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行為 給人類社會的一個啟示

2020-12-07 騰訊網

動物世界裡,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肉食動物在攻擊一個草食動物時,所有在一起的肉食動物都會圍上去群起而攻之,直到將這個草食動物被徹底拿下、制服。而在一旁的其他許多草食動物,都事不關己,漠不關心,任由肉食動物攻擊那個倒黴的草食動物,似乎在一旁看熱鬧。更有甚者,有些北美野牛,雖然個個體壯威武,但是,一旦發現同伴被一群野狼圍攻,它們不但不去幫忙、救護,反倒會一頭撞倒那頭被圍攻的野牛。被撞倒的野牛再也無力招架襲擊它的野狼,不一會兒,野牛就被分食了,其他野牛若無其事的繼續前行。

本來,許多草食動物體格強大,如果他團結起來,肉食動物根本奈何他們不得。比如野牛,要是團結協作,獅子一生也許都不會吃上牛肉。

問題是,許多草食動物包括野牛在內,它們對同伴遭受肉食動物攻擊,漠不關心。

與此相反的是,許多肉食動物則會團結協作!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一個結論:動物的所有行為,都是具有明顯的目的性的,也就是我們人類社會所說的功利性。沒有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動物們是不會出手的!

有些人也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肉食動物智商高,草食動物智商低。不完全是這樣的。這些現象就是由動物的本性所決定的。你看,當一個肉食動物圍攻一個草食動物時,不管它是羚羊或是野牛甚至大象,其他肉食動物都會上來幫忙,到最後徹底制服那個草食動物。等這個草食動物被徹底制服後,大家再一起集體用餐。肉食動物之所以都會上來幫忙,主要是都想在等到制服草食動物後得到肉吃。這是所有肉食動物的本能所驅使的。吃肉,就是他們行動的目的,如果吃不到肉,那些肉食動物是不會前來幫忙的。動物的本能所驅使,才會造就肉食動物這種「團結協作意識」。

相反,草食動物在同伴被圍攻時,同伴被吃掉,既對其他草食動物沒有壞處,也沒有特別的好處,因而就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總而言之,對自己的本能需求沒有關係(除非自己的孩子被吃)。在這種場合,草食動物什麼也得不到。所以,它們才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盲目前去幫忙,有被攻擊者吃掉的可能,所以,它們才對無動於衷),這就是動物的本能!

在社會上,人有時也會體現出這種本能。

人與動物有所區別的是,人具有思維意識。有時會因為同伴之間的感情、友誼等因素,當同伴遭受攻擊時,人們會出手保護。人畢竟是高級動物。但是,有時,人的那種動物特性卻也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一個人受到別人的攻擊,其他人也會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

國際關係中,國家與國家之間,這種現象表現得最為明顯。美國歷來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戰的。他根本不會理會國際關係的準則。比如消滅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利比亞卡扎菲政權,並將這些政治領袖處死,為的就是美國在這些國家的利益得到延續。其他國家面對這種局面,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家,都會袖手旁觀,畢竟事不關己,沒必要發聲。仗打到自己頭上再說。這就是一種動物特性的體現。利益始終是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有時也會有一般動物的特性,這也很正常。但人類的團結協作,共同抵禦同伴被攻擊也是應該的,畢竟人是最高級的動物。人只有團結起來,才會變得強大無比。

相關焦點

  • 「老鼠烏託邦」實驗,種群崩潰行為,能否預示人類社會的未來?
    烏託邦即為「空想的國家」,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自由、按需分配,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1968年7月9日,美國馬裡蘭郊區的一所研究院裡,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霍恩博士進行了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實驗,從這個實驗中我們或許可以一窺人類社會的終極走向。約翰·卡爾霍恩想,如果把老鼠放在一個物慾橫流,但空間有限的理想樂園裡,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然而近20年來,人類經濟活動的日益豐富與多樣化,使得新古典理論不斷與現實經濟世界產生矛盾與衝突,許多經濟現象僅通過對理性人模型的量變擴張已無法解釋,這在客觀上要求經濟學家必須對理論實施質變突破以適應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學家開始反思理性人作為研究前提的合理性,其中一個關注焦點就是理性人假定與心理學因素之間的關係,這為行為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契機。
  • 美研究發現動物同性行為或有助其社會行為進化
    據《衛報》、《時代周刊》報導,生物學家發現,同性關係可能有助於促進動物的生理、生活史和社會行為進化。
  • 趙鼎新:我們該如何研究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社會?
    馬克·莫菲特是一位研究螞蟻「社會」的昆蟲生態學家,而我曾經也是昆蟲生態學家,即使在轉行社會學後,仍然在思考人類行為乃至疾病的生物和社會基礎,並且關注著醫學、動物行為學、社會生物學,以及和人類進化與人類行為有關的各種研究和進展,因此對這本書有一種特別的興趣。總體上說,我從《從部落到國家》一書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螞蟻研究在近幾十年有突破性的進展。
  •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 2018年02月27日 09: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曉真 字號 內容摘要: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動物行為2018年 02月 26日
  • 一個行為經濟學小實驗的啟示
    ⊙農銀增強收益債券、農銀金祿債券、農銀豐澤定開債券、  農銀金祺定開債券基金經理 周宇   近年來,行為經濟學利用微觀實驗研究取得快速發展,這些實驗不僅有趣,而且能給我們從事投資提供有用的啟示。  諾貝爾獎獲得者康納曼做過一個與風險偏好以及決策有關的實驗。
  • 王東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1847年,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是由「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構成的,是「一切關係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有機體』」。1867年,馬克思再次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這種有機體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而它向總體的發展過程就在於: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於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
  • 動物瘋狂性行為:海豚性慾望僅次於人類/圖
    動物瘋狂性行為:海豚性慾望僅次於人類/圖   在奇趣大自然中動物性行為比起人類已經規範化了的、被道德與習俗束縛的婚戀觀念要更為千姿百態、更有個性。在漫長的進化史中,人類用各種「文過飾非」的手段來掩藏著自己的動物本性,以合乎一個文明人對於紳士與淑女形象的追求,但是動物們的存在卻時時提醒著活在美好夢想中的人們那永遠無法磨滅的動物性。「食色性也」,這兩種行為便是延續著人類生命的最原始、本質的動物行為。
  • 【複選稿件39】動物行為學是一面給人類反思自我的鏡子
    就我而言,這部通俗科學著作,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書中每一隻黑猩猩精彩的權利鬥爭,更多的是一種欣慰,欣慰於動物行為學以一種通俗的方式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動物行為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英文為「ethology」,這個單詞源自希臘文中的ethos,有風俗習慣、社會思潮的意思。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這個詞的原意就包含著社會性、思想性、創造性等這些概念。
  • 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最早證據
    哺乳動物是群居動物有多久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至少從恐龍時代的白堊紀晚期開始,這種行為的最早證據距今大約1000萬年。 「因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傾向於認為社會性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獨有的,或者至少是我們的近親,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行為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哺乳動物族譜。」 「多瘤目動物是最古老的哺乳動物種群之一,它們已經滅絕了3500萬年,但在白堊紀晚期,它們顯然與現代地松鼠有著相似的群居關係。」
  • 中國社會科學報: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業安說,行為經濟學一方面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賴以生存的兩大基石——個體主義方法論、主觀主義價值論;另一方面又對新古典經濟學關於行為假定的不現實性表示不滿,主張通過心理學打造一個現實的行為基礎。行為經濟學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符合心理事實的內容,使原先的公理化假定趨向科學和合理,不僅能夠提高原先理論的預測力,也為今後的理論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 為什麼人類社會對權利的尊重遠超動物社會?
    中國瓦烏維和部隊哨兵在夕陽下警衛昨天的推文強調了稟賦效應對於確立自然產權乃至自發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其中的模型,個體競爭的能力是對稱的,稟賦效應充當了承諾機制。但是,個體競爭的能力通常可能不對稱。無論是動物和人類,都有強者和弱者。強者在何種範圍內會自發尊重弱者的產權?這是一個更有趣的問題。
  • 紀錄片《王朝》給我們的啟示
    人類首先也是動物,具有動物性的一面。為什麼男人不允許女人婚後跟別的男子發生性行為。看看我們的野生哺乳動物,就清楚了。這就是交配權的爭奪。為了爭奪交配權,甚至會付出生命代價。兩隻羚羊在大家。獅子也會撕咬,大猩猩也會打架。所以,我們就會認為這些問題在我們看來是非常重要的。動物神來具有兩大使命,生存,繁育後代。
  • 《驢得水》一頭驢不如《驢得水》人類貪婪下的動物行為的動物行為
    如果洛克菲勒不想追溯人類的歷史,那麼我們很難追溯人類的歷史?誰不想壟斷他甚至別人所需要的一切?世界上沒有不貪婪的人。如果你有一個橄欖,你可以一定會想要整個橄欖樹屬於你。貪婪應該受到限制,通過鬥爭實現自己的願望是正常的。
  • 信息素影響人類行為嗎?
    信息素作為動物界中最常用的社會信號, 通過嗅覺系統協調動物的多種行為。 人類是否也存在信息素媒介的社會交流? 「氣味相投」確有其事嗎?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 為了爭奪生存和繁衍的機會, 動物不僅需要有效地探測外界環境中的危險和資源, 還需要根據種系內部其他成員的狀態協調自己的行為, 如求偶或者劃分領地。
  • 人類為什麼要向地球外發展,這或許是一個解釋
    Calhoun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創建了一個烏託邦式的老鼠社會,無限的食物和水,只有空間是有限的。動物會發展出敵對或反社會行為。最終整個社會發生滅絕。更可怕的是,當他們從這個社會中選出了4個最健康的雄性和雌性,並鼓勵它們繁殖,但這些老鼠的行為習慣已經改變了。他們一個嬰兒都沒有生出來,最終徹底滅絕。
  • 繁衍是動物本能,那麼人類的繁衍行為,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習的?
    人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生物,從古猿進化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地球的統治者了。而人類發展進化這麼多年,都是依靠繁衍來延續人類文明的。從人類還是古猿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繁衍,那麼人類的繁衍行為,到底是先天性還是後天所學習的呢?接下來筆者就帶著大夥一起來探討一下。
  • 【和諧的社會需要理性】「動物權利」是個偽概念——論貓粉狗粉的非理性行為
    這本是政府維護社會安全的正當、正常行為,卻引起了輿論場上的非議。不少網民打出「動物權利」這面大旗,對杭州市政府口誅筆伐,說什麼「動物也有生存的權利」、「撲殺流浪狗毫無人道」,云云。不得不說,上述言論毫無邏輯性可言,反倒昭示了中國的基礎教育水平仍待提高,特別是需要加強邏輯思維的培養。請問這些「義憤填膺」的網民,如果「動物也有生存的權利」,那你為什麼還要購買電蚊香和老鼠藥呢?
  • 從大猩猩中看人類社會文化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一群人與一群猩猩的區別是什麼?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表面上想像的那麼簡單。人與猩猩最本質的區別是人有文化。文化常用來形容藝術的精緻和深奧。例如人類會欣賞藝術,而大猩猩不能,他們認識事物只是出於它們生存的本能。
  • 後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啟示
    現代社會心理學認為在進行社會心理學研究時, 存在四個基本原則: (1) 存在一個基本的研究領域; (2) 在這個基本的研究領域中能夠找到人類行為的普遍性特徵, 並以此建立起廣泛預測人類社會行為的理論框架; (3) 實證的方法是最可靠的方法, 尤其是對變量加以控制的實驗法; (4) 在上述基礎上能夠建立一整套非常可靠、中立的真理。 (3) 現代社會心理學的這四個基本原則實際上是實證主義的基本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