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試圖近距離感受一下張天一的營銷天賦,從口才上。
「要不……就當我從沒聽過你的牛肉粉,在店門口正猶豫要不要進去嘗嘗呢,你作為店員剛好過來招徠顧客。」我們如此設定了一個場景。
「『碩士粉、霸蠻粉』這六個字足夠了嘛!」張天一不假思索,語氣輕快而隨意。
這是採訪張天一時,筆者提出的最後一個問題。他的答案簡短得猝不及防。
或許是筆者不善掩飾的表情出賣了自己,他頓了一頓,又繼續補充道:「你聽完肯定會奇怪為什麼叫『碩士粉』,引起了你的興趣後我再給你繼續介紹,『碩士粉』就是我的品牌故事,『霸蠻』就是我的定位。」
張天一
此後霸蠻張天一
想感受張天一的口才是有緣由的。
2014年4月,北京大學法律系研究生畢業的張天一以《我碩士畢業為什麼賣米粉》一文驚起千層浪。文中有著諸多類似於大學生就業、北大畢業生、北京戶口、網際網路等處於社會輿論風口浪尖的話題關鍵詞。不出意外,文章迅速得到廣泛傳播,無數聚光燈聚焦在張天一和幾位高學歷年輕朋友開設在國貿一棟大樓內的37平牛肉粉小店裡。
《我碩士畢業為什麼賣米粉》文章節選
2018年4月,《寫在賣出1000萬份牛肉粉之際》出世,張天一這碗牛肉粉從「伏牛堂」改名「霸蠻」,店鋪也從四年前的一家鋪陳到京津地區的二十二家。
言辭間,張天一回顧了自己創業四年來的種種。他將創業比作「一場認知吃雞遊戲」,認為「只有不斷認知升級、撿裝備的人才能活下來」。
他復盤自己「賣牛肉粉」這件事,覺得很多人做事業太拘泥於「招式」,而在自己的理解裡,其實「不必介意你修煉的招式太簡陋。」因為「就算是最簡單的黑虎掏心,配合上渾厚的內功,也可以靠著這一拳成為高高手」。
他的用詞實在形象、接地氣,充滿獨屬於90後的氣息。
就像他不斷跟筆者強調改後的名字:「你聽見『霸蠻』兩個字總不會覺得它是家賣輪椅的老年用品商店吧。」
《寫在賣出1000萬份牛肉粉之際》文章節選
一位創業公司CEO
霸蠻的辦公地點位於海澱區中關村創業大街,所處樓的斜對面就是3W咖啡。筆者從他辦公室的窗戶向外看了看,是近在咫尺林立的樓。
幾天前,公司剛剛完成B輪數千萬規模的融資,張天一說,錢主要還是會用在公司的業務條線的開拓和完善上。
首先是核心的供應鏈建設。目前霸蠻分別擁有米粉、牛肉和配方三條供應鏈,前兩條主要是和業內知名的供應商進行合作,「現在要持續溯源和自建的是配方這條線。」他介紹,包括各種香辛料和中草藥,基本上都會和合伙人一起到源頭把控、採購。
其次是食品安全及品質控制線條的組建。霸蠻產品研發部門剛剛升級為產品研發與研究部,張天一說,這也是自己親自參與比較多的一項。「比如米粉的基礎研究,以及產品在冷藏的形態下如何保持口味的一致性等。」法學出身的他儼然食品專家。
再者,是線下門店的開拓,「成本大約在大幾十萬或一百來萬」。
目前,霸蠻偏線上的營收大約佔比80%,這部分包括線上速煮系列的電商零售、線下核心的盒馬、華潤、華聯等商超零售,以及外送業務。而線下門店則佔營收的20%左右。
作者拍攝的線下店一景
他隨手從桌子上的某個角落裡抓起一把零食吃,筆者看到牆上的白板上寫著一排排小食品的名字,那也是霸蠻的電商產品線計劃之一。
與傳統餐飲企業的路子截然不同,張天一還在完善「一套IT系統」,他想做一個智慧門店的項目。這套系統的最終目的則是「線上線下的徹底打通」。他舉例,譬如線下門店可以做純微信點餐,將錄入的用戶數據直接導入線上的銷售系統實現串聯。霸蠻也在嘗試做一個概念試驗店,在無人服務的情況下實現完全在線支付,智能出粉機櫃出貨,自提自取。「目前店的打磨和設計是自己做,具體有些模塊需要找合作,第二季度正在做這個事情,預計能在第三季度做完。」
顯然,商業模式上的拓展和豐富並非一句「北大碩士賣米粉」就可以簡單直接概括。自成立之日算起,至今霸蠻共計獲得5輪數千萬的融資數額。
「15年的時候我們A輪融資時門店數量並不多,我和投資人聊,提出我們的估值會不會有點高。投資人說你們的核心能力不是這幾家店,而是你們的商業模式。」
能幫助賣粉的都是好的
最初讓張天一的「碩士粉」引起討論的一大原因是其在餐飲業的創業中,還附有典型的網際網路行業社群運營策略。在問答平臺知乎上,有「如何評價伏牛堂(霸蠻改名前為伏牛堂)」一問,評論區公認「營銷做得好」,還有回答者提到其「頭部用戶理論」。
張天一承認,在17年開始做電商時品牌就自帶流量,其連結的核心人群能很快幫公司把品牌流量轉換成銷量。「到今天我們能過渡到做零售、做電商的一個很自然的原因就是運營標籤的高度集中。」
「時代話語權已經消解到個人。」他主張用對待媒體的思維去對待社群用戶。「當我們的品牌連結到最有話語權的一些人,他們就能幫助我們塑造一些品牌線和口碑。」張天一把社群中的精準用戶群體稱之為「有名有姓的somebody」,而不是「nobody」。在目前約30萬規模的「somebody」中,霸蠻將其分成3000-3萬-30萬三層分別運營。此外,公司還組建了一個十餘人的體驗部,張天一透露,這十個人每個人大約維護三千名用戶。
女性佔比75%,18至30歲群體佔到80%左右,這是霸蠻的社群用戶畫像。「他們的價值觀取向、興趣基本一致,沒有統一的價值觀是形成不了一個社群的。」此外,霸蠻還常與一些影視作品進行聯合宣發,將影片福利投放到社群中,也屬於張天一「和影視作品互相賦能」理論的形式之一。
作者拍攝的線下店一景
「商業」是與張天一對話中的高頻詞之一。
「剛開始我們出來創業時,很多人討論我們是不是網際網路餐飲,是不是網紅餐飲,發展中期討論我們做得好還是不好,消亡還是不消亡,我覺得這些都沒有意義嘛。」他攤手,「檢驗商業行為的標準是時間,最後是收入和利潤。」
那些爭議和討論在他這裡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90後標籤。
「據說你不太喜歡貼在你身上的90後等標籤?」筆者試探著問。
「90後在商業市場裡依然是按商業規則來活著,活多久,不是按年齡規則,所以我只是覺得討論的意義不是那麼大,但很理解媒體了,扣上這些標籤方便你們去解讀。」他「輕描淡寫」地答著,「另外,我身上的標籤重點不是90後,而是CEO。」
「那你討厭一些『90後北大碩士畢業賣米粉』等類似的標題黨嗎?」筆者追問。
「也沒有吧……標題黨就是會做一些信息的試證,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比較好的方式是盡最大努力還原一個事實的本來面目嘛。」
「一些標籤也為你帶來了不少流量,對霸蠻是有幫助的。」筆者試圖讓他給出「明確」的答案。
「所以不討論也可,討論的話也沒太大價值,都行吧,能幫助賣粉都是好的。」他哈哈哈笑起來。
「你自己店裡也用著『碩士粉』這樣的標籤。」這方儘量咄咄逼人。
「對嘛,我需要讓大家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嘛。」
一種生活
與張天一對話圍坐的那張桌子上原本放了一口小電煮鍋,在正式開始採訪的時候它才被工作人員移走。他說自己中午的時候剛煮過一包粉,「那個小鍋咔咔就煮了『』。配合幽默的語調,湖南人的爽朗在這個疊詞的使用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張天一隨即又補了一句:「我還挺喜歡琢磨做飯的。」但除了研發,確實是很久沒在店裡做了。
骨子裡的「霸蠻」勁讓張天一依然保持著熱血,照他的話說:「不熱血還有什麼動力幹四年啊。」他覺得創業的過程就是需要時刻緊繃神經,以至於「哪怕把我扔到夜店裡我的腦子也在想事」,因為「微信不停、郵件不停,怎麼休息啊」。不過他的辦公室裡放了一個拳擊袋,用途是偶爾打拳放鬆一下。
對於當下社會年輕人中流行的「佛系」和「喪」文化,他直言一定程度上「是被媒體放大了吧」。不多幾句,他突然間語調升起來,將話題引回到「正確路徑」:「反正我們(霸蠻)的價值觀就是積極的,向上的,產品就是辣的,情緒釋放的,霸蠻的,重口味的。」
一碗粉
最終問到一個採訪創業者的慣例問題「創業四年,有什麼改變嗎」時,張天一好像知道來人想要什麼答案一樣,用反問的語氣回答道:更成熟了?隨即便哈哈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