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螢光技術

2020-11-24 生物谷

免疫螢光技術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3-21 21:50

螢光抗體技術:

      ㈠抗原片的製作
      ㈡試驗類型
      ㈢螢光顯微鏡檢查
  ㈠抗原片的製作
  1 製作:
    *臨床常見的標本有組織、細胞細菌三大類。

    *可採用塗片、印片或切片方式製備抗原片。
    *細胞採用塗片、印片或切片的方式製備抗原片。
    2 標本的固定:
    ⑴ 固定目的
    *防止細胞、細菌或切片從玻片上脫落。
    *去除組織中妨礙抗原抗體結合的類脂質。
    *易於保存。
    *(但CD、SIg的檢測不進行固定,而採用活細胞染色)。
    ⑵   常用的固定方法:
      抗原           固定劑               固定方法
    蛋白質         95%乙醇           室溫3~10min或4℃30min
        Ig類           甲醇                   同上
      酶類           丙酮                   同上
      激素           CCl4                           同上
      類脂質         10%福馬林           室溫3~10min
        多糖(細菌)         10%福馬林       室溫3~10min或4℃30min
                          丙酮、甲醇
      病毒           無水乙醇         室溫5~10min或4℃30~60min
                            丙酮、CCl4             或-20 ℃60min以上

    ㈡試驗類型
      1 直接法

2間接法

3補體結合法

其它免疫螢光技術
    流式細胞儀
    時間分辨免疫螢光技術
    螢光偏振免疫分析技術
    時間分辨螢光免疫測定
(time-resolved fluoresence immunoassay,TR-FIA)
基本原理是:利用具有雙功能基團結構的螯合劑,將鑭系元素標記到抗體(或抗原)上,經免疫反應形成複合物,由於鑭系元素能發出螢光,故分離除去未結合的成分後,利用時間分辨螢光儀即可測定螢光強度,從而推測待測物含量。

    時間分辨螢光測定的特點:
    1 採用脈衝光源(每秒閃爍1000次以上的氙燈),
    照射樣品後即暫短熄滅.
      2 以電子設備控制延緩時間,待非特異本底熒
    光衰退後,再測鑭系螢光。
    3 鑭元素具有較長的螢光壽命(105ns),延緩測量時
      間,能有效地消除非特異本底螢光(10ns)的幹擾,
    4 鑭系螯合物的激發光與螢光發射峰之間的波長差
      異(即較大的Stokes位移),有利於排除非特異性
      螢光幹擾,提高檢測特異性。鑭系元素有Eu、Sm
        Tb、Nd 和Dy等,其中以Eu最為常用。
    5 測定技術類型有:競爭法、夾心法、間接法等。
  
    螢光偏振免疫分析技術(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是利用螢光素經單一波長的偏振光照射後吸收光能,釋放出相應的偏振螢光,螢光偏振程度與螢光分子大小成正比的關係而建立的免疫分析技術;技術類型主要採用競爭法。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

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

相關焦點

  • 免疫螢光技術簡介
    免疫螢光技術簡介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3-21 21:46 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1 螢光免疫測定技術的概念
  • 免疫螢光染色技術您知多少?
    免疫螢光技術就是將不影響抗原抗體活性的螢光色素標記在抗體(或抗原)上,其與相應的抗原(或抗體)特異性結合後,用特定儀器可使特異性的螢光物質被定位和定量識別
  • 免疫螢光技術運用,多肽合成中的螢光標記染料
    昂拓萊司目前常用的螢光標記染料有異硫氰酸螢光素,羧基螢光素和羧基四甲基羅丹明等等……2FITC 和 TRITC異硫氰酸螢光素(FITC) 是一種有機螢光染料,目前,這種螢光染料仍用於免疫螢光和流式細胞術中。
  • 免疫螢光染色技術
    4℃ 30免疫球蛋白甘油有減少非特異性螢光的作用。(2) 檢查抗體:①以免疫後動物的淋巴組織塗片,自然乾燥,甲醇固定;②滴加相應抗原液(按1,主要以兩個指標判斷結果,一個是形態學特徵;另一個是螢光的亮度,在結果的判定中,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綜合判定。
  • 細胞免疫螢光技術原理入門分享
    師姐:小白,明天我帶你做個免疫螢光實驗吧!小白:好的,師姐。小白的內心獨白:免疫螢光是什麼?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還是先上網查查吧 本文將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部分進行講解。一、是什麼?免疫螢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術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一項新型生物技術。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基團,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
  • 免疫螢光技術的實驗方法及其分類
    一、免疫標記法及其分類   1.螢光免疫法  原理是應用一對單克隆抗體的夾心法。洗滌除去未結合物,接著加入螢光標記的抗體,使之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形成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最後根據螢光強度,即可對蛋白抗原進行定量。  傳統的螢光免疫法受本底螢光的幹擾較大,時間分辨螢光免疫測定法是以具有特長壽命的稀土金屬如銪,作為標記物,加入正常液後激發測定,能有效去除短壽命本底螢光的幹擾。
  • 第81集、圖解「螢光免疫標記技術」
    親們,大家好 我是小潤 你以為免疫是一門高深的理論課? 不,它其實是一門美術課。
  • 免疫螢光的原理與操作介紹
    免疫螢光技術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
  • 第三章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技術
    第三章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技術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是現代生物學和醫學中廣泛應用的技術之一,是由Coons等(1950)建立,經過近43年的發展,免疫螢光技術與形態學技術相結合發展成免疫螢光細胞(或組織)化學。
  • 螢光免疫分析儀的核心板解決方案
    而過往的螢光免疫分析儀,因體積較大,檢查結果輸出緩慢等問題難以走進家門,如何突破這項技術,改善醫療體系呢?本文將詳細介紹改進螢光免疫分析儀的解決方案。  3、目前醫院的全自動螢光免疫分析儀依舊佔據醫院主導,而手持式螢光免疫儀慢慢將佔據市場主流,逐步走進生活。
  • 指真生物:瞄準「黃金細分」免疫診斷4.0技術 發力前沿流式螢光
    後來,酶法在廣泛的領域取代了傳統的化學法,固相酶免疫測定方法(ELISA)以其無放射性汙染等優點終結了放射免疫分析(RIA)時代,而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更是將測定的敏感度和精密度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可以說,免疫診斷方法學的演進經過了從酶聯免疫到板式化學發光,再到管式化學發光磁珠,再到電化學發光。而流式螢光發光技術可以說是對免疫診斷技術的再一次升級。
  • 免疫螢光可以避開的「坑」
    五點建議讓你避開免疫螢光的坑,美美的show一把自己的成果,也對的起因為實驗掉的大把的頭髮了。1.考慮抗體的建議稀釋度,以實現高的信背比。若抗體濃度過低,則螢光信號較弱,可能難以與背景區分開,但抗體濃度過高,則會導致較高的背景染色。」
  • 第一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的原理
    第一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的原理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素製成螢光標記物,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分子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
  • 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產品可國產化
    本報訊由第二軍醫大學海醫系防原醫學教研室韓玲、陳杞教授領銜的課題組,聯合上海新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解放軍總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十多年來艱苦攻關,課題《鑭系元素時間分辨螢光分析技術及儀器的配套研究》日前榮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四點建議,讓你的免疫螢光染色少走彎路
    近年來隨著儀器和試劑的不斷發展,幾乎所有的免疫檢測應用都可以獲得螢光讀數。
  • 貼壁細胞免疫螢光染色
    免疫螢光染色實驗是細胞生物學中檢測蛋白表達的常見方法,如何做好免疫螢光染色實驗尤為重要。1. 細胞爬片免疫螢光實驗用到的原理是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因此為了便於操作,通常將細胞接種在蓋玻片上。免疫染色細胞在進行免疫螢光染色前需要對細胞進行多聚甲醛固定以及細胞膜通透化處理,這裡主要是用Triton X-100破膜劑。細胞進行通透化處理後,還要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閉20分鐘。然後就可以進行一抗孵育了,一般一抗孵育不需要避光,室溫下孵育2小時或者4度冰箱孵育過夜。
  • 高通量多抗原微流螢光免疫分析技術-過往研究為今天的方向奠基
    2000-2005這段時間,還可以見到關於PDMS晶片加工技術的討論,亦或是一些新型的晶片材料,也有一些對PDMS表面處理的嘗試。不過總體來說,2005年以後的微流控研究方向都集中在生物學應用中。諸如dPCR、dELISA等重要的技術就是在近15年中發表並部分產業化的。回看2005年,微流控技術向生物醫學方向集體轉向,從那時起,無數的重要文章見證了這一技術的成功。
  • 多重免疫螢光染色,發4-10分論文的利器!
    在當今很多廣泛應用的染色技術中,有的功能單一,特異性好,卻因試劑需求過偏,實用性大打折扣;也有的既實用又高效,卻也難於在本身上衍生出新的技術突破;然而還有著這樣一些在操作上看似平常無奇,而在功能上卻又出類拔萃的染色技術,其中就不乏免疫螢光多重染色(以下簡稱IF多染)。
  • 開發出比標準的免疫螢光成像技術更好的細胞分析...
    2018年8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UZH)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分析細胞及其組分的新方法,即迭代間接免疫螢光成像(iterativ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maging, 4i)。
  • 免疫螢光標記為什麼不能直接標記一抗而標記二抗
    一抗只識別一種底物,如果每種一抗都需要螢光標記,那這樣成本很高。而二抗既可以和一抗的結合,又帶有可以被檢測出的標記(如帶螢光、放射性、化學發光或顯色基團),作用是檢測一抗,提高了通用性。主要缺點是:非特異性染色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結果判定的客觀性不足,技術程序也還比較複雜。螢光免疫法按反應體系及定量方法不同,還可進一步分做若干種。與放射免疫法相比,螢光免疫法無放射性汙染,並且大多操作簡便,便於推廣。國外生產的TDM用試劑盒,有相當一部分即屬於此類,並且還有專供TDM螢光偏振免疫分析用的自動分析儀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