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方陽光明媚。
大街小巷都煥發著生機,北方的朋友打雪仗,南方的朋友吃雪糕,所有實體店的老闆則在瑟瑟發抖。曾經喧鬧無比的節慶促銷大面積啞火,光鮮亮麗的彩旗和花球失去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醒目的「轉讓啟示」「招租廣告」和「倒閉清倉」。
信息差被徹底破壁,全民電商鯨吞蠶食,開店成本快速激增。如果將市場比作一片森林,這些就是野蠻生長的參天大樹,靠著龐大的根系瘋狂汲取地表營養,利用繁茂的枝葉直接覆蓋整片天空。從9.9元包郵到5.9元包郵,實體店早已沒有春天。
那個曾經豪言過「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人,早已改口為「無商可經」。身邊很多做實體店的朋友都在抱怨,生意越來越難做,都怪無底線的電商壓低價格,沒良心的房東壓榨成本,懶惰的消費者不再進店,外加目光短淺的同行惡意競爭。
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實體店,就是被這些人逼上絕路。這是很多實體店老闆慣用的說辭,尤其是那些瀕臨倒閉的實體店,老闆更是對此深惡痛絕。看似很有道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一、電商為什麼能壓低價格?
原因很簡單,這些實體店以前很暴利。
姑且不論電商的客服、美工和推廣等費用是否超過實體店的經營成本,先來看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一件衣服的拿貨總成本10元,以前實體店特價賣198元,擺地攤的都敢喊價128元,現在電商只賣18元。一斤水果的拿貨總成本2元,水果店賣4元,電商賣五斤30元包郵,平均每斤6元。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全民電商的時代,越暴利的實體店就倒閉得越快,服裝店等首當其衝,薄利的實體店反而會價格倒置。
二、房東為什麼要壓榨租客?
原因也很簡單,一鋪養三代的神話破滅了。
以廣西南寧為例,五十平米的商鋪總價為150萬,以前月租4000元,年利潤3.2%,比存銀行還低。現在月租6000元,年利潤4.8%,勉強趕上存銀行。如果月租漲到8000元,他就是很多實體店老闆眼中的黑心房東。
有人會說,商鋪會增值。這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不少城市的新建商鋪從幾年前「3萬元一平米限時搶購」到現在「住宅價買商鋪」,二手商鋪漲沒漲另說,能賣掉才是王道。
三、同行為什麼要惡意競爭?
價格當前,大量消費者選擇拋棄實體店。很多實體店老闆覺得這是正常的,誰都不喜歡當冤大頭。反而是那些目光短淺的同行,動不動就搞價格戰,結果雪上加霜。
這個原因更簡單,因為做實體店生意的門檻實在太低了。 只要有點小錢,就可以租間商鋪開店。連怎麼賺錢都沒想清楚,就只能跟風。看別人賣鞋子賺錢,就去賣鞋子。結果生意慘澹,只能祭出「降價促銷」這個萬能法寶,最後兩敗俱傷。
當暴利無所遁形,成本有增無減,門檻造就混亂,實體店生意不難做才是違背常理。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實體店已死呢?
答案是否定的,從原始社會的以物易物開始,實體店永遠都處於死亡與重生之間,沒有長盛不衰的生意,也沒有真正消亡的生意。真正倒下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只會抱怨、不思改變的實體店老闆。
抱怨只會加速實體店倒閉的步伐,思變才是實體店的生存之道。就實體店而言,改變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但也不是沒有方向,以下三點可供大家參考。
一、從賺差價到賣服務
本質上,生意主要分商品和服務兩大類,均歸屬於生活服務業。商品暴利時代已經被網際網路終結,高品質和多樣化的服務才是實體店的真正命脈。從早期的訂水送飲水,到現在的做彩妝送化妝品。電商可以橫掃賺差價的實體店,卻永遠跳不過賣服務的實體店。
風險是所有生意的宿命,選擇是所有實體店的關卡。與其在沙漠中呼救,不如鼓起勇氣走出去,尋找一線生機。
二、從實體店到做電商
實體店打敗不了電商,那就成為電商。比起實體店,電商的門檻更低,只要一部手機就能入門。電商的梯隊大致為聚合平臺類、品牌專營類、普通網店類和線上服務類。這兩年泛濫的社區電商便屬於線上服務類,它們的前身大多是便利店和小超市。
恐懼來源於未知,極限取決於學習。在紛繁複雜的事物面前,但凡以不會為藉口的人,永遠都是被最先淘汰的。
三、從找生意到等出路
實體店已經徹底和膽氣說再見,拼思維的時代正式到來。就目前而言,生意越來越難做,意味著實體店的門檻越來越高,劣幣驅良幣的現象將會逐漸消失。對於那些將實體店視為終生事業的老闆來說,不妨堅守本心,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
思變是生存的方向,盲目是失敗的根源。放下所有焦躁與抱怨,認真去思考模式與出路,謀定而後動,方能砥礪前行。
(完)
文/劉懸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