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多個樣品中的一系列黴菌毒素—用於免疫分析多路微流系統

2020-11-25 POCTerLearner

在食品和原料中,真菌毒素的檢測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這些毒素,例如麴黴毒素A(ochratoxin A,OTA),黃麴黴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都受到歐盟嚴格法規的約束。

位於葡萄牙裡斯本的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研究所一個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帶有手動電磁閥的負壓驅動裝置的微流控系統,實現了在大約0.12mm^2的區域內以層流模式驅動,並隨後通過HRP標記的抗體產生化學發光,從而實現了這三種真菌毒素的同時免疫檢測。

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內,檢該裝置可以測到三種黴菌毒素的存在,其中OTA和DON的濃度為100 ng/mL,AFB1的濃度為3 ng/mL。通過在微流控晶片下方集成25×25μm^2氫化非晶矽(a-Si:H)光電傳感器的微型陣列,在每個採樣步驟中執行晶片上光學檢測。

黴菌可能產生致命毒素

亮點

內置磁體的PDMS晶片:

該組設計並加工了內置嵌入式N48鍍鎳NdFeB棒狀磁體(直徑3毫米,高度6毫米)的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裝置:

首先,將Sylgard184溶液以1:10固化劑與PDMS低聚物的比例混合,離心除氣並旋塗在SU-8模具頂部,通道高度為20微米,平均最終厚度為200微米,後在對流烘箱中於70°C烘烤30分鐘。在烘烤步驟之後,將磁體手動對準PDMS層的頂部,並完全浸入第二層較厚的未固化PDMS中。隨後將該裝置在相同條件下再烘烤75分鐘,然後從模具上剝離下來。最後在打孔後與另一層PDMS密封。

光電導體陣列:

光電導體陣列的微細加工始於通過直流磁控濺射在乾淨的玻璃基板上沉積鋁,然後通過光刻和使用鋁蝕刻劑的溼法化學刻蝕將其圖案化為平行電極。隨後在定製的電容耦合射頻反應器中,通過射頻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radio frequency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rf-PECVD),以100 mTorr的沉積壓力,250°C沉積溫度和13.56 MHz RF的功率,沉積本徵500 nm厚的a-Si:H光電導層。a-Si:H島通過光刻法定義,然後進行化學離子蝕刻。最終的透明SiNx鈍化層通過rf-PECVD沉積,導孔通過在接觸墊上剝離而打開,以實現引線鍵合。最後將光電導體晶片切成小方塊,進行晶片鍵合併將引線鍵合到定製好的印刷電路板上。

9個光電傳感器中的每一個都以500 ms的採樣速率連續尋址4 s,使得每個傳感器通道採集8個數據點。在黑暗條件下開始數據採集,並且注射泵停止。

導體陣列

負壓進樣、多路檢測:

通過在一條通道中流動三股含有BSA毒素綴合物的流體(充當捕獲劑),然後在垂直通道中流動三股包含抗毒素HRP抗體(作為靶標)的流,獲得9個獨立的生物傳感區域的矩陣,可以同時檢測三種不同樣品中的三種不同分析物。

為了使液體分別沿每個方向流動,設備中集成了一個電磁閥系統,該電磁閥系統包括在微通道上方200μm固定距離處的NdFeB永磁體,每個磁體產生的磁場為1.37–1.42T。這些閥通常為打開並可以通過將極性相反的磁體面對嵌入式磁體來關閉。在磁體之間施加的力足以壓縮PDMS並關閉微通道。關閉時,該閥系統可承受的壓力至少為300 kPa,這要受到密封膜分層的限制。取下磁鐵後,閥門將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打開。

為了進一步簡化系統,通過在出口處施加負壓來控制液體的流動,進口的目的是使隔離液在捕獲器和目標物流動之前同時在通道內流動,從而產生3個離散的被隔離流隔開的流路,並防止在流之間的區域中吸附。將PEG作為三種抗體之間的阻隔劑,並且在另一個方向上的三種BSA毒素綴合物流道做相似的阻隔。

PEG阻隔劑:

基於PEG的隔離液有如下的作用:(1)通過施加負壓提供穩定的溶液流;(2)用於主通道潤溼的惰性介質,可防止一個捕獲器/目標溶液的交叉溶液汙染,從而溶液進入通道之前將通道潤溼;(3)由於隔離物溶液和捕獲器/目標溶液之間的折射率差異,改善了在顯微鏡下監控過程的對比度;(4)消除目標溶液之間的最小橫向擴散,直至光學視窗區域。

結果

結果表明,AFB1,DON和OTA的檢測限(limit of detection,LoD)至少為0.1、0.3和1 ng / mL。該結果驗證了競爭分析和基於化學發光的檢測本身的體系結構,然後在多路復用設備中對檢測進行了測試,所獲得的靈敏度符合OTA和AFB1和OTA1食品和飼料中絕大多數的監管規定。結果表明,多重免疫測定法可以同時檢測加標在緩衝溶液中的DON,OTA和AFB1,其中被汙染的溶液的平均相對化學發光信號為62.6±1.6%,64.6±4%和66±2.1%(平均±SD),相對於對應的參考值,DON,OTA和AFB1的未汙染溶液的信號分別為92%,98%和105%。

總結

這個實驗的設計顯然是fancy的,可以做到3種目標溶液的快速檢測,並且具備一定的自動化潛力。在supporting裡面,還可以看到5種目標溶液檢測的擴展情況,同樣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局限與思考

這個東西的好處在於實現自動化的潛力不錯,壞處在於有點麻煩。3*3的流路設計由於異形檢測區的存在已經導致光電傳感器陣列布置不規則,如果擴展其到5*5甚至更高的設計,數據採集data acquisition將是很討厭的事情。

好處在於CMOS價格越來越低,算力的提高也可以是的圖像處理變得更易用,通信技術的提高也提供了將運算部署在雲端並實時提供結果的潛力。將光電傳感器陣列替換為攝像機可能更符合今天的技術發展趨勢。

不過流路設計上的缺陷是原生的,很難改進。這也導致這個只能在paper上出現了。

引用

Soares, Ruben & Dos Santos, Denis & Chu, Virginia & Azevedo, Ana & Aires-Barros, Maria & Conde, J.P. (2016). A point-of-use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integrated photodetector array for immunoassay multiplexing: Detection of a panel of mycotoxins in multiple sample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87. DOI: 10.1016/j.bios.2016.09.041.

相關焦點

  • 豬飼料中黴菌毒素對豬的危害與控制
    張丞等對2009年上半年中國飼料和原料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在90份樣品中,完全沒有檢測出黴菌毒素的樣品僅8份,佔樣品總數的8.9%;只檢測到1種黴菌毒素的樣品數為7份,佔樣品總數的7.8%;同時檢測到含4種以上黴菌毒素的樣品數佔67.8%。可見,黴菌是影響世界農業、飼料業和養殖業發展的一大危害,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 納米材料學: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檢測黴菌毒素
    當黴菌(真菌)在惡劣的環境中受到汙染時,會產生第二種代謝產物真菌毒素,以防止另一種真菌在同一物質上生長。一種黴菌毒素不會對動物和人產生影響,而另一些黴菌毒素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如今,對真菌毒素進行食品和飼料分析的常用方法是基於基於高效液相色譜法的複雜分析人員。
  • 全球首個飼料中黴菌毒素高通量檢測標準發布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1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最新農業行業標準《飼料中37種黴菌毒素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發布,並將於4月1日起實施。由該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制定的該項標準,是全球首個飼料中黴菌毒素高通量檢測標準;其成功研發並發布,擴大了我國飼料及畜產品中黴菌毒素監測範圍,提升了風險發現能力。 團隊首席、中國農科院質標所研究員蘇曉鷗介紹,飼料及農產品中黴菌毒素汙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給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帶來嚴重挑戰。
  • 微流控晶片五大優點及四大缺點分析
    (二)高通量   由於微流控可以設計成為多流道,通過微流道網絡可以同時將待檢測樣本分流到多個反應單位,同時反應單元之間相互隔離,使各個反應互不相干擾,因此可以根據需要對同一個樣本平行進行多個項目的檢測。與常規逐個項目檢測相比,大大縮短了檢測的時間,提高了檢測效率,具有高通量的特點。
  •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   微流控晶片檢測器的性能要求檢測是微流控晶片裡相對特殊的一一個操作單元,它的基本功能是用於捕捉並放大微流控晶片某一部分產生的信號。與傳統的儀器分析系統相比,微流控晶片分析系統對檢測器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1.更高的靈敏度和信噪比   在微流控晶片分析過程中,被檢測物質的進樣體積小,檢測區域也非常小,因此要求檢測器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信噪比。   2.更快的響應速度   由於晶片通道一般較短 ,很多微反應與微混合會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因此要求檢測器有很快的響應速度。
  • 微流控晶片開發:用於環境分析的微流控技術
    儘管工業化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由於有毒廢物和汙染被排放到生態系統中,為環境保護的權衡卻帶來了不利影響。隨後,出現了各種檢測,監視和清除技術,從簡單的分離技術到高級修復技術。小型化的系統僅需要痕量的樣品和試劑,有效地減少了採樣和樣品製備的時間和精力,並且產生的廢物極少。具有流體通道和微型化分析儀器的微型設備正逐漸成為可攜式設備的理想之選,適合現場採樣。
  •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確認方法主要基於理化儀器設備,如薄層色譜法(TLC)、氣相色譜法(GC)、高壓液相色譜法(HPLC)和各種聯用技術如氣質聯用(GC-MS)、液質聯用(HPLC-MS)等;快速方法主要是基於免疫化學基礎上的免疫分析方法如免疫親合柱-螢光檢測(IAC-FLD)、酶聯免疫吸附法(ELlSA)和膠體金免疫層析方法等。
  • 黴菌毒素對水產養殖的影響及其防控措施
    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25%甚至更多的農作物受到了黴菌毒素的汙染(CAST,&nbsp2003)。杜妮(2014)對2014年1~6月期間來自全國13個省份的816份飼料及原料樣品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97.67%的受檢樣品已經受到了黴菌毒素的汙染,且高達88.60%的飼料及原料受到2種或2種以上黴菌毒素的汙染,多種黴菌毒素共存的現象很普遍。
  • 黴菌毒素檢測標準 實現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記者11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最新農業行業標準《飼料中37種黴菌毒素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發布,並將於4月1日起實施。由該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飼料質量安全檢測與評價創新團隊制定的該項標準,是全球首個飼料中黴菌毒素高通量檢測標準;其成功研發並發布,擴大了我國飼料及畜產品中黴菌毒素監測範圍,提升了風險發現能力。
  • 從發展角度探索真菌毒素檢測技術 分析儀器「大有可觀」
    我國真菌毒素汙染控制進展及現行檢測標準目前全球至少有100多個國家已經對糧食和飼料中真菌毒素的限量進行了規定。我國對真菌毒素汙染的重視較晚,相關檢測技術的研究起步也較晚。國家標準委員會在真菌毒素檢測標準制定初期借鑑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技術,同時積極與國際接軌,使我國真菌毒素檢測標準的制修訂得到了充分的發展。GB2761-1981中首先規定了AFB1的限量和食品種類。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真菌毒素相關標準,檢測技術也在逐步改進和豐富。
  • 檢測三份花生米樣品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實驗目的:檢測花生米中是否含有黃麴黴毒素   實驗地點:陝西中食安第三方監管有限公司實驗室   實驗人員:檢測師黃曉豪朱妍華商報記者   實驗樣品:   在大型超市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1,在社區便利店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2,在自由市場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3。
  • 高通量多抗原微流螢光免疫分析技術-過往研究為今天的方向奠基
    回看2005年,微流控技術向生物醫學方向集體轉向,從那時起,無數的重要文章見證了這一技術的成功。今天分享一篇2006年南加州大學、加州理工、斯坦福合作報導的高通量多抗原微流螢光免疫分析平臺,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以管窺當年人們的巧思,一探個性化診斷的前世今生。
  • 新品:肯辛頓微流控晶片-時間分辨免疫螢光POCT體外診斷系統
    2018年6月29日,在江蘇宜興召開的中國分析測試學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2018學術峰會新品發布會上,南京肯辛頓診斷科技有限公司楊昕博士介紹了該公司微流控晶片-時間分辨免疫螢光POCT體外診斷系統。
  • 一文看懂微流控晶片的工作原理
    1962年全球第一款微型壓力傳感器面世,這一創新產品後來被應用於汽車安全(輪胎壓力檢測)和醫療(有創血壓計),開啟了MEMS時代。今天MEMS技術在軍事、航天航空,生物醫藥、工業交通及消費領域扮演核心技術的角色,智慧型手機中就嵌入了多個MEMS晶片,如麥克風,加速度計,GPS定位等。
  • 廣東地區飼料黴菌毒素檢測技術培訓交流會圓滿成功
    為貫徹實施《飼料衛生標準》,促進飼料行業規範化、標準化,切實提高飼料黴菌毒素快速檢測技術水平,保護生產經營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由廣東省飼料工業協會主辦,青島普瑞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辦的《飼料中黴菌毒素檢測技術培訓交流會》於2017年9月8日在廣州拉開序幕。
  • 微流控晶片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分析
    微流控技術的基本概念   微流控晶片實驗室,又稱其為晶片實驗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晶片技術(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晶片上,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
  • 2017第三屆全國樣品製備學術報告會特邀報告及大會報告(二)
    林金明教授講,微流控晶片質譜聯用細胞分析方法則是解決這些難題的重要方法之一。他的報告內容包括構建動態培養的微流控晶片平臺,模擬膠質瘤幹細胞微環境;建立微流控晶片——質譜檢測方法對藥物代謝分子進行定量;結合RNA幹擾的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Bmi-1基因在耐藥中的作用。
  • 黴菌毒素對奶牛的嚴重威脅
    資料顯示黴菌毒素能夠抑制免疫系統功能,還會影響瘤胃、腸道、肝臟、腎臟、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等重要器官。牧場中,皺胃移位、酮病、胎衣不下、子宮炎、乳腺炎以及脂肪肝的發病率也與黴菌毒素有關。  對於黴菌毒素引發的疾病生產中很少採取措施,如果要進行治療那麼就要增加許多損失。而且,日糧和生產管理的改善效果不明顯,儘管這是引起黴菌毒素中毒的一個因素。
  • 3種常見黴菌毒素對豬群危害極大,必須重視
    黴菌毒素是黴菌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對動物、人類和作物具有較大毒性的次級代謝物。目前已知的黴菌毒素種類超過30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黴菌毒素有黃麴黴菌、T2毒素和嘔吐毒素。這些毒素像幽靈一樣時刻縈繞在豬群的周圍,直接危害了豬群的健康,那黴菌毒素對豬群究竟有哪些影響呢?
  • 黴菌毒素對人體危害大 市場呼喚食品檢測儀器積極參與
    食品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卻屢屢發生,其中,較為常見的一個重要隱患就是黴菌毒素。黴菌毒素主要是指黴菌在其所汙染的食品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它們可通過飼料或食品進入人和動物體內,引起人和動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損害機體的肝臟、腎臟、神經組織、造血組織及皮膚組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