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是三言和二拍的合稱。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三言的作者是馮夢龍,二拍的作者是凌濛初。他們都是明朝後期的讀書人。
馮夢龍 (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馮夢龍出身書香門第,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馮夢龍一心考取功名,奈何屢試不第,遂致力於小說、戲曲、民歌的搜集、整理、創作。三言是馮夢龍搜集的宋元以來民間說書藝人話本並加工及自己創作話本的合集。
凌濛初(1580年6月18日~1644年),字玄房,號初成,亦名凌波,一字彼厈,別號即空觀主人。因在家族中排行十九,所以時人又稱之為「凌十九」。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晟舍)人。二拍與三言最大不同,是二拍作品由作者獨立創作完成。三言二拍在當時就已經非常暢銷,出版商獲利很多。
三言二拍作品故事情節曲折合理。作品源頭是民間流行話本。話本是過去說書人的底本。這些話本經過許多藝人長時間的加工,本來就已完善,再經讀書人的潤色,更加引人入勝,可讀性很強。如果作品不能吸引人,就沒有聽眾,說書人就沒有飯吃。來源於民間,經過讀書人的加工,作品很好的反映了明朝時期社會的現實情況。
故事是社會的縮影。可以將故事看成他人的經過,你可以去參考。讀了這些故事,你會發現人生千態百味,酸甜苦辣鹹,有好有壞,有富貴,有貧窮,有愛情,有不幸。可以說,當下社會的事情,在明朝也發生過。細細品味三言二拍,洞察社會百態,看透人情事故後,你發現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沒有什麼多大的難,要有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度。
三言二拍是中國很多戲曲、曲藝題材的來源,也很大程度影響了當今的影視劇情創造。但這些經過數百年凝練的作品,相較於當前影視作品,情節更加巧思、故事更加誘人。因為它是很長時間積累的民間故事,並且也加入了代表上層社會意識的知識分子的加工,是可以反映傳統社會的。社會形態、生活習慣、思想認識不斷發展。中國歷史可以劃分幾個時期,先秦、漢唐、宋元和明清,每個時期有其特點。離我們最近的是明清,明清時期社會與我們現在最接近。人情冷暖、待人接物、生活習慣,不是憑空而來,是慢慢積累的。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要看看過去。讀了這些作品,你會有似曾相識、原來如此的感覺。幾百年來,就是這麼過的,還能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嗎?還會發現,過去某些方面更為包容,不像課本說的那樣。
世事洞明三言事、人情練達二拍奇。看過三言二拍,抬頭看四五開外,平常心多幾度人,人生百鍊。
從今天起,三閒在百家號開書場,和大家一起讀經典。讓我們從經典中汲取智慧,讓人生更加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