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標準版」海南菜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羅霞  實習生 許陽威

  今年年初,由省商務廳提出、省瓊菜研究中心和省烹飪協會起草的《瓊菜 白切文昌雞》、《瓊菜 白切嘉積鴨》、《瓊菜 白汁東山羊》、《瓊菜 烤臨高乳豬》4項省地方標準通過專家審查,白切文昌雞等首批4個海南名菜終於有了地方標準,這也給一些想吃正宗白切文昌雞、白切嘉積鴨、白汁東山羊、烤臨高乳豬的人提供了一個識別標本。

  吃過白切文昌雞,未必吃過正宗白切文昌雞。

  正值海南旅遊旺季,海口龍泉漁村裡,前來嘗白切文昌雞的客人不少,既有本地客,也不乏一批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負責白切文昌雞等菜品地方標準起草工作的海南省瓊菜研究中心和海南省烹飪協會,以此店白切文昌雞的做法為原型,結合其他參考做法,於今年起草出了白切文昌雞的地方標準。

  同樣,在瓊海、臨高、萬寧,白切嘉積鴨、烤臨高乳豬、白汁東山羊的地方標準,也有所依託的美食店。根據這些新制定的地方標準而製作的,已率先在這些美食店出爐。透過這些店,一個個美味的「標準版」海南菜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名師操刀為樣本

  何子桂,60餘歲,製作白切嘉積鴨的廚齡已達30餘年,曾獲「中國烹飪大師」稱號,現為瓊海金隆酒家的行政總廚。金隆酒家是瓊海一家頗具知名度的餐飲店,之所以「知名」,擁有名廚烹飪的美味的白切嘉積鴨是一大重要原因。為此,在起草「白切嘉積鴨」地方標準時,深入到菜品原產地的起草組選擇了讓何子桂來操刀製作「白切嘉積鴨」。

  「鴨重、水重、放多少蒜頭、每一步用多長時間,這些都被記錄了下來。」海南名菜地方標準起草組組長、省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林俊春說,在記錄何子桂的全套操作後,由多個中國烹飪大師、烹飪專業名師等組成的起草組,對這套操作進行了反覆討論,並結合相關資料,提出了修改建議,然後按照修改後的製作方法製作「白切嘉積鴨」,經過比較後,形成起草文本。

  白切文昌雞、白汁東山羊、烤臨高乳豬地方標準的起草,與白切嘉積鴨的起草思路一樣,均是以名師操刀為基礎,而後經過反覆的研討、製作、參閱資料,最後形成起草文本。如白切文昌雞地方標準的起草,選擇了曾代表海南美食進駐上海世博會、具有廣泛知名度的「龍泉文昌雞」作為樣本,並結合文昌當地知名廚師的做法進行;「白汁東山羊」的樣本店———萬寧東山嶺水上餐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已名聲遠揚,曾接待過眾多專程覓食正宗「白汁東山羊」的國內外嘉賓。     

  「此次出爐的四大海南菜地方標準,與這些名廚的製作基本套路一致。」林俊春指出,僅在少數小細節上稍有不同。

  土特原材料有講究

  味道清淡、滋補的瓊菜系列菜餚,原材料的好壞,對菜品的優劣影響極為明顯。白切文昌雞等海南名菜之所以聞名海內外,與其所採用的海南本土特產原材料關係密切。

  「『標準版』的海南菜,對原材料的要求很嚴格。」林俊春舉例說,「白汁東山羊」的製作需按照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東山羊」的地方標準來選材;選擇「白切文昌雞」的原材料文昌雞,需根據海南省地方標準《文昌雞品種》進行。

  東山羊,原產於萬寧市東山嶺。嶺上怪石嶙峋,草木茂盛,甘泉暢流,放養的山羊毛色烏黑髮亮,皮嫩肉厚。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列為皇室貢品。

  近日,萬寧東山嶺水上餐廳的名廚林強,挑了一隻正宗東山羊,精心製作了一道美味「白汁東山羊」:味香、肉嫩、皮軟滑,讓人過足了口癮。

  原料不一樣,帶來的視覺、嗅覺、味覺等效果有著天壤之別。林強說,用正宗東山羊製作成的正宗「白汁東山羊」菜品,其羊皮呈淺灰色、半透明狀,菜品散發出東山羊本身的香味,口感軟滑,無羶味。而市面上一些用廣西等地的羊製作成的「白汁東山羊」,羊皮偏硬偏黑,有羶味。

  可惜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受原材料產量影響,如今正宗「白汁東山羊」在市面上已所見不多。

  正宗文昌雞製作成的「白切文昌雞」,與市面上有些白切雞也有明顯差別。據介紹,從色澤上看,正宗白切文昌雞雞肉為白色,雞皮顏色淡黃光亮,而飼料雞等雞皮更黃,或更白;從質感上講,白切文昌雞肉嫩有彈性,而普通雞肉比較松垮;在氣味上,白切文昌雞具有雞本身特有的清香,而普通雞沒有這種香味。

  另外,「標準版」烤臨高乳豬骨細皮薄、肉鮮質嫩、味香色美;白切嘉積鴨清香爽滑,鴨皮白潤有光澤,鴨肉香鮮可口、微嫩、有韌性。

  工藝精細釀美味

  每次見到一些人烹飪「白汁東山羊」時「一鍋煮」的錯誤做法,林強會很感慨:「好菜還需好工藝。」

  以林強的製作工藝為原型的「白汁東山羊」地方標準,所記錄的白汁東山羊烹飪方法頗為講究:先將羊肉放進70℃熱水中洗除血水,後大火燒鍋,下花生油,加入薑片、蒜茸爆香,倒入羊肉爆炒1分鐘,加入姜蔥汁酒,中火炒至幹香,加入骨湯及調味料,大火煮10分鐘,再倒入砂鍋中,加入黨參、紅棗,中火燉煮20分鐘至熟透綿軟,方成。

  然而時下,一些師傅在製作「白汁東山羊」時,省去了「過水」、「炒」、「汲」環節,僅剩下煮的環節。「這樣做出來的東山羊略帶有羶味。」林強說。

  製作時看似只需煮的「白切嘉積鴨」,煮法也不簡單。「白切嘉積鴨」地方標準記錄的烹調方法顯示:湯鍋中加水(以浸過鴨身為準),煮沸後加入烹煮調料;將整鴨浸入湯中,翻動鴨身使之均勻受熱,湯保持大滾;用鐵鉤鉤住鴨頭,將整鴨從湯中提起倒出腹腔湯水再放回湯中浸煮,反覆多次,使其內外受熱均勻;大火浸煮30分鐘,然後改用中火浸煮10分鐘,至鴨熟透時撈出,自然冷卻至約40℃後斬件裝盤。何子桂說,調料配方、裝盤等也均有竅門,得掌握好。

  關於調料的把握,在「烤臨高乳豬」的製作上表現得更明顯。按照地方標準,僅臨高乳豬「醃製調料」一項,就包括精鹽、味精、南乳、芝麻醬、白酒、蠔油、白糖、姜茸、蒜茸、芝麻油、五香粉等11種。

  理性傳承尊重個性

  白切文昌雞、白切嘉積鴨、白汁東山羊、烤臨高乳豬,此四大菜均為海南的傳統名菜。這些來源於民間的菜餚,經過多年的傳承,在不斷的摸索中變得更加美味。制定海南菜地方標準,也是一次對海南菜餚做法收集、整理、提高的過程。

  在東山羊產地萬寧一帶,長久以來,民間喜用豆腐煮製羊肉,製作「白汁東山羊」。不過在「白汁東山羊」的地方標準中,豆腐未被列為製作此菜的原料。「在烹飪東山羊時加入豆腐,會衝淡了東山羊本身的鮮味。」林俊春說,經過地方標準起草組成員的集體討論,豆腐最終被剔除出「白汁東山羊」菜品原料中。

  借「白汁東山羊」菜品未加豆腐一事,林俊春強調,制定海南菜餚的地方標準,是為了規範海南菜的製作過程和工藝流程,提高海南菜製作整體質量,但並不意味著抹殺「個性化」。比如白汁東山羊中不加入豆腐,是為了更好地突出東山羊本身的原滋原味,但也可以為了滿足「各有所愛」的需求,在白汁東山羊內加入豆腐,或者多放點鹽等。

  民間一些不利於健康的烹飪習俗,也未出現在這些菜品的地方標準中。比如以往人們煮文昌雞時僅煮成七八成熟。根據如今的「白切文昌雞」地方標準的烹飪方法,文昌雞將煮成「僅熟」,直觀地講便是肉不帶血、骨頭可以帶血。 

  (圖片由省瓊菜研究中心提供)

  嘉積鴨

  東山嶺上的正宗東山羊

  烤臨高乳豬

相關焦點

  • 有一種風味叫「東南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至今,歸僑們仍以東南亞風味的餐飲為主:七層糕、千孔糕、椰香脆餅,咖喱雞、沙爹肉片、咖哆咖哆……  文\海南日報記者 楊春虹  走在興隆的街上,常讓人有種身在異鄉的感覺,不時就會有身著「峇蒂」的人從身邊走過。這種馬來風情濃鬱的花襯衫,與如今遊客們流行穿著的海南島島服,一眼就可辨出兩者的不同,「峇蒂」更多民族風情,而島服更多自然風情。
  • 文圖\海南日報記者 高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文圖\海南日報記者 高虹  在張嶽崧眾多的對聯、立軸、匾額作品中,「孝友遺風」匾額的價值比較獨特:它不但是張氏祠堂的原匾,也代表了當時海南精湛的泥金工藝技術,更將一直有爭議的張氏祠堂修建時間提前了18年———  100多年前,它應該高高懸掛在定安高林村張氏祠堂大門的門額上,「孝友遺風」四個泥金大字蒼遒有力、揮灑自如,作為家風祖訓教育子孫後代孝敬父母友善兄弟
  • 山海地理鋪陳鮮醇美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特約記者 陳循靜  圖\ 李幸璜 王凱  萬寧有數不盡的美食,一是因為萬寧物產豐富,二是因為萬寧人善廚。在海南的四大名菜之中,東山羊、和樂蟹榜上有名,佔據兩席。行走在萬寧的大街小巷,村頭海邊,每到一處,品嘗美味時你都可能遭遇驚喜,不起眼的店,不出名的廚師,卻讓你品嘗到地地道道的美食,這就是萬寧。
  • 本報記者 卓蘭花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9月底將由南方出版社推出的大型系列文學《莊嚴的青枝綠葉》,受到許多關心海南墾區發展的人士的關注。作為獻給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一份厚禮,國慶節前夕,《莊嚴的青枝綠葉》的策劃人林玉權和主創人員王峭宇、王業茂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採訪。  胸懷夙願一朝開解  《莊嚴的青枝綠葉》包括紀實文學和電視劇文學兩種版本。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木薯上餐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2月27日訊 (記者陳超 通訊員林紅生)一本匯集88種木薯烹飪技法的食譜,正在都市人群中點燃木薯消費的熱情,各地餐飲企業聞香而來尋找這種極具海南特色的食材。受終端消費拉動,海南新品種木薯種植面積正急速擴張。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勇 通訊員 王一雅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臨高人吃螺,在海南算一絕。在臨高常見的、常吃的大約有數十種,人們在不同季節會吃不同的螺。和別處不同的是,這裡的人們把海螺當零食吃,朋友聚會先上一碟螺,大家像嗑瓜子一樣,邊聊邊挑螺吃;姑娘們逛街,也要在路邊買一袋螺邊走邊吃;茶館裡喝茶,也配一碟螺,讓消遣不那麼單調。
  • 文化給老街以「生氣灌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海南日報8月5日報導,文昌市文南老街改造工程日前收尾。工程立面改造彰顯原有騎樓建築風格,打造商業與文化結合,旅遊和休閒功能兼具的特色街區———南洋風情街。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沒有文化,旅遊就沒有內涵、沒有品位,就缺乏競爭力。」省委書記羅保銘曾這樣指出。確實,是文化,給了這條老街新的內涵,也給了它生動的靈魂。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沙蟲:鮮美滋味沙裡藏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 勇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德雄  很多人第一次吃沙蟲時,會因為它形狀像蚯蚓而心存偏見,但經過嘗試,你會被它的美味徹底徵服。沙蟲的美譽並不單單因物以稀為貴,其口感鮮嫩,味道香甜,可做主菜,可當配料,可鮮吃,可幹吃。只要你變著戲法吃,它就會變著戲法挑逗你的味蕾。除了美味無敵,沙蟲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面向全國徵集瓜菜新品種
    本報三亞9月11日電 (記者易宗平)海南日報記者9月11日從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夜宵江湖
    編者的話:  如果說海南的早餐很特別,那麼海南的夜宵則更「紅」!卸下一天的忙碌與疲勞,在寧靜的夜幕下走進海南喧囂、熱鬧而又煙火氣十足的夜宵「江湖」,是許多海南人和外地遊客的一種嚮往。
  • 優選樹種提升海防林功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紛紛表示,海南要借著「綠化寶島」行動的東風,對現有海防林廣泛進行本土化樹種改造,營造高標準的海防林,有效提升濱海沿岸的生態防護功能,建成一項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的公益工程、民心工程。  海防林樹種亟待升級  「當前我省營造海防林的主要樹種是木麻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摩星:期待海南更加國際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作為一位喜歡旅行的外國人,摩星認為海南在中國的最南端,
  • 板橋海鮮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沿著甬道往裡走,就到了蔬菜專售區,案臺上不僅擺放著海南特有的五指山野菜、水芹菜、空心菜,還有一些常見的新鮮蔬菜。這裡海鮮和蔬菜的品種多,選擇的空間大,可以任由你多次挑選,叫賣的小姑娘或阿姨從不會因為你的多次選擇而煩惱,也不因你的多次討價而厭棄,她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真誠的微笑,讓人從內心深處喜歡,每個人都恨不得多買些可口的東西上到餐桌上。看,來往穿梭的人們,徜徉於各攤位之間做著自己滿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