚還屬全家福。在文昌,這道菜在酒席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重頭菜。「全家福」意味著十全十美,幸福美滿。由於全家福是宴席上的第一道菜,因此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頭盤菜。  上百年來,文昌地區婚慶喜宴上的全家福是必不可少的。說起全家福的起源,很多當地人只知道這是打小時候吃酒席就必上的第一道菜,但具體由來卻無據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