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靜靜地躺在鮮花叢中,如此沉靜,如此安詳。今天,2015年12月3日上午,一個有些涼意的冬日,聞訊趕來的各地親友、同事、同學,手捧潔白的菊花,心懷萬千個關於你的往事,強忍著眼淚和悲傷,為你的遠行祝福,目送你走完最後一程……
11月29日晚上20點20分,受病魔折磨五年的海南日報資深報人陳海虹,乘著圓潤的月色走向蒼穹,與世長辭,年僅48歲。連日來,同事們深感震驚、痛心,為她的英年早逝,為她的未盡心願而傷痛。海南日報微信朋友圈爆發的懷念情愫,久久揪住人的心,悲傷瀰漫,一圈又一圈。
海南日報編委、經濟部主任羅建力發文說,還以為你會繼續柔柔一笑,可是你卻真的化作了一道彩虹……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吳清雄寫下的詩云:海天已杳杳,最是人間悲天地。虹影仍款款,猶念天國彩雲間……
25年不忘新聞初心
「海虹非常單純、開朗、活躍,她的敬業和真誠,做事認真給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曾任海南日報政文部副主任的劉學瓊連用兩個「非常」,深情回憶著海虹給她留下的最初美好印象。那是1990年,剛剛從中南民族大學畢業的陳海虹來到海南日報政文部,開始她的記者生涯。「她一個清純美麗的女孩子做起事來特別認真,讓人對她的專業追求不敢小看。那時候是採編合一,一線採訪和編輯一起完成。她開始學畫版,總是要畫到自己滿意才罷休。她的文字功底也特別好,卻從不張揚;她性格內斂,從不大聲說話,輕言細語的,特別溫柔、含蓄。」退休多年的劉學瓊,說起當年初出校門的海虹,對她的工作精神和品格依然讚嘆不已。
海南日報評論部主任吳卓,說起海虹認真對待工作、不徇私情的個人品格,感觸良深。他回憶:記得海虹主編海南日報作品版的時候,有一好友想在作品版發表文章,海虹卻笑著說,文章質量一定要好才能發。而對於一些從未謀面的作者,海虹卻熱情打電話約稿,像作家符浩勇、散文家王卓森等,她都會熱心聯繫,贏得作者的信賴和尊敬。「海虹的散文其實功底頗深。她的一些散文篇章在她去世後被同事翻找出來,行文洗鍊,文字典雅,她善感的心靈在紙上跳躍,同事深感痛惜她從未在自己主編的作品版上發表文章,這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吳卓含著淚水敘述往事。
新老同事難捨的姐姐
專刊副刊部是海虹供職的最後一個部門。海南日報編委、專刊副刊部主任林紹煒回憶,海虹先後在海南日報記者部、政文部、時事部、經濟部、編輯中心、專刊副刊部工作,從一名年輕的記者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編輯,2003年獲得主任編輯職稱,曾多次獲得海南省新聞獎等各類獎項,2009年,她編輯的作品《海南的救命恩人,讓我摸摸你們的臉》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25年來,她為海南新聞文化事業的發展,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取得了令人稱許的成績,受到報社同仁的一致讚譽。
然而,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獲得眾多獎項的資深報人海虹,卻從未給人一點「老」報人的傲慢印象。她對報社年輕同事給予一切可能的幫助,不是她份內的事情也主動出謀劃策。海南日報健康周刊主編徐珊珊回憶說:「2014年初,我剛走上編輯崗位,工作中經常手忙腳亂,時常向她取經:標題怎麼做得好?怎麼跟記者溝通?她總是把我當成不懂事的妹妹,不僅在工作中詳細指導,還解答了我許多生活中糾結的問題。」正是因為海虹總是熱忱助人,報社很多同事,不論年齡大小,都願親切地稱呼她一聲:「海虹姐姐」。
「有這麼多的新老同事、好友前來送她,以各種方式緬懷她,昔日同事姚莉莉還從上海專程飛來看她最後一眼,這都是受海虹姐人格魅力的牽引。」林紹煒滿懷的懷念之情溢於言表。
剛柔並濟的一道虹影
陳海虹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更是一個有情有義有擔當的人。
曾任時事部副主任的黃暢學追憶陳海虹剛強、自信、果敢的一面。他說,海虹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溫柔、內斂,卻少有人知道她還有豪氣幹雲的一面。「2000年,為紀念抗戰勝利55周年,時事部推出一個專版,披露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沒想到引起日本駐廣州領事館的不滿。幾天後,日本駐廣州領事館領事專程跑來報社,大有興師問罪之意,我和當時的時事部主任符秀英、主編陳海虹一起應對從未經歷的外交論戰。日本領事的無理指責和傲慢態度讓我們非常憤怒。我被激怒了,我大聲據理力爭,卻屢遭無理狡辯。可是,平日溫柔、以微笑對人的海虹此時卻異常冷靜,她表現出來的那種鄙夷的氣度和字字如針的辭令,讓囂張的日本領事慢慢收斂。那一刻,讓我感到海虹身上所具有的不可言喻的力量。」黃暢學一口氣說完,充滿敬佩。
在患病的五年間,海虹堅強、友善,在親人、朋友、同事前從未言及病情;在病情一有好轉的時候,她即回到報社堅守崗位。儘管深受病痛折磨,她卻總是淺淺地柔柔地笑著,多數同事並不知道她曾從死神身邊走過;在病痛折磨她的最後一刻,她也沒有一聲呻吟,她將微笑留給了這個世界,留給她所眷戀的親人。
此刻,在鮮花簇擁中的海虹已經聽不到親人的呼喚,聽不到同事們深情的追憶。她如虹般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留下的絢爛,永不泯滅!
(本報海口12月3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