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打開手機,王愛民做的第一件事是看看他的魚兒們——通過水下實時監控視頻,和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裡暢遊的魚群「聊聊天」:「哎喲,這條色彩斑斕的魚兒不是蘇眉魚嘛!鏡頭感真好啊,老在攝像頭面前轉悠是想拍張美照嗎?那我就給你截幾張圖留個倩影吧!」「煙管魚們,你們最近老聚在一起,又在交頭接耳說些什麼悄悄話呢?過兩天我再去找你們,到時跟我分享一下你們的小秘密唄」……
王愛民是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牧場團隊負責人,對於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他是給它們搭建聚集、索餌、繁殖、避敵「新家」的建設者,也是它們的保護者。
A
從草原牧場來到海洋牧場
他從新疆一碧千裡的草原牧場而來,潛進一汪深海建設海洋牧場,為了給海洋生物打造一方樂園,也為了給漁民、遊客創造一方樂土。
穿上潛水服、戴上護目鏡、背上氧氣瓶……王愛民每隔些許時間就會前往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到達後話也不多說,先換上裝備潛進水下的海洋牧場,親眼確認「家裡」的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生活情況,再和成群魚兒一起「暢遊玩鬧」。
「每次王教授一過來,魚兒好像都知道似的,成群結隊地遊來遊去,場面很壯觀。」隨潛的旅遊區工作人員想不太明白,「平時也帶遊客潛水參觀,很少見有這麼多魚聚在一起啊。」
「因為我是和它們一起成長的『同伴』啊。」王愛民笑著回應工作人員的疑惑。在投身海洋牧場建設前,王愛民的研究方向為貝類遺傳育種、養殖新技術等,在海水珍珠貝領域的研究成果尤為出色。
2009年,王愛民受邀參與編制我省第一部海洋牧場規劃——《三亞市近海海洋牧場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建設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等多個海洋牧場。2010年《規劃》出臺後,本以為海洋牧場這道「課外題」已經交差了,沒想到蜈支洲島旅遊區負責人找到王愛民,請他負責主持建設海洋牧場。
「說實話,對於海洋牧場建設,一開始我也是『門外漢』,因為本身專業研究方向不在於此,加上彼時手頭還有些項目課題,所以當時很猶豫、很矛盾。」在參與編制《規劃》過程中,王愛民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研究海洋牧場建設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溝通,「因此對於海洋牧場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想著將海洋牧場建設和貝類育苗養殖相結合共同研究推進,我便答應接手了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建設工作。」
申請海域使用證、設計人工魚礁、購置退役漁船……2011年,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投放第一批人工魚礁200個。由此,我國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之「家」建設正式開工。同年,蜈支洲島又將20萬尾紅鰭笛鯛、紫紅笛鯛魚苗放流到海洋牧場的人工魚礁區,補充和恢復該片海域的魚類資源。
B
與海洋生物作伴 為它們建個「家」
「天啊,你看到沒有?剛才我和魚一起同遊耶!這種場景之前只在電視上看到過,沒想到還能親身體驗一番,感覺太棒了!」看著潛完水回到岸上的遊客在手舞足蹈地比劃著方才的「奇遇之旅」,王愛民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魚騎之旅」。
「有一次潛水察看海洋牧場時,有一條公式魚貼在我的腿上,我沒察覺,還是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的。」王愛民笑道,「我穿著黑色的潛水服,而公式魚又常以自身吸盤吸附船底或與其它大魚遠遊和索食,可能是把我當作黑鯊魚了!」
對於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來說,王愛民是「同伴」,而海洋牧場則是它們的「家」。「什麼是海洋牧場?」王愛民解釋道,海洋牧場是在一個特定的海域,有計劃地投放人工魚礁,建設適應海洋生物人工繁衍生息的場所,就是給海洋生物建個「家」,採用增殖放流方法,實施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和管理技術,利用自然海洋生態環境形成大型人工海洋漁場,最終實現海洋漁業資源的增加,並且有計劃地進行開發利用。
在我省規劃建設的多個海洋牧場中,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是目前規劃建設完整、管理及生態效益較好的海洋牧場代表。截至2018年底,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共投放各類水泥魚礁1418個、船型礁21艘及火山巖珊瑚恢復礁等,累計投放人工魚礁4萬餘空立方米,人工增殖放流底播珍珠貝、扇貝、鮑魚和名貴魚類等近100萬隻(尾),形成了完整的珊瑚礁、魚蝦貝參等海洋生物圈,海洋生態修復和漁業資源養護成效顯著。
「人工魚礁投放後,效果非常明顯。」兩三年前,王愛民潛入人工魚礁投放區域察看時,就已經發現水泥魚礁周圍有各種各樣的魚棲息生活,船型礁裡的魚更多,「而且一些水泥礁體上長出了珊瑚,同一塊板上就有十多種珊瑚,每一種都不一樣。海洋牧場建設,不僅恢復了物種的多樣性,還保護了海洋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
C
「海洋牧場+」大有可為
因為海洋牧場,王愛民愛上了潛水;而因為潛水,他更熱愛海洋了。「第一次潛水是為了給海洋牧場建設摸底,確認人工魚礁投放區域情況,包括區域內有無珊瑚以防止砸到等。」投身海洋牧場建設後,王愛民記得自己的每一次潛水。
「人工魚礁投放後,我潛去看了幾次,都沒發現什麼變化。後來才反應過來,水泥魚礁帶鹼性,生物不容易吸附。隨著魚礁的鹼性慢慢被海水腐蝕掉,便開始有小型藻類吸附在魚礁上,然後是大量生物附著、珊瑚附著生長、小型魚類聚集、大型魚類聚集。」回憶起海洋牧場點點滴滴的變化,王愛民的臉上洋溢著孩童般的開心與興奮,「看到它逐漸變成我設計預想中的模樣,成就感油然而生、難以言表!」
經過調查發現,蜈支洲島旅遊區海域漁業資源顯著增加,景區於2016年開始開展對漁業資源破壞小或是無影響的旅遊項目,包括海釣、海底探險、海底漫步等,深受遊客的歡迎和好評。王愛民說,「通過『海洋牧場+旅遊』,發展休閒漁業,使海洋牧場在產生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釋放其應有的經濟效益。」
魚兒多了,遊客多了,王愛民帶領的海洋牧場團隊成員也更多了,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許強教授、萬逸教授等。「海洋牧場建設是項系統工程,研究工作涉及學科較廣,因此海洋牧場團隊由海洋生態、漁業資源、海洋工程與材料、海洋物理、遙感技術、信息技術、旅遊工程等多個領域的專家組成。」王愛民對年輕有為的團隊成員滿懷信心,相信他們會成為更好的海洋牧場建設者和海洋生物保護者。
「以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為例,我們的目標是在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基礎上,開展系列景觀魚礁和海底文化園區建設,如海底村落、海底博物館、海底雕塑區等,打造海底生態公園,同時將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打造成海洋生態環境優質、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漁業資源豐富的熱帶休閒旅遊型海洋牧場。」王愛民希望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工作聯動,合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至於我自己,過兩年退休後打算做些海洋牧場科普工作,繼續助力全省海洋牧場建設。」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