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舉「鯤鵬」的人!他是首批運-20系統工程師之一

2021-03-01 解放軍報

夜色中,空軍中校何朋舉跳下車,取下蒙上水霧的眼鏡,在衣服上快速蹭了一下,開始檢查飛機。運-20運輸機要在凌晨4:30準時起飛,準備工作必須儘早完成,何朋舉不敢有絲毫耽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空軍航空兵某師出動運-20等多型運輸機,運送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和物資馳援武漢。

這是有著「鯤鵬」美譽的運-20首次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也是系統工程師何朋舉第一次出現在新聞鏡頭中。

從運輸機部隊修理廠一名航空特種設備工程師,成長為運-20系統工程師,何朋舉完成了軍旅生涯的「進階」,託舉羽翼日益豐滿的「鯤鵬」高飛遠航。

「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

一米七六的何朋舉站在「鯤鵬」龐大的機翼下,顯得特別渺小。他的國字臉被醫療口罩包圍著,只露出渾圓有神的雙眼。

透過近視眼鏡,何朋舉細緻地查看飛機每個部件。根據這次空運任務的特殊需求,運-20進行了構型轉換。現在他要對飛控、起落裝置、照明系統等進行重點檢查,還要和機務人員共同完成其他各項檢查工作。

核對航材、工具設備,檢查機組工程指令卡是否帶齊……運-20即將起飛,何朋舉進行最後一次檢查。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將工作內容和本上的要點一一對照。「每個過程都必須把細,疏忽不得!」何朋舉扶了扶眼鏡,吐出一句「川味」普通話。

完成空運任務剛一落地,何朋舉便拿出隨身帶的可攜式綜合檢查設備,對任務告警信息、數值變化趨勢進行綜合性分析。

按照規定,這類數據只需每周定期分析一次,可何朋舉堅持每次任務完畢都要綜合分析。「這樣才能實時跟進,保證不出問題!」他說。

踏實、細緻、專業、全面,這是戰友們對何朋舉的一致評價。很多戰友會把何朋舉名字中的「朋」字錯寫為「鵬」,他也欣然一笑:「我確實是託舉『鯤鵬』的人啊。」

何朋舉的軍旅人生註定與運-20結緣——他親眼見證了「胖妞」換羽高飛變為「鯤鵬」的每個環節,而他也和運-20一樣,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從一名修理廠的工程師成長為首批運-20系統工程師之一。

在四川農村長大的何朋舉,從小就比哥哥要調皮一些,幹啥都有拼勁,對人也是一副熱心腸。街坊鄰裡們說:「這孩子以後一定有出息!」

何朋舉的父親是一名老兵,曾在西藏服役7年,對部隊有很深的感情。大兒子考上蘭州大學後,父親盼著小兒子能報考軍校。2003年,19歲的何朋舉考上空軍航空大學,學習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專業。父親逢人就講:「我兒子要當軍官啦!」

軍校生活緊張而豐富。除了學習專業課外,學員們還要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這個國字臉、戴眼鏡、性格憨厚直爽的四川娃,剛入學不久就脫穎而出——體能成績出類拔萃,專業課成績也名列前茅。

「也沒見這小子比別人刻苦啊……」同學們心裡犯了嘀咕,幾乎沒人知道何朋舉暗地裡下的苦功有多大。

熄燈了,何朋舉用被子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掏出手電蜷縮在被窩裡看專業書;起床哨還沒吹響,他已經提前半個小時起床,把所有「知識點」在腦子裡過了一遍。

一次,教員說有個課題可以吸納學員一起參加,前提是要擅長圖像處理。為了加入課題組,「零基礎」的何朋舉開始學做動畫,先是花了半個月學理論,然後就上機練操作,對著電腦軟體一研究就是三四個小時。隨著近視眼鏡片越來越厚,何朋舉的圖像處理技能越來越高,專業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廣……

理論加實踐,何朋舉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專業成績更加靠前。「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每一步,何朋舉都走得踏踏實實。

2007年,何朋舉軍校畢業。陰差陽錯,學殲擊機火力控制指揮的他被分配到運輸機部隊,成為一名工程師。

當時,中國的大型運輸機項目已經啟動,而這名未來的運-20系統工程師,並沒有找到自己與「大運」的交叉點。他站在了一條新的起跑線上。

「專業不對口,大不了從頭學。」年輕的特設師何朋舉拿出了上學時的鑽研勁頭,天天纏著老機務們給自己講知識點。時任修理廠指導員陳進現在還記得這樣的場景:身穿機務服的何朋舉一手拿著饅頭,一手夾著資料,在各辦公室之間穿梭往返。到了吃飯時間他也不走,一邊啃饅頭一邊學。

「專業上不能有半點馬虎,每個環節、每項操作都要精益求精。」談到飛機,何朋舉表情瞬間變得嚴肅。按照操作規程依次完成特設裝備的檢查後,他還會反覆排查線路,確保萬無一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皺紋爬上這個年輕小夥的眼角。在一線,何朋舉成長為一名機務骨幹,見證著運輸機一代代更新,也見證著部隊戰略投送能力一步步增強。

運-20系統工程師何朋舉(右)與飛行員交流。葉貴童 攝

「不到極致,永遠不曉得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2014年,何朋舉接到命令——和幾名戰友一起到外地跟班學習某新機型的相關知識。此前,他只是聽說這款新機正在研發,卻沒有想到自己能有幸參與其中。

和輕裝簡行的其他戰友相比,何朋舉顯得笨重了很多——他在行李箱裡塞了十幾本專業書籍和平時整理的數據資料。

新機採用的多種高精尖技術,屬於國內首次應用。如何成體系培養新機的系統工程師,並無經驗可循。

如何改裝跨代新機型,需要何朋舉和戰友們自行摸索。萬丈高樓平地起。從飛機設計原理、電子技術運用,再到系統工程原理和邏輯控制,理論學習中的每個細節,何朋舉都細緻地記錄下來,夯實基礎知識。

系統工程專業還需要多種軟體輔助。從程序歸納到綜合分析評估,何朋舉恨不得鑽進電腦裡和程序「死磕」。

「幹就是了!不到極致,永遠不曉得自己的潛力有多大。」此後,何朋舉先後幾次到科研院所進行理論改裝和跟飛保障。他和戰友們還為新機設計定型提出了一些針對性改進意見。

「技術需要創新,思維更要發散。思想有碰撞,能力才有提升。」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何朋舉就打電話諮詢新機試飛員;為了獲取更多數據資料,他還常常抱著電腦找專家請教。

何朋舉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了探索某系統邏輯控制方面的問題,何朋舉曾4次登門拜訪一位專家。有一次,他把專家堵在了門口,問題一個接一個,一個比一個深入。

「你就是個偏執狂!」那名專家雖然嘴上不饒人,但心裡很欣賞何朋舉,「研究新機,就需要有他這股子精神。」

「不懂的一定要問,臉皮一定要夠厚!」改裝期間,他整理出兩大本專業知識,還提出多套新機使用維護方案。

後來,新機即將列裝部隊的消息傳來。多次參與改裝任務的何朋舉成為新機系統工程師的第一人選。此時,何朋舉的妻子剛剛懷孕,也正需要關心照顧。妻子打來電話:「你不要把軍嫂看扁了!」

何朋舉安下心來全力以赴,研究系統、制訂方案、排除故障……忙的時候,他經常連回妻子簡訊的時間也沒有。

憑著這股勁,何朋舉和戰友們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為新機列裝部隊進一步夯實了基礎。「地基打牢了,就不擔心房子搭不高。」他說。

2016年7月,運-20列裝後的「首秀」在一場薄霧細雨中開始。伴隨著連續低沉的轟鳴,深灰色的「鯤鵬」騰空而起。在場的官兵們歡呼雀躍著,何朋舉一隻手瘋狂地揮舞著,另一隻手下意識地摸了摸不知何時溼潤的眼角。

「這一刻,我們等了太久!參與完成運-20的改裝,靠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情懷、一種忠誠!」和所有戰友們一樣,何朋舉激動的心情難以抑制。

運-20系統工程師何朋舉對飛機進行細緻檢查。葉貴童 攝

「排除故障,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何朋舉的辦公室門口經常擠滿了人。「忙!」這是何朋舉擔任運-20系統工程師以來最直觀的感受。

為前來諮詢的機務人員提出故障解決辦法,給制訂飛行計劃的空勤人員提供數據參考,和工業部門進行技術對接提出改進建議……大家笑稱,系統工程師們的辦公室就像個菜市場,你來我往,人聲鼎沸,討論的都是和「胖妞」有關的問題。

「現在比剛開始的時候輕鬆多了!」運-20剛列裝時,何朋舉在辦公室待的時間並不長,許多時候,他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學習、開會、搜集資料。

「上午在部隊,下午奔外地,晚上又飛到另一個地方!」因為系統工程師人數有限,一名系統工程師分管多個系統,需要經常到有關單位出差。一個星期往返外地多次,這是何朋舉等幾名系統工程師的常態。

機務大隊的戰友們給系統工程師取了個外號——「移動的資料庫」,意思是他們「內存」很大,當保障一線需要配合解決故障問題時,能及時給出科學合理的評估。

「移動的資料庫」可不是好當的。這需要系統工程師全面涉獵新機各方面知識,想方設法獲取更多數據資料,盡全力擴大知識範圍,才能在飛機出現問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不久前的一次排除故障經歷,讓何朋舉記憶猶新。那次,運-20某系統出現問題,工廠、專家、部隊三方合力,找了幾天都沒探究到根源。最終,幾經波折,他們才鎖定問題出現在液壓泵上。

其實,剛開始排查時,何朋舉就懷疑是液壓泵出了問題。可是,當時他沒有第一時間進行細緻排查,理論數據不充分,導致團隊白白浪費了幾天時間。

「排除故障,是最好學習方式。」挑戰越難,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能提升能力。隨後,何朋舉找出了資料庫中所有和液壓系統相關的資料,花了7天時間整合理解歸納,同時摸排探查了全部運-20的液壓系統。

現在,每排除一個故障、研究一個項目,何朋舉都會用詳實的理論和數據作為支撐,再結合實際分析制訂排除故障方案,保障效率有了明顯提升。

學習、研究、總結,再學習、再研究、再總結。系統工程師專業知識不斷升級迭代的背後,是運-20的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大大延長。

「新的故障模式會不斷地出現,我們也要不斷地總結提煉!」儘管工作煩瑣複雜,巨大的壓力令他說夢話時都在排除故障;儘管經常出差,時不時有這樣那樣的抱怨,但何朋舉那顆倔強的探索之心從未停下。他喜歡運-20系統工程師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1978年,錢學森發表了一篇題為《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的文章,對系統工程的概念、內涵、應用前景等作了闡釋。這篇文章在當時掀起了研究系統工程的熱潮,成為中國系統工程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時間,是偉大的作者。幾十年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系統工程的推廣和運用已經滲透到整個社會的各個部門,系統工程這個詞也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科技詞彙之一。

2007年,中國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其中,系統工程相關專業內容,也成為大型運輸機設計的重要一環。

鬥轉星移,日夜交替。經過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攻關試驗後,「鯤鵬」這個古老神話裡的名字,變成了一個呼嘯而來的現實。

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橫空出世。它飛得快、航程遠,可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系統工程知識的運用,幾乎貫穿了運-20設計、製造等全部環節。與此同時,運-20系統工程師,隨之應運而生。

何朋舉成為中國空軍的第一批運-20系統工程師中的一員。運-20列裝部隊後,他與運-20一起上高原、越戈壁、飛遠海,並通過研究、分析、運用各類有效資源,全方位為大國「鯤鵬」保駕護航。

運-20系統工程師們發揮自己工程技術管理體系的職能優勢,在分析檢查故障、制訂預防性措施的基礎上,系統性研究並確立相關措施辦法,為大型運輸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貢獻。

「鯤鵬」列裝部隊那一年,何朋舉的大兒子剛好出生。近4年來,他和運-20在一起的時間,比陪伴自己的孩子多好幾倍。

今年2月29日,是4年才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那天,何朋舉在朋友圈裡曬了一張運-20與兒子的合成照,留言寫的是:還有很多個4年,我願守護你們一起健康成長!

我們的每一次飛行,都離不開系統工程師團隊的保駕護航。作為飛行員,我們的工作是駕駛運-20參與飛行訓練等各項任務。系統工程師雖不直接操控飛行器,但他們通過一線實地勘察和後方數據處理,為排除故障和安全穩定飛行提供詳實準確的理論和數據支撐。

運-20列裝之初,面對全新的作業系統和全新的運行原理,應該飛多長時間、飛什麼課目、往哪裡飛……當時都沒有經驗可循。每次飛行訓練後,我們會儘快把遇到的情況反饋給系統工程師,他們會給我們一一答疑解難。

如果把一線維護飛機的機務人員比作給病人開刀動手術的「外科醫生」,那麼系統工程師就好比會診病情、提出治療策略的「全科醫生」。每次執行大項任務,我們都會帶上系統工程師。飛行中,他們會及時提醒我們哪些異常參數需要引起注意,幫助我們科學判斷飛機狀態,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從而更順利地完成任務。

運-20系統工程師,是專門負責飛機相關技術研究、技術管理和技術支持的工程師。近年來,部隊借鑑地方先進管理經驗,設立了系統工程師這一新崗位。

雖然系統工程師和其他機務人員的工作都是圍著運-20轉,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絕大多數機務官兵是飛行保障人員,而系統工程師則屬於技術支持人員。機務人員在維護保障飛機時遇到問題,一般採用常用或已知的方法、程序。當他們無法解決一些問題時,就該系統工程師出馬了。

有人說,系統工程師像個會移動的「資料庫」。和機務人員按照特設、機械等專業劃分不同,系統工程師不僅需要掌握更加系統的專業知識,還要對飛機構型數據、故障信息數據、飛參判讀數據了如指掌。他們要利用「大數據」,研究飛機部分系統或者整體系統性能,掌控整合系統技術標準、設備型號、指標參數等各類有效信息,從新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武文琪、特約通訊員劉書整理)

編輯:高立英 胡恬

編審:張華婧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這位跨行的系統工程師託舉「鯤鵬」高飛遠航
    從運輸機部隊修理廠一名航空特種設備工程師,成長為運-20系統工程師,何朋舉完成了軍旅生涯的「進階」,託舉羽翼日益豐滿的「鯤鵬」高飛遠航。一米七六的何朋舉站在「鯤鵬」龐大的機翼下,顯得特別渺小。他的國字臉被醫療口罩包圍著,只露出渾圓有神的雙眼。透過近視眼鏡,何朋舉細緻地查看飛機每個部件。根據這次空運任務的特殊需求,運-20進行了構型轉換。
  • 【大新聞】運20正式入役
    2016年6月15日下午十八時三十分,運20戰略運輸機首批交付部隊服役儀式在中航工業某試飛中心圓滿結束。
  • 軍媒罕見公開殲-15「大象漫步」畫面,殲-20、運-20也都上演過!
    根據媒體的公開報導,不僅僅是殲-15,我軍表演過「大象漫步」的軍機,還有殲-20、殲-10B/C、殲-16、殲-11,甚至是運-20和運-9。大國重器運-20也來一波「大象漫步」2018年2月,在航空工業發布的一則宣傳片中,曝光了5架運-20運輸機「大象漫步」的畫面。
  • 運-20來了!
    此次,空軍出動運-20、伊爾-76、運-9共3型11架運輸機,分別從烏魯木齊、瀋陽、西寧、天津、張家口、成都、重慶等7地機場起飛,向武漢空運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和物資。上午9時30分許,11架空軍運輸機全部抵達武漢天河機場。這是我國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也是空軍首次成體系大規模出動現役大中型運輸機執行緊急大空運任務。
  • 運-20首次裝運重型裝備出國參演
    據央視「國防軍事早報」節目9月11日報導,中方首批參演部隊已於11號凌晨兩點,從甘肅酒泉出發。參演人員,裝備全部依託運-20大型運輸機,實施點對點,遠程空中投送。首批人員到達後,將根據中俄磋商達成的共識,先期展開準備工作,為後續中方參演部隊的到來,做好協調保障。
  • 殲-20殲-35運-20都有驚喜 最大意外是H-20
    不排除殲-20會在閉幕式上表演落葉飄首先第一個好消息來自殲-20,該機首席設計師楊偉在航展期間透露,殲-20已換裝國產發動機,且開始量產。而這次參展表演的殲-20,就裝備了國產發動機,在開幕當天的飛行表演中,新升級的殲-20以多個動作,充分展現了優越的低空高速,小半徑轉彎和大迎角飛行能力,這一系列動作具有極強的實戰意義。
  • 運20正在批量生產,生產線首次曝光
    運20正在批量生產,生產線首次曝光▼視頻來源:央視網威虎堂欄目近日,在航空部門發布的視頻中,出現了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生產車間的畫面。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技術工人們正一絲不苟的加工運20的部分組件。此前,運20總師唐長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已批量生產,正源源不斷的裝備部隊。作為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輸機,在運20生產研發中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關。
  • 渦扇20航空發動機終於研製成功了!運20即將換發
    運20即將換發2012年以來,網上陸續有關於渦扇20的官方、非官方消息,近年來還有疑似安裝渦扇20大涵道比發動機的運20被衛星拍到,但至今卻沒有運20換裝渦扇20的官方正式消息。渦扇20真身遲遲不露面引來國人各種猜測。不少人懷疑渦扇20研製失敗了,直到最近的一則新聞報導才徹底打消人民的疑慮。
  • 好消息,衛星圖像顯示,運-20現身南沙永暑礁機場
    2020年,是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高曝光的一年,自2月份武漢抗疫進行空動醫療物資和人員以來,運-20的身影便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而且還不斷飛出國門
  • 西飛有多強,我國大飛機領域的統治者,運20轟20均由其研製
    而且三條產品線都做到了精耕細作,把產品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推出了包括轟6K戰神和運20鯤鵬等多款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轟20將是西飛的成神之作西飛還是我國軍用航空工業裡唯一一個跨領域並取得成功的公司,其牽頭研製的飛豹戰鬥轟炸機在殲16服役之前一直是我國海空軍最主要和最先進的對地支援機型之一。
  • 運-20兩年8出國門,航程8萬公裡,已成空運主力
    就目前官方公布的消息來看,兩架運-20是從廣州起飛,飛過上萬公裡航程後,在湯加當地機場降落,卸下總共約33噸的救援物資,順利完成整個人道救援任務的前期任務。這是運-20服役以來,首次執行超過一萬公裡的超遠程運輸任務,同時也是運-20第一次前往大洋洲的戰略行動。
  • 運-20將採用硬管加油新技術!將為殲-20提供服務
    圖註:運-20為殲-20進行硬管快速加油想像圖
  • 運-20與C-17同樣先進,但貌合神離
    運-20是先進的四發大型運輸機,除了發動機不夠給力,在技術水平上與C-17相當9月11日,中國首批參加俄羅斯「高加索-2020」戰略演習部隊搭乘2架運-20飛抵俄羅斯,9月14日,第二梯隊3架運-20抵達。
  • 話說運-20(下)
    中航一飛院、西飛和整個中國航空工業獨立走完了首次研發製造200噸級軍用大飛機的全過程,放眼整個世界航空界,只有美、俄兩個老牌航空強國具備這樣的實力。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運-20的設計團隊相當年輕,被樹立為標兵的飛控系統設計師黑文靜當時只有27歲,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參照,她擔綱設計的電傳系統主控制律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在空投數十噸重的單件貨物、重心劇烈變化時保證了飛機的穩定性、操作性和安全性。
  • 有「大運」就是爽:運20遠程投送重裝部隊,又向前一大步
    美國人一開始出賣了庫德人,但是又捨不得將自己控制的敘利亞油田拱手讓人。面對步步緊逼的敘利亞政府軍,美軍使用C17運輸機遠程投送了一小支重裝部隊,來加強當地美軍的防衛能力。2015年,俄軍的軍事行動是應敘利亞政府之邀,來打擊極端武裝的;而美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並未經過敘政府的同意,實際是打著打擊極端武裝的旗號,來行分裂敘利亞之實。
  • 20年前他駐守香港,如今他紮根西湖!
    當個人的人生歷程被寫進歷史的脈絡,那一雙雙守望的眼睛既見證了香港20年的歸途如虹,又譜寫了香港20年的星光璀璨。在這充滿意義的日子裡,小西採訪了一位首批駐港部隊的老兵——胡劍青,讓他為我們講講當年的故事。
  • 龍之聲軍事觀察:鯤鵬超卅,潛龍轟天——官洩運20量產突破30架
    龍之聲軍事觀察員  龍大貓運-20,軍方綽號「鯤鵬」,網友暱稱「胖妞」。作為我國第一款200噸級重型運輸機,雖然不及殲20的犀利,但運-20是我國空軍從「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的大國空軍轉換的一個重要標誌。
  • 中國的「空軍一號」——運20的公務機版
    ,當年研製運10時曾為改變這個狀況進行了不懈努力,但眾所周知的是,運10失敗了,現在運20成功了,它的改進型號完全可以實現運十當年未竟的目標。運10雖然失敗了,但我國問鼎世界航空市場的努力不會停止這就是運20的公務機版,它是在短期內實現擁有中國自己「空軍一號」的唯一選擇,空軍一號是美國總統座機的專用稱謂,也是其專門的空中代號,我國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自己的空軍一號,可以說是一種剛需,甚至連民用航空實力下滑明顯的俄羅斯,其總統專機都都採用了俄羅斯國產的伊爾96系列,但普京的新備用專機卻用了一架伊爾
  • 2021第一架運-20飛機交付,未來總產量有望超300架
    根據公開資料介紹,運-20正式立項是在2007年6月20日,首飛是在2013年初,首批正式交付是在2016年6月15日。如果按照這個速度計算,四年多來,運-20應該生產近百架了,那為什麼實際上只生了70多架呢?這主要跟運-20的配套發動機密切相關,運-20一開始使用的是俄制D30發動機,這就取決於購買的數量及到位情況。
  • 國產運20或已換裝渦扇20引擎:還有一個更大好消息傳來
    3月中旬,中國運-20重型軍用運輸機總設計師唐長紅在接受央視《東方時空》欄目採訪時表示,運-20已正式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