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方舟-汝若方舟,破浪而行,懸壺濟世,潤物無聲

2021-01-18 超功耗45

這是一個你我絕對聽過的病名,或許你對它的症狀不太了解,或許你不知道它曾經在65年前在南通肆虐,它是當時兒童的夢魘,它毀滅了無數原本幸福的家庭,它就是小兒麻痺症,學名骨髓灰質炎。

1955年,這是一個令很多南通乃至全國老一輩無法忘卻的一年,因為一場新的疾病正悄然襲來,患者起初是1-4天的發熱嘔吐,在這之後只需要1-6天患者就開始喪失行動能力,癱瘓在床上,患者多發於小孩,一時間恐懼籠罩在當時的南通,很多醫生都對此束手無策。它不是第一次出現,你可能不知道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便是該病的患者,最終憑藉著驚人的毅力戰勝了病毒,然而代價是在輪椅上度過餘生,可見這種病給當時的人帶來多大的痛苦,它使多個原本看到希望的家庭在頃刻間支離破碎,看著病床上痛苦的孩子,父母卻只能揪心的含淚安慰著無助的他們,離開孩子便是歇斯底裡地哭泣。

然而病魔永遠不會肆無忌憚,因為一位年輕的醫者要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去與之搏鬥,他的身後是絕望中的人,現實的殘酷和神聖的職業責任感不允許他後退。他帶領團隊開始探訪發病者以了解他們的狀況,並對比病症是否在書籍上有所記載,當時國內不發達的醫學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他也無怨無悔的像福爾摩斯一樣洞察著每一點蛛絲馬跡,最終它發現了該種疾病正是在全世界肆虐多年的骨髓灰質炎,在當時這種病是醫學界棘手的問題,很多自視甚高的醫學者也最終屈服,而他要挑戰這個令無數醫學者望而生畏的難題,他立刻開始著手研究,在他的帶領下最終他的團隊在1957年從猴子的腎上分離出了病株,他立刻帶領團隊開始了各種實驗,最終用病原學和血清學的方法證明了I型為主的脊灰流行,1959年在國家的授意下他開始該病毒活疫苗的研究。

一年的光陰過去,1960年他和團隊終於研究出來在人體和動物身上均實驗成功的疫苗,可這之間有個細節不得不提,因為成年人和小孩是有一定區別的,在成年人中成功未必就一定在小孩身上管用,而顧方舟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拒絕了用他人的孩子來當對象,在妻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用自己的孩子來做實驗,當然他自己也在自己身上做了成年人的實驗,這在今天依舊是很多人無法知曉的,疫苗的成功給很多人成功帶來了希望,而顧方舟並沒有因此止步,他隨後的40年依舊在跟這個病魔鬥爭,他誓要消滅這個無情的病魔,最終這個病魔最終幾乎絕跡在我們的生存的空間下,而他成為了孩子們口中的糖丸爺爺,因為服下糖丸變會免疫這種疾病,這顆小小的藥丸正是顧方舟和他的團隊的嘔心瀝血之作。

今天老人已經遠去,或許他在彌留之際回憶著自己半生與這種病毒的鬥爭,自己用半生心血與之抗衡的東西,終究還是比自己早走了十幾年,或許他高興在自己大限之前再也沒有看到這個病毒死灰復燃,他終於在2019年1月2日懷著對這個世界的不舍離開了人世。他沒有看到冠狀病毒的到來,假如他看到了想必會義無反顧地穿上當年的白衣,再去往第一線與新的敵人抗爭。但顧爺爺無需擔心,如今鍾南山院士繼承了您的願望,他也帶領著白衣天使逐步走向了勝利。

筆者曾經詢問了身邊不少人知道顧方舟嗎?回答大都是:那是誰?或者是他是不是那個某某作家啊?筆者的心是痛的,因為曾經的英雄如今已被很多人所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對某些明星大腕的瘋狂追求,顧老或許不會在意自己是否會被人們銘記,可人必須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雖然顧老的精神被他的同僚所傳承,但是他不應該被就此遺忘,這是對一個英雄的不公平,這是對一個犧牲自己一半時間去拯救世人的救世主的不敬,英雄或許不需要別人銘記他來作為回報,但被拯救的人應該永遠銘記英雄的事跡並將之口耳相傳,以鼓勵後人去學習。顧老被很多人遺忘甚至是不了解是一個時代的痛,沒有權利要求所有人銘記他和他所做的事跡,但是顧老他是值得被所有人銘記的啊!

筆者在這裡呼籲請大家閒暇時光多去了解下像顧老一樣的人,為眾人報薪者不僅僅是使他不被凍死於荒野,各重要的是銘記他,銘記並傳承他的精神,也許你沒有專業知識,也許你能力薄弱,也許你可能覺得自己會平凡一身,但你能做的是銘記英雄們的事業,銘記他們並將他們告訴後面的人,這些英雄絕對不是某些明星大腕所能比的,明星大腕尚且被眾星捧月一樣,甚至某些人已經到了趨之若鶩的地步了,難道曾經為現在的人付出的英雄就不該被銘記嗎?當一個民族忘記那些曾經帶領他們脫離黑暗的英雄時候,就將被黑暗籠罩,請不要忘記他們,他們應該被永遠銘記!

相關焦點

  • 寧波籍科學家顧方舟的人生足跡與寧波精神
    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是籤署主席令,授予顧方舟「人民科學家」的國家榮譽稱號。同是後周人的前王村現任黨支部書記應孟軍回憶道,當時,顧方舟是乘著一輛「普桑」來洞橋的,這在當時算是了不起的事了。但人們只知道轎車裡坐的是來寧波探親的北京「顧大夫」。其實,當時顧方舟已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副部級幹部了。那次,見到一直照顧顧方方的表嫂鮑蓮芳,顧方舟也是百感交集。當年,為了託付照顧顧方方,周瑤琴把自己名下的15畝土地轉給了侄子侄媳周盛海、鮑蓮芳夫婦。
  • 逆風而行 護佑健康——「人民科學家」顧方舟的故事
    顧方舟(右)與蘇聯疫苗研究專家。當時有個家長來找顧方舟,說他的孩子癱瘓了:「顧大夫,你把我的孩子治好吧,他以後還得走路,還得參加國家建設呢。」顧方舟告訴他這個病還沒有辦法治癒,只能矯正。為此,國家下決心要解決脊灰問題,顧方舟接到任務後,便做好了一輩子搞這個研究的準備。他一幹就是40年,而且不辱使命,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顧方舟帶領的科研團隊研製脊灰疫苗,成功建立起了免疫屏障。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中國為無脊灰國家。
  • 潤物無聲 成風化人
    貴行員工崔曉穎、孔秋梅,二位工作認真,服務熱情周到。尤其是對待老年殘疾人更是耐心,且不驕不躁,幾十年如一日不變。雖不是兒女,卻勝似親人。讓暮年之人更感覺人世間之美好。俗話說,十年種樹百年育人,感謝您的育人之功,功比天高,謝謝您。二位員工的表現,正是工商行蓬勃發展與江山同在、日月同輝最堅定的根基。理當樹為楷模。
  • 顧方舟,那個發明「糖丸」的人走了
    2019年1月2日,在一個晴朗的冬日,顧方舟平靜地走了,享年92歲。顧方舟是誰?如果你還記得小時候吃過的「糖丸」的話,他就是那個發明「糖丸」的人。顧方舟,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家。
  • 揭秘|「疫苗俠」顧方舟:用一顆小糖丸滅掉小兒麻痺症
    他就是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1病毒來襲 「脊灰」 肆虐顧方舟,1926年出生,1944年考取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求學期間,顧方舟最喜愛的課程是公共衛生課,隨著課業深入及社會閱歷增加,他認識到當醫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從事公共衛生事業,卻可以讓千百萬人受益,從此確定一生志向。
  • 消滅我國小兒麻痺症的病毒學家顧方舟逝世 資料生平事跡介紹
    奮進:荒山野嶺艱苦創業  早在1958年,衛生部派顧方舟去蘇聯考察死疫苗的生產情況前,政府就考慮到了疫苗的生產問題,決定在雲南建立猿猴實驗站。1959年1月,將衛生部批准正在籌建的猿猴實驗站改名為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以此作為我國脊灰疫苗生產基地。
  • 【優秀共產黨員】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原琳陽:言傳身教,潤物無聲...
    言傳身教,潤物無聲 原老師充分發揮課程中所孕育的德育功能,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教學載體,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思政教育理想信念。她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堅守「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情懷,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 「中國夢·踐行者」朋友憶「糖丸之父」顧方舟
    晚年時,顧方舟在家中閱讀。大洋網訊 2019年1月2日凌晨三時,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校長顧方舟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2歲。顧方舟一生致力於脊髓灰質炎的研究、預防和控制,他更是消滅我國小兒麻痺症的先驅者之一,被稱為「糖丸之父」。據悉,1月8日上午9時,顧方舟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蘭廳舉行。
  • 慈悲體道心 慈善顯道行 |道教 慈悲 濟世 利民 行善 積德_鳳凰佛教
    編者按:2014年11月25日至26日,以「行道立德濟世利人」為主題的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在江西省鷹潭龍虎山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和高道大德近百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道教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人文發展與融合進步展開討論。
  • 【新觀察】地鐵禁聲,文明潤物細無聲
    「潤物細無聲」,文明習慣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的。除了用法律手段加以規範和引導,還應該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文明的種子植入群眾的心田,讓文明的自覺在群眾心中紮根發芽,由己及人、由點到面鋪開去,以實際行動感染他人,從而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社會效應。
  • 「人民科學家」顧方舟小記
    &nbsp&nbsp&nbsp&nbsp在《一生一事:顧方舟口述史》書中,顧方舟將自己的人生概括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他研製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國於2000年實現了無脊灰狀態。這意味著千百萬兒童遠離了小兒麻痺症。
  • 潤物無聲 成風化人——綏德家風館建館紀實
    為了不斷豐富家風館內涵,縣婦聯先後以「最美家庭」評選、「莘莘學子談家訓」徵集、「百姓家語」徵集等主題活動為載體,依家風館為重要教育陣地,不斷擴大館內文化「容量」,教育引導廣大婦女及家庭成員積極傳承夫妻和睦、尊老愛幼、鄰裡互助等家庭美德,弘揚主旋律,傳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傳遞到千家萬戶,以良好的家風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為全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注入強勁動力。
  • 「功勳」顧方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它的研發者,就是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糖丸爺爺」的我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顧方舟。顧方舟畢生致力於研究和開發脊灰疫苗,為我國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將自己的人生概括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顧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今天(28日)的特別節目《功勳》推出《顧方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 人類瘟疫歷史上,10大濟世神醫,最後一位不接受反駁
    今天,讓我們在硝煙中,銘記那些懸壺濟世的神醫們。醫術有不同,貢獻無大小,按歷史年代排序:1、 華佗——黃疸病安徽亳縣人,東漢末醫學家,發明了麻沸散,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對傳染病也非常精通。9、 顧方舟——脊髓灰質炎浙江寧波人,中國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我們可敬的"糖丸爺爺",2019年因病去世。1958年,顧方舟在我國首次分離出"脊髓灰質炎"病毒,之後帶領團隊又成功研製了"液體"、"糖丸"兩種活疫苗,解決了兒童疫苗推廣免疫的問題,使數十萬兒童免於致殘。
  • 以子試「毒」顧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卻拯救了14億中國人!
    然而,被譽為人民科學家的顧方舟卻戰勝了困難,為我國徹底解決了困擾億萬家庭的脊髓灰質炎。 提起顧方舟,可能除了醫學專業人士外,其他人很少知道。但如果提起小時候吃的糖丸,80、90後和他們的父母們,幾乎無人不知。
  • 當代保爾張海迪:高位截癱卻自學成才,15歲懸壺濟世活成了傳奇
    不但如此,張海迪還自學了針灸,為當地的鄉親們無償治療,成了懸壺濟世的好醫生。張海迪是「高位截癱」,是一個殘疾人,在大家的認知思維中,張海迪應該是那個被照顧的人,但是在張海迪看來,她可以成為那個照顧別人的人。事實上,張海迪也這樣做了,愛和溫暖都是雙向的,別人給她帶來的溫暖,張海迪也想把這份溫暖帶給更多的人。
  • 「糖丸爺爺」顧方舟和他「消滅」的脊髓灰質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被稱為「糖丸爺爺」的顧方舟1月2日在京逝世,遺體告別儀式將於1月8日上午9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顧方舟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消滅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這一兒童急性病毒傳染病的戰鬥中。他是我國組織培養口服活疫苗開拓者之一,一顆小小糖丸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 「潤物細無聲」—— 一名基層通訊員的變電綜合檢修採訪日記
    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就在張師傅說黨員職責時,耳尖的楊興鼎趕緊從10千伏間隔跑到張師傅身邊說:「張師,記得哈,你要當我的入黨介紹人,還有李師,這是個大事情嘞。」 小員工的專注點 大方供電局變電管理所檢修班不僅要檢修維護變電站一次設備,也要對二次設備負責。還好這兩年進來一批年輕人。李曾國、吳勝輝是他們中的佼佼者。
  • 如鹽入水,潤物無聲,看這些大牌教授,如何把育人融入專業課程,從...
    如鹽入水,潤物無聲,如何讓專業課程的老師授課時能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愛聽,復旦大學文科、社科、理科、工科和醫科五大學科的教師,各有秘訣——歷史系姜鵬:老師的知識儲備不足,就會給學生帶來認知方法和價值觀的誤導歷史如鏡,觀照著過去、當下與未來,但這面鏡子有時會被汙染。當歷史教育遇見課程思政,應該如何拂去鏡面的塵埃,讓真理的色彩輝映?
  • 用畢生精力消除小兒麻痺症 他讓中國兒童乘上「健康方舟」
    1月6日,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為顧方舟教授舉行的緬懷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院士在緬懷顧方舟一生時表示,時代賦予了科技人才更多神聖而光榮的職責,需要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不畏艱難、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