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成智
1993年「下海」經商的時候,也許符史欽自己都沒想過,自己和7位夥伴東拼西湊50萬元開的海鮮大排檔,有朝一日會成為資產十幾億元、員工6000多人的大企業,甚至能把正宗海南菜的大旗插到島外。
企業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環境的發展勢頭息息相關。政府財政收入的錢袋子鼓了,大家的錢袋子跟著鼓了,餐飲業才能取得長足而有活力的發展。
符史欽沒有忘記,「海南發展好,企業才會好」。文昌雞、椰子、五腳豬、豆腐……無論龍泉的店開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食客吃到嘴裡的,依然是濃濃的海南味道。
核心提示
一位總是勻速跑的中長跑選手,突然加速跑意味著什麼?
龍泉集團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剛剛過去的2017年,龍泉一口氣在上海開了5家店,在新加坡開了一家店。今年1月,龍泉在三亞的第四家店開業。
1993年從一家國有企業負責人任上「下海」時,符史欽也許自己都沒想到,當年他和7位朋友東拼西湊50萬元開的海鮮大排檔,有朝一日能把正宗海南食材、海南菜的大旗插到島外,插到國外。
「海南發展好,企業才會好。」日前,符史欽兩次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暢談創業25年酸甜苦辣興衰沉浮。
1
「大家的錢袋子鼓了,餐飲業才能發展」
1993年,房地產泡沫退去後的海南,開始體驗經濟低迷的陣痛。
「我就記得,好多老闆跑路了,到處都是房地產半拉子工程。」符史欽說,當時就是在「下海」潮的帶動下,自己有了離開體制內的強烈衝動。
「我們這些人,當時就是隨大潮,隨大流。說心裡話,沒有太多的準備,選擇餐飲,是因為『民以食為天』,是很隨意的一個選擇。說實話,我們是做了才想,不是想好了才做。」回首自己的「下海」史,符史欽說。
符史欽創業最初的幾年,也是海南經濟發展最為艱難的幾年。1992年海南GDP較上年狂飆41.5%,而到了1994年增幅跌至11.3%,1995年、1996年的增幅更是分別暴跌至3.8%、4.7%。他用「過山車」一詞,來形容早年海南經濟發展暴漲暴跌給人的感覺。
「企業的發展,一定是和海南經濟發展大勢相關聯的。龍泉起步的幾年,趕上了海南經濟發展的低谷和爬坡期,1997年又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經歷了『非典』,人們都不敢去公眾聚集場所,餐廳裡一個人都沒有,2007年又碰到其他地區禽流感爆發,人們不敢吃雞……所以,一路走來,龍泉人幾乎沒有一天是輕鬆的。」符史欽說。
「最困難的一次,董事會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全員減工資20%到30%。讓我欣慰的是,許多員工沒有在危難之際選擇逃離,而是與我們共渡難關。」符史欽回憶道。
有些事,當時看來是滅頂之災,事後看來卻讓人感嘆「禍兮福之所倚」。符史欽說,比如「非典」,當年給海南旅遊業、餐飲業帶來的殺傷力是巨大的,但此後海南「健康島」「無疫區」的美名,恰恰又極大地推動了旅遊業、養殖業的發展。龍泉文昌雞養殖此後風生水起,也與此不無關係。
在符史欽看來,25年來,海南的GDP從1993年的260多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462.5億元,海南的經濟總量大了,政府財政收入的錢袋子鼓了,省委、省政府拉平全省財政供養人員工資,率先在全國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兩免一補」,在醫療、社保、就業等重大民生問題上,為幹部群眾辦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事。大家的錢袋子跟著鼓了,餐飲業才能發展。
2
「特區發展不創新不行,企業發展不創新也不行」
燃油附加費改革「一腳油門踩到底」、「小政府大社會」、對企業實行直接登記「先上車再買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風雲激蕩的30年中,「海南首創」的舉措和經驗,層出不窮。
對此,符史欽如數家珍。他認為,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最值得我們記取的,就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精神。
「特區發展,不創新不行;企業發展,不創新也不行。」符史欽說,創業不久,大家就清晰地意識到,不創新菜品,不對傳統的海南菜加以改革、提升,不著力延伸餐飲業產業鏈,龍泉可能就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遑論發展?
於是,龍泉把風靡文昌婚宴的「頭盤菜」引入海口酒樓,第一個推出以椰子水為火鍋湯底的「椰子雞湯」,第一個推出「隔水蒸雞」,第一個推出將中藥材與文昌雞烹飪結合的「龍泉皇帝雞」,基於瓊北火山口黑豆磨製豆腐製作「石鍋豆腐」……
耐人尋味的是,無論龍泉的菜品如何創新變化,主食材依然是絕對的海南原材料,比如文昌雞、椰子、五腳豬、豆腐等。因此,無論龍泉的店開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食客吃到的,依然是濃濃的海南味道。
創新不僅體現在菜品上,還體現在人員培訓和體制機制變革上。
「做餐飲的沒文化,有文化的不願做餐飲。這是當年我真實的感受。」符史欽說,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龍泉下決心創辦自己的培訓學校。這所學校的上課方式跟許多學校不一樣:那些從農村招收來的青年,上午上課,下午上班,上學期間每個月就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讀兩年半,拿到中專文憑。這種完全創新的教育模式,受到許多年輕人歡迎。
龍泉還制定了明晰的「文憑補助」制度,中專生、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分別對應多少補助,員工如通過自考等渠道拿到大專或本科文憑,集團還報銷相應學費。
為了解決員工的積極性問題,龍泉還著手建立利益共同體,把員工變成股東,把打工者變成合作者,把團隊骨幹變成新一代創業主體,一批優秀的年輕人脫穎而出。
當年在海口龍昆南路起步時,海南餐飲界強手林立,一起步就高大上的餐館酒樓非常多,沒幾個餐飲業老闆會把龍泉看在眼裡。25年過去了,今天回頭看,不少當年牛氣沖天的餐飲企業如今連牌子都沒有了,而龍泉員工從幾十人增長到6000多人,總資產從50萬元發展到如今的十幾億元,成為海南餐飲界的常青樹,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3
「幹部作風建設,餐飲業感受是最明顯的」
早年開飯店做餐飲最怕什麼?符史欽說,賒帳記帳。
「當時,沒有一家店是不掛帳的,甚至有些成了死帳,追都沒法追。可以說,25年來海南黨風政風建設,餐飲業感受是最明顯的。」符史欽感慨地說。
符史欽記得,早在上個世紀末,包括海南日報等媒體在內,對一些公務人員公款消費賒帳敗壞黨風政風,甚至吃垮一些飯店的行為,進行了力度空前的曝光,公款吃喝的風氣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轉。但最明顯的,還是中央八項規定及海南省「二十條」配套措施出臺後,公款消費得到了根本的遏制。
「那種『打別人屁股不疼』、吃飯不給錢的公款吃喝已經絕跡了,現在各酒店吃飯給公務單位開發票的都很少很少,即便有公務接待,標準也是很低很低。」符史欽說。
符史欽說,有些主打高檔路線的餐館酒樓,裝修奢華,菜品昂貴,動輒吃一頓飯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這樣畸形的消費不會長久,餐飲業只有回歸到真正依靠社會大眾消費,回歸真正的市場經濟,才可能永葆活力和生機。
「所以,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一批高檔酒樓倒下,而我們因為一直主打大眾消費而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並快速搶佔三亞、廣州、深圳、上海等消費群體巨大的市場,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符史欽說,早些年,海南時常有人感嘆公款吃喝風難剎,事實證明是可以剎住的;當中央八項規定和省裡政策出臺時,行業裡也有人擔心餐飲業會經歷一場風暴,而龍泉以及一大批省內優秀餐飲企業生存發展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4
乘國際旅遊島建設東風
讓海南菜飄香天下
風,起於青蘋之末。
海南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有時就直接投映在餐飲業上。
2010年1月4日,《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符史欽認為,這不僅是海南發展的裡程碑,也給海南餐飲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2013年7月,龍泉在三亞開設了第一家餐飲直營店,到今年1月,已經開了第四家。而且,讓我們吃驚的是,原本以為三亞旅遊淡旺季很明顯,餐飲業也同樣會有淡旺季,但現在的財務報表表明,客人從年頭擠到年尾,淡旺季幾乎沒有太大差別,這就是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後,三亞車流、人流、現金流發生明顯變化的體現。」符史欽舉例說,國家給予海南的離島免稅政策,8年來持續放寬額度和品種,讓遊客體驗到了特區的購物政策,給海南旅遊業、餐飲業帶來的利好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符史欽注意到,不獨三亞,這幾年海南的交通和旅遊基礎設施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幾乎說得上名字的知名酒店管理集團,都紛紛搶灘海南;海口美蘭機場、三亞鳳凰機場旅客吞吐量雙雙突破2000萬人次,博鰲機場開通;環島高鐵大大方便了市民遊客出行,跨市縣購物、就餐輕而易舉;高速公路網正在連接所有市縣;一批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正在把海南襯託成為一個真正的全域旅遊省份……
「我們正謀求在海口、三亞、瓊海之外的市縣開店,也繼續著眼於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東南亞拓展。」符史欽說,龍泉最近5年明顯加快了步伐,是之前20年厚積薄發的結果,也得益於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中外遊客源源不斷湧入。
「不是之前不想跑快點,而是當時根本不具備快跑的條件。」符史欽坦陳,「現在我們有條件把文昌雞、椰子雞、石山豆腐賣出海島、賣出國門了,海南健康島、陽光島的美名,海南的陽光、沙灘、海水、藍天,都會以美食作為承載物。中國有粵菜、湘菜、魯菜等多種菜系,我們就是要讓瓊菜飄香天下。」
創業25年,符史欽最欣慰的是,當初擊掌盟誓的8位創業人,始終風雨同舟、初心不改、牽手同行,沒有因為利益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
「沒有國家發展、海南發展的大氣候,就沒有企業發展的小氣候。我們要感恩所有的顧客,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土壤,沒有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生機與活力,沒有眾多消費者對海南菜的追捧,我個人也好,龍泉也好,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符史欽感慨地說。 (本報海口3月5日訊)
史欽寄語
談宗旨
「我們不追求賺快錢,不追求一夜暴富,而是細水長流穩紮穩打,賺自己應該賺的錢。我不能說別人賺快錢不對。有些人可能做一兩個項目就成了億萬富翁,但有些錢你可能賺不來。我們懂什麼就做什麼。」
談文化
「做餐飲的沒文化,有文化的不願意做餐飲?我不信!我們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在企業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烈氛圍。」
談學習
「龍泉歷經25年發展,整體管理仍感覺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步伐,我們把店開到上海、開到新加坡,通過合作拓展的同時,可以通過派駐人員交流等形式,學習發達地區餐飲業發展在管理、技術、標準化等方面經驗,從而反哺海南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