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華爾街頂級謀士
「我活出了別人幾輩子的精彩」
李斌,典型的時代「弄潮兒」。
1979年高考恢復第三年,15歲的他就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此後順風順水,一路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闖蕩華爾街,又趕上金融衍生品大潮,成為頂級研究人員;隨後的網際網路熱潮,他率領60餘位合伙人創立了網際網路金融集團。
「我是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的精彩。」如今坐在上海的辦公室裡,李斌滿臉笑容。因為現在,又有一場全新的浪潮正等待他去體驗——屬於中國的「對衝基金黃金十年」。
在中國,搞金融的人大都讀過《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馬爾基爾(B.G. Malkiel)的這本書在上世紀90年代初風靡一時。鬥轉星移,如今華爾街的英雄譜,早不限於土生土長的白人男性,中國人不斷在這個金融大舞臺自如漫步。
李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最擅長的,是為前方交易員提供武器——設計極其複雜的交易模型和風險管理模型。
年紀輕輕,李斌就從中國科技大學一路殺到紐約大學,拿下物理學博士學位。但他最初的「美國夢」,卻是上西點軍校,當將軍。
西點軍校沒有向他招手,另一個美國夢的製造地卻向他敞開懷抱。恰好趕上金融衍生品大潮,李斌披荊斬棘深入華爾街,成為一名頂級研究人員。
這之後,他帶著積澱多年的經驗和激情,於3年前回國。因為他想再趕一回潮,一波中國對衝基金黃金十年的潮。
從物理學博士,到華爾街謀士,最後自己創業。懷揣將軍夢的李斌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漫步華爾街」,一路並不輕鬆卻始終堅定。
天才少年 「誤闖」華爾街
「獲取物理學博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追求科學的漫漫徵途中,我經受了種種考驗,付出了很多。」李斌說,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一個不變的目標:成為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在人類智慧之路上留下自己的腳印。
從1979年十五歲半進入中國科技大學,一直到赴美留學,科學都是讓李斌魂牽夢縈的理想所在。
即便進入華爾街多年,他仍覺得,職業雖無高低貴賤之分,但科學家才是真正的「國王」。
「在愜意的傍晚,我們思考著宇宙和時空的奧妙,享受著一杯熱茶和一支雪茄的樂趣;我們想像著另外一個星球上的智慧生物會是什麼樣。」
現實是骨感的。沉浸在曼妙物理學理論中的李斌哪裡想到,這個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的國度,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物質世界。
上世紀90年代,已在美國結婚生子的李斌,每月拿著微薄的博士後津貼過活。生活的拮据讓他不得不做各種體力活補貼家用。
「我有時候會在大冷天開車去給人擦窗,車裡太冷只能披著被子。不過我擦窗很快,10分鐘就能賺10美元。」回憶往事,他露出了招牌式的溫暖笑容。
再加上世紀90年代物理學似乎走到了盡頭,剩下的課題不是成功機會渺茫就是枯燥乏味。李斌開始有了轉行的念頭。
「那時候的美國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而這個領域需要經過嚴格訓練的理工科背景科研人員,我的很多朋友都放棄了物理,先後進商學院獲取金融博士學位。有幾位到華爾街任職,年薪有十幾萬美元。」
在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下,1993年,李斌辭去了紐約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正式下海。
第一家面試的公司是位於華爾街60號「陰沉、壓抑、不可一世」的JP摩根。在被6個面試官輪番狂轟濫炸了一個多小時後,李斌被告知回去耐心等待結果。7個月過去了,沒有任何消息。
1993年9月,另一家獵頭公司打電話告訴他,美林公司在招他這樣學歷背景的人做房屋抵押證券的研究。為了得到這份競爭激烈的工作,李斌立刻著手研究抵押證券相關材料。10天沒日沒夜的埋頭苦讀,他最終寫了一篇關於計算抵押金證券隱含期權的論文。
「我研究出了計算機模擬定價的模型,並用五種上市的抵押金證券作了例證。」努力沒白費,後來的上司羅傑對李斌說:「你正是我們要找的人!」
頂級謀士 半路成「將軍」
李斌清楚記得那是10月的一個星期五,羅傑正式通知他「下周可以入職」。開出的條件是65000美元基本年薪外加年度獎金。這是他博士後研究工作薪金的兩倍多。
就這樣,李斌給自己的學術生涯畫上了句號,開始了華爾街精英人士的別樣生活。
第一天去上班看到狹窄的華爾街上黑壓壓一片西裝,李斌卻感到精神為之一振,他想:「這就是世界金融的樞紐和心臟。」美林公司就在哈德遜河旁邊,擁有世界金融中心四幢大樓中的兩幢。
在美林,他一幹4年,幫助公司建立了「美林債券利率曲線模型」,全球國債二元風險分析、房屋抵押債權分析、全球債券自營交易統計套利等模型,後來皆成為在華爾街廣泛使用的數學模型和分析方法。自營交易模型每年為公司帶來的利潤十分可觀。
「我初入華爾街只是為了尋找一份工作。漸漸發現自己可以在金融界站穩腳跟並開闢一片廣闊天地」1997年,是李斌大豐收的一年。
他先後前往巴黎、法蘭克福、倫敦等多地推廣「二元風險控制模型」和「國際債券市場交易策略」。每到一地,都有近百名交易員和銷售員聆聽他的演講,這樣的支持與重視對分析師而言是極為罕見的。
「他們就像是美林公司前線作戰的勇士和將軍,而我就像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軍師。」
此時的李斌不再懷疑自己當初的抉擇,並逐漸成為一名金融界的頂尖研究人員,在三年內升任美林公司副總裁。
不過,李斌的志向遠不止於此,「沒有做過交易的金融人士就如同沒有開過槍的士兵」。
再加上自己與當時美林自營部負責人兼好友阿吉力斯研究出了系統性的在全球債券中進行套利的方法,且為公司賺到了實實在在的利潤。李斌在好友的鼓勵下,準備放棄研究職務去做一名交易員。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當時,正巧瑞士銀行在招北美證券部交易策略部主管,一個獵頭推薦他去應徵。四十多個競爭人選中,李斌走到了反覆面試的終點。
「在華爾街,除了證券公司總裁沒有比證券交易部主管更好的職位了。」李斌說,他獲得的是哈佛等名校畢業的金融人士垂涎三尺、為之付出多年也未必能得到的機會。雖然美林極力挽留,他也沒有放棄。
1997年7月,李斌正式到瑞士銀行報到。瑞士銀行在北美有幾千名僱員,李斌進入了僅有6人的決策層,開始體會指揮的愉悅。
可惜好景不長,沒多久瑞士銀行和UBS銀行合併,「公司內部的變動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近一年所有人都不做事了。」但這個時候股市卻如日中天,道瓊指數突破萬點,李斌開始打算自己創業。
軍師創業 智慧出「賣點」
1998年年底,他辭去了瑞士銀行的高管職務,帶著遣散費和一位前上司在自家客廳醞釀起對衝基金來。
「雖然做了多年軍師,但畢竟沒有業績來說服投資者,因此籌款頗不容易。」
李斌和合伙人利用原來的關係找遍熟人,但只籌到1000萬美元。他算了一筆帳,如此規模,就算操作得好賺30%的利潤,作為基金管理人一年的收入,甚至連公司基本開銷都不夠。
眼看網絡熱持續不退,他索性轉向了網際網路。設想是:建立一個網上交易平臺,依靠他與合伙人多年來研發的交易模型為投資者提供操作建議。
1999年,李斌和科大同學驅車開遍了整個美國,短短幾個月,他們就為自己的新公司網羅了63位合伙人,大多是優秀的中國留學生。
這家名為西港金融集團的新公司,有個雄心勃勃的宏圖偉願: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服務中小投資者的金融網站,並為他們提供證券、外匯等全方位的金融交易服務,打造成可以與高盛匹敵的綜合金融集團,最終實現美國上市。
「當時真的就是想做一個全球最大的金融網站。」李斌回憶道。他任董事長,其他合伙人分別提供前中後臺各項專業支持。公司沒成立多久,就在日本、歐洲多個國家建立了金融平臺。
他的網站根據華爾街專業交易員使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為客戶提供購買方案。對於不願輕易入市的投資者,可以在網上模擬交易,檢驗自己的投資策略。李斌稱,他的網站的賣點是讓中小用戶也能享受華爾街專業人士的研究成果。
為更好地完善網站功能提高人氣,科學家出身的李斌還獲得了四項發明專利。
在位於上海人民路淮海中華大廈的辦公室角落的一間交易室裡,李斌抑制不住自豪地指著那些固定在牆上金燦燦的專利證書,向記者解釋起它們的功用。這些新奇的應用包括根據股票走勢歷史預測未來走勢、自動股評以及展示交易量超過20萬元的大戶動向等等。
除此之外,李斌還希望能夠在網上為客戶提供證券經紀服務,為了拿到券商業務牌照,李斌重新考取交易牌照,對此,他們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
「我們是留學生中唯一申請到美國券商牌照的人。」他說。
不過由於牌照申請時間過長,雖然李斌和夥伴們介入線上金融服務時,行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但公司具備券商資質之後,競爭已經十分激烈。與能夠提供更好客服服務、運營成本更低的本土券商相比,西港集團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境地。
再加上申請好牌照沒幾個月就發生了9.11事件,美國證券市場也一下子走入了谷底。300多家網上交易公司同分一小杯羹,西港集團陷入了窘境。
「現在看來,證券交易還是屬於傳統行業,不藉助大型集團,靠自己單打獨鬥難度太大了。」李斌感嘆道。不過,西港集團旗下個別網站在區域市場還是有所斬獲。
西港在中國香港的金融網站是和李嘉誠旗下TOM集團合資成立的。這家為人所熟知的,由李斌親自註冊的阿斯達克財經網日後在香港金融網站市場佔有率超過70%。
「我們當時在加州親自和TOM集團周凱旋女士進行的合作談判,之後我們的兩名合伙人派往了香港。」這家企業最終在四年前成功賣給了大智慧。
阿斯達克的成功對李斌頗有啟發:在不熟悉的市場和有實力的集團合作,才更容易提高效率並獲得成功。
此外,還有專注。李斌說,當時自己四處為證券交易平臺註冊執照時,有一個美國朋友成立了一家專門提供外匯交易服務的網站。「這個領域比較細分,競爭者不多,也不需要申請執照,最終獲得大量用戶,並在紐交所成功上市。」
這家公司就是現在知名的匯富公司。雖然自己的網上證券交易公司最終也成功出售給美國的一家公司,但善於總結的李斌還是有點後悔的,「當時網鋪得大了點」。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