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元曲,這是中國文化最輝煌的內容。而小說,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同是宋元時期,有了「說話」技藝。發展到明代後期,由於長篇章回體小說的興起,「說話」逐漸被說書所代替,但那些宋元舊篇依然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並逐漸脫離口頭文學而成為書面文學——通俗小說。這時,有不少人整理宋元話本,並模仿創作了很多短篇白話小說。這種小說被稱為「擬話本」。擬話本的作品專集很多,但真正能代表明代對宋元舊篇的整理和擬作新篇的水平,反映出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最高成就的是「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其實是「三言」和「二拍」的合稱,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的合集。
「三言」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的白話短篇小說總集,也是白話短篇小說發展歷程上由民間藝人的口頭藝術轉為文人作家的案頭文學的第一座豐碑。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民族風格和特點已經形成,也標誌著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整理和創作的開始。「三言」的作者馮夢龍,字猶龍,又字耳猶、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等,蘇州市。他與哥哥馮夢桂、弟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做過貢生,任過知縣。清兵入關後,進行抗清宣傳,後死於故鄉。馮夢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一生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與整理。除「三言」外,他還增補了長篇小說《平妖傳》和《新列國志》,刊行了民歌《掛枝兒》和《山歌》等,改編了戲曲《精忠旗》和《酒家傭》等,創作了傳奇《雙雄記》《萬事足》,其中以編撰《三言》影響最大。其編輯「三言」的目的在於勸諭、警誡、喚醒世人,有明確的社會功能。「三言」每集40篇,包括宋元舊篇、明代新作和馮夢龍擬作。這些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複雜,從各個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其後,凌濛初模仿馮夢龍的「三言」創作「二拍」,共兩集,每集收錄作品40篇。
凌濛初,明末著名通俗小說家,字玄房,號初成,別號空觀主人,浙江吳興人。曾任上海縣丞、徐州通判等職;敵視農民起義,曾獻《剿寇十策》,後被農民軍所困,嘔血而死。作品除「二拍」外,還編有《南音三籟》《國門集》及雜劇劇本《虯髯翁》《北紅拂》等20餘種,其中以「二拍」最具影響力。
「二拍」完全是作者根據野史筆記、文言小說和當時的社會傳聞創作的,主體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財富和享樂的社會風氣,同時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人們渴望愛情和平等的自由主義思想。「二拍」的創作成功,標誌著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不僅經過馮夢龍的努力完成了由口頭文學向書面文學的過渡,而且經過凌氏的努力實現了由集體創作到個人創作的轉變,從而將白話短篇的創作方式引上了常規軌道。「二拍」的出現,開創了文人擬作話本專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說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於「三言」和「二拍」編著年代相近,內容形式類似,故後人常將其合併,稱為「三言二拍」。
從影響力上來看,「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學界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它是一幅全面反映明代市井生活的風俗畫卷,為研究當時的社會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參照,其中的許多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需要指出的是,「三言二拍」總計400多萬字,收錄故事近200篇。
「三言二拍」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豐富的社會畫卷,作者通過烘託渲染,突出具有戲劇性的特殊情節,動人心魄、發人深省,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此外,作品語言通俗易懂、曉暢明快,故事曲折生動、引人入勝。
小編覺得有一些內容有意強調因果報應,有勸世的意思,初衷是好的。小編有機會會給大家介紹幾篇。(本文圖片信息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