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多抗原微流螢光免疫分析技術-過往研究為今天的方向奠基

2020-11-13 POCTer

PDMS(聚二甲基矽氧烷)微流控晶片早在2020年間就已經相對成熟。2000-2005這段時間,還可以見到關於PDMS晶片加工技術的討論,亦或是一些新型的晶片材料,也有一些對PDMS表面處理的嘗試。不過總體來說,2005年以後的微流控研究方向都集中在生物學應用中。諸如dPCR、dELISA等重要的技術就是在近15年中發表並部分產業化的。回看2005年,微流控技術向生物醫學方向集體轉向,從那時起,無數的重要文章見證了這一技術的成功。今天分享一篇2006年南加州大學、加州理工、斯坦福合作報導的高通量多抗原微流螢光免疫分析平臺,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以管窺當年人們的巧思,一探個性化診斷的前世今生。

聚二甲基矽氧烷是微流控晶片最重要的材料

主題

對去中心化的快速高通量診斷設備的需求始終存在。為了取代傳統的集中實驗室式的檢測中心,新的床旁診斷系統必須具有多靶標、高穩定性、易操作以及足夠的精度與特異性識別能力。

為此,南加大課題組開發了這款擁有100個微腔室,可以對10個樣本進行5個測試(每個測試進行兩次)的PDMS晶片。傳統的金標準ELISA需要昂貴的儀器與最長14天的等待時間。得益於微流控的尺度效應,採樣量、試劑消耗、等待時間都將大大縮減。樣本需求從0.5-2mL降低到100nL。

傳統的檢測方式——試管採樣、顯色反應、比色檢驗

PDMS晶片加工採用傳統的方法,翻模、烘烤等步驟加工出高為9-10μm的通道。控制通道長方形,整個加工過程在潔淨間完成。

在夾心免疫分析中,對目標分析物(抗原)具有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會結合到表面。接下來,使樣品與該表面接觸,從而抗體捕獲所包含的抗原。南加大課題組實現了對10組目標檢測物的各5項檢測。其中微通道的設計,微泵微閥的布置均對整個晶片系統的運轉功不可沒。

創新

擁有100個腔室的PDMS晶片允許對10個樣品中的每一個進行5個測試,每個樣品測試組合有2個腔。

片上設計有控制通道來傳遞壓力,以打開和關閉微型閥;微型閥沿著微通道,約束壓力驅動的試劑進樣。中央測試矩陣中流動通道的每個交叉點都構成一個微腔,在該腔中構建了一個免疫堆棧。最終使得檢測到的螢光信號量化捕獲的抗原。

在每個檢測單元中,梳狀瓣膜陣列封閉了五個測試中每對免疫檢測腔室。閥陣列以固定的間隔時間沿圓周方向進樣進行檢測。

現在仍廣泛使用的96孔板,操作次數更多

在經過血液樣本的測試後,濃度範圍10 pM至100 nM均為有效檢測濃度。CRP測試表明,系統在10至300 pM之間是線性的,此後信號飽和。

不足

過於複雜的微系統,有進出樣口共計54個,對操作提出來很高的要求。微閥與微泵的使用條件也較為苛刻。如果進行商品化的落地,可能需要進行較多的改動和魯棒設計。事實證明,之後的高通量螢光免疫檢測方法逐漸拋棄了這種單純在片上腔室內進行反應的策略,轉而採用更加高速且準確的液滴方案或微坑方案。

在之後的文章中,筆者將循序漸進,按照技術發展的順序與邏輯,揭開微流控螢光免疫分析技術的神秘面紗。

引用

Kartalov EP, Zhong JF, Scherer A, Quake SR, Taylor CR, Anderson WF. High-throughput multi-antigen microfluidic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s. Biotechniques. 2006 Jan;40(1):85-90. doi: 10.2144/000112071. PMID: 16454045.

相關焦點

  • 新品:肯辛頓微流控晶片-時間分辨免疫螢光POCT體外診斷系統
    2018年6月29日,在江蘇宜興召開的中國分析測試學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2018學術峰會新品發布會上,南京肯辛頓診斷科技有限公司楊昕博士介紹了該公司微流控晶片-時間分辨免疫螢光POCT體外診斷系統。
  • 微流控晶片五大優點及四大缺點分析
    (二)高通量   由於微流控可以設計成為多流道,通過微流道網絡可以同時將待檢測樣本分流到多個反應單位,同時反應單元之間相互隔離,使各個反應互不相干擾,因此可以根據需要對同一個樣本平行進行多個項目的檢測。與常規逐個項目檢測相比,大大縮短了檢測的時間,提高了檢測效率,具有高通量的特點。
  • 免疫診斷——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 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快速發展於20世紀90年代,成為繼螢光免疫技術、放射免疫技術及酶聯免疫技術後發展的一項新興免疫檢測技術。
  • 復旦大學孔繼烈教授談微流控晶片與檢測儀器創新與挑戰
    微流控晶片技術是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前沿方向,具有高通量、多靶點、快速、精準、操作簡便等特點,可廣泛應用於分子生物學、醫藥、免疫等領域。近日,復旦大學孔繼烈教授就微流控技術以及其團隊在微流控技術產業化方面的進展做了詳細報告。
  • 免疫螢光技術
    免疫螢光技術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3-21 21:50 螢光抗體技術:      ㈠抗原片的製作
  • 「珍藏版」系統總結細胞抗原篩選的策略
    Joglekar教授在Nature Methods上合作發表題為T cell antigen discovery的綜述性文章,該論文闡明了T細胞抗原靶點篩選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並探討、歸納總結了當前現有的多種T細胞抗原靶點篩選技術,同時深入分析了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從而為TCR抗原篩選方法的進一步升級以及研究人員對TCR抗原篩選方法的合理選擇提供了思路和指導。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按照技術原理,可暫將分子診斷技術大致劃分為PCR技術、分子雜交、基因測序、核酸質譜、生物晶片(包括基因晶片、微流控晶片)5大類。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介紹微流控技術的相關情況。微流控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集成小型化與自動化: 通過流道的尺寸和曲度、微閥門、腔體設計的搭配組合實現檢測的集成小型化和自動化。·高通量分析:晶片設計多流道、多個反應單元的相互隔離,使各個反應互不幹擾。·  檢測試劑消耗少,樣本量需求少:微流控晶片反應單元腔體特別小,試劑使用量遠遠低於常規操作。
  • 免疫螢光技術的實驗方法及其分類
    洗滌除去未結合物,接著加入螢光標記的抗體,使之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形成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最後根據螢光強度,即可對蛋白抗原進行定量。  傳統的螢光免疫法受本底螢光的幹擾較大,時間分辨螢光免疫測定法是以具有特長壽命的稀土金屬如銪,作為標記物,加入正常液後激發測定,能有效去除短壽命本底螢光的幹擾。
  •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及檢驗科常見項目臨床意義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 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快速發展於20世紀90年代,成為繼螢光免疫技術、放射免疫技術及酶聯免疫技術後發展的一項新興免疫檢測技術。
  • 技術解析:微流控晶片為什麼這樣強大?
    通過在微尺度下流體的控制,在20世紀80年代,微流控技術開始興起,並在DNA晶片,晶片實驗室,微進樣技術,微熱力學技術等方向得到了發展。雷射誘導螢光、電化學和化學等多種檢測系統以及與質譜等分析手段結合的很多檢測手段已經被用在微流控晶片中,對樣品進行快速、準確和高通量分析。微流控晶片的最大特點是在一個晶片上可以形成多功能集成體系和數目眾多的複合體系的微全分析系統?微型反應器是晶片實驗室中常用的用於生物化學反應的結構,如毛細管電泳、聚合酶鏈反應、酶反應和DNA 雜交反應的微型反應器等 。
  • 專注液滴微流控技術 萬乘基因致力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的應用普及
    隨後,施教授與他本科期間在清華大學生物系的同學吳子牛先生聯合在北京成立了萬乘經緯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萬乘基因,公司致力於推動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實現標準產品化,為客戶提供穩定的單細胞測序服務。成立一年後的1月,萬乘基因獲得合力投資的500萬天使輪融資,而後快速啟用新實驗室,並推出了多種單細胞組學的服務。
  • 工業生物技術中的高通量篩選技術
    擴大搜索範圍:促成技術1. 光譜儀HTS的實現通常需要精確的高通量檢測設備。微板閱讀器是HTS中最常用的設備。升級版本包括一個多標籤板閱讀器——一個單一的桌面設備與多種檢測模式。多標記讀卡器可以使用200-1000 nm的檢測波長來檢測吸光度、螢光強度、時間分辨螢光、螢光偏振和化合光。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該刊創建於2001年,專門用於收錄微流控技術研究類文章。一年後,中國迎來了首次以微流控為主題的學術會議,即北京舉辦的首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會議,實現微流控晶片大規模集成。 微流控晶片的最大特點是在一個晶片上可以形成多功能集成體系和數目眾多的複合體系的微全分析系統。
  • 微流控晶片簡介與應用
    微流控晶片技術是指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同一塊晶片上,並且能夠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的一項技術。
  • 首屆微納流控細胞分析學術報告會在京召開
    會議邀請19位國內外傑出專家學者作精彩報告,100餘位從事微流控分析及相關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學生及企業研發人員與會交流。劉筆峰介紹了他和團隊基於微流控晶片的單細胞分析新技術、新方法,包括:提出了單細胞蛋白質組並應用於神經與腫瘤細胞的表徵;系統建立了微流控晶片單細胞分辨的細胞信號分析平臺,實現了精準、可控、高時間-空間分辨和高通量細胞信號傳遞與細胞組分析;以線蟲為模型,建立了活體原位水平單細胞信號分析平臺。
  • 免疫螢光技術簡介
    免疫螢光技術簡介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3-21 21:46 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1 螢光免疫測定技術的概念
  • 微流控晶片的產業化:堅持中迎來曙光——訪浙江大學微分析系統研究...
    研究所的研究主要圍繞微流控晶片展開,研究方向涉及:微納流控晶片加工和表面處理技術、工藝;微流體操控技術、方法和理論;微流控晶片取樣、試樣引入和前處理、反應技術;微流控晶片光譜、電化學、質譜檢測技術研究;基於微流控原理的液滴分析、毛細管電泳、流動注射分析、生物傳感器分析系統研究,以及納米技術和仿生技術在微流控系統中的應用;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微型化分析儀器研製;微流控系統在生物分析、單細胞分析
  • 微流控晶片與基因診斷關係的研究進展
    將由聚二甲基矽氧烷製備的蓋片、雙面黏性薄膜、基片採用高溫加熱的方式進行封接組裝,然後將製備好的微流控晶片與注射器、注射泵、螢光倒置顯微鏡、圖像記錄儀等連接起來,以此就建立起微流控晶片反應系統,隨後還需要進行微流控晶片表面修飾化、抗體固定化,其中前者多採用巰基-馬來醯亞胺基團矽烷化耦聯法為微流控晶片表面修飾方法,而後者多採用鏈黴親和素-生物素親合法進行抗體固定的優化,之後就可以進行微流控晶片的反應、分離
  • 醫學前沿:不一樣的流式螢光檢測技術
    ,依賴於手工操作的比色分析法曾為我國檢驗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酶法在廣泛的領域取代了傳統的化學法,固相酶免疫測定方法(ELISA)以其無放射性汙染等優點終結了放射免疫分析(RIA)時代,而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更是將測定的敏感度和精密度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進入新世紀以來,一種全新的發光檢測方法——流式螢光法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流式螢光法在繼承化學發光法高靈敏度和精密度的同時,更開創性的具有多重指標聯檢特色及高通量、高速度等諸多優勢。
  • 體外診斷行業專題報告:微流控晶片,高精度+自動化的新藍海
    例如,Fluidigm 的微流控基因分析系 統 Biomark HD 可以 4 個小時自動同時分析 96 個樣本和每個樣本的 96 個位點進行高通量 PCR 檢驗,快 速生成近萬個數據點。此外,微流控晶片靈敏度高,分析精確度高。比如,矽制的確定性側向位移晶片,直徑大小範圍為 25至 235nm,可分離 20 至 110nm 之間的生物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