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螢光(Immunofluorescence, IF)實驗方法、原理、具體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2021-01-20 體外診斷POCT論壇


免疫螢光技術是在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項技術。它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基團,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利用螢光顯微鏡可以看見螢光所在的細胞或組織,從而確定抗原或抗體的性質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術(比如流式細胞儀)測定含量。


一、免疫螢光原理簡介


免疫螢光實驗的主要步驟包括細胞片製備、固定及通透(或稱為透化)、封閉、抗體孵育及螢光檢測等。細胞片製備(通俗的說法是細胞爬片)是免疫螢光實驗的第一步,細胞片的質量對實驗的成敗至關重要,原因很簡單,如果發生細胞掉片,一切都無從談起。這一步關鍵的是玻片(Slides or Coverslips)的處理以及細胞的活力,有人根據成功經驗總結出許多有益的細節或小竅門,非常值得借鑑。固定和通透步驟最重要的是根據所研究抗原的性質選擇適當的固定方法,合適的固定劑和固定程序對於獲得好的實驗結果是非常重要的。免疫螢光中的封閉和抗體孵育與其它方法(如ELISA或Western Blot)中的相同步驟是類似的,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免疫螢光實驗中要用到螢光抗體,因此必須謹記避光操作,此外抗體濃度的選擇可能更加關鍵。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標記好螢光的細胞片應儘早觀察,或者用封片劑封片後在4℃或-20℃避光保存,以免因標記蛋白解離或螢光減弱而影響實驗結果。


由於操作步驟比較多,同時在分析結果時無法像WB那樣可以根據分子量的大小區分非特異性識別,所以要得到一個完美的免疫螢光實驗結果,除了需要高質量的抗體,以及對實驗條件進行反覆優化外,還必須設立嚴謹的實驗對照。總之,免疫螢光實驗從細胞樣品處理、固定、封閉、抗體孵育到最後的封片及觀察拍照,每步都非常關鍵,需要嚴格控制實驗流程中每個步驟的質量,才能最終達到你的實驗目的。


二、基本實驗步驟


(1) 細胞準備。對單層生長細胞,在傳代培養時,將細胞接種到預先放置有處理過的蓋玻片的培養皿中,待細胞接近長成單層後取出蓋玻片,PBS洗兩次;對懸浮生長細胞,取對數生長細胞,用PBS離心洗滌(1000rpm,5min)2次,用細胞離心甩片機製備細胞片或直接製備細胞塗片。

(2) 固定。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固定劑固定細胞。固定完畢後的細胞可置於含疊氮納的PBS中4℃保存3個月。PBS洗滌3×5 min.

(3) 通透。使用交聯劑(如多聚甲醛)固定後的細胞,一般需要在加入抗體孵育前,對細胞進行通透處理,以保證抗體能夠到達抗原部位。選擇通透劑應充分考慮抗原蛋白的性質。通透的時間一般在5-15min.通透後用PBS洗滌3×5 min.

(4) 封閉。使用封閉液對細胞進行封閉,時間一般為30min.

(5) 一抗結合。室溫孵育1h或者4℃過夜。PBST漂洗3次,每次衝洗5min.

(6) 二抗結合。間接免疫螢光需要使用二抗。室溫避光孵育1h.PBST漂洗3次,每次衝洗5min後,再用蒸餾水漂洗一次。

(7) 封片及檢測。滴加封片劑一滴,封片,螢光顯微鏡檢查。


(一)細胞準備

用於免疫螢光實驗的細胞可以是直接生長在蓋玻片上的貼壁細胞,也可以是經過離心後塗片的懸浮細胞或者是將取自體內的組織細胞懸液離心後塗片。貼壁良好的細胞一般在培養時直接放入coverslips讓細胞生長在其上即可,儘量避免使用貼壁性能不好的細胞進行免疫螢光實驗,以免後續的漂洗操作引起細胞脫落。少數實驗需要使用這類細胞或者懸浮細胞進行免疫螢光觀察,建議使用細胞離心甩片機製備細胞片或直接製備細胞塗片。


(二)固定和通透

除研究細胞表面抗原或不穩定抗原可不固定外,一般均應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

①防止細胞從玻片上脫落;

②除去防礙抗原-抗體結合的類脂;

③使標本易於保存。

標本的固定原則是:

①不能損傷細胞內的抗原;

②不能凝集蛋白質;

③應保持細胞和亞細胞結構;

④固定後應保持通透性,以保證抗體自由進入所有細胞與亞細胞組分與抗原結合。


常用的固定劑有多種,應根據所研究抗原的性質和所使用的抗體特性選擇適當的固定劑。通常固定方法可以分為兩類:有機溶劑和交聯劑。有機溶劑如甲醇和丙酮等可去除類脂並使細胞脫水,同時將細胞結構蛋白沉澱。交聯劑如多聚甲醛通常通過自由胺基酸基團形成分子間橋連,從而產生一種抗原相互連接的網絡結構。交聯劑比有機溶劑更易於保持細胞的結構,但因為交聯阻礙抗體結合,可能會降低一些細胞組分的抗原性,因此需要增加一個通透步驟以使抗體能夠進入標本。兩種固定方法都可能使蛋白抗原變性,因此使用變性蛋白作為抗原生產的抗體在免疫螢光中可能更為有效。

最常用的固定劑有多聚甲醛和甲醇,少數情況也使用乙醇,丙酮及戊二醛等進行固定。通常,細胞結構抗原、病毒及一些酶類抗原使用丙酮、乙醇及高濃度的甲醛固定可獲得較好的結果,而細胞膜相關組分抗原一般以多聚甲醛固定。細胞器和細胞顆粒內的抗原一般也用多聚甲醛固定,並需要進行通透以使抗體能達到抗原表位。

通透步驟只在檢測細胞內抗原表位的時候才需要,因為抗體需要進入細胞內部去檢測蛋白。但是,如果待檢測的是跨膜蛋白,且其抗原表位處於胞質內區域,則同樣需要對細胞進行通透。相反,如果所檢測的抗原表位位於膜蛋白的胞外段,則不需要進行通透。丙酮本身具有通透作用,因此用丙酮作為固定劑時是不需要通透的。甲醇同樣具有通透作用,但有些場合併不適合用甲醇,因為一些表位對甲醇非常敏感。常用的通透劑是去垢劑,如Triton ,NP-40,以及Tween 20, Saponin, Digitonin 和 Leucoperm等。Triton和NP-40屬於烈性去垢劑,可部分溶解細胞核膜,因此非常適合核抗原檢測。但應該注意的是,如果在高濃度下使用或者作用時間過長,它們將破壞蛋白,從而影響實驗結果。Triton X-100是最常用的通透劑,但是它將破壞細胞膜,因此不適用於細胞膜相關抗原。後面一組去垢劑要溫和得多,它們可以在細胞質膜上形成足夠大的孔隙以允許抗體通過,但是不會溶解細胞質膜。適於胞質抗原或者質膜上靠近胞質一面的抗原,也適於可溶性的核抗原。

一般的操作程序是先固定後通透,但針對有些水不溶性的目的抗原的檢測宜先通透再固定,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可以通過通透去除許多水溶性的蛋白,從而大大減少了免疫螢光的背景和非特異性信號。固定後以冷PBS液漂洗,最後以蒸餾水衝洗,防止自發性螢光。


(三)封閉

封閉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抗體的非特異性結合,最常用的封閉劑為1% BSA, PBS pH 7.5,其他可選擇的封閉劑還有 1% gelatin, 1%bovine 或與二抗種屬相同的血清(3-10%)等。


(四)抗體孵育

直接免疫螢光法中的一抗和間接免疫螢光法中的二抗都是螢光抗體,因此在這些抗體孵育的時候必須注意避光。此外,為保證結合質量和防止乾燥,抗體孵育應儘量在溼盒中進行。


(五)封片及螢光觀察

標記好螢光的細胞片原則上可以直接進行觀察,特別是有時候封片不當反而使得前功盡棄。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為了保存結果,以便進一步觀察、照像、統計分析等,需作封片處理。常規的方法是採用甘油或中性樹脂封片,為了增強封片的效果,往往需要在封片時添加特殊的抗螢光淬滅劑。


(六)標本保存

由於螢光色素和蛋白質分子的穩定性都是相對的,因此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在各種條件影響下,標記蛋白可能變性解離,失去其應有的亮度和特異性。因此給標本的保存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標本進行螢光染色之後應立即觀察。由於性能良好的抗螢光淬滅劑的出現,螢光標記的標本可以在低溫(4℃或-20℃)下保存相當長的時間。在某些情形下,考慮到實驗的成本及實驗條件,也可以採取權宜的辦法,比如固定標本片後低溫保存,在需要時再進行螢光標記,即隨用隨染。


相關焦點

  • 免疫螢光的原理與操作介紹
    它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基團,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利用螢光顯微鏡可以看見螢光所在的細胞或組織,從而確定抗原或抗體的性質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術(比如流式細胞儀)測定含量。
  • 細胞免疫螢光技術原理入門分享
    師姐:小白,明天我帶你做個免疫螢光實驗吧!小白:好的,師姐。小白的內心獨白:免疫螢光是什麼?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還是先上網查查吧 本文將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部分進行講解。一、是什麼?免疫螢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術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和顯微鏡技術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一項新型生物技術。根據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先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標記上螢光基團,再用這種螢光抗體(或抗原)作為探針檢查細胞或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原理及注意事項 | 實驗外包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醫學研究者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基因-蛋白相互作用,期望在此水平上,另闢蹊徑,深入分析癌症、心血管疾病、中央神經系統紊亂等疾病的主要代謝通路和發生機制。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作為目前為止唯一的研究體內D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實驗方法,深得人心。
  • ELISA實驗的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 | 實驗專區
    ELISA 是酶聯接免疫吸附劑測定 (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 的簡稱。它是繼免疫螢光 和放射免疫技術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免疫酶技術。 此項技術自 70 年代初問世以來, 發展十分迅速, 目前已被廣泛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的許多領域。
  • 實驗專欄丨三種操作步驟,讓你的免疫螢光染色少走彎路!
    科研工具| 作圖| 實驗 | SCI |統計分析免疫螢光染色的主要是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結合來顯示目的蛋白,主要包括蛋白和一抗結合,其次是帶有螢光基團的二抗識別並結合一抗,螢光顯微鏡下即可觀察到螢光
  • 一套足以解決99%常規實驗問題的蛋白質檢測生物實驗技術指南
    Southern Blot原理及實驗方法SSR分子標記實驗操作及其注意事項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實驗動物基因組DNA的提取>普通PCR、原位PCR、反向PCR和反轉錄PCR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驟實時螢光定量PCR具體實驗步驟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實驗(RFLP)原位PCR技術基本原理重疊延伸PCR實驗
  • 免疫螢光技術的實驗方法及其分類
    一、免疫標記法及其分類   1.螢光免疫法  原理是應用一對單克隆抗體的夾心法。但早期的方法操作麻煩,耗時長,且有放射性汙染。近年來,隨著單克隆抗體的應用,RIA的靈敏度又有了較大提高,且操作大為簡化,並已有商品試劑盒供應,使用方便。  3.酶聯免疫法(ELISA)  ELISA法有競爭法和夾心法兩種。
  • MTT原理、步驟、結果分析方法及注意事項
    首頁 » MTT原理、步驟、結果分析方法及注意事項 MTT原理、步驟、結果分析方法及注意事項 來源:小木蟲論壇 2006-12-06 21:19
  • 免疫共沉澱原理及其操作步驟
    1.實驗原理:免疫共沉澱(Co- Immunoprecipitation, Co-IP)是利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以及細菌的
  • 蛋白質印跡實驗具體操作步驟
    蛋白質印跡實驗具體操作步驟   蛋白質印跡免疫分析的過程包括蛋白質經凝膠電泳分離後,在電場作用下將凝膠上的蛋白質條帶轉移到硝酸纖維素膜上,經封閉後再用抗待檢蛋白質的抗體 作為探針與之結合,經洗滌後,再將濾膜與二級試劑-放射性標記的或辣根過氧化物酶或鹼性磷酸酶 偶聯抗免疫球蛋白抗體 結合,進一步洗滌後
  • 免疫螢光雙標技術中7大操作要點和兩大注意事項
    免疫螢光不需要使用雙氧水處理,封閉和一抗孵育與其它相同。   2. 免疫螢光的二抗使用不同螢光標記的二抗孵育,孵育時間根據抗體的工作濃度確定。   3. 二抗孵育之後充分洗片後即可貼片、封片和觀察。   4. 免疫螢光在封片使用專用封片劑或甘油:0.01MPBS (1:1)。   5.
  • 冰凍切片神經纖維免疫螢光染色試劑盒用途及注意事項
    冰凍切片神經纖維免疫螢光染色(PGP9.5)試劑是一種旨在使用PGP9.5 單克隆抗體免疫螢光染色技術,分析存檔中的冰凍組織切片中神經纖維的形態、分布(innervation)和密度(intensity)狀況的權威而經典的技術方法。該技術經過精心研製、成功實驗證明的。
  • 初中化學七大典型試驗總結(操作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注意事項)
    待紅磷熄滅並冷卻後,打開止水夾,觀察實驗現象及水面的變化情況。2.實驗現象:有大量白煙產生,集氣瓶內水面上升了約1/5體積。4.注意事項:①紅磷要取足量或過量;②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③止水夾夾緊;④點燃紅磷後立即伸入瓶中並把塞子塞緊;⑤要冷卻完全。
  • 細胞凋亡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一、實驗目的   1、掌握凋亡細胞的形態特徵   2、學會用螢光探針對細胞進行雙標記來檢測正常活細胞、凋亡細胞和壞死細胞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細胞死亡根據其性質、起源及生物學意義區分為凋亡和壞死兩種不同類型。
  • Western blot的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項
    B :注意事項及常遇到的問題1)分離膠不要倒的太滿,需要有一定的濃縮膠空間,否則起不到濃縮效果。2)上樣蛋白量不應超過30ug/mm2(載荷面即:如果你的膠槽是5mm×1mm,則載荷面為:1mm×5mm=5mm2) 。
  • 貼壁細胞免疫螢光染色
    免疫螢光染色實驗是細胞生物學中檢測蛋白表達的常見方法,如何做好免疫螢光染色實驗尤為重要。1. 細胞爬片免疫螢光實驗用到的原理是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因此為了便於操作,通常將細胞接種在蓋玻片上。而細胞很難在蓋玻片上生長,所以在開始實驗前要將蓋玻片以多聚賴氨酸包被。將蓋玻片浸泡在消毒酒精中過夜,鑷子夾取一片蓋玻片並在酒精燈旁烘乾,待其冷卻後放入六孔板。以免溫度過高導致六孔板底部融化。加入多聚賴氨酸溶液,以覆蓋蓋玻片為準,避光孵育30分鐘以上,然後吸去液體,風乾以備用。
  • Westernblot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分析比較記錄 western blot的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的資料 1. 把聚丙烯醯胺凝膠中的蛋白質電泳轉移到硝酸纖維膜上。 1)轉移緩衝液洗滌凝膠和硝酸纖維素膜,將硝酸纖維素膜鋪在凝膠上,用5ml移液管在凝膠上來回滾動去除所有的氣泡。 2)在凝膠/濾膜外再包一張3mm濾紙(預先用轉移緩衝液浸溼),將凝膠夾在中間,保持溼潤和沒有氣泡。
  • 流式細胞儀檢測技術操作方法、試劑配方、注意事項介紹
    流式細胞儀檢測技術可應用於:(1)分離和鑑定細胞群及亞群;(2)分析腫瘤細胞的DNA、RNA含量;(3)分析細胞內抗原物質。方法原理流式細胞儀的使用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儀器前階段,包括試劑的準備,細胞製備、細胞的螢光染色;第二,是流式細胞儀階段,主要是儀器的操操作步驟 一、 細胞和試劑的準備1.  細胞樣品:來源淋巴細胞或外周血的白細胞。2.
  • 【Elisa】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項
    它是一種特殊的試劑分析方法,是在免疫酶技術( 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 ) 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免疫測定技術 。最初是在1971年由瑞典學者Engvail和Perlmann,荷蘭學者Van Weerman和Schuurs報導的一項新成果。ELISA現在已成為目前分析化學領域中的前沿課題 。
  • ELISA的概念、原理、操作步驟
    ELISA是酶聯接免疫吸附劑測定(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的簡稱。它是繼免疫螢光和放射免疫技術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免疫酶技術。此項技術自70年代初問世以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已被廣泛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的許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