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選中去掉炮塔的「布雷德利」取代奮戰了半個多世紀的M113系列充當新一代裝甲運兵車(APC),「鋁合金飯盒」終於要下崗了。從各國裝甲運輸車/步兵戰車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來看,30噸+的裝甲車已經不可避免地要成為未來的主流了,我兔也要儘早拿出類似噸級的型號來啊。
圖:堂主我更感興趣的是,這麼多亞型,得夠廠家出多少款模型啊?
好了,我們回到正題,來解答今天的提問。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
問:糖煮糖煮,有小道稱殲20首批三年40架,姑且不論細節,假如是這樣的話談一下對我空軍戰術以及周邊軍情的影響吧?對我軍戰鬥力能有多大的加成呢?特別是對東海和南海方向?
40架殲20的話,差不多可以湊出兩個團的編制來了;對於缺乏同級別機型的對手,可以在兩個方向上對於局部戰場環境形成制空權上的完全壓制。對於南海來說,除臺灣以外,空軍的殲20其實不會對局勢有多大影響;中國目前在南海遠海的問題不是裝備性能,而是持續存在能力。當然如果未來殲20上艦,有了四代艦載機的航母以後,就算美國航母戰鬥群要靠近南海,那也得三思後行,只是那不在這40架殲20的影響範圍裡了。
圖:臺灣的E-2T
而對於臺灣和韓國、日本來說,尤其是臺灣和韓國,這40架殲20就足夠讓他們睡覺都不如以往睡的安穩。比如以臺灣來說,它有著全世界密度最高的由三代機、預警機和先進地面雷達飛彈組成的防空網絡;而在殲20服役之後,不僅其三代機和預警機的生存能力就瞬間下降1個數量級,而且殲20本身有非常強的對地攻擊能力,能夠直接攻擊其關鍵的防空系統核心節點,整個臺灣防空體系的作戰能力下降幅度是用腰斬都遠遠不足以形容的。
而空軍戰術的話,很明顯在將來會圍繞殲20的尖刀作用而改變。殲20會承擔起大縱深內優先獵殺對方預警機、電子戰飛機,並擊落對方制空戰鬥機,清理出一條安全飛行通道的任務。隨後的其它機種,包括執行攻擊任務的戰鬥轟炸機、轟炸機等,都會在這個基礎上投入戰鬥。
問:堂主,美國空軍的下一代預警機為何遲遲沒有消息,E-3都服役快40年了,大型預警機在無人隱身高超聲速時代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空軍現在面臨的主要還是錢的問題,各方面爭奪預算開支非常激烈;因此在現有預警機通過不斷升級後端的信號分析處理和通信指揮系統軟硬體之後還能湊合用的情況下,美國空軍目前仍然只能捏著鼻子繼續沿用E-3的機體和雷達平臺。至於啥時候出下一代,那就看國會什麼時候肯發慈悲批准空軍的相關預算了。
圖:E-3預警機
無人、隱身、高超聲速,這仨其實得分開來說。無人機時代,目前算有半個腳掌踩進門檻了;雖然目前由於人工智慧帶來的自主決策水平限制、通信和導航可靠性等問題,無人機還不能獨立履行攻擊和空戰任務,但是運用也非常廣泛了。不過問題在於,如果無人機本身的性能——包括隱身,飛行速度,使用的武器等仍然和載人飛機處於同一個級別下,那麼它對於預警機的威脅和影響也不會有本質區別。
圖:F22
隱身的話,實際上現在已經是隱身作戰時代了,F22服役都多少年了對吧。不過雖然F22設計之初的關鍵任務就是獵殺預警機,但至今預警機仍然是強國空軍不可或缺的關鍵節點,在發現目標、調度指揮上的能力依舊不可取代。但另一方面,未來互相優先獵殺預警機肯定是隱身戰鬥機的主流空戰選擇,如何提升預警機的生存和探測能力,將會是很嚴峻的考驗。
圖:高超聲速武器怎麼抑制信號特徵,目前還是無解的難題
而高超聲速對於預警機的威脅目前不太好評估。因為這類飛行器的目標信號特徵——特別是紅外信號特徵非常強烈而且難以抑制,高速下要做較高的機動性使對方攔截難度加大也代價和難度極高。這類飛行器的性能進步,追不追得上紅外等傳感器探測性能和信息化程度、攔截飛彈本身能力的進步,目前看趨勢還是非常不明朗的。
問:堂主你好我在看槍械雜誌的時候裡面多次提到(導氣式,閉鎖式,迴轉式)這些是什麼意思?可以用圖來解釋麼?
圖:AK47的活塞和槍機是一體的,活塞跟著走完槍機後坐的整個行程,因此叫長行程活塞原理
圖:長行程活塞原理對射擊精度的負面影響比較大,現代自動步槍採用更多的是短行程活塞,活塞和槍機不是一體的,活塞只運動很短一部分,推動槍機後座以後就分離
自動槍械的核心功能設計,就是要利用子彈發射時的能量,推動槍機後退、並在這個過程中把彈殼拉出槍膛拋到外面去;在槍機後退到極限以後,又要在此前被壓縮的彈簧推動下前進,並在前進過程中推動子彈上膛。
而所謂的導氣式自動原理,就是從槍管開孔,引出一部分高壓燃氣,用這個燃氣去衝擊活塞;而活塞再帶動槍機後退。比如AK47啊,81、95步槍啊,都是這類設計。另一種比較容易混淆的自動原理是氣吹式原理,槍管引出的燃氣直接吹動槍機後退;M16步槍就是這類。
包括AK家族在內,多數步槍都採用了迴轉閉鎖方式。閉鎖指的是槍機和槍膛互相勾住鎖定在一起,這樣能把子彈牢牢固定在槍膛內,發射時不會把槍機往後衝開,引發事故。而槍機偏轉閉鎖,就如上面動圖展示的,它是依靠槍機的旋轉完成機械結構的鎖定動作。
閉鎖呢,則是槍機和槍膛形成一個互相干涉的鎖死的結構,把子彈殼牢牢關閉在裡面。這樣的設計可以有效的應對中、大威力的彈藥發射。與之相對的,則是自由式槍機;它的槍機純粹是靠彈簧頂著子彈在槍膛裡的,子彈發射以後就頂開槍機,槍機又順著這股勁頭把彈殼拉出來拋掉。但是自由式槍機只能用在小威力子彈上,否則就會炸膛。
而迴轉,一般是指閉鎖槍機的閉鎖方式。比如M16的槍機上就有很多凸筍,而槍膛內部則有不少凹槽;這些凸筍沿著凹槽進去之後,槍機再一轉動,就從裡面像掛上的門閂一樣給抵住鎖死了;而子彈發射、膛壓下降到安全範圍以內後,槍機反方向轉回來,就又可以讓凸筍沿著溝槽往後退出去了。
問:一直有傳言說美國人有給肥電安裝變循環發動機的計劃,請問這個計劃現在還存在嗎?加裝了變循環發動機以後F35會不會對中俄四代機造成威脅(俄國人說T50算,那就算好了)?另外堂主一直拿毛子還在使用R27系列作為毛子空軍幹不過歐洲人的依據,可是毛子這幾年戰機更新那麼快,如果真準備開戰,量產R77也沒有什麼經濟上的困難吧?另外,請問所謂的大毛下一代空對空火箭(霧)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給F35裝變循環發動機的話,應該是指F136發動機與F135發動機的競爭吧。F135和F136之爭,實際上是當年F22/F23選型時F119和F120發動機之爭的延續;F119基礎上衍生出了F135發動機,而當年由於設計激進、風險較高而輸了競爭的F120變循環發動機則衍生出了F136發動機。實際上後來F136再次輸掉競爭,基本上不可能再裝在F35上了。
圖:競爭失敗的F136
另外變循環發動機的最大性能優勢,在於超聲速下小涵道比,亞聲速下較大涵道比兩種工作模式可以按需切換;對於F22、yf23、殲20這樣強調超聲速巡航的制空機意義重大。而對於F35這樣肥碩、跨超聲速阻力巨大的機型來說,本身它飛超聲速的時間和距離都不長,絕大多數時候以亞聲速飛行,用變循環發動機其實性能提升不大。
毛子戰鬥機更新快實際上就是油價高漲那幾年,現在油價暴跌以後,毛子國防開支還在大幅度縮水,量產R77全面替換R27其實毛子還是壓力山大的。即便是轉入戰時經濟體制,能夠壓榨出來的產能也無法真正脫離實際經濟能力的支撐極限。
圖:R77毛子自己裝備的遠沒賣出去的多...
毛毛的下一代彈麼,模型和假想圖每年沒斷過,就是一直不見真傢伙出來。格鬥彈目前懷疑卡在紅外成像導引頭上了,至於中距彈目前更加雲裡霧裡。不過堂主懷疑毛子真正的下一代中距彈可能不會再沿用R77的柵格尾翼了,如果那真的是全新設計的彈,而不是在R77基礎上縫縫補補的改型的話。
問:塘主你好,我在絕密飛行中看到一個內容,飛機在空中圍繞著你個空艇加油,空艇的運動速度那麼小,戰鬥機的速度那麼快,可以加油嗎?無人飛機最後直接用它的尾焰把周圍懸浮的油點著了,之前加油的哪個飛機為什麼沒點著呢?最後一個這個在空中懸浮的加油飛艇的可實施性有多大?
電影嘛不要當真。空中加油的時候,加、受油機的速度匹配是非常重要的;飛艇的速度根本不能滿足任何一種高速飛機的最低極限,如果噴氣式戰鬥機非要嘗試保持和飛艇相同的飛行速度,早在那之前就會陷入失速狀態打著轉的往地上栽下去了。實際上用飛艇加油是沒可行性的——特別是飛艇本身在高空攜帶載荷的能力很差,畢竟它基本上全靠空氣浮力吃飯啊,一立方米空氣才能提供多少浮力?
圖:這小飛艇能裝的油,頂天夠用一兩架飛機用
至於尾焰點燃懸浮的燃油這個,倒是說得過去的。因為戰鬥機是否打開加力燃燒室,發動機噴流的溫度大大的不同;這個有F-111作為例子,它在放油的時候,如果不開加力燃燒,油霧不會被點燃,開了就點著了。
圖:非加力狀態下,F111放出的油霧不會被點燃
圖:F111點燃油霧是通過加力燃燒完成的
圖:動圖更方便說明問題
迷你踢館
問:求堂主翻牌!目前我國國內的殲10C和日本的F-15相比哪個更先進?如果真的交戰了,單發的殲10會不會比較吃虧?
日本F-15J/DJ就是定製版的F-15C/D,在爬升和加速上對殲10C有明顯優勢;但是其它方面比如極限過載盤旋、滾轉等方面都居於劣勢。航電和武器系統則是F-15J全面居於劣勢,它的基本航電系統很老,現在樂觀估計只有60多架飛機經過改進可以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飛彈,其餘都還只能發射AIM-7系列麻雀半主動中距彈。而殲10-C上的航電是構架類似於F22的真正四代機航電系統。
問:從小生活在基地邊上,還在我爸懷裡的時候就最愛看天上的教練五飛機,我想知道我們在大西北部署那麼多的蘇27主要目的是什麼呢?有沒有可能是截擊毛子的飛彈?
西北太大了,地廣人稀,大航程、長滯空的蘇27系在那邊用起來進行日常巡邏要方便得多;在有什麼緊急情況的時候,蘇27這種能帶很多油的飛機,也能維持較長的高速衝刺距離進行快速的遠程攔截。
問:無所不知的堂主啊,求翻牌,上期踢館中說到了手榴彈,其中有個名詞M26A2防禦性手榴彈,手榴彈有哪些區分,用處都有什麼不同啊?
既然著重提到防禦型手榴彈,那就講講手榴彈的兩個最重要的分支,進攻型和防禦型的區別吧。
圖:進攻手榴彈
從傳統設計來說,進攻型手榴彈外殼非常薄,而且沒有預先設計的鋼珠等大量破片;在爆炸以後,它的破片少而輕,殺傷範圍很小。因此進攻的士兵在扔出去以後,可以緊跟著就發起進攻,向敵人的方向——也就是投擲手榴彈的方向發起衝擊。
而防禦型手榴彈則不一樣,它裡面裝填滿了鋼珠等破片;爆炸以後密集的破片會飛散的非常遠,殺傷範圍很大,士兵在投出以後必須在爆炸之前就躲在掩體後面,避免被破片傷及。
問:如果狙擊手隱藏在叢林或者建築物裡不動,也不開槍的話,靠什麼設備設備能快速察覺使用了各種隱蔽手段的狙擊手?紅外線監視器能否有這個作用?
針對熱信號的紅外探測是目前比較有用的手段,當然狙擊手們也有對應的隱蔽方法就是了。目前另一種比較有潛力的方法是雷射掃描,利用觀察鏡、瞄準鏡的特殊反射特徵來找出狙擊手;但是就目前的技術水平,探測能力(特別是漏警和虛警率太高)還不足以達到實用化地步,將來啥時候能行,這個堂主也沒法下定論。
問:中國為什麼不研發類似超級巨嘴鳥的飛機來搶佔窮國市場?
早年的話國內主要還是停留在有什麼賣什麼的地步,主要是把國內已有的型號推出外貿版本;後來進一步發展到按需定製,找國外客戶聯繫看看有什麼能做的項目,K8教練機、FC-1梟龍戰鬥機都這樣。反正在這兩個階段中,都一直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客戶需求,所以國內也沒有做類似的產品。而至於現在的話,明顯不存在飛行員傷亡、被俘問題的無人機更受歡迎了,估計以後可能也不會開發類似型號了。
圖:咱沒遇上過需要這類飛機的客戶啊
問:堂主,同是德棍,我想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二戰時德國坦克用的是汽油機?我知道有資源匱乏上的問題,那麼有沒有財團壟斷或是私人關係等因素呢?望採納!!!謝謝,第一次提問。
並沒有看到有什麼財團或者私人的影響,德國坦克不用柴油機的主要原因還是石油匱乏導致,德國人主要依靠煤煉油製取燃料滿足戰爭需求,但製取柴油難度更高,珍貴的柴油必須優先供給潛艇等方面。
問:055大驅和美國阿利伯克3和DDG1000,相比,哪個戰鬥力強?
DDG1000不太具有可比性,畢竟它的技術應用水平是完全超脫於傳統驅逐艦的。而最新的伯克級和055相比的話,055由於設計年代晚,船體優勢明顯(設計更新更先進,目前看噸位也會更大)。而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目前則還不好說,但在大體上是可以持平的;應該說055的戰鬥力有望比最新版伯克要強一些。
問:帥氣的堂主大人您好!我想問可不可以設計一些隱身的或者經過隱身修形彈藥作為五代機的外掛彈藥(配經隱身修形的外掛架),對於那些不隱身的的彈藥,可以裝在隱身修形的彈莢裡發射,這樣既能 提升載彈量又不大的影響隱身外形。同理也可以設計類似的副郵箱電子設備等。
類似的想法實際上很早就有,問題在於電磁信號反射對於外形細節異常敏感;一個小的凸起、縫隙、夾角,就能使整個隱身飛機的信號特徵強度陡然上升1-2個數量級,也就是十倍百倍的增強。不大的影響隱身外形,至少在目前技術水平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內置彈倉是目前唯一可靠的隱身化武器攜帶方式。
圖:隱身彈艙基本就是個騙錢的噱頭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