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螢光技術的實驗方法及其分類

2020-11-24 電子產品世界

  一、免疫標記法及其分類

  1.螢光免疫法

  原理是應用一對單克隆抗體的夾心法。底物用磷酸-4-甲基傘形酮,檢測產物發出的螢光,螢光強度與Mb濃度呈正比,可在8min內得出結果。結果以Mb每小時釋放的速率表示(△Mb)表示。該法重複性好,線性範圍寬,具有快速、敏感、準確的特點。

  以雙抗夾心法為例,首先將特異性抗體與固相載體連接,形成固相抗體。除去未結合抗體,然後加受檢標本,使其中的蛋白抗原與固相抗體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洗滌除去未結合物,接著加入螢光標記的抗體,使之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形成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最後根據螢光強度,即可對蛋白抗原進行定量。

  傳統的螢光免疫法受本底螢光的幹擾較大,時間分辨螢光免疫測定法是以具有特長壽命的稀土金屬如銪,作為標記物,加入正常液後激發測定,能有效去除短壽命本底螢光的幹擾。

  2.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是以過量的未標記抗原與放射性物質標記的抗原,競爭性地與抗體結合,形成有放射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與無放射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並有過剩的標記抗原與未標記的抗原。然後通過離心沉澱等方法,將抗原—抗體複合物與游離抗原分離,分別測定其放射性強度與標準曲線比較,即可對未標記的待測抗原進行定量。

  RIA法測定血清蛋白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可準確定量到ng/ml水平。但早期的方法操作麻煩,耗時長,且有放射性汙染。近年來,隨著單克隆抗體的應用,RIA的靈敏度又有了較大提高,且操作大為簡化,並已有商品試劑盒供應,使用方便。

  3.酶聯免疫法(ELISA)

  ELISA法有競爭法和夾心法兩種。競爭法是基於標準或血清Mb和微孑L板上包被的Mb競爭性地與單克隆抗體相結合的原理而建立,該法的最低檢測限為10μg/L,線性範圍達1 000ug/L。夾心ELISA法與EIA具有良好的相關性(r=0.92)。ELISA法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精密度好,操作簡單,適用於多份標本的檢測,不需特殊儀器設備等優點,易於推廣普及。但不適合急診的快速檢測。

  以雙抗法為例。首先包被抗原,然後加入一抗,使一抗與包被抗原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接著加入酶標二抗,形成抗原—抗體—抗體複合物。最後加入底物,由酶催化底物生成產物。通過產物的生成量即可對蛋白抗原進行定量。

  4.偶聯生物素—親和素系統的酶免法

  利用了一個親和素分子可以與4個生物素分子結合的特性,使傳統的靈敏度較高的酶免法的靈敏度又有明顯的放大作用。

  5.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

  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Time resolved Fluor immunoassay,TRFIA)是一種非同位素免疫分析技術,它用鑭系元素標記抗原或抗體,根據鑭系元素螯合物的發光特點,用時間分辨技術測量螢光,同時檢測波長和時間兩個參數進行信號分辨,可有效地排除非特異螢光的幹擾,極大地提高了分析靈敏度。

  6.解離增強鑭系元素螢光免疫分析

  解離增強鑭系元素螢光免疫分析(Dissociation Enhanced Lanthanide Fluor immunoassay DELFIA)是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中的一種。它用具有雙功能基團結構的螯合劑,使其一端與銪(Eu)連接,另一端與抗體/抗原分子上的自由氨基連接,形成EU標記的抗體/抗原,經過免疫反應之後生成免疫複合物。由於這種複合物在水中的螢光強度非常弱,因此加入一種增強劑,使Eu3 從複合物上解離下來,自由Eu3 同增強劑中的另一種螯合劑螯合形成一種膠態分子團,這種分子團在紫外光的激發下能發出很強的螢光,信號增強了百萬倍。因為這種分析方法使用了解離增強步驟,因此稱為解離增強鑭系元素螢光免疫分析。


相關焦點

  • 免疫螢光技術簡介
    免疫螢光技術簡介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3-21 21:46 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1 螢光免疫測定技術的概念
  • 免疫螢光(Immunofluorescence, IF)實驗方法、原理、具體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免疫螢光技術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它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基團,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利用螢光顯微鏡可以看見螢光所在的細胞或組織,從而確定抗原或抗體的性質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術(比如流式細胞儀)測定含量。
  • 免疫螢光技術
    免疫螢光技術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3-21 21:50 螢光抗體技術:      ㈠抗原片的製作
  • 免疫組化技術——典型實驗案例學習
    從第二批實驗開始,組化實驗結果一直顯示強背景著色,特異性染色很難辨別。問題及其解答:產生組織切片非特異性染色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決?1、 抗體孵育時間過長、抗體濃度高易增加背景著色。這可通過縮短一抗/二抗孵育時間、稀釋抗體來控制。這是最重要的一條。
  • 開發出比標準的免疫螢光成像技術更好的細胞分析...
    2018年8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UZH)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分析細胞及其組分的新方法,即迭代間接免疫螢光成像(iterativ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imaging, 4i)。
  • 免疫螢光的原理與操作介紹
    免疫螢光技術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
  • 免疫螢光染色技術您知多少?
    免疫螢光技術就是將不影響抗原抗體活性的螢光色素標記在抗體(或抗原)上,其與相應的抗原(或抗體)特異性結合後,用特定儀器可使特異性的螢光物質被定位和定量識別
  • 指真生物:瞄準「黃金細分」免疫診斷4.0技術 發力前沿流式螢光
    後來,酶法在廣泛的領域取代了傳統的化學法,固相酶免疫測定方法(ELISA)以其無放射性汙染等優點終結了放射免疫分析(RIA)時代,而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更是將測定的敏感度和精密度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可以說,免疫診斷方法學的演進經過了從酶聯免疫到板式化學發光,再到管式化學發光磁珠,再到電化學發光。而流式螢光發光技術可以說是對免疫診斷技術的再一次升級。
  • 新手細胞免疫螢光實驗常見問題解答
    一提到蛋白實驗,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Western blot,其實除了WB,免疫螢光技術也是一項很好的檢測蛋白定位和表達的輔助試驗。今天,小六兒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做免疫螢光試驗的一些經驗。
  • 細胞免疫螢光技術原理入門分享
    師姐:小白,明天我帶你做個免疫螢光實驗吧!小白:好的,師姐。小白的內心獨白:免疫螢光是什麼?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還是先上網查查吧 本文將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部分進行講解。一、是什麼?免疫螢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術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一項新型生物技術。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基團,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
  • 免疫螢光染色技術
    甘油有減少非特異性螢光的作用。,主要以兩個指標判斷結果,一個是形態學特徵;另一個是螢光的亮度,在結果的判定中,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綜合判定。螢光強度的表示方法如下:因此給標本的保存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標本進行螢光染色之後應立即觀察。
  • 免疫螢光技術運用,多肽合成中的螢光標記染料
    昂拓萊司目前常用的螢光標記染料有異硫氰酸螢光素,羧基螢光素和羧基四甲基羅丹明等等……2FITC 和 TRITC異硫氰酸螢光素(FITC) 是一種有機螢光染料,目前,這種螢光染料仍用於免疫螢光和流式細胞術中。
  • 免疫螢光可以避開的「坑」
    五點建議讓你避開免疫螢光的坑,美美的show一把自己的成果,也對的起因為實驗掉的大把的頭髮了。1.考慮抗體的建議稀釋度,以實現高的信背比。若抗體濃度過低,則螢光信號較弱,可能難以與背景區分開,但抗體濃度過高,則會導致較高的背景染色。」
  • 第三章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技術
    第三章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技術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是現代生物學和醫學中廣泛應用的技術之一,是由Coons等(1950)建立,經過近43年的發展,免疫螢光技術與形態學技術相結合發展成免疫螢光細胞(或組織)化學。
  • 實驗專欄丨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染色方法,你會做嗎?
    二、螢光抗體染色方法 ➤ 直接法  1.染色 切片經固定後,滴加經稀釋至染色效價如1:8或1:16的螢光抗體(如兔抗人γ-球蛋白螢光抗體或兔抗人IgG或IgA螢光抗體等),在室溫或37℃染色30min,切片置入能保持潮溼的染色盒內,防止乾燥。
  • 貼壁細胞免疫螢光染色
    免疫螢光染色實驗是細胞生物學中檢測蛋白表達的常見方法,如何做好免疫螢光染色實驗尤為重要。1. 細胞爬片免疫螢光實驗用到的原理是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因此為了便於操作,通常將細胞接種在蓋玻片上。而細胞很難在蓋玻片上生長,所以在開始實驗前要將蓋玻片以多聚賴氨酸包被。將蓋玻片浸泡在消毒酒精中過夜,鑷子夾取一片蓋玻片並在酒精燈旁烘乾,待其冷卻後放入六孔板。以免溫度過高導致六孔板底部融化。加入多聚賴氨酸溶液,以覆蓋蓋玻片為準,避光孵育30分鐘以上,然後吸去液體,風乾以備用。
  • 檢測汞與砷 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及其不確定性分析
    檢測技術中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則可以用來檢測飲用水中汞和砷的含量,土壤中砷含量及食用大米中汞含量是否超出國家標準,用以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與身體健康。本文主要對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及其不確定性進行分析,以期對相關人員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四點建議,讓你的免疫螢光染色少走彎路
    不過,儘管免疫螢光技術能夠提供靈敏而準確的結果,並適合多重檢測,但優化還是必不可少的。在此,MilliporeSigma 的培訓經理Chandra Mohan博士和抗體驗證科學家Robin Clark博士分享了他們在免疫螢光染色方面的成功經驗。
  • 技術 螢光定量PCR技術的原理及應用
    為克服上述不足 , 人們採取了許多方法 , 如雜交法 、競爭法 、酶聯法及尿苷酶降解法等 , 但均不很成功 , 近年來出現的螢光定量PCR(Flu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FQ-PCR)技術克服上述不足, 實現了 PCR從定性到定量的飛躍 , 它以其特異性強 、靈敏度高 、重複性好 、定量準確 、速度快 、全封閉反應等優點,目前已廣泛用於分子生物學和醫學等研究領域
  • 第三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染色方法
    第三節 免疫螢光細胞化學染色方法   一、標本製作   可製作塗片、印片、細胞單層培養物、組織切片,經適當固定或不固定,作免疫螢光染色用。   ④滴加特異性螢光抗體再用切片於37℃,30min。   ⑤如③水洗。   ⑥緩衝甘油封固,鏡檢。   間接法只需製備一種螢光抗體可以檢出多種抗原,敏感性較高,操作方法較易掌握,而且能解決一些不易製備動物免疫血清的病原體(如麻疹)等的研究和檢查,所以已被廣泛應用於自身抗體和感染病人血清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