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小麥帶來的新希望!

2020-12-19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

1. 破譯小麥基因組

2002年,科學家破譯了大米的基因組。2008年,他們完成了大豆基因組的工作。2009年,他們繪製了玉米的基因組圖譜。而直到現在,期待已久的小麥基因組才完成了測序。這種延遲當然不是因為小麥不重要,小麥無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它的種植面積比任何其他農作物都大。然而,小麥也有著科學所知的最複雜的基因組之一

首先,小麥的基因組異常龐大。第一種完成測序的植物——擬南芥(Arabidopsis)的基因組包含1.35億個核苷酸,人類基因組包含30億個,小麥則有160億個!僅小麥的一個3B染色體,就比整個大豆基因組更大。

染色體(左)和基因序列(右)示意圖。圖片:Wikipedia

更糟糕的是,小麥基因組實際上是三個基因組合而為一。大約50萬年前,那時候人類還沒有出現,兩種野草雜交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二粒小麥(emmer wheat),人工種植的二粒小麥也就是現在用來做義大利麵的硬粒小麥(durum wheat)。在人類開始在田裡種植二粒小麥以後,第三種雜草又偶然加入了這個混合體,產生了今天從製作麵包到啤酒都要使用的普通小麥(common wheat)。這一段錯綜複雜的歷史,使普通小麥具有了三組相似的染色體——分別來源於三種祖先雜草,每組都有7對。用技術術語來說,這是一個六倍體基因組。對於普通小麥的基因組測序來說,這則是一個巨大的煩惱,就像是穿行在密不透風的茂密叢林裡,卻沒有一張地圖。

普通小麥的基因組包含來自於三種祖先野草的各一組基因,因而一共有三組染色體。圖片:Wikipedia

通常來說,遺傳學家進行基因組測序時,會先將DNA切割為小的片段,對每個片段分別進行讀取,然後將它們重新組合。然而,如果每個染色體出現六次,我們如何得知該將任意給定的片段放回到哪裡呢?而且,小麥85%的DNA由重複序列組成,結果就是,即使知道一個片段對的正確對應的染色體,但要確定它在這條染色體上的確切位置仍然是一項繁重的工作。這就像是在玩一個巨大的拼圖遊戲,其中的圖片將同一片藍天重複描繪了三次。

在本周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由來自20個國家的科研工作者組成的團體——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發表了一個名為「中國春」(Chinese Spring)的小麥品種的近乎完整的基因組數據,他們繪製了普通小麥21個染色體上、超過10.7萬個基因的圖譜。他們從2005年開始破譯基因組,如今,已經過去了14年,花費研究經費約7500萬美元。

小麥基因組測序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周的《科學》雜誌上。圖片:Science

團隊的領導者Kellye Eversole說:「在過程當中,沒有人知道事情的走向,我們最終完成了這項工作,這真是個奇蹟。」 最近,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發現了調控小麥高度的基因的Jorge Dubcovsky說:「過去需要花費數年時間的事情,如今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這就像是拿著Google地圖行走。」

出乎意料的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teven Salzberg帶領的一個六人小組通過使用新的技術來讀取長DNA序列,在去年發布了一版近乎完整的小麥基因組。然而,他們並沒有描述基因,也沒有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雖然Eversol對這個小組的成就表示讚賞,卻發現這一版本「缺乏IWGSC的結果所蘊含的細節,而對育種者來說,這些細節正是關鍵之所在。」

2. 為增加小麥產量帶來希望

經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綠色革命」,作物種植者極大地提高了小麥的產量。然而從那之後,由於小麥基因組的高度複雜性,導致想要通過傳統育種和基因技術來提高產量的努力一直步履艱難。Eversole指出:「玉米基因組測序對創造更好的玉米品種有很大的影響。」相反,小麥產量已經落後,而這種農作物的收益最近也下降了,這會帶來嚴重的問題,因為據研究人員估計,到2050年,世界需要增加60%的小麥以養活激增的人口

英國國家農業植物學研究所的Alison Bentley說:「無論你對以小麥為主的飲食有什麼看法,都不能迴避它在全球糧食安全中的重要性。」她認為,儘管過去人們在小麥育種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如果有了小麥基因組研究的幫助,將會讓一切都加速發展。

傳統說來,創造新的小麥品種(比如能抵禦嚴寒、抗真菌病害等)已經經歷了很多次嘗試與失敗。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一個農場家庭長大的Eversole說:「我們通過小麥雜交把各種遺傳物質結合起來,經過一整年漫長的育種過程,希望新的品種能具有正確的基因組合——這需要花好幾年的時間。」然而,現在知道了完整的基因組,育種者就可以識別出隱藏在特定性狀背後的基因,並確保這些基因存在於他們的作物中。她補充說:「這樣做的目標是為育種者建造一個更好的工具箱,進而增加種植者的收益。」

普通小麥。圖片:Wikipedia

這其實已經成為了現實。該團隊利用已經完成的基因組,識別出了長久以來令人難以捉摸的會影響小麥莖稈內部結構的基因(這個基因的名字是TraesCS3B01G608800)。如果植物有更多這個基因的拷貝,它們的莖稈就會是實心的而非中空的,這使得它們能對乾旱和蟲害更有抵抗力。通過使用基因診斷測試來清點基因,育種者如今可以高效地選擇實心莖杆所需的基因了。

另外,五月的時候,英國John Innes中心(JIC)的植物遺傳學家報告說,他們識別出了最初發現於大米中的、與穀粒尺寸相關的基因的多個拷貝,然後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小麥基因突變,從而讓小麥的穀粒尺寸增加了20%。CRISPR是細菌中的一種DNA序列,含有曾經攻擊過該細菌的病毒的基因片段,細菌利用這些基因片段來偵測、抵抗相同病毒的攻擊,並摧毀其DNA。人類可以利用這些基因片段來準確高效地編輯生命體內的部分基因。

JIC的研究人員現在正參與創建IWGSC的數據,以記錄植物生命周期中不同時間節點、不同組織中的基因活動。他們拍攝了850張記錄信使RNA水平的快照,來衡量哪些基因在乾旱、害蟲攻擊等情況下是活躍的,目標是追蹤決定作物產量與其它性狀的基因網絡。

來自位於墨西哥的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的Ravi Singh說:「育種者想要從基因組研究中獲還將益需要一些時間。然而,在我們自己的項目中,我們已經在利用這個資源來識別隱藏在作物產量、抗病、耐熱與乾旱、以及營養水平等性狀背後的重要基因序列。」

3. 改變小麥的生命周期

IWGSC也開始研究,隨著小麥的發芽與生長而逐漸啟動的不同基因,以及這些活動模式在小麥基因組的三組染色體中如何變化。對於普遍種植的小麥品種,它們的種子必須在地下度過嚴寒的冬天才會在來年春天發芽。去年,植物遺傳學家Antje Rohde報告說,她的團隊已經找到與小麥發芽延遲有關的關鍵基因,他們希望通過CRISPR技術破壞這個基因,進而能縮短小麥的育種周期。

如果科學家能夠知道如何在植物生命循環中的特定時間節點上開啟特定基因,人們就有可能根據四季與環境的變化,實時地培育小麥。Bentley說:「這將是非常酷的事情。她唯一的告誡是,新的基因組來自一個不同尋常的小麥品種——「中國春」,沒有多少種植者會認視它們為小麥。然而,作為許多早期小麥研究的基礎,「中國春」在歷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這個品種的基因組出來了,科學家要對更多作物品種進行測序,以及理解不同性狀的遺傳基礎,將會變得容易很多。

4. 小麥蛋白過敏者的福音

研究人員或許還能夠更容易地調和小麥的「陰暗面」。許多人對谷蛋白和其他小麥蛋白過敏,導致例如腹腔疾病、麵包師哮喘、非腹腔小麥敏感等免疫系統紊亂。科學家已經設法識別了許多與之相關的特定蛋白質,「而在此之前(擁有基因組信息前),科學家都無法進一步確定編碼這些蛋白質的基因。」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的Odd-Arne Olsen說道。如今,他的團隊已經識別出了365個這樣的基因,其中127個是科學上的新發現,另有222個雖然已知,但過去對它們的測序卻是錯誤的

這個團隊還發現,在高溫條件下生長的小麥會產生除了導致腹腔疾病之外的更多的過敏原,這意味著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烘培食品可能變得更容易使人過敏。但也許通過理解過敏原背後的基因,育種者將能夠遏制這種趨勢,並創造出過敏原含量更少的小麥品種。當然,事情不會如此簡單。Olsen指出,導致小麥過敏的相同蛋白質也決定著麵粉的烘焙品質。同樣,Eversole也指出,包含更多蛋白質的小麥品種也傾向於產量更低。事情總是不能盡如人意,利弊需有所取捨,但團隊希望完整的基因組將能更容易地指引他們去探索未知。

利用基因組的信息,育種者也可以用像CRISPR這樣的基因編輯技術來迅速改變作物的性狀。IWGSC通過識別影響花期的小麥基因,然後用CRISPR來改變基因,創造出比通常花期提前幾天開花的小麥變種,證明了這種改變可以是多麼容易。這些技術也能夠被用來將優良性狀從野生小麥品種轉移到人工種植的品種。

進行這些改變的主要障礙是公眾審批和監管制約。上個月,歐盟最高法院裁定,CRISPR編輯的作物被認為是轉基因生物,儘管CRISPR過程中並不涉及從其他生命體引入基因。這種作物如今將面臨漫長而昂貴的審批過程。Olsen說:「雖然有了知識,也有了工具,要實現仍然不容易。」但毋庸置疑的是,科學家的努力,將使培育這種世界上最重要農作物的新品種變得更加容易。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Ed Yong/原理/principia1687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普通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經過兩次遠緣雜交和多倍化過程,是染色體組進化及多倍體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然而普通小麥基因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複序列,給小麥研究帶來巨大的挑戰。前期對小麥著絲粒的研究基本局限於通過篩選著絲粒BAC等手段,獲得某些著絲粒序列。小麥著絲粒DNA序列組成(尤其是功能性衛星序列)、結構及其在基因組形成和進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以及對多倍化適應的分子機制目前基本不清楚。
  • 小麥變「大賣」成就致富新希望
    作為全國優質小麥產業化示範縣,小麥種植一直是我縣的優質產業。在塔鋪街道萬全莊村,村民眼裡普普通通的小麥,在王廣強手裡搖身一變,成了「大賣」。王廣強告訴記者,他曾在新鄉市區開花店,2018年開始接觸「麥穗花」相關生意。
  • 小麥糊粉層分離顛覆技術,給國民健康帶來新機遇
    健康食品的供給已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首要問題,而小麥為世界三大主糧之一,我國年產1.2億噸左右,在健康食品的供給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科院歷經8年攻關成功的「小麥糊粉層產業化項目」,運用旋風渦流分離技術,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用物理法分離糊粉層,大幅度改善麵粉的品質,對小麥加工、對國民健康帶來了無限可能。
  • 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製「高清地圖」
    世界上,存在著二倍體「一粒小麥」、四倍體「二粒小麥」和六倍體「普通小麥」等不同類型。其中,普通小麥對環境有更強適應性,也就成為了今天廣泛栽培的小麥。  普通小麥由三個二倍體祖先種(A,B和D)經過兩次天然異交並自然加倍而形成,是擁有42條染色體的異源六倍體物種。普通小麥基因組龐大,是人類基因組的5倍,水稻基因組的40倍。
  • 米雅給精靈王國帶來了新希望
    歡迎來到共賞好影視,在這裡將會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開心和精彩,小編文筆不好,還請各位小主看後多多指教抵抗黑暗女王的戰鬥還要繼續,所以米雅又回來了,再次來到了精靈王國,還帶來了重要信息「噪音讓耳朵嗡嗡作響,卻能帶來新的希望」。
  • 【科技日報】小麥基因組測序 為第三代育種繪製「高清地圖」
    世界上,存在著二倍體「一粒小麥」、四倍體「二粒小麥」和六倍體「普通小麥」等不同類型。其中,普通小麥對環境有更強適應性,也就成為了今天廣泛栽培的小麥。  普通小麥由三個二倍體祖先種(A,B和D)經過兩次天然異交並自然加倍而形成,是擁有42條染色體的異源六倍體物種。普通小麥基因組龐大,是人類基因組的5倍,水稻基因組的40倍。
  • 歡快的「小雞苗」帶來致富新希望 行唐縣因地制宜抓好產業扶貧
    原標題:歡快的「小雞苗」帶來致富新希望 行唐縣因地制宜抓好產業扶貧   一隻只小雞從生產線上傳送過去,分揀員把公母雞分揀出來,然後對雛雞進行紅外線斷喙和免疫注射
  • 融水拱洞鄉:小田螺帶來脫貧新希望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決戰決勝走基層、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融水拱洞鄉:小田螺帶來脫貧新希望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正是看到了柳州螺螄粉的良好前景和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田螺養殖產業,快速佔領了田螺市場的制高點,讓原本不值錢的田螺形成了產業,賣出了好價錢,點燃了當地貧困群眾脫貧的新希望。所以,在扶貧工作中,產業是基礎,關鍵還是要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精準發力,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小麥價格多少錢一斤?2019年新小麥行情預測!
    隨著新小麥大範圍收穫上市的臨近,市場上陳麥價格近期又呈現出持續性的小幅回落行情,一些大型加工企業在不斷小幅下調陳麥掛牌價格的同時,如五得利、金沙河的部分工廠也發出通知開始收購湖北產新麥,到廠價格為1.17元/斤。
  • 脊髓損傷的可逆性發現,為疾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脊髓損傷的可逆性發現,為疾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2020-10-12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原神小麥有什麼用 小麥介紹及作用一覽
    原神小麥是一類可以用來製作食物的材料,有著極為特殊的作用和功效,被不少玩家所關注。那麼,原神小麥有什麼作用呢?小麥怎麼獲取呢?這是一部分玩家好奇的問題。因此,為了幫助大夥揭開上述疑問,以下小編帶來了最全面的講解,趕緊來看看吧。
  • 一坨鳥屎,帶來炸醬麵的希望!
    今天推薦的這部電影,孤獨而溫暖,荒誕卻希望。吃著這隻給自己帶來肯德基美食快感的烤肉。沒有了不停催債的電話,沒有還不完的信用卡,沒有了無盡的煩惱,「想幹嘛就幹嘛,生活變簡單了」,金盛瑾的生活變得愜意了。除了為獲得蛋白質努力,金盛瑾還自製高爾夫球,打上幾杆,賞賞花,曬曬太陽。
  • 斯佩爾特小麥太陽花麵包給這個深秋帶來幾分陽光的味道!
    斯佩爾特小麥太陽花麵包造型別致,白芝麻和亞麻籽使得麵包看起來美觀有趣,同時也賦予麵包獨特的香味。
  • 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丨「科技秀才」給田野帶來新希望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科技秀才」給田野帶來新希望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 題:「科技秀才」給田野帶來新希望在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科技特派員隊伍紮根田間地頭,這些「科技秀才」讓科技之光照進農家,給田野帶來新希望。讓科技之光照進農家深秋十月,閩北地區的竹蓀採摘季已結束,浦城縣永新村村民徐昌福的田裡,仍是一番熱鬧景象。
  • 時時養小麥胚芽榮獲「百項科普新產品」榮譽稱號
    本網訊,2020年11月18日,第四屆中醫藥、民族醫藥健康科普大會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本次大會以「彰顯中醫藥文化自信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為主題,營造健康科普新氛圍,打造健康學術新格局,展示健康產業新成果。本次大會有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健康機構工作者、健康產業從業者等1200餘人參加。
  • 後期新小麥價格漲幅將大於陳麥
    我國小麥價格在經歷前期階段性小幅調整後,整體高位趨穩。當前,華北地區制粉企業二等新產普麥主流收購價為2460~2500元/噸,高於上年同期80~100元/噸。市場反映,對於近期局部地區小麥價格的小幅回落,一些貿易商並不認可,出庫積極性受到影響。與此同時,部分地區麵粉企業市場糧源到貨量明顯減少,多數企業陸續停止下調小麥收購價格。另據了解,近日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競價採購國產二級小麥1.665萬噸,成交率100%,成交均價2722.18元/噸,環比略漲2.18元/噸。
  • 關注:夏收臨近 克明五得利金沙河麵粉企業巨頭新小麥收購價格
    可以說,小麥主產區正式迎來多變時刻,這對今年的夏糧收購又是不小的考驗。資料顯示,在2018年我國小麥主產區河南、山東遭受凍害影響,導致優質小麥出穗數較少,產量出現下降,隨後麥收期間,河南南部、湖北、安徽中南部又經歷持了續降水過程,導致小麥黴變超標,對當年的市場走勢形成較大影響。
  • 誰說小麥一畝最高只收入1500元?這些小麥開發模式絕對會收益翻倍
    按照小麥畝產1200斤的高產量,銷售價格1.2元一斤計算,種植一畝小麥能收入1440元。也就是說靠傳統種植小麥一畝地的收入很難突破1500元。那麼,作為主糧的小麥有什麼新玩法麼?下面就給大家分享關於小麥高收益的種植開發模式。一、特色小麥種植模式黑小麥種植。
  • 共享科研新成果一一5000盒小麥胚芽粉新年送教師
    陝富面業向我校贈送5000罐(盒)小麥胚芽粉  1月5日,臘八節。嚴重的霧霾難掩校園裡的快樂:我校在職教師員工分批免費領到一份高營養的節日禮物——超過1斤的小麥胚芽粉。  小麥胚芽營養全面且價值極高,被譽為「植物黃金」。
  • 小麥疫情重創義大利麵,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警:或在歐非亞擴散
    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合作的全球銹病研究中心(Global Rust Reference Center)近日發布疫情預警稱,去年肆虐西西里島的新型小麥稈銹病可能在歐洲進一步蔓延,給世界最大小麥產區今年的收成帶來重創。此外,非洲和中亞也出現了兩種大範圍傳播的新型條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