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該忘記原來的身份——一種靈長類動物

2020-12-04 子辰侃大山

人在出生的時候非常弱小,根本無法獨立生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世界的了解增加,操控身心的能力提高,人會變得越來越強。

到年老的時候,記憶力下降,思維變遲鈍,肌肉變鬆懈,器官變老化,人會重新變弱小。

這是一個人的生理上的拋物線。很容易被人接受。

而不容易接受的是人生命運的波浪線。

當人處在上升期的時候,經常會猶豫,徘徊,迷茫,膽怯,緊張。

這樣的原因是此時人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來到上升期了,是不是自己異想天開了,害怕自己會失敗。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大踏步的向上走吧,即使失敗了也是積累了經驗,並沒有什麼損失。經驗閱歷難道不是寶貴的財富嗎。

當人處在下降期的時候,經常會灰心,喪氣,鬱悶,煩躁,苦惱。

這樣的原因是此時人總是認為自己完蛋了,成了別人的笑柄和累贅。

其實這也是庸人自擾,悠閒的向下出溜吧,即使一無所有了也是一段生命旅程,沒比別人少一條命。擁有一次生命難道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嗎。別人的嘲笑和埋怨也是一道可愛的風景。

哲學圈裡有句名言「認識你自己。」

什麼是認識自己,長得美醜?性格好壞?能力強弱?

都不是。終極的認識自己是要像看待動物一樣看待自己,接受自己的生老病死,意外夭折,甚至被人謀害。然後才輪到把自己當成人再認識一遍。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是來自人性。當人在看動物的時候從來不會受人性的困擾。

比如人在吃豬肉的時候從沒有過一絲憐憫,難道豬不是生命嗎,沒有痛感嗎。

如果吃人肉,好像沒有幾個人下得去口吧。

這就是人在對待動物時不用人性來對待,而對人時卻很難放得下人性。

所以說,當自己受到人性的困擾時,可以暫時別把自己當成人,把自己看成是一種靈長類動物,似乎更容易卸下做人的壓力。

相關焦點

  • 靈長類動物對死亡也有認識
    根據考古記錄,早期的人類就已經開始做一些其他靈長類動物不做的事—有意識地用土掩蓋死者。
  • 科普: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樹鼩
    mod=viewthread&tid=829374&mobile=1樹鼩是一種靈長類動物,它的新陳代謝遠比犬、鼠等動物更接近於人,身體結構、生長發育和疾病也近似於人,可以作為人類疾病的載體,對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防、治療進行研究,此外,與猴子相比,樹鼩家族成員多,體型小,飼養費用低,繁殖迅速,操作方便
  • 生動還原298種靈長類動物
    很久以前,一些人依據貌似科學的觀點,將非人靈長類動物視為變異的人類。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是與眾不同的,要麼視之為神,要麼視之為惡魔。 在法老時代的埃及,科學和宗教還沒有完全分開。祭司們看到生活在他們周圍的埃及狒狒,以為它們就像「狒狒兄弟」一樣守護著他們的寺廟。
  • 人猿起源-靈長類動物
    猴類也稱為靈長類,它也是動物界裡最進化的一類。猴大腦發達,四肢可以使用簡單工具和抓取食物,手趾也可以分開,有助於攀爬樹枝和拿東西,四肢等長或後肢稍短,尾巴也或長或短,有頰囊和臂部胼胝,營樹棲或陸棲生活,部分特徵差不多,例如很多新世界猴會有纏卷的尾巴,而每種類的猴仔有某些特徵一樣,猴一直以驚人速度在進化。並且猴是與人親緣關係最近的一類動物。
  • 同是靈長類動物,為什麼吃素的大猩猩比吃肉的人強壯?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同樣作為靈長類動物,大猩猩比人確實強壯了不少,尤其是銀背大猩猩,已經是靈長類動物中的「力量擔當」了。那麼,為什麼大猩猩吃素都比雜食性動物的人類強壯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 靈長類動物滅絕危險,由方便麵製成的藝術品
    靈長類動物是和人類最相近的物種,但隨著全球人口總數持續增長,在我們其餘的靈長類動物同伴中,大多數物種的數量正逐漸下滑並且一步步走向滅絕This international team of scientists trawled through the data on more than 500 primate species該國際科學家小組全面搜羅了有關500
  • 與動物權利博弈 歐洲深陷靈長類研究泥沼
    在歐洲,逐漸增多的地方性法規可能會扭曲歐盟近日的一項指令,歐盟明確允許進行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研究。雖然一些研究人員表示該指令讓他們有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但是另一些人卻面臨著動物權利活動人士改變策略所帶來的阻礙,這些活動人士通過對地區政策制定者施壓來威脅研究人員。 一些歐盟研究人員也在改變策略:將其使用靈長類動物進行研究的更多信息公開。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科學家們傳統上依靠從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身上提取的樣本來研究這些疾病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一個問題一直揮之不去:這些受試對象的大腦是否與人類足夠相似,從而產生有用的新見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雪貂、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幾個關鍵差異,這些差異都集中在一種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元上。
  • 為什麼有些靈長類動物是成對生活的?
    人類並不是唯一一種能結合在一起的哺乳動物--許多其他動物也是如此,包括相當數量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但是,為什麼成對結合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呢?動物物種之間的社會關係和交配行為就像物種本身一樣千差萬別。在我們的遠親中,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約有五分之一是成對生活的。在一篇新的研究論文中,這兩位科學家試圖解釋是什麼驅使某些靈長類動物形成了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在哺乳動物社會系統的進化過程中,作為一對生活代表了一個進化之謎,因為如果雄性不與雌性結合,它們可以獲得更高的繁殖率。
  • 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靈長類動物,你造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靈長類動物,你造嗎?人類大概是唯一有可能陽痿的人科動物。畢竟,桃子今天要科普的冷知識是:人類的丁丁size傲視所有靈長類動物。但其他靈長類動物,比如大猩猩,就不是。大猩猩的社會通常都是由一頭強壯的雄性統治著後宮佳麗三千人。這些後宮佳麗幾乎沒有機會邂逅其他雄性。因此她們在嘿嘿這件事上別無選擇,也毫無對比。
  • 巴西通過拯救瀕危靈長類動物計劃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12月5日電(記者趙焱 陳威華)據5日發布的巴西聯邦政府公報,該國環境部通過了一項試圖拯救15種生活在亞馬孫地區的靈長類瀕危動物的行動計劃,即日生效。
  • 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複雜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期解析人體各種複雜的生物學問題和疾病機理這一關鍵共性問題。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
  • 飲食習性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
    原標題:飲食習性決定靈長類動物大腦體積   科技日報華盛頓3月27日電 (記者劉海英 張夢然)人和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比其它脊椎動物要大很多。為什麼會這樣?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社會大腦假說,即社會關係因素促使靈長類動物大腦增大。
  • 500多種靈長類動物一半以上瀕臨滅絕
    該報告作者之一、中國靈長類學會理事長、西北大學教授李保國說:「在全世界500多種靈長類動物中60%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而75%的靈長類動物出現了種群數量下降的情況。」呼籲大家要保護世界上快速減少的靈長類,如狐猴、懶猴、嬰猴、眼鏡猴、猴子和猿類。
  • 它是地球上唯一有毒靈長類動物,噴毒像眼鏡蛇,相當可怕
    靈長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大種類,這種動物既存在像人類這樣的高等智慧生物,也存在像黑猩猩那樣的大體型動物,也存在類似蜂猴這樣「袖珍」的動物。蜂猴這個名字一聽就知道它喜歡吃蜂蜜,此外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懶猴。為什麼稱其為懶猴呢?
  • 揭秘克隆猴誕生:靈長類動物的克隆難度為何這麼大
    「這項成果將不僅為動物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還會促進人類疾病治療新方案的開發。」《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告訴《知識分子》。   值得注意的是,該論文從投稿到接收不到1個月時間,足以顯示《細胞》雜誌編輯對該研究的重視。
  • 人類祖先最怕的幾種史前生物:以靈長類動物為食,遇到跑都跑不掉
    如今的人類,似乎已經忘記了基因裡殘留的對史前猛獸的畏懼,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有許多史前生物是以智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為食的。NO.1,貓科動物的代表——恐貓。這種動物和恐龍冠以同一個形容詞,可見它的恐怖。古生物學研究發現,恐貓是一種生活在距今100多萬年前的貓科動物。
  • 靈長類的政治手段
  • 靈長類動物中的「稅收基因」
    這道理同樣適用於靈長類動物的進化,甚至全部類別的動物——生物學稱之為「平行進化」。比如靈長類在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分裂成新世界猴和舊世界猴之後,各自獨立進化,但發展至今,卻都形成了類似的社會框架。
  • 靈長類百科全書-世界頂尖靈長類專家聯手巨獻
    很久以前,一些人依據貌似科學的觀點,將非人靈長類動物視為變異的人類。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是與眾不同的,要麼視之為神,要麼視之為惡魔。在法老時代的埃及,科學和宗教還沒有完全分開。祭司們看到生活在他們周圍的埃及狒狒,以為它們就像「狒狒兄弟」一樣守護著他們的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