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實體店幾乎連年備受打擊,實體經濟也是備受打擊,這不得不把原因算在電商頭上,電商的飛速發展已經成了實體經濟的噩夢。有人說,一鋪養三代已成過去,如今遍地都是旺鋪轉讓,倒閉的能是旺鋪嗎?不過沒有電商的話,或許真的就是旺鋪吧,那麼實體店的出路究竟在哪呢?
價格影響消費,消費刺激生產
最受打擊的一定要算服裝行業一個,現在的人買衣服多少是在網上買的,多少是在線下買的?這些都是傳統電商的優勢,實體店有點難受。
本質上來說,廠商和品牌商們的銷量經過電商以後,呈幾何式增長,他們的不僅沒有受到打擊,反而藉助傳統電商獲得了利益的有效提升。
這種情況就類似於餐飲業自從接入外賣平臺以後,每天的單子都變多了一樣,在生產埠和銷售埠並沒有出現問題,反而是消費刺激了生產。
之所以是消費刺激生產,是因為商品在沒了店鋪租金、人工成本以後,在網上展示的價格更低,價格刺激了消費,需求量增多,那麼相應的生產量自然也要提上來。
網上的選擇更多,價格更好
實體店最大的難處在於除了偶爾的活動促銷外,難以拿出更低的價格來吸引消費者,所以在七夕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這些噪點極大的節日,他們幾乎都是幾重大禮輪番轟炸。
恰好也正是這個節日出來的人才特別多,一條街上最吸引人的永遠不是服裝店,人們牽掛的是無止境的夜生活,小吃街是最受歡迎的,逃不過吃的命。
如果可以的話,家長們更願意在網上給孩子選擇一葉草、三隻松鼠的零食大禮包,剛好孩子也特別喜歡,不是線下超市不好,而是網上的選擇變多了。
難道不是這樣嗎?
讓現在的衣服也能像外賣一樣送出去
唯一的好消息是傳統電商基本已經發展到一個臨界點,目前正在朝著線下發展,新零售就是很好的一個方式,甚至最近爭議不斷的社區電商也是。
試想,實體店的衣服也能像外賣一樣賣出去的話,消費者為什麼還要去網上挑選等上幾天呢?
這有又回到了一開始的難題,店鋪的租金,尤其是大城市的租金。
所以線下店鋪們除了在周年慶、節假日的時候營造氛圍以外,平時也要形成自己的文化,或者競爭優勢,這一點中式快餐華萊士就是一個不錯的代表。
華萊士每個月的8號、18號和28號都有自己的特惠活動,利用這一點,至少華萊士可以肯定這三天的節日銷量更好難道不是嗎?
社區電商:對市場秩序破壞太大
實體經濟才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裡真的不得不多勸勸宅男宅女們多出門走走,年輕人們也是多出門買菜,社區電商真的招來的爭議太多了。
我不得不說幾塊錢就能買到30個雞蛋,幾塊錢就能買到七八斤橘子是真的香,但是這真的對市場秩序破壞得簡直不要太明顯,這價格比價格戰還價格戰。
我不說社區電商發展起來對菜市場有多大的影響,單是現在的滴滴打車,你有看見過滴滴打車以前的價格嗎?網際網路經濟靠砸錢,後期的回本之路卻是太猛。
社區電商成型以後,基本就是30塊錢幾個雞蛋了,橘子賣你7塊錢一斤你也不得不買,菜市場和超市的菜確實偏貴了一點,但都是基於成本的正常考慮。
實體經濟的發展之路
國家都還在為此而擔憂,我也是過來做一些簡單的分析,可以確定的是,振興實體經濟已經迫在眉睫,現在是社區電商,下一個風口又會在哪裡?
網際網路無疑給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這麼迅猛的擴張,實在讓人膽寒。
點擊關注,獲取更多科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