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魚兒作伴好還「家」

2020-12-1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雪怡

  每天起床打開手機,王愛民做的第一件事是看看他的魚兒們——通過水下實時監控視頻,和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裡暢遊的魚群「聊聊天」:「哎喲,這條色彩斑斕的魚兒不是蘇眉魚嘛!鏡頭感真好啊,老在攝像頭面前轉悠是想拍張美照嗎?那我就給你截幾張圖留個倩影吧!」「煙管魚們,你們最近老聚在一起,又在交頭接耳說些什麼悄悄話呢?過兩天我再去找你們,到時跟我分享一下你們的小秘密唄」……

  王愛民是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牧場團隊負責人,對於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他是給它們搭建聚集、索餌、繁殖、避敵「新家」的建設者,也是它們的保護者。

  A

  從草原牧場來到海洋牧場

  他從新疆一碧千裡的草原牧場而來,潛進一汪深海建設海洋牧場,為了給海洋生物打造一方樂園,也為了給漁民、遊客創造一方樂土。

  穿上潛水服、戴上護目鏡、背上氧氣瓶……王愛民每隔些許時間就會前往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到達後話也不多說,先換上裝備潛進水下的海洋牧場,親眼確認「家裡」的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生活情況,再和成群魚兒一起「暢遊玩鬧」。

  「每次王教授一過來,魚兒好像都知道似的,成群結隊地遊來遊去,場面很壯觀。」隨潛的旅遊區工作人員想不太明白,「平時也帶遊客潛水參觀,很少見有這麼多魚聚在一起啊。」

  「因為我是和它們一起成長的『同伴』啊。」王愛民笑著回應工作人員的疑惑。在投身海洋牧場建設前,王愛民的研究方向為貝類遺傳育種、養殖新技術等,在海水珍珠貝領域的研究成果尤為出色。

  2009年,王愛民受邀參與編制我省第一部海洋牧場規劃——《三亞市近海海洋牧場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建設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等多個海洋牧場。2010年《規劃》出臺後,本以為海洋牧場這道「課外題」已經交差了,沒想到蜈支洲島旅遊區負責人找到王愛民,請他負責主持建設海洋牧場。

  「說實話,對於海洋牧場建設,一開始我也是『門外漢』,因為本身專業研究方向不在於此,加上彼時手頭還有些項目課題,所以當時很猶豫、很矛盾。」在參與編制《規劃》過程中,王愛民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研究海洋牧場建設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溝通,「因此對於海洋牧場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想著將海洋牧場建設和貝類育苗養殖相結合共同研究推進,我便答應接手了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建設工作。」

  申請海域使用證、設計人工魚礁、購置退役漁船……2011年,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投放第一批人工魚礁200個。由此,我國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之「家」建設正式開工。同年,蜈支洲島又將20萬尾紅鰭笛鯛、紫紅笛鯛魚苗放流到海洋牧場的人工魚礁區,補充和恢復該片海域的魚類資源。

  B

  與海洋生物作伴 為它們建個「家」

  「天啊,你看到沒有?剛才我和魚一起同遊耶!這種場景之前只在電視上看到過,沒想到還能親身體驗一番,感覺太棒了!」看著潛完水回到岸上的遊客在手舞足蹈地比劃著方才的「奇遇之旅」,王愛民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魚騎之旅」。

  「有一次潛水察看海洋牧場時,有一條公式魚貼在我的腿上,我沒察覺,還是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的。」王愛民笑道,「我穿著黑色的潛水服,而公式魚又常以自身吸盤吸附船底或與其它大魚遠遊和索食,可能是把我當作黑鯊魚了!」

  對於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來說,王愛民是「同伴」,而海洋牧場則是它們的「家」。「什麼是海洋牧場?」王愛民解釋道,海洋牧場是在一個特定的海域,有計劃地投放人工魚礁,建設適應海洋生物人工繁衍生息的場所,就是給海洋生物建個「家」,採用增殖放流方法,實施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和管理技術,利用自然海洋生態環境形成大型人工海洋漁場,最終實現海洋漁業資源的增加,並且有計劃地進行開發利用。

  在我省規劃建設的多個海洋牧場中,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是目前規劃建設完整、管理及生態效益較好的海洋牧場代表。截至2018年底,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共投放各類水泥魚礁1418個、船型礁21艘及火山巖珊瑚恢復礁等,累計投放人工魚礁4萬餘空立方米,人工增殖放流底播珍珠貝、扇貝、鮑魚和名貴魚類等近100萬隻(尾),形成了完整的珊瑚礁、魚蝦貝參等海洋生物圈,海洋生態修復和漁業資源養護成效顯著。

  「人工魚礁投放後,效果非常明顯。」兩三年前,王愛民潛入人工魚礁投放區域察看時,就已經發現水泥魚礁周圍有各種各樣的魚棲息生活,船型礁裡的魚更多,「而且一些水泥礁體上長出了珊瑚,同一塊板上就有十多種珊瑚,每一種都不一樣。海洋牧場建設,不僅恢復了物種的多樣性,還保護了海洋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

  C

  「海洋牧場+」大有可為

  因為海洋牧場,王愛民愛上了潛水;而因為潛水,他更熱愛海洋了。「第一次潛水是為了給海洋牧場建設摸底,確認人工魚礁投放區域情況,包括區域內有無珊瑚以防止砸到等。」投身海洋牧場建設後,王愛民記得自己的每一次潛水。

  「人工魚礁投放後,我潛去看了幾次,都沒發現什麼變化。後來才反應過來,水泥魚礁帶鹼性,生物不容易吸附。隨著魚礁的鹼性慢慢被海水腐蝕掉,便開始有小型藻類吸附在魚礁上,然後是大量生物附著、珊瑚附著生長、小型魚類聚集、大型魚類聚集。」回憶起海洋牧場點點滴滴的變化,王愛民的臉上洋溢著孩童般的開心與興奮,「看到它逐漸變成我設計預想中的模樣,成就感油然而生、難以言表!」

  經過調查發現,蜈支洲島旅遊區海域漁業資源顯著增加,景區於2016年開始開展對漁業資源破壞小或是無影響的旅遊項目,包括海釣、海底探險、海底漫步等,深受遊客的歡迎和好評。王愛民說,「通過『海洋牧場+旅遊』,發展休閒漁業,使海洋牧場在產生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釋放其應有的經濟效益。」

  魚兒多了,遊客多了,王愛民帶領的海洋牧場團隊成員也更多了,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許強教授、萬逸教授等。「海洋牧場建設是項系統工程,研究工作涉及學科較廣,因此海洋牧場團隊由海洋生態、漁業資源、海洋工程與材料、海洋物理、遙感技術、信息技術、旅遊工程等多個領域的專家組成。」王愛民對年輕有為的團隊成員滿懷信心,相信他們會成為更好的海洋牧場建設者和海洋生物保護者。

  「以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為例,我們的目標是在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基礎上,開展系列景觀魚礁和海底文化園區建設,如海底村落、海底博物館、海底雕塑區等,打造海底生態公園,同時將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打造成海洋生態環境優質、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漁業資源豐富的熱帶休閒旅遊型海洋牧場。」王愛民希望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工作聯動,合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至於我自己,過兩年退休後打算做些海洋牧場科普工作,繼續助力全省海洋牧場建設。」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食古韻三色飯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通訊員 毛景慧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河溪眾多,水質優良,水清魚肥
  • 海南日報數字報-剪窗花,享年味兒
    她說:「貼窗花雖在北方挺盛行的,但自從愛上剪紙後,我發現咱們海南老百姓對貼窗花也很有情結。」  這不,今年春節前,黃海桃身邊的好多朋友早早兒打來了電話,向她「討要」幾幅窗花,也好貼在明亮的窗子上,為廳堂、臥室增添幾分新春喜慶的色彩。為此,黃海桃不僅剪了各種樣式的「福」字、「囍」字,剪了魚鳥花等圖案,還根據今年的生肖剪了一幅幅手捧壽桃的生肖猴,為親友討個喜慶和吉利。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發展好 瓊菜香天下
    符史欽沒有忘記,「海南發展好,企業才會好」。文昌雞、椰子、五腳豬、豆腐……無論龍泉的店開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食客吃到嘴裡的,依然是濃濃的海南味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 本報記者 周曉夢 尤夢瑜 梁振君 李豔玫  實習生 王迪妮 通訊員 周煒  準備好來海南「剁手」了嗎?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南電商銷售企業中,除了春光食品、南國食品、福山咖啡、尋薈記等「老字號」外,還崛起一批如勤富食品、「趙西施家的店」等電商「新星」。  尋薈記是海南一家蘆薈護膚品企業,這兩年成為天貓「雙11」蘆薈類護膚品的「銷售擔當」。去年「雙11」,他們一天發了11萬件包裹,今年11月1日當晚,他們一款主打產品在一分鐘內就銷售了6萬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紅燭映天涯
    今晚,由海南省教育廳、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聯合推出的2015年度「尋找海南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盛典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隆重舉行。10名最美教師用他們的動人事跡,向大家展示了三尺講臺上所演繹出的精彩人生。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對此次評選活動十分重視。在晚會現場播放的事先錄製短片中,羅保銘向全省奮戰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道了一聲誠摯的「老師們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椰子產業是塊大蛋糕,海南加大挖掘椰子品牌價值  海南產值過億的椰子加工企業不超過7家,中小企業居多,年加工椰子產品綜合產值僅200億元,不到全國總量的10%。但海南椰子品牌的價值卻無可限量,多家大企業布局、深挖椰子產業潛力  儘管椰子產量有限,但海南島椰子品牌的價值卻無可限量。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夜宵江湖
    有家麵館因為臨近海口市第十三小學,被食客稱之為十三小麵館。這個名字,既好記,又提供了精準的地理坐標。  麵館到夜幕降臨之後才開門,晚上八點多,老闆才慢慢悠悠地開始把準備好的食材端出來。有什麼食材,都要放進玻璃櫃裡,做一個展示。新不新鮮,一眼看過去就明了。  麵館的燜面很有名。燜面和伊麵湯的外形很像,都是選用伊面,但加工出來後,燜面的湯汁更少,也更濃稠。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祖籍文昌的美國華僑李少娜才真正鬆了一口氣:「知道『彩虹』遠去,家鄉無虞,今天終於能睡個好覺了。」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5時許,李少娜在赴美國費城演出的海南愛樂女子合唱團成員的幫助下安裝了海南日報客戶端,並通過客戶端為颱風「彩虹」開闢的直播通道密切關注家鄉的消息。  當天凌晨,海南愛樂女子合唱團在美國費城參加的《黃河頌》中國作品音樂會圓滿落幕。這是海南愛樂女子合唱團赴美國、加拿大參加當地華僑舉辦的千人「黃河大合唱」交流活動途中,參加的第二場正式演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念好「椰子經」種出「金椰子」
    本報文城8月16日電 (記者王玉潔 傅人意)椰子加工業是海南特色產業,「椰子加工之路要怎麼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天間那一道虹影
    海南日報微信朋友圈爆發的懷念情愫,久久揪住人的心,悲傷瀰漫,一圈又一圈。  海南日報編委、經濟部主任羅建力發文說,還以為你會繼續柔柔一笑,可是你卻真的化作了一道彩虹……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吳清雄寫下的詩云:海天已杳杳,最是人間悲天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泰銘的手術費用有著落了
    9月7日以來,海南日報、海南農墾報、南海網等媒體關注報導了葉泰銘的病情,在墾區乃至全社會引發廣泛關注。  在病房裡,海南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黃捷向葉泰銘的父親葉茂詢問了孩子的病情和手術費籌集情況,鼓勵葉泰銘要堅強樂觀,戰勝病魔,並轉達了苻彩香的關切問候。黃捷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省紅十字會十分關注葉泰銘的病情和移植手術進展情況,將聯合愛心企業施以援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把本土的東西推薦給遊客
    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新加坡旅遊局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兼署長周振興坦言,與海南擁有優美自然風光不同的是,新加坡這樣一個城市旅遊目的地,更需要精心策劃和宣傳推廣。  「剛開始我們也會比較刻意去推環球影城這樣的國際品牌,但我們發現其實很多地方都有,有些甚至還比新加坡要好。」周振興說,「其實遊客到一個旅遊目的地,總是希望能夠去品嘗當地的美食,去嘗試當地人喜歡的一切!」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義薄雲天許子偉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郭樹護 梁娥  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的大屯塘岸上,立著由清朝嘉慶年間舉人張績撰寫的石刻對聯:「半月掩池塘,岐山豐草今猶綠;千秋高德義,烏府叢蘭久愈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名稱由來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腹地的營根鎮,四周環繞著大大小小的山嶺十餘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2013年金椰子高球賽亮點頻出
    首次走出島外邁出國門  2013年金椰子高爾夫球公開賽實現了突破,比賽不但走出了島外,還走出了境外、邁出了國門。本屆比賽一共分8站分站賽,分別是大連、成都、北京、首爾、上海、深圳、臺北和三亞。  大連站是金椰子高球賽第一次走出島外的比賽,本站比賽吸引了近百名業餘高手參賽。在這些參賽球手中,絕大部分人都曾到海南打過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