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誰炸掉了阿波羅13號飛船?-虎嗅網

2020-12-02 虎嗅APP


50年前,也就是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


阿波羅13號發射 | NASA


這次飛行,原本只是一次尋常的登月任務,不應該如此知名。就像50年後,大多數人可能分不清阿波羅12號和14號之間的具體區別。


然而,阿波羅13號的太空人,卻意外遇到了人類歷史上最遙遠的一次事故。


在斷電、斷WiFi通信和缺氣、缺水的多重挑戰下,3名太空人上演了載人航天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自救。


跟著阿波羅13號的視角飛掠月球 | NASA/本文作者漢化


休斯敦,我們有麻煩了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970年4月11日19點13分,美國佛羅裡達當地時間凌晨2點13分,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


這是一段看起來和阿波羅8/10/11/12號都差不多的旅程,尤其對於指令長詹姆斯·洛威爾而言。


上一次,他駕駛的是阿波羅8號,那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載人繞月飛行。於是,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第二次前往月球的太空人。


指令長洛威爾在飛船上 | NASA


連續兩天的飛行,似乎非常平淡,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毛病。這點小插曲,對於類似阿波羅工程這樣龐大的系統而言,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比如上一次的阿波羅12號,剛發射升空沒多久,就被閃電擊中了…… 還連劈了兩次,瞬間警鈴大作!


但這一次,卻是風暴來臨前的寂靜。


發射後55小時52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4月14日3點09分,阿波羅13號的乘員剛剛結束例行檢查,準備進入休息狀態。突然,指令艙的主警報響徹飛船。


警報顯示:1號氣罐壓力過低!難道是氣罐漏氣了?


更可怕的還在後面!


2分鐘後,太空人聽到了「砰」的一聲爆炸!


與此同時,飛船與地面失聯1.8秒!


在這危急關頭,指令長洛威爾沉著冷靜地向地面說了一句話,日後成為一句經典:


——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


位於休斯敦的任務指揮中心 | NASA


事後我們知道,這聲巨響來自於2號氧氣罐的爆裂。


爆裂直接損壞了服務艙的外殼,產生的碎片擊中了指令艙的高增益天線,使得通信瞬間中斷!通信鏈路隨即自動切換到了備用天線上。


氧氣罐發生的洩露,不僅使得飛船內的氧氣面臨危機,還導致了電池組的罷工。


而事發現場的太空人並不知道這些。他們能看到的故障顯示,是:


1號氧氣罐破裂並漏氣,壓力迅速減小;


2號氧氣罐無法正常工作。


1號電池組和3號電池組相繼罷工。


爆炸!停氣!停電!停Wifi通信!


整個阿波羅13號的指令艙已經淪為一個大型災難現場。


危急關頭,登月就不用想了。可憐的指令長洛威爾,成為了目前唯一一位,兩次前往月球,眼見月球近在咫尺,卻都沒能登陸的太空人。這個記錄,可能會保持很久吧……


可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從阿波羅13號近距離看月球 | NASA


潘多拉魔盒


想要找到問題之所在,我們需要回到發射之前。在飛船發射前,需要例行進行模擬倒計時測試。倒計時測試分為加注各種液體、氣體的「溼測試階段」和不加燃料的「幹測試階段」。「溼測試階段」需要加注的液體,就包括液氧。


溼測試階段加注液氧 | NASA


液氧需要保存在-183℃的液氧罐內,在加注的時候非常容易從連接的縫隙中揮發。通常來說,由於有風,揮發的液氧不會聚集在液氧罐周圍。但是,測試當天風平浪靜,液氧罐周邊氧氣濃度超級高。更要命的是,液氧罐旁邊停著3輛巡邏車。


巡邏車事故現場,後面大寫著「禁止吸菸」,卻沒有「禁止開車」 | NASA


當巡邏車要發動的時候,汽油發動機啟動了電火花塞……而在氧氣濃度高的地方,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火花,後果就只有一個。3輛巡邏車無一倖免,焚毀殆盡,事發現場離火箭只有330米的距離。


聚光燈下的阿波羅13號 | NASA


所幸,這段插曲沒有波及到火箭本身。反倒是這次「溼測試」之後出現的一個問題,指向了阿波羅13號服務艙2號氧氣罐上可能存在的隱患。


這個氧氣罐已經有年頭了,原本是給阿波羅10號準備的。可是,在拆出來改裝的過程中,這個氣罐從大約5釐米高度意外跌落。謹慎起見,工程師給阿波羅10號換了一個新氣罐,而把跌落的這個拿去作了檢測。外部檢測發現並無異樣後,它被裝在了阿波羅13號飛船上。


沒有人知道,這個氣罐的內部進氣管線,可能已經輕微破損了。直到那次燒毀了3輛巡邏車的「溼測試」之後,工程師例行要排空氧氣,才發現這個氧氣罐只能排出8%的氧氣。事後來看,這大概是阿波羅13號存在隱患的第一個徵兆。如果當時工程師仔細追究問題原因的話,說不定有機會察覺氧氣罐內遺留的問題。


可惜,並沒有。

阿波羅13號服務艙內的氧氣罐 | NASA


相反,為了排空氣罐內的氧氣,工程師大費了一番周章。他們決定,給氣罐內的加熱器通電,把排不出來的氧氣逼出來。這本身倒是常規操作,卻遇到了另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電壓。


28伏,是阿波羅飛船上指令艙和服務艙的電源電壓,也是氣罐最初設計時採用的電壓標準。而甘迺迪航天中心地面的直流電源,電壓是65伏。為了方便地面測試,這個氣罐經過了重新設計,所有部件進行了升級,能夠兼容地面的65伏電壓,卻單單遺漏了加熱器的溫控開關。這個疏漏,當時無人察覺。


溫控開關的作用,是在氣罐內部溫度達到80℉時關閉加熱器。這也是氣罐上的溫度計所能指示的最高溫度。相對於氧氣罐內通常在-300℉到-100℉的「常溫」而言,80℉已經足夠高了。


於是,當工程師給加熱器接通65伏電源時,溫控開關很可能在一瞬間就被擊穿了。隨後長達8小時的通電裡,氣罐內部的溫度一路飆升到了1000℉以上。過高的溫度排空了氣罐內的氧氣,也嚴重損壞了氣罐內風扇供電線上的絕緣材料。然而,由於氣罐上的溫度計最高只顯示到80℉,仍然沒有人察覺到任何的異樣。加上之前摔壞的部分,2號氧氣罐成為一個「潘多拉魔盒」,留在了阿波羅13號上,等待太空人的開啟。


阿波羅13號3名太空人的合影 | NASA


還原事故瞬間


現在,讓我們回到發射當天。裝著這個氧氣罐的阿波羅13號飛船,離開了地球,踏上了奔月之旅。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裡,阿波羅13號看起來平安無事。但是,按耐不住的潘多拉魔盒,在悄悄等待著被打開的那一刻。


升空後46小時40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4月13日17點15分,太空人按照流程開啟了2號氧氣罐的風扇。一瞬間,氧氣罐的讀數表超過了最大量程。


咦!不太對頭,似乎是哪裡短路了……太空人立刻關掉了開關。這是「魔盒」第一次蠢蠢欲動,小試了一把身手。


接下來的9小時裡,除了2號氧氣罐的風扇仍然故障之外,一切似乎都風平浪靜。直到升空後55小時53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4月15日3點06分,太空人按地面指示第三次「攪動」氧氣罐,2號氧氣罐內的風扇再次被接通電源。在那一瞬間,高達11.1安培的電流通過了電路。相當於我們只是打開了家用電風扇,卻等同於一下子啟動了好幾臺空調!


「魔盒」終於被打開了。


受損而裸露在外的電線引發了大規模短路,產生的熱量點燃了原本就被高溫破壞過的絕緣塑料。而氧氣罐內部,是極其易燃易爆的純氧環境。火焰沿著電線迅速蔓延,加熱並提升了氧氣罐內的壓強。不到2分鐘,2號氧氣罐便爆裂開來,順帶炸開了阿波羅13號服務艙的外殼。


3名太空人危在旦夕。


阿波羅13號服務艙爆裂瞬間,由阿波羅12號太空人、月球藝術家艾倫‧賓繪製 | Alan Bean


真實版太空救援


追究問題出在哪裡,是事後的我們才會考慮的事情。對於阿波羅13號上的太空人來說,當時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活著返回地球。


按照正常的計劃,飛船往返地月之間的燃料和電力本完全由服務艙提供。而此時,服務艙已經嚴重損壞了。預料到服務艙處於崩潰邊緣,並很可能連累用於返回地球的指令艙,地面決定,關機保平安,讓太空人關閉指令艙和服務艙的系統。


阿波羅登月飛船的艙段劃分 | NASA


幸運的是,登月艙如同茫茫太空中的一片綠洲,沒有受到波及。這成為了他們返回地球的關鍵。


登月艙,顧名思義,原本是登月用的,自帶維生系統,可供2名宇航在月面短期逗留。於是,在接下來的大部分時間裡,3名太空人都擠在狹小的登月艙內,維持著生命。更加幸運的是,為了在登月時減速著陸,登月艙還自帶了電池、發動機和燃料。多虧了阿波羅飛船的設計餘量足夠大,僅僅依靠登月艙的推力,也足夠返回地球。


阿波羅13號的登月艙 | NASA


只是,他們現在飛行的方向,仍然是月球,跟返回地球背道而馳。如果直接往反方向推進,勢必消耗大量燃料。這就好比在高速向前行駛時,突然需要高速向後倒車。


從阿波羅13號看月球 | NASA


於是,他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看過《流浪地球》的朋友想必對影片裡的引力彈弓有印象。流浪中的地球藉助木星引力,改變了運動方向和速度。阿波羅13號也利用了同樣的原理,藉助月球的引力彈弓,調轉方向飛回地球。


不過,返回地球的旅程是漫長的,阿波羅13號要從遙遠的月球返回,距離是其他低地球軌道載人飛船的1000倍!


休斯敦在討論 | NASA


根據計算,他們需要5.5天~6.5天的時間才能返回。時間長的軌道肯定夜長夢多,風險更大。但最快並不意味著最好,因為返回地球的位置,沒有船能去接應。最終,他們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降落在原定降落的太平洋區域,因為艦隊已在那裡等候多時了。


阿波羅13號的太空人在轉運氫氧化鋰空氣循環系統 | NASA


在漫長的返回途中,最要命的可能還不是氧氣,而是缺水。在阿波羅飛船上,水除了飲用之外,還有一些更重要的功能。


飛船的氧氣-二氧化碳空氣循環系統大量使用水。此外,電子及電力系統大量採用水冷散熱。這些都佔用了大量的水資源,一度使得飛船水資源短缺。為了解決燃眉之急,登月艙的一些非必要系統也關閉了,由此勻出了水冷佔用的水。太空人還從指令艙拿來了製取氧氣的氫氧化鋰模塊,緩解登月艙的循環用水。


圖中的盒子,是從指令艙取來的氫氧化鋰模塊,掛在登月艙內 | NASA


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阿波羅13號終於快要接近地球了。在返回地球之前,地面讓太空人拋掉服務艙,好讓大家看清受損的服務艙外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服務艙就好像中彈了一樣,發生爆裂的一側十分狼藉。


拋出的服務艙,可見爆炸帶來的損傷 | NASA


直到抵達地球前70分鐘,3名太空人才從登月艙回到指令艙。整個阿波羅13號飛船,只有指令艙有能力重返地球大氣層,帶著他們平安返回地面海面。這也是他們一路上都保持著指令艙關閉狀態的原因——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保存指令艙內僅有的電力和氧氣。而在當時,沒有人知道指令艙有沒有受損,還能不能闖過重返大氣層這一關。


然而,也實在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指令艙(返回艙)濺入太平洋 | NASA


所幸,返回艙經受住了重返大氣層的「烤驗」。


升空後142小時54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970年4月17日18點07分,返回艙帶著3位英勇的太空人,安全濺落在太平洋上。這3位英雄分別是:


指令長小詹姆斯·洛威爾,當時世界上太空飛行次數和飛行小時最多的太空人;


設計臺詞:「我讀報導我自己的新聞」 | NASA


登月艙駕駛員小弗雷德·海澤爾,阿波羅8號和11號兩艘重量級飛船的替補太空人;


設計臺詞:「沒人比我更了解這個登月艙」| NASA


指令艙駕駛員傑克·斯威格特,他原本是阿波羅13號的替補指令艙駕駛員,因為首席駕駛員疑似得了風疹而被臨時替換上陣。


設計臺詞:「回到地球的感覺真好」 | NASA


在爆炸發生後的4天時間裡,3名太空人表現出了極大的智慧和勇氣,地面工作人員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阿波羅飛船也提供了充足的餘量。最終,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服務艙幾乎處於癱瘓的情況下,實現了自救,返回了地球!


NASA高度評價了阿波羅13號的飛行,稱之為「一次成功的失敗」。


如今,整整50年過去了,物是人非。


雖然人類還沒能再次重返月球,但包括阿波羅13號在內,這些先輩的事跡,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投身航天事業,向著更廣袤的宇宙進發!


相關焦點

  • 50年前,誰炸掉了阿波羅13號飛船?
    50年前,也就是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阿波羅13號發射 | NASA這次飛行,原本只是一次尋常的登月任務,不應該如此知名。就像50年後,大多數人可能分不清阿波羅12號和14號之間的具體區別。
  • 登月50年|氧氣罐爆炸!阿波羅13號:一次真實的太空營救
    1970年4月11日, 美國阿波羅13號飛船起飛進入太空,準備執行登月計劃。這次任務被稱為史上「最成功的失敗」的任務。事故到底怎麼發生的?「登月50年」系列策劃本群揭秘,作者:知乎機構號中科院之聲在太空探索題材的電影中,營救在太空中遇險的太空人是編劇導演們喜愛的素材。
  • 50年前人類第一次環繞月球「阿波羅8號」飛船見證地球升起
    1968年12月24日,太空人威廉·安德斯從阿波羅8號飛船的舷窗,通過長焦鏡頭看到了月球。此時他們正在環繞月球飛行第4周,距地球39萬千米,日落線正好通過非洲,南極洲消失在地球的底部,南北美洲都處於陰雲中。安德斯大喊:「我的天啊!看那邊,這就是地球升起。哇,真漂亮!」
  • 阿波羅13號50周年:一次成功的失敗
    然而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三名航天員於1970年4月17日(50年前的今天)成功返回地球。因此,這次任務被稱為一次成功的失敗,值得後人紀念。阿波羅13號任務紀念幣一次太空任務最糟糕的結局大概就是把人送上天的同時人也順便升天(非字面意義)了吧。
  • 揭秘阿波羅13號飛船上發生的詭異事件
    如果某一個月的13號又恰逢星期五,兩者的結合令人相信當天會發生不幸的事情,人們把它看作被詛咒的一天,稱為「黑色星期五」。而有的人把這一天作為看恐怖電影的一個機會。然而在1970年的春天,美國人對「13」特別感興趣,因為關於「阿波羅13」號飛船發生了許多詭異的事件。有人認為阿波羅13號是一個被詛咒的使命,人類最偉大的科學事業面臨迷信的挑戰。
  • 阿波羅13號:「成功的失敗」還是科學的勝利?
    1970年4月17日下午12點07分44分,癱瘓的阿波羅13號飛船濺落。50年前的4月10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2點13分,指揮官詹姆斯(吉姆)洛維爾、指揮艙飛行員約翰·斯威格特和登月艙飛行員弗雷德·海斯,乘坐土星V火箭從位於佛羅裡達州的美國宇航局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發射升空。
  • 阿波羅13號「偉大失敗」50周年,NASA紀錄片追憶奧德賽號逃生往事
    新智元報導來源:theverge等編輯:夢佳4月11日是阿波羅13號發射紀念日。阿波羅13號未能登月成功堪稱NASA史上重大失誤,但因為太空人的成功脫險,這次航天之旅卻算得上是一次「偉大的失敗」。一切要從50年前說起。13號:不祥之兆1969年,阿波羅11號發射,阿姆斯特朗在舉世矚目中首次踏上月球,掀起了一股空前絕後的太空狂潮。隨後阿波羅12號也發射成功。而13號在西方是個不太幸運的數字,也許冥冥之中預示著阿波羅13號將歷盡艱辛。
  • 阿波羅13號: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阿波羅13號是阿波羅計劃的第三次載人登月飛船,但在飛往月球的途中出現嚴重的突發狀況,因此不得不被迫終止任務,緊急返回地球。一份50年前的原始文件詳細記錄了三名太空人在此次任務中所採取的行動。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阿波羅計劃電影盤點
    50年前的7月21日(北京時間),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寧靜海邁出的一小步,成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大步。50年來,圍繞阿波羅計劃的讚頌和陰謀論從未間斷,從這些電影就可見一斑。
  • 如果阿波羅13號未能返回地球呢?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在美國宇航局標誌性的登月50年後,來自軟體公司analyticGraphicsInc(AGI)的一個視頻模擬中重現了這個問題,該模擬顯示了受損的阿波羅13號宇宙飛船將如何最終自行蜿蜒返回地球的故事。AGI在2010年為40周年發布了一個視頻模擬版本,時隔10年,這個版本有了新的後續。
  • 50年後再看「阿波羅13號」,如果當初沒有返回地球,現在又會怎樣
    如果阿波羅13號沒能返回地球會怎樣?——50年後再回首NASA將阿波羅13號(Apollo 13)登月任務稱為「一次成功的失敗任務」。眼看就要在月球上著陸,阿波羅13號突然發生了爆炸,「奧德賽」(Odyssey)指揮艙受到嚴重損壞,三名太空人的生命受到重大威脅,但他們最終仍安全返回地球。如果NASA那次失敗了呢?如今,NASA標誌性的登月計劃已經過去50年了,仍有組織在研究和分析阿波羅13號事件,軟體公司AGI(分析圖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 阿波羅13號登月50年後,我們現在能夠以太空人的視角看月球了
    阿波羅13號50周年,現在我們也能看到太空人們看到的月球景象本周六(4月11日)是美國宇航局阿波羅13號(Apollo13)任務50周年紀念日,這是一次令人意外而又驚心動魄的環月航行。現在,一個現代月球軌道探測器重現了阿波羅13號飛船太空人們看見的月球表面景象。
  • 阿波羅13號事故45周年:真相公開
    但就在此次任務執行到第三天的時候——1970年4月13日,一件意外事件的發生,重新將全世界人們關注的目光吸引到了這艘小小的飛船和它上面3名美國太空人的身上——一次常規的檢查程序卻導致了飛船氧氣艙的爆炸。突然之間,這三名太空人的安危變得命懸一線。那麼,如果說這部幾乎在20年前拍攝的影片並未展現這次事件的全部景象,那麼當時阿波羅13號事件的實際情況又究竟如何呢?
  • 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讓人熱血沸騰 《阿波羅13號》公映25周年...
    時光網特稿 25年前,朗·霍華德執導的紀實太空電影《阿波羅13號》在美國公映;50年前,則發生了影片所聚焦的真實故事——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飛船事件。  影片原本定於今年4月5、6和8號,也就是阿波羅13號發射50周年之際,在美國600家影院重映。由於新冠疫情,這一重映計劃被取消;NASA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也推遲或取消。  然而,沒有比現在更適合的時機來回顧這部電影了。
  • 32萬公裡外的阿波羅13號發出緊急求救
    50年前,在飛向月球的阿波羅131969年,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成功在月球正面登陸,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先後踏上月球的土地。同年,阿波羅12號也成功登陸月表。到了1970年,阿波羅13號載著三名太空人離開地球,準備第三次前往38萬公裡外的月球。然而,這趟旅程卻充滿了致命的危險。
  • 塵封50年的月球秘密,NASA解鎖阿波羅17號帶回的月球樣本
    不僅僅如此,為了刷存在感,美國還公布了一份封閉了50年之久的關於月球的秘密。其實所謂的秘密就是一份封存了近50年的月球樣本,NASA稱這份編號為73002的月球樣本是此前由阿波羅17號上的太空人從月球上收集帶回的珍貴樣本,裡面放置的是月球50年前的巖石和土壤。
  • 阿波羅13號丨驚心動魄的重返家園之旅
    電影還原了1970年阿波羅13號月球任務,在這次航行任務中,太空人弗雷德·海斯(Fred Haise)、吉姆·洛弗爾(Jim Lovell)、傑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登上阿波羅13號(Apollo 13),進行美國的第三次登月任務。在途中,一次爆炸使太空飛行器的大部分氧氣供應和電力失去作用,迫使NASA的飛行員中止了登月行動,並克服阻礙成功地安全返回地球。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進入太空的首個阿波羅任務是「阿波羅7號」,在為期11天的太空飛行中,機組人員對太空飛行器系統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並從美國太空飛船上主持了首個電視直播節目。
  • 阿波羅15號飛船操縱杆拍賣到60萬美元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在阿波羅系列任務中帶回了不少月球巖石樣品,這些地外天體的物質價格不菲,同樣昂貴的還有阿波羅飛船返回艙內的各種物件,比如返回艙實物、太空人使用的物品等,近日美國宇航局阿波羅15號登月飛船上的操縱杆被拍賣,這可是執行過登月任務的操縱杆,是美國宇航局在43年前設計和製造的太空飛行器部件,拍賣價格達到60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紀念阿波羅13號成功50周年
    13號任務的機組人員緊隨南太平洋的撲救和恢復行動之後,登上了該任務的主要救援船-硫磺島號航空母艦。殘破的阿波羅13號太空船於1970年4月17日中部時間12:07:44 pm墜落。在NASA紀念阿波羅13號飛行任務 50周年之際-儘管發生了災難性爆炸,這也被稱為「成功的失敗」,儘管發生了爆炸性爆炸,但其機組人員仍安全返回,該機構正在分享各種資源,並意識到任務控制小組和太空人,並研究如何將這些經驗教訓應用於其阿耳emi彌斯登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