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天間那一道虹影

2020-12-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蔡葩

  你靜靜地躺在鮮花叢中,如此沉靜,如此安詳。今天,2015年12月3日上午,一個有些涼意的冬日,聞訊趕來的各地親友、同事、同學,手捧潔白的菊花,心懷萬千個關於你的往事,強忍著眼淚和悲傷,為你的遠行祝福,目送你走完最後一程……

  11月29日晚上20點20分,受病魔折磨五年的海南日報資深報人陳海虹,乘著圓潤的月色走向蒼穹,與世長辭,年僅48歲。連日來,同事們深感震驚、痛心,為她的英年早逝,為她的未盡心願而傷痛。海南日報微信朋友圈爆發的懷念情愫,久久揪住人的心,悲傷瀰漫,一圈又一圈。

  海南日報編委、經濟部主任羅建力發文說,還以為你會繼續柔柔一笑,可是你卻真的化作了一道彩虹……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吳清雄寫下的詩云:海天已杳杳,最是人間悲天地。虹影仍款款,猶念天國彩雲間……

  25年不忘新聞初心

  「海虹非常單純、開朗、活躍,她的敬業和真誠,做事認真給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曾任海南日報政文部副主任的劉學瓊連用兩個「非常」,深情回憶著海虹給她留下的最初美好印象。那是1990年,剛剛從中南民族大學畢業的陳海虹來到海南日報政文部,開始她的記者生涯。「她一個清純美麗的女孩子做起事來特別認真,讓人對她的專業追求不敢小看。那時候是採編合一,一線採訪和編輯一起完成。她開始學畫版,總是要畫到自己滿意才罷休。她的文字功底也特別好,卻從不張揚;她性格內斂,從不大聲說話,輕言細語的,特別溫柔、含蓄。」退休多年的劉學瓊,說起當年初出校門的海虹,對她的工作精神和品格依然讚嘆不已。

  海南日報評論部主任吳卓,說起海虹認真對待工作、不徇私情的個人品格,感觸良深。他回憶:記得海虹主編海南日報作品版的時候,有一好友想在作品版發表文章,海虹卻笑著說,文章質量一定要好才能發。而對於一些從未謀面的作者,海虹卻熱情打電話約稿,像作家符浩勇、散文家王卓森等,她都會熱心聯繫,贏得作者的信賴和尊敬。「海虹的散文其實功底頗深。她的一些散文篇章在她去世後被同事翻找出來,行文洗鍊,文字典雅,她善感的心靈在紙上跳躍,同事深感痛惜她從未在自己主編的作品版上發表文章,這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吳卓含著淚水敘述往事。

  新老同事難捨的姐姐

  專刊副刊部是海虹供職的最後一個部門。海南日報編委、專刊副刊部主任林紹煒回憶,海虹先後在海南日報記者部、政文部、時事部、經濟部、編輯中心、專刊副刊部工作,從一名年輕的記者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編輯,2003年獲得主任編輯職稱,曾多次獲得海南省新聞獎等各類獎項,2009年,她編輯的作品《海南的救命恩人,讓我摸摸你們的臉》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25年來,她為海南新聞文化事業的發展,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取得了令人稱許的成績,受到報社同仁的一致讚譽。

  然而,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獲得眾多獎項的資深報人海虹,卻從未給人一點「老」報人的傲慢印象。她對報社年輕同事給予一切可能的幫助,不是她份內的事情也主動出謀劃策。海南日報健康周刊主編徐珊珊回憶說:「2014年初,我剛走上編輯崗位,工作中經常手忙腳亂,時常向她取經:標題怎麼做得好?怎麼跟記者溝通?她總是把我當成不懂事的妹妹,不僅在工作中詳細指導,還解答了我許多生活中糾結的問題。」正是因為海虹總是熱忱助人,報社很多同事,不論年齡大小,都願親切地稱呼她一聲:「海虹姐姐」。

  「有這麼多的新老同事、好友前來送她,以各種方式緬懷她,昔日同事姚莉莉還從上海專程飛來看她最後一眼,這都是受海虹姐人格魅力的牽引。」林紹煒滿懷的懷念之情溢於言表。

  剛柔並濟的一道虹影

  陳海虹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更是一個有情有義有擔當的人。

  曾任時事部副主任的黃暢學追憶陳海虹剛強、自信、果敢的一面。他說,海虹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溫柔、內斂,卻少有人知道她還有豪氣幹雲的一面。「2000年,為紀念抗戰勝利55周年,時事部推出一個專版,披露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沒想到引起日本駐廣州領事館的不滿。幾天後,日本駐廣州領事館領事專程跑來報社,大有興師問罪之意,我和當時的時事部主任符秀英、主編陳海虹一起應對從未經歷的外交論戰。日本領事的無理指責和傲慢態度讓我們非常憤怒。我被激怒了,我大聲據理力爭,卻屢遭無理狡辯。可是,平日溫柔、以微笑對人的海虹此時卻異常冷靜,她表現出來的那種鄙夷的氣度和字字如針的辭令,讓囂張的日本領事慢慢收斂。那一刻,讓我感到海虹身上所具有的不可言喻的力量。」黃暢學一口氣說完,充滿敬佩。

  在患病的五年間,海虹堅強、友善,在親人、朋友、同事前從未言及病情;在病情一有好轉的時候,她即回到報社堅守崗位。儘管深受病痛折磨,她卻總是淺淺地柔柔地笑著,多數同事並不知道她曾從死神身邊走過;在病痛折磨她的最後一刻,她也沒有一聲呻吟,她將微笑留給了這個世界,留給她所眷戀的親人。

  此刻,在鮮花簇擁中的海虹已經聽不到親人的呼喚,聽不到同事們深情的追憶。她如虹般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留下的絢爛,永不泯滅!

  (本報海口12月3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夜宵江湖
    日前,海南日報記者專程前往東郊椰林,找到這家叫「聚友美食園」的店鋪,只見等著吃烤雞的食客已經坐滿大堂,烤雞攤置於堂外,炭火烤制中的雞滋滋作響,摻雜著煙火氣的肉香,遠遠就能聞見。  烤雞師傅就是這家店的主人符史智,文昌市東郊鎮人,幾年前曾在海口等地打工,學會了烤雞的基本方法,2014年回到東郊,開始做烤雞生意。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義薄雲天許子偉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郭樹護 梁娥  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的大屯塘岸上,立著由清朝嘉慶年間舉人張績撰寫的石刻對聯:「半月掩池塘,岐山豐草今猶綠;千秋高德義,烏府叢蘭久愈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奔跑海南」文昌站5月13日開跑
    ■ 本報記者 張期望 通訊員 王先偉  為推動海南「體育+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名稱由來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腹地的營根鎮,四周環繞著大大小小的山嶺十餘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眾多品牌搶灘海口喜盈門
    今天下午,在海口喜盈門舉行的商家入駐籤約儀式上,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青少頻道培訓演藝中心正式入駐海口喜盈門兒童遊樂廣場。此外,眾多國內一線品牌也強勢入駐海口喜盈門。  在今天的籤約儀式上,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青少頻道培訓演藝中心落戶海口喜盈門,在該項目明年建成開業後,喜盈門將與海南青少頻道共同開展大型系列少兒活動和節目錄製,為我省少兒才藝表演提供最佳展示平臺。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早餐海南 尋味中部老字號
    上期的《旅遊周刊》沿著G98高速的東段尋味早餐,這期我們將沿著海南中線高速G9811,走進沿線市縣,去看看海南中部的老字號早餐店都藏著什麼風味。   位於五指山市海榆南路的「南文早餐」是當地的一家老字號了,不太起眼的店面裡有著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招牌餐食:大骨粉。新鮮的豬頭骨燉得軟爛脫骨,鋪滿一碗細滑的米粉,澆上兩勺濃白的高湯,再撒些香菜和蔥花,一碗熱騰騰的大骨粉便被端上了桌。  王加逸偏愛加一勺店家自製的辣椒,辣裡帶著酸,鹹裡帶著鮮,幾筷子下去,一碗粉很快見了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小魚乾 垂涎欲滴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除了休漁期,海南的各個港口平時都很忙碌,男人們出海打漁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吹海風、聽海浪品海意
    博鰲濱海酒吧公園今年3月建成開街,海邊老房子、海的故事、玉帶傳情海主題複合酒吧、夢潮船家、曼半酒吧等5家酒吧自北向南沿海而建,默默守望著那一片靜謐的海灘。  「海邊老房子」咖啡館佔地8畝,隱在叢叢紅樹林中,海南本土的民間元素不經意地散布在各個角落,留住了遠去的村煙,浸透了本土味道。
  • 海南日報數字報-堤岸半日
    在梁家輝主演的那部同名影片中,一輛閃亮的黑色豪車徐徐駛入繁忙而不凌亂的街市,一身白色西裝的他將身穿淺色真絲連衣裙、頭戴一頂黑色寬飾帶的男式氈帽的她,引進那間臨街的有百葉窗的小屋。「房間裡有焦糖的氣味侵入,還有炒花生……」廣味的稀粥、烤肉、草藥、茉莉花、塵土、燒香、木炭火等各種味道。  帶著對這些文字和影像的深刻記憶,我們朝覲般地趕往堤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泰銘的手術費用有著落了
    9月7日以來,海南日報、海南農墾報、南海網等媒體關注報導了葉泰銘的病情,在墾區乃至全社會引發廣泛關注。  在病房裡,海南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黃捷向葉泰銘的父親葉茂詢問了孩子的病情和手術費籌集情況,鼓勵葉泰銘要堅強樂觀,戰勝病魔,並轉達了苻彩香的關切問候。黃捷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省紅十字會十分關注葉泰銘的病情和移植手術進展情況,將聯合愛心企業施以援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剪窗花,享年味兒
    貼窗花  把年味兒帶回家  再過幾天,到大年三十那日,全家人張羅著把一張張剪出了「福」字的窗花貼在窗上,把裱好的大幅《年年有餘》掛在牆上,紅彤彤的窗花映著大家開懷的笑意。  這是黃海桃滿心期待的迎新方式,年味兒十足。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