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大型多用途運輸機——運20在西安閻良首飛成功。此次試飛歷時1小時,1架殲15為其伴飛。8年之後,運-20已經成為了解放軍空運力量的支柱,其變化令人感慨。
在過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空運力量由大量運-5、運-7和少量運-8承擔,直到90年代才從俄羅斯進口了伊爾-76運輸機構成大型運輸機機隊。在90年代到運-20批量入列之前,中國前前後後進口了多架伊爾-76,數量大約為39架,其中4架作為空警-2000原型機和平臺。因此,35架伊爾-76一直是解放軍空運力量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先後參與過包括大型演習、多次撤僑、緊急空運等任務,甚至還參加過搜索馬航MH370航班以及2020年1月至2月對武漢的抗疫力量投送任務。
然而,伊爾-76最大的問題在於,其進口來源嚴重不穩定,並且平臺性能已經有所過時。同時,如果依賴於俄羅斯方面的不可靠供應,中國航空工業永遠無法擁有自己的大型運輸機,相關團隊也無法鍛鍊,技術也缺乏項目牽引。
運-20立項於2007年6月,當時命名為072工程。2009年中航工業首次確認其存在,在首飛後第一次公開露面於2014年11月的珠海航展。2016年11月,運-20首次以軍裝公開展示。時至今日,運-20已有約40架的入列規模,已經超過了伊爾-76成為解放軍空軍真正的主力。
在2020年,運-20執行了對武漢的防疫力量投送、向巴基斯坦、緬甸、寮國軍隊運輸緊急援助疫情防控物資、俄羅斯「高加索-2020」戰略演習、運送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等任務。其性能已經得到了有效檢驗,戰鬥力已經完全形成。
而作為目前中國最大的國產飛機,運-20的平臺拓展能力非常強悍。我們已知的是運-20空中加油機測試已經接近尾聲,不日將入列解放軍,從而一改解放軍空軍只有3架伊爾-78和20多架載油量過少的轟油-6型空中加油機,大幅度提高解放軍的空中加油能力。此外,運-20還很可能成為新一代空中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的搭載平臺,以其平臺性能優勢改變運-9平臺諸多性能限制。可以說,運-20的需求量非常龐大,各類改進型也將在未來進一步拓展其運用範圍,共同構築戰略空軍的基本空運能力。
在運-20的成功之後,中國也具備了發展大型航空平臺的基礎能力,這對於航空工業是一種質的飛躍。應該說中國航空工業還有很多短板,比如發動機技術這類涉及基礎研究的領域中國還需要補課,但在強大的型號牽引、國家大量投入、全產業鏈配套等因素支持下,中國航空工業的前景依然光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運20首飛成功的消息傳到國外時,印度一家研究機構曾預測,中國大約需要1000架運20才能滿足需求。現在看來這種誇大其詞的說法並不可信。不過,印度人有一點倒是說得沒錯,那就是解放軍對運20的需求非常大。未來運20的生產總數可能會保持在200架左右,便可全面滿足我軍需求。
未來的國際形勢很可能更為複雜多樣,雖無世界大戰的風險但周邊局勢已經險象環生,解放軍作為中國安全的基石作用將要進一步凸顯,軍事鬥爭準備將提到更高的高度。幸運的是,解放軍的能力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這對於中國國家安全與利益的維護而言是個最可信賴的基礎。我們希望在未來運-20能夠承擔更多的運輸援助物資的任務,而不是向敵人後方空投空降部隊,但如果有人強行討打,我們也將毫不客氣。
軍工黑科技小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