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利用大型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數據新發現一顆超高速星

2020-11-23 百家號

近日,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李蔭碧、羅阿理、趙剛和陸由俊等人利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DR6數據新發現一顆B型超高速星,它相對於銀心的視向速度約585km s-1,是迄今為止利用該望遠鏡數據發現的視向速度最高的超高速星,也是利用觀測數據發現的第一顆超高速逃逸星。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經被國際著名天文期刊《天文學期刊》接收。

超高速星是一類稀有且重要的恆星,極快的運動速度使得它們能夠擺脫引力勢能的約束從銀河系逃逸。一般認為,銀心超大質量黑洞與恆星的動力學作用、銀盤上年輕恆星團中三體或四體的動力學作用或者雙星系統中超新星爆炸、以及銀河系與其矮星系的潮汐作用等都可能產生超高速星。

圖1:新發現的超高速星LAMOST-HVS4的光譜圖。局部放大的子圖中展示了B型星光譜中的HeI和MgII線。

李蔭碧等人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數據中發現了這顆超高速星(光譜見圖1),它的大氣參數顯示這極有可能是一顆B6型主序星,但是基於目前的參數不能完全排除它是BHB星的可能。因此,研究團隊針對這兩種情況分別計算了它的絕對星等、測光距離、年齡、空間位置和速度。結果顯示:LAMOST-HVS4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0 kpc(BHB:13 kpc),正在以相對於銀心約586 km s-1(BHB:590 km s-1)的速度離開銀河系。利用五種銀河系引力勢能模型,研究團隊還發現:不論LAMOST-HVS4是主序星還是BHB星,它都能夠在這五種引力勢能模型下從銀河系逃逸(見圖2)。

圖2:速度vs距離圖。圖中五條彩色的虛線展示了五種引力勢能模型下不同距離處的逃逸速度;紅色五角星給出了LAMOST發現的四顆早型星的距離和速度(分別展示了LAMOST-HVS4為主序和BHB時的位置);黑色的五角星展示了前人發現的超高速星的速度和距離。

圖3:新發現的超高速星LAMOST-HVS4的軌道及在銀盤上可能的誕生區域。三幅圖中紅色和綠色五角星分別代表它為主序星和BHB星時的位置;黑色的曲線代表它的軌道;黑色實心原點代表太陽的位置,紅色十字代表銀心的位置;上面圖中三個彩色實線分別代表它為主序星時在1σ、2σ和3σ置信度下在銀盤上可能的誕生區域,灰色的虛線分別代表它為BHB星時不同置信度下在銀盤上的誕生區域。

為了研究這顆星可能的起源,研究團隊利用LAMOST測量的視向速度、Gaia測量的自行以及測光距離,通過計算軌道最終確定:這顆星不可能起源於銀心超大質量黑洞,它極有可能產生於銀盤上年輕恆星團中的多體動力學作用或者雙星系統中超新星爆炸。這種起源於銀盤的超高速星被稱為超高速逃逸星 ,這是目前利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數據發現的第一顆超高速逃逸星。

另外,研究團隊還發現這顆星幾乎沿著銀盤轉動方向從銀盤拋射出來,前人的文獻中曾經預測大約只有1/100的超高速星屬於這種沿著銀盤轉動方向拋射出來的超高速逃逸星,如此稀少的超高速星尚屬首次發現。

相關焦點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可以幫助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 國家天文臺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等發現591顆高速星
    國家天文臺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等發現591顆高速星 2020-12-28 國家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和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取得的數據,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能夠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未來飛出銀河系。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新華社南京7月25日電題:新華社記者蔣芳、王珏玢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為制訂新曆法,令天文學家郭守敬開展「四海測驗」,在全國範圍組織大規模天文測量。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
  • 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郭守敬望遠鏡巡天4年來,已捕獲700餘萬條高質量恆星光譜,超過此前全球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得數據的總和。什麼是光譜?
  • 江蘇文化日曆 | 世界口徑最大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1996年5月22日,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發明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通過國家科委的審定。這一技術攻克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野無法統一的難題,被譽為天文望遠鏡的一次革命。
  • 【前沿】中國發布世界最大的恆星光譜參數星表
    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整理/木葉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郭守敬望遠鏡即
  • 中國國家天文臺發現591顆高速恆星,43顆或逃脫銀河系
    中國國家天文臺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有重大發現: 是的,在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天文學家又發現了591顆正在高速運轉的恆星,這類特殊恆星第一次是在2005年被觀測到,儘管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裡也先後發現了五百多顆高速恆星,但是中國國家天文臺本次發現的591顆高速恆星無疑數量龐大,這一新的發現也直接讓銀河系已知高速恆星的總數量超過了
  • 郭守敬望遠鏡再立大功,中歐科學家聯合發現了591顆高速恆星
    藉助我國郭守敬望遠鏡和歐空局蓋亞天文臺收集到的數據,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銀河系發現了591顆高速恆星,其中有43顆達到了銀河系的逃逸速度,終有一天它們會脫離銀河系。該研究的論文也在2020年12月17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上。高速恆星在天體物理學方面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發現。
  • 中國天文學家最新發現591顆高速星 其中43顆將飛出銀河系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孔嘯 繪製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5日發布消息說,該臺李蔭碧、羅阿理、陸由俊、趙剛等科研人員利用中國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和歐洲空間局蓋亞(Gaia)
  • 光譜大數據來自浩渺星河
    星光不再模糊     LAMOST,是「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的英文縮寫,位於北京北邊200公裡的河北興隆縣,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觀測站於1968年建站,2009年LAMOST建成前已運轉多年,有一架2.16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     跟2.16米望遠鏡相比,LAMOST更大:它佔據三棟6—10層高的筒狀塔樓。
  • 天文大數據都能做什麼? 虛擬天文臺讓天文數據活起來
    而虛擬天文臺模式則把人類帶入PB量級的數據密集型時代這三種模式的關係並不是一種取代另一種,而是同時存在於現代天文學研究活動中。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中國天文學界於2002年提出了中國虛擬天文臺的設想,並於當年加入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中國虛擬天文臺是將國內外天文望遠鏡的海量觀測數據融合在一個網際網路的平臺上,通過雲計算的方式為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服務。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天文大數據能帶來什麼?
    (下圖)不錯,這就是我們國家天文臺的南仁東研究員團隊,花了20多年時間,鑄造的「中國天眼」,就是FAST。2016年落成的時候,習總書記專門發來了賀電。這張照片是我自己拍的。中國天眼目前還在調試階段。但在去年我們就發現了第一顆脈衝星,在今年早些時候FAST又發現了第一顆高能毫秒脈衝星,為下一步引力波的探測提供了條件。
  • 郭守敬望遠鏡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記者今天(11月28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中國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發現591顆高速星 其中43顆將「逃離」銀河系
    591顆高速星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和運動軌道示意(國家天文臺孔嘯繪製),國家天文臺李蔭碧、羅阿理、陸由俊和趙剛等人在郭守敬天文望遠鏡(LAMOST)和Gaia數據中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能夠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未來將飛出我們的銀河系。
  • 我國天文望遠鏡巡天新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更大!
    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
  • 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取得系列亮點成果
    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其中高質量光譜(信噪比大於10)777萬,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該數據集(DR5)已於2017年12月31日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LAMOST是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研製的一架主動反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
  • 郭守敬望遠鏡觀測數據對外發布—新聞—科學網
    記者今天(9月16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已將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巡天觀測所獲得的數據對外公布,供國內用戶和國外合作者使用。
  • 銀河系吞併矮星系發現新證
    近日,一項新發現為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提供了新證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在銀河系發現了一顆奇特的恆星。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其「DNA」發現,這顆恆星並非銀河系「原住民」,而是被銀河系吸入瓦解的矮星系「外來移民」。
  • 中國LAMOST巡天發現銀河系「外來移民」化學證據
    《中國國家天文》/繪圖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30日在北京宣布,基於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巡天數據最新發現並研究證實,銀河系內一顆重元素含量超高的恆星起源自被銀河系瓦解併合的矮星系。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中新社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精確估算上百萬顆恆星的年齡、發現熱海星和5顆超高速星、發現逾1.2萬顆類星體……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已經圓滿完成,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