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此類生活習性的魚類,其學名統稱為「底棲魚」,以區別於那些在整個垂直水體遊動的「中上層魚類」。儘管世界上白魚有幾十種,下面給大家介紹最具海產貿易價值的白魚品種。阿拉斯加野生白魚均在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得以可持續的捕撈。
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擁有巨大的水系。所有區域屬於聯合國糧業組織(FAO)第67號捕撈量統計區。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均是地球上最具生產力的水域,這是由於這些水域富含營養,不斷從大洋深處沿著大陸架邊緣湧到水面。充足的營養和日照培育出大量的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依次被小型魚類吞噬,而小型魚類又被更大的魚類、海洋哺乳動物或海鳥捕食。數十年來,這一富饒的自然生態系統支撐著豐富而可持續的漁業生產,而且成為了由大學或政府機構組織科學家們開展的數百項科學研究項目課題。
阿拉斯加白魚的一生都是在深海中度過,它們從不到淡水水域。始終生活在深海、清澈、寒冷的阿拉斯加灣或白令海海域的阿拉斯加野生白魚,已經成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它們生長的不同階段,分別捕撈浮遊生物、蝦、貝殼類、魚類以及海洋有機生物,然而它們本身也是更大型魚類、鳥類或者哺乳類動物捕食的對象。
真鱈魚、狹鱈魚、大比目魚和鰈魚都具有非常強的繁殖能力:一條雌魚一次可以產卵上萬粒魚卵。所有這些品種的雌性魚,一生中可以產卵數次。這些特性使它們能夠應付海洋中反覆無常的自然狀態,並保持穩定的種族數量;而且當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時,也能得到恢復。
以下為阿拉斯加的一些重要統計資料:
阿拉斯加的海岸線長達34300英裡,這一長度超過了美國所有其它49個州的海岸線長度總和阿拉斯加擁有超過795000平方英裡的大陸架,佔全美國大陸架總面積的70%阿拉斯加周圍200英裡專屬經濟區(EEZ)水域佔全美國專屬經濟區水域的28%美國水域生產的海產品總量中,半數以上產品來自阿拉斯加
下面為您詳細介紹幾種阿拉斯加野生白魚
真鱈魚 Pacific Cod黑鱈魚 Black Cod (Sablefish)狹鱈魚 Alaska Pollock大比目魚 Pacific Halibut巖魚 Pacific Seabass etc.(Sebastes species)鰈魚類 Yellowfin Sole、Rock Sole、Flathead Sole
真鱈魚 Pacific Cod
太平洋真鱈魚也是鱈魚科家族重要成員,而且與阿拉斯加狹鱈魚和大西洋真鱈魚相關。太平洋野生真鱈魚是跨洋的海底層魚類,生活在水深500米(1650英尺)深海中。每年1月至5月期間繁殖。它們的魚卵沉底並有粘性,黏貼在巖石、珊瑚或其它海底表面。魚卵經過15至20天的孵化,孵化出的真鱈魚苗浮到水體的表層。
太平洋野生真鱈魚的雪白色肉質、十分寬大的魚排和上佳的口味,使它適合於各種季節的各類菜餚。溼潤的烹飪方法最佳,包括水煮,蒸和燉。烘烤和炒也是很受歡迎的烹飪方法。真鱈魚肉只含有很少量的脂肪,是很重要的低脂、低卡路裡食材。
黑鱈魚 Black Cod (Sablefish)
黑鱈魚實際上不屬於鱈魚科家族。黑鱈魚生活在深水區域,通常在水深200米(660英尺)以下。它們在晚冬至早春季節沿著大陸架的緩坡地帶繁殖。雖然魚卵在海底孵化但浮出的幼苗浮升到水表面。黑鱈幼魚開始生活在沿岸的淺水處,但是很快遊入近岸深水區域。黑鱈魚含卡路裡和脂肪含量比真鱈魚高,但是含有大量的歐米茄3魚油。
狹鱈魚 Alaska Pollock
阿拉斯加野生狹鱈魚是白令海產量最豐富的魚種,佔這一水域生物總量的60%。它們與太平洋真鱈魚和大西洋真鱈魚一起同屬於鱈魚科家族成員。在阿拉斯加海灣,狹鱈魚是產量第二位的魚種,佔這一水域生物總量的20%。經過漁業科學家們探查,已經發現四個水域有大量狹鱈魚群:阿拉斯加灣、白令海東區、阿留申群島和阿留申盆地。
絕大多數成年狹鱈魚生活在水深70-300米(230-1000英尺)處。它們的繁殖季節是每年的2月底至5月初。魚卵在大海洋流中漂浮15至25天以後孵化成魚苗。剛孵化的魚苗在水深40米(130英尺)以內的水表面層漂流,60天後生長成大洋幼魚。以後四年多時間裡,隨著魚齡和個體的增長逐漸潛入深海,並與成年魚群聚集。
從口味、肉質、顏色和營養成分來看,任何其他的白色魚肉都無法與阿拉斯加狹鱈魚相媲美。它的平均體重在1.5到2磅之間。
阿拉斯加狹鱈魚含有的白色魚蛋白,是大多數魚類食品和其它加工食品的營養基礎。它淡淡的口味和嫩白的魚肉,也被經常用於製作低卡路裡的菜餚。與沙司等一起食用阿拉斯加狹鱈魚口味更佳。
大比目魚 Pacific Halibut
太平洋大比目魚與大西洋大比目魚相關,太平洋大比目魚的雌性個體大於雄性,此外通常雌性魚比雄性魚生長快、壽命長。一些雌性魚體重達36公斤(80磅)。魚齡可用耳石檢來計算魚齡。
大比目魚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間,沿著大陸架在水深18-460米(600至1500英尺)處繁殖。一條雌性大比目魚一次能產卵4百萬粒。魚卵和魚苗都可以自由浮動,但是比重比海面的海水略大一些,因此可以下潛到深海洋流中。它們從阿拉斯加灣的東部洄遊到西部,少則上百海裡,多時甚至可達上千英裡。
和所有平魚類一樣,大比目魚也是側面扁平,實際上以側面遊泳。它們事實上都是遊泳健將,有些大比目魚能夠遊上幾千英裡。
大比目魚在魚苗期的餌料是浮遊生物,而幼魚期捕食貝殼類和小魚類。成年大比目魚主要捕食其它品種的魚類,例如狹鱈魚、真鱈魚、黑鱈魚、巖魚和其它鰈魚類。它們甚至離開海底去捕食中上層魚類,例如玉筋魚。由於成年大比目魚個體大、充滿活力、遊泳能力強,而且棲息在海底,和其它個體較小品種的魚類相比,它們被其它敵害捕食的機會比較少,偶爾有可能被海洋哺乳類捕食。
大比目魚擁有結實的魚片,白肉十分甜嫩,每3.5盎司只含130卡路裡。因為它的肉質結實,所以可以切成塊,用於考魚肉、燉魚肉或水煮、燒烤魚排或烘烤、煙燻水煮魚片。大比目魚魚排,適合於目前最受熱門的烹飪方式-烘烤。
美味、結實的大比目魚肉配低脂沙司等一起食用,包括黑豆沙司、植物香料、香茅類的植物和番茄沙司,可以為大家提供健康、令人滿意的各種菜餚。
巖魚 Pacific Seabass etc. (Sebastes species)
巖魚的名稱是指好幾種生活在接近海底的阿拉斯加白魚。它也常被稱為「齒魚」,僅限生活在該水域的齒魚。最為人熟悉的巖魚就是太平洋海鱸魚(POP)。此外,巖魚家族還有北石斑魚、大石斑魚、加納利石斑魚、寡婦石斑魚、Shortraker石斑魚、Rougheye石斑魚、寬幅石斑魚等。
雖然人們已經了解其它巖魚品種的生命歷程,但對太平洋鱸魚卻知之甚少。成年太平洋鱸魚出現在大陸架外延沿岸和上部路坡150-420米的水域。太平洋鱸魚生活有一定季節模式,夏季生活在較淺水域而到冬季則在較深的水域。
鰈魚類 Yellowfin Sole、Rock Sole、Flathead Sole
小個體鰈形比目魚稱之為「深海鰈魚」,包括多福鰈、樂口鰈、巖鰈、平頭鰈以及其它品種。它們生活在大陸架海底,而且每年在繁殖區域和索餌區域之間洄遊。它們的餌料基本相同,從貝殼類和軟體類到各種無脊椎動物。然而,它們同時也是掠食魚類如大比目魚、真鱈魚和大型鰈魚類如-箭齒鰈的捕食對象。
鰈魚魚排烹飪迅速、加工簡單 – 水煮、炒、蒸或用微波爐等烹飪方法。太平洋鰈魚魚片每片平均5到10盎司。Rex鰈(Errex zachirus)魚片平均3到8盎司。石鰈魚片平均2到7盎司。平頭鰈魚片平均2到7盎司。黃蓋鰈(Limanda aspera)魚片是最輕的,平均只有1到3盎司。
這5種鰈魚的規格、魚片形狀不同,但是口味和顏色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