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字,中國歷史文化中值得說道的名句和故事之一

2020-12-06 八校尉

"忠」屬於形聲字。中國文化歷史中有很多值得說道的名句和故事。在這裡只各舉一個例子。

忠字圖

關於名句,大家還記得《詩經秦風》裡面《無衣》這首耳熟能詳的詩歌吧,這是春秋時期秦國流行的歌謠,也是歷史文化的名句。

《無衣》

我們先來溫習一下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當時的秦國推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寓兵於農。每當有戰爭來臨之際,人們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備甲冑兵器踴躍參戰。

無衣詩句

《無衣》這首詩歌共分三章,每章前兩句以"豈曰無衣」問起,以"同袍"、「同澤」、「同裳"作答,語氣慷慨激昂,表現出大敵當前秦國將士上下情同手足、親密無間的團結協作精神;每章後三句則是從"王於興師"說起,反映了秦國軍人孝忠於王、響應王命,為國為民,積極備戰、患難與共、同赴沙場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詩經

相關焦點

  • 黃鶴樓: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相關詩詞名句賞析
    文/甲木乙木(紀星羽)歷史悠久的中國,不僅文化底蘊深厚,更有許多中華文化瑰寶,包括但不限於自古留下的許多著名樓閣。武漢黃鶴樓與嶽陽樓和滕王閣合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的其他七大樓是:山西永濟鸛雀樓、山東煙臺蓬萊閣、雲南昆明大觀樓、江蘇南京閱江樓、湖南長沙天心閣、陝西西安鐘鼓樓、浙江寧波天一閣。黃鶴樓始建距今的1798年間,屢毀屢建。演變成如今「遊必於是」的觀賞樓之後,人們似乎早已忘了它最初只是三國時期東吳夏口城角用於瞭望守戍的「軍事樓」。
  • 不就改個名字,陝西網友值得為一個字吵起來嗎?有文化就是拽!
    陝西是一個歷史文化極其豐富的省會,最近一則新聞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陝西勉縣在撤縣設市時,放棄「定軍山市」的市名,選擇「沔州市」。而「沔」字是秦漢時期的文字,比較難認後改為同音「勉縣」的。但是現在又改了回去,有網友認為恢復古文字會限制地區的發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倒退,更有網友戲言說很容易看成「丐州市」,這場改名風波值得引起人們的深思。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文章強調,一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二要「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三要「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  近年來,考古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從「江口沉銀」直播,到海昏侯墓刷屏,從《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熱播,到一些博物館在非「黃金周」時段也開始排起長龍……公眾考古,正讓人們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
  • 名句讀音被改是與非
    【小菜一碟】文字及其讀音,除了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同時還有文化傳承的使命,並不能只求效率。聽說,一些千古名句裡的字讀音被改了,類似還有一些習以為常的字詞讀音,也變得面目全非。曾經語文課早自習時,常常要朗讀甚至背誦這些未曾改變時的名句和字詞,朗朗上口,回味無窮。修改後的讀音我也看了一遍,頓感韻味全無。
  • 中國民間鬥蛐蛐的歷史和蟋蟀文化
    在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鬥蟋已不是少數人的賭博手段,它已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蛐蛐兒生性好鬥,長著一副利齒,兩隻後腿粗壯有力,兩條長鬚搖擺不停。「開戰」 時,雙方相向而行,須子不停的掃探前方,彼此一經接觸,便立刻張開大口廝咬起來。
  • 中國歷史文化名樓系列文叢 蓬萊閣傳說故事即將出版
    《中國歷史文化名樓系列文叢》是由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協會於2014年倡議組織,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蓬萊閣等16家名樓協會會員積極響應,並參加編纂。  文叢旨在深入挖掘中國歷史文化名樓文化內涵底蘊,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名樓文化。文叢分為《詩歌卷》《散文辭賦卷》《楹聯卷》《詞曲卷》《傳說故事卷》等5個系列。
  • 端午節的由來50字100字400字 端午節的來歷起源歷史故事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端午節和運動的關係由來已久,如果說古代中國有什麼大型體育節日的話,那絕對非端午節莫屬。那麼為什麼會有端午節呢?端午這個節日從何而來?小編整理了端午節的由來及歷史故事,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018端午節高速免費嗎?
  • 通過閱讀中國歷史文化故事學語文
    現在的孩子,課業負擔重,作業多,各種補習和才藝培訓也很多,時間被排得滿滿的,然而,課外閱讀一定不能忽視,精神營養要均衡。閱讀量少了,語文的基礎必然受到影響,鑑賞水平,口才及寫作水平自然也很難提高。由於孩子精力有限,讀書材料可以精選一些。清代文學家龔自珍言:「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凜凜丹心湯顯祖(六十一)
    21歲那年,湯顯祖中了舉人,但此後的科舉之路,他卻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因先後兩次拒絕首輔張居正的招攬,湯顯祖兩次參加科舉均落榜。直到1583年,張居正死後第二年,34歲的他才以極低的名次考中進士。張居正死後,權臣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當了宰相,他們想拉攏湯顯祖入幕效力,但湯顯祖依然拒絕,他說:「餘方木強,故無柔曼之骨。」
  • 兩位作者、歷時10年,用成語講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中國歷史
    本報訊 (記者金鑫)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近日聯合舉辦《成語裡的中國通史》出版座談會。  《成語裡的中國通史》由成語綴集而成,有媒體評價該書首創了中國通史「成語體」。這一創意出自作者之一郭志坤。
  • 講中國故事 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開幕
    蕭和嘗試以微見著,以人文精神去看待歷史,去重新詮釋歷史人物,他的畫作背後闡述著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思考。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裡現場致辭時表示:「中國畫是本土的繪畫,但中國畫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在蕭和先生的這些作品裡充分體現了古今中外文化傳承、創新、融合的特點。」  「在當代人物畫家中,蕭和的探索值得關注。
  • 中國古代枕頭的起源、歷史演變和文化內涵
    導語:枕頭自原始時期出現後,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臥具,其造型、工藝和裝飾也不斷發展變化。戰國至南北朝,枕頭的質地種類繁多,工藝簡單,裝飾趨於簡化。隋朝至元朝,隨著陶瓷枕頭的出現,這種外形美觀、製作精緻的枕頭成為臥具的主要種類之一。同時,絲織枕與石、木、陶、瓷等硬質枕一樣,一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臥具之一。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  彰顯深厚文化底蘊 歷史感悟照進現實  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一代又一代中國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澱成深厚文明。
  •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黃慶雲造福於民(七十四)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黃慶雲造福於民(七十四) 2021-01-08 2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州關帝廟 一部忠義文化的歷史教科書
    9月12日,講解員正在向小朋友們介紹解州關帝廟歷史。李成晉攝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聖人,文聖人是孔子,武聖人是關羽。關羽作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敗走麥城被孫權斬於臨沮之後,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裡。 來解州關帝廟,不僅要遊覽古柏蒼鬱、殿宇巍峨的「關聖文化建築群」,更要讀懂關公忠義文化,以尋找根植人們心中的千古偶像。午門內兩邊牆體上的壁畫,留住了遊客腳步。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等一幅幅壁畫,把關公「忠義仁勇」精神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尤其是桃園三結義中的「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誓願,成為關公一生忠誠履行的責任和信念。不論順境逆境,從未動搖過忠誠二字。
  • 「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出圈史:從日漫名句到中國航天夢
    各種應用 而如果說「星辰大海」在航天領域的應用還算和《銀英》扯得上關係,在流行文化中的應用則是真的越來越廣:
  • 紀錄片《中國》開播:在偉大歷史中尋找中國自信的淵源
    紀錄片《中國》的登場,是在2020這不平凡的一年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感恩回饋——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的民族,值得被讚揚,也值得被記錄。 紀錄片《中國》以思想與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向大眾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 憑什麼劉亦菲演中國故事,穿中國漢服,卻用英語臺詞?
    但是從最開始確定拍攝到近日宣傳片播出,真人版《花木蘭》一直存在著爭議,而最大的爭議就莫過於花木蘭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故事,並且參演花木蘭的演員劉亦菲,鞏俐等人皆為中國演員,劇中一應的場景搭建皆為中國場景,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在此部《花木蘭》當中,所有的角色身穿的服裝皆為中國漢服!但是此部電影的宣傳片以及後期的正片都將採取全英文形式播出,這樣的模式不免引發了一眾網友熱議!
  • 歐洲漢學:探尋中國發展的歷史和文化因素
    「要學習和了解中國詩歌,只有一個愉快的辦法,就是在中國尋找關於詩歌的話語,探尋詩歌背後生動的人和故事。」柯雷坦言。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發展迅速,新的詩人、新的體例層出不窮。當今中國,從出版到研究,從校園到社會,從媒體到大眾,都能找到詩歌的位置。中國的青少年正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重拾對詩歌的興趣,這對中國詩歌文化的傳承來說至關重要。」
  • 遙遠的迴響——評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性
    當今,面對現代化的未來,中國悠久的 歷史 傳統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著成是一種財富,而是一種負擔,我們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間題?飛速 發展 的 科學 技術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民族傳統的特性造成巨大衝擊,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國際大循環的同時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在全球範圍內各種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蕩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重新回顧、審視、反思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