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外媒體報導我國已經開始建行國產航母,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
從海外媒體的報到來看,我國海軍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地點是遼寧省大連市的大連造船廠,我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就是在這裡完成改裝的,所以在建造大型水面艦艇方面,大連造船廠的經驗應該在國內是比較豐富的,所以第一艘國產航母交給它建造顯然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我國海軍遼寧號航母,注意它的三個起飛點。
我們知道航空母艦是一個由成千上萬個零件組成的大型水面艦艇,因此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就需要對艦艇進行不同程度的維護和修理,由於航母進行大修的時間周期較長,可能會超過12個月,因此在這個時間航母無法進行訓練和布署,也就無法執行作戰任務,如果航母數量不足夠,那麼海軍就會進入所謂的航母真空期。
根據國外海軍的經驗來看,我國遼寧號航母在2012年服役,那麼在2015年左右會有一個廠級的維修,周期在3個月左右,到了2018年左右會有一個中期維護,周期在6個月,在2020年再進行一次廠級維修,最後在2022年進行全面的大修,其時間可能會超過12個月,這樣的話,我國海軍將在2020年以後迎來第一個航母真空期,它對於我國海軍作戰能力的影響顯然不言而喻,因此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需要在2020年之前形成戰鬥力,以填補遼寧號大修時期的真空期。
不過航空母艦可以說是最龐大、複雜的武器裝備,從設計、建造、下水、服役到形成戰鬥力。以遼寧號同類型的航空母艦-前蘇聯的「庫滋涅佐夫」號來看,它於1983年開工,1988年下水,1991年服役,由於受到前蘇聯解體的影響,它形成戰鬥力的時間較遲,而法國的戴高樂號於1989年開工,1994年下水,2000年服役,需要較長的時間,尤其它是我國第一次自行設計、建造國產航空母艦,因此周期可能更長,即使今年開工建造,工程進展的比較順利,那麼最快可能也要在2018年左右下水,2020年服役,考慮到航母形成戰鬥機並不僅僅是艦艇本身,還要考慮到艦載機、配套艦艇,所以這個時間表對於我國海軍、船舶工業來說,應該還是蠻緊的。
這個緊張的時間表似乎可能解釋為什麼要把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訂單交給大連造船廠,因為大連造船廠本來就是遼寧號改裝單位,對於建造這樣的大型水面艦艇擁有一定的經驗,至少在國內這個船廠的經驗是最豐富的,同時它還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航母建造體系,包括各種施工設備,尤其是通過改裝遼寧號,大連船廠擁有了一支技術熟悉的隊伍,並且通過改裝遼寧號,與相關設計單位也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合作關係,這些都對該廠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有莫大的助益,從這些角度來講,把第一艘航母交給大連造船廠也是情理之中。
從更廣的範圍來講,大連造船廠也有許多先天上的優勢,特別是該廠背靠東北重工業區,各種配套支援企業集中,特別是有許多是航母系統的關鍵配套企業,如哈爾濱汽輪機廠可以提供航母動力系統,鞍山鋼鐵可以提供建造用的鋼材,瀋陽飛機公司提供殲-15艦載機,這樣建造地點距離配套企業較近,有助縮短物資、設備運送距離,降低在路上運送的時間,特別是航母一些配套設備是超寬、超限設備,運送比較困難,這樣的話也有助於減少造船周期,方便船廠和相關配套企業的交流。
另外一個方面來講,考慮在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國面臨的威脅都來自海上,並且呈現敵強我弱的態勢,因此在我方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恐怕需要防範強敵通過突然打擊的手段,破壞我國一些關鍵的設施,而航母船廠顯然是對方重點關注的對象,相比較大連造船廠,上海長興船廠距離美日作戰基地相對較近,容易受到對方的攻擊,考慮到防患於未然,保持兩個航母船廠顯然對我國有著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這也可能是我國讓大連造船廠建造第一艘航母的另外一層深意。
進度的要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國第一艘航母是遼寧號的同級艦,根據國外媒體的報導,我國第一艘航母的編隊號是001A,而不是002,海軍第三艘,也是國產第二航母的編號才是002,這說明我國海軍第二艘航空母艦可能仍舊是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而不是先前推測的那樣是一艘採用彈射起飛的航母。
殲-15戰機自遼寧艦甲板滑躍起飛,相信未來國產航母將採用彈射器。
從滑躍航母的性能來看,它在執行防空任務方面,只要防空攔截陣位和巡邏數量在一定範圍之內,滑躍航母大致可以與彈射器航母相當,一般認為在巡邏陣位距離母艦不超過400-500公裡的時候,彈射航母和滑躍航母要保持12個小時不間斷的艦載機巡邏,兩者的效能差不多相當,只有超過這個距離的時候,兩者才有差距。也就是說如果以防空能力為主要任務,那麼滑躍航母的能力與彈射航母可能並沒有多大的差距。
這是因為執行防空任務的時候,飛機的掛載較小,以三代機標準的掛載模式:4枚中距空空飛彈和2枚紅外製導空空飛彈,它的掛載重量應該不到1.5噸,以蘇-33空重為19噸計算,這樣在防空模式下,它的空重大約為20.5噸。從艦艏第1、2起飛點起飛,最大起飛重量可以達到28噸左右,那麼它的載油可以達到7噸左右,根據相關資料,蘇-33在載油6500公斤的情況下,在距離母艦250公裡的地方,可以巡邏2個小時以上,這個指標已經達到或者接近F-14D的標準,因此美國海軍曾經評估,如果以尼米茲級作為基準,採用彈射器的航母作戰能力為100,那麼同級別採用滑躍甲板的航母則可以達到80,因此如果艦隊以防空為主要任務,那麼考慮到進度、成本等因素,滑躍航母也可以接受的,這也是前蘇聯當年建造這種航母的主要原因。
滑躍航母主要的弱點就是對地攻擊較低,對地攻擊能力要求飛機具備重載起飛能力,並且航母可以較短的時間內放同較多的飛機以提高在單位時間內對目標投放彈藥的數量。利用彈射器,美國航母可以讓F-14D以30噸左右的重量起飛,扣除飛機的18噸空重,那麼它的載荷可以達到12噸左右,所以在掛載4枚MK84炸彈的情況下,仍舊有超過800公裡的作戰半徑,而蘇-33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前面提到的,如果從短點起飛,它起飛重量大約是28噸,扣除空重19噸,那麼它的載荷只有9噸,去掉5噸左右的掛載,它的載油只有4噸左右,這樣的顯然無法達到F-14D的作戰半徑。
如果增加蘇-33的作戰半,那麼只有加長艦載機的起飛跑道,如從第3起飛點起飛,它到艦艏的距離為195米,在有甲板風的情況下,它的最大起飛重量可以增加到32噸左右,這樣在掛載5噸外掛的情況下,它的載油可以達到7噸,在這種情況下,它的作戰半徑可以達以或者接近F-14D的水平。
但是這樣做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從相關圖片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遼寧艦的第三起飛點深入到降落跑道,因此意味著飛機重載起飛的時候,艦載機就無法降落,這樣就給航母甲作業帶來較大的難度不可避免的影響飛機的出動速度和數量,相比較而言而尼米茲級則可以憑藉艦艏彈射器,實現艦載機放飛與降落、整備不互相干涉,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艦載機出動的頻率和速度,其對地攻擊能力就得到有效的增強,所以我們經常說彈射器航母在攻擊能力要高於滑躍航母,就是這個原因。
不過從目前我國海軍和我國的國防戰略來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國都會堅持以和平自主的國家戰略,國防戰略也強調自衛反擊,並不會刻意追求對外打擊能力,我國海軍主要作戰任務是保障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特別是保障國家海基戰略核潛艇的安全,確保我國核威懾能力的可靠性。
隨著我國094型戰略飛彈核潛艇的服役,我國已經將南海作為戰略核潛艇的巡邏區,因此這些區域不可避免的地會受到對方的偵察和襲擾,由於對方在西太平洋布置有優勢的攻擊型核潛艇和反潛飛機,因此我國海軍也需要在南海配套建立堡壘區,建立海、空、潛立體的防禦體系,保障我國戰略核潛艇的安全,那麼我國海軍航母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外,為戰略核潛艇提供空中掩護,驅離對方反潛飛機,同時為我方反潛飛機、水面艦艇編隊提供空中掩護,保障它們能夠有效的運用反潛系統和武器,提高它們與對方攻擊核潛艇作鬥爭的能力。
同時我國海軍航母還將擔負統率機動作戰編隊,執行遠洋機動作戰任務,維護我國的海上交通線,特別是來自中東和非洲的能源通道安全,在遠離祖國大陸的遠洋,如果沒有航母提供空中掩護,那麼其他水面艦艇的作戰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國海軍近期對於航母的要求仍舊以防空為第一位,在這種情況下,採用滑躍航母也能夠接受,同時由於有遼寧號的經驗,設計、建造這樣的航母難度相對較低,進度可以保證,這也許是001A是一艘滑躍航母的主要原因。
不過根據美國海軍的經驗來看,艦隊航航母數量至少應該保障1:3的原則,即在前沿布置1艘航母,艦隊至少有3艘航母在役,即1艘布署,1艘航渡,1艘處於維護狀態,也就是說即使我國海軍擁有兩艘航母,在兵力輪換上可能仍舊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所以在第2艘航母設計、建造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候,可能就需要上馬第3艘航母,由於這艘航母對於時間要求不那迫切,所以可以採取較多的新技術,如彈射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