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魏新美)「轉讓養殖場,有意者電話聯繫。」近來,在各大畜禽類行業專業網站或論壇上,類似的信息不時出現,甚至同一家論壇一天能出現兩三個。
「幹這行實在是太累了!」費縣養殖戶李京憲養殖肉食雞7年,今年40歲,有3畝地的一個小型養雞場,原本憑著吃苦耐勞和技術精湛,一年還能掙三四萬元錢。「今年不行了,上半年H7N9弄得到現在也沒掙錢,還天天起五更睡半夜的。」於是,李京憲決定把自己的養雞大棚轉讓出去。李京憲的做法並非個例。濟南市天橋區大橋鎮養殖戶章泰山對記者說,自己周圍前兩年有10來家養蛋雞的,現在只剩了一家在堅持,「為了還龍頭的料錢。」其他幾戶養殖場先後掛出了出租或轉讓的牌子,但一家也沒找到下家。德州三豐豬業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張培營對記者說,合作社原有養殖戶10多家,從去年冬天開始不斷減少,到現在只剩了4家。原有的養豬場有的轉讓出去了,有的挪作他用。
養殖場出租或轉讓的能有多少呢?記者在中國土流網山東頁面,鍵入「養殖場出租」搜索,發現今年養殖場出租、轉讓的信息就有80多條。這個數量,與去年相比,翻了一番還多。這些養殖場面積大多在10畝以下,既有養殖中的,也有已經停止養殖空出來的,還有部分建好了未投入養殖就打算轉讓的。記者統計了一下,曾經使用過的養殖場打算出租或轉讓的,養豬場佔了32%,養雞場佔了28%,牛、皮毛動物、水產等其他各類的養殖場總共佔了剩餘的40%。
「這一方面是行情的影響,一方面是規模化養殖大勢所趨。」山東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成建國分析,市場行情的大起大落和規模化養殖的大勢所趨,催生了這股養殖場出租轉讓熱潮。這兩年畜禽行情尤其是生豬、禽類養殖價格大幅跌落,一般中小型養殖戶都在經歷著技術、資金、心態等各方面的考驗,當資金虧空過大時,棄養就會成為通常選擇;同時,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地不斷推進,使其在養殖中所佔的份額也越來越大,漸漸成為市場主流。在這種競爭態勢下,成建國認為,這些中小型養殖場不論是繼續經營還是轉讓他人,都可以改變純養殖的模式走生態循環的路子,在能降低生產成本的基礎上提高產品品質。譬如,種養循環,在搞生豬養殖的同時,建冬暖式大棚,豬糞用來發酵,沼液沼渣用來肥田,也可以在養殖場裡種果樹、養蚯蚓等等,總之,循環起來,效益就能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