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蕭
「一鋪養三代」這個說法,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簡單點來說,就是你買下一間鋪子,然後出租出去,基本上就可以養活三代人。這說明,投資商鋪的回報率還是非常高的。所以長期以來,不少人手裡有餘錢的人,都非常青睞投資旺鋪。特別是早幾年,伴隨著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商鋪投資迅速變成了有一個炙手可熱的行業。然而讓很多投資者沒有想到的是,隨著電商平臺的崛起,商鋪開始逐漸走上了下坡路。
現如今,滿大街都能看到門面轉讓的消息。就連人流量最多的步行街的門面,很多也沒能逃過關門轉讓的結局。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曾經的「一鋪養三代」,為何會淪落到今天這般境地?關於這個問題,很多實體店老闆都認為,電商才是「罪魁禍首」。誠然,電商崛起以後,很多實體店的生意確實稱得上是一落千丈。而且隨著電商的規模越來越大,幾乎所有實體店都沒能逃脫被擠壓的命運。
比如最早的時候,受電商影響最大的就是服裝店。但是現在,蔬菜、水果、藥品、家具、家電、數碼產品等,幾乎任何東西都能在網絡上買到。久而久之,除了餐館、理髮店之外,幾乎沒有實體店不受電商的影響。而隨著實體店的生意每況愈下,很多實體店主也就堅持不下去了,紛紛選擇了轉讓。但問題在於,現在很多人都不再看好實體店,所以出現了鋪面租不出去也賣不掉的情況。
可以說,旺鋪這個曾備受人們青睞的「香餑餑」,如今已經成為了「雞肋」。那麼,商鋪落到今天這個下場,真的全是因為電商嗎?其實客觀來說,現在的實體店生意不好做,和電商的崛起肯定有關,但如果把全部責任都推卸給電商,也是說不過去的。「一鋪養三代」之所以會成為過去式,和下面這3點原因有著直接的關係。
一、電商
前面我們也說了,電商的崛起對實體店的生意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不過,電商並非是造成實體店沒落的根本原因。喜歡線下購物的小夥伴會發現,大街上倒閉的實體店雖然很多,但也有很多實體店的生意非常紅火,仿佛完全沒有受到電商的影響,例如優衣庫、UR、HM等。所以還是那句話,凡事都是事在人為,能不能競爭過電商,還是要看實體店主的本領。當然了,電商的興起,從源頭上就減少了實體店很多客源。
不過,實體店主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現在電商的日子也不好過。隨著電商平臺的不斷發展壯大,入駐的商家也越來越多。相信一些朋友已經發現了,現在網購商品的質量和性價比已經大不如前了,甚至還沒有實體店的性價比高。這主要是因為電商商家之間的競爭太激烈,為了保障利潤,一些商家根本不顧產品質量。如果這種情況長時間持續,那麼可以預見,消費者會逐漸回歸實體店。
二、高房租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不斷發展,房租也越來越高,在很多大城市裡,一個10平米的鋪子,月租金就高達三四萬元。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實體店主都表示,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來一算帳才發現自己是在為房東打工。試想,一個10多平米的鋪子,年租金30—40萬元,賣什麼東西才能穩賺不賠。一方面是電商的衝擊,一方面是高昂的租金,以及水電、人工費用。久而久之,很多實體店就被拖垮了,認為還不如打工來的輕鬆。
另外,還有一些不規矩的房東,看你生意做得不錯,馬上就會給你漲房租。你如果不交,生意就沒法幹了。如果交了,利潤就沒了。不過現在好了,很多鋪子乾脆租不出去了,所以一些房東也是非常著急的。由此可見,房東在收租方面,也不能太過貪心,至少要堅持誠信,不要隨意漲租,不然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三、商鋪越來越多
隨著房子越建越多,商鋪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不過,商鋪和旺鋪是有本質區別的。人流量多,生意好的商鋪才能叫做旺鋪。而一些新建小區的商鋪,往往是冷冷清清,無人問津。可以說,現在的旺鋪還是比較稀缺的,但商鋪早已經「爛大街」了。那些普通的商鋪,不僅不賺錢,反而有可能成為砸在手裡的「高危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