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會治理實現「善治」 金電聯行為其打造智能工具

2020-12-05 今報網

     現代社會治理如何實現「善治」的目標?行事高效的政府、相應適宜的治理手段和高度配合的民眾基礎,是三個缺一不可的影響因素。其中,與時俱進的治理手段是保證社會治理做到公平、公正,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確保政府治理以人為本、從「善」出發並達到「善治」的關鍵。8月26日,一直深耕於大數據應用領域的金電聯行公司舉行了全新升級的大數據社會治理平臺媒體見面會。會上,金電聯行鄭重推出應用於社會治理領域的兩項全新升級的重磅產品——大數據社會化治理平臺和數控金融監管服務平臺。

 

     社會治理,是古今中外歷朝歷代的首要任務。以龐大繁冗的統計工作為代表的傳統治理工具,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漸漸失去效用的同時也不斷經歷著更替換代。在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如浪潮般在社會中湧動,體量大、更新快。這雖然給社會治理增添了幹擾和難度,但也給政府治理、決策提供了新視角、新手段。

 

以數據的挖掘機制為根本,將數據價值應用於不同場景來滿足不同用戶需求,則是發掘數據價值的意義所在。喚醒沉睡的海量數據,剝離掉與應用目標無關的數據,讓數據「為我所用」,是大數據應用的終極目的。大數據社會化治理平臺致力於為社會管理者提供綜合性的數據服務,為他們的經濟管理、社會服務工作提供智能化的手段。而數控金融服務監管平臺則側重服務於政府金融監管,尤其是針對管控難度較大的新金融領域,使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行為能夠做到直達病灶、有的放矢。

 

 

「數據」是社會活動的痕跡,是社會治理的客觀依據。但是,對數據的認識和技術處理方式、水平,直接影響著數據價值的開發。目前,大多數市場主體已經意識到數據在經濟活動與社會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對「如何充分發揮數據的作用」仍未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甚至一籌莫展。金電聯行研發的兩大平臺產品視「數據」為有生命的信息載體,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授權)採集、挖掘、清洗,並利用人工智慧進行深度分析和應用,用機器自學習技術讓數據處理自動運轉起來。這一產品設計的核心思路為發掘數據價值提供了良好範本,更為現代社會治理工具創新打下了基礎。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金電聯行董事長範曉忻在見面會上全面講述了金電聯行在徵信、金融、產業發展等領域的大數據理念和創新科研成果。他強調,大數據應用已經深入覆蓋中國多地地方建設與產業發展之中。在此大環境下,以大數據的「有用」和「易用」為科研的出發點,金電聯行產品的獨到之處是基於多維數據的精確拼圖進行數據分析。它的智能數據處理體系既包括評價主體間的橫向數據和以時間為維度的縱向數據,也包括全國性的「條」數據和區域性的「塊」數據,從而不僅囊括了全行業的數據,而且涵蓋了細分的全產業鏈數據。這種多維數據拼圖技術大幅提升了數據分析和處理結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此外,他就金電聯行在建立大數據標準、建設智能化數據工廠等新興領域的創新思想與所取得的突出成績進行了介紹。 

 

 

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教授鄭方在會上對金電聯行向社會奉上的社會治理「大餐」表示大力支持,對金電聯行的大數據理念與技術創新深表認同,並對金電聯行在大數據領域多年的辛勤耕耘給予極大的讚許。他向與會嘉賓和媒體人士深入講解了當今大數據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對大數據技術應用於社會治理、金融服務、產業建設等諸多領域的發展前景表達了樂觀態度且進行了深刻展望。他與範曉忻向與會者鄭重匯報:為將清華大學的大數據科研成果與金電聯行的雲數據挖掘、雲信用計算、雲結構服務三大核心技術優勢相互融合以尋求更大的科研突破,清華大學與金電聯行聯合成立的「金融大數據研究中心」已獲得清華大學校務會的批准,並已建設、裝修完畢,下月正式啟動。 

 

 

「善治」不能呆板,客觀而又不失靈活,切合社會治理需求才是設計治理工具的出發點。大數據企業信息檢索、大數據信用動態跟蹤、大數據風險量化分析等一系列細化的大數據應用為社會治理達到「善治」成效,提供了多元化的組合應用方式。

 

 

金電聯行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首席科學家朱志偉在見面會上談到,此次升級推出的社會治理平臺是IT與DT數據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經他的介紹,可以認為,金電聯行研發這兩個平臺產品是將其原有的成熟平臺,諸如大數據風險量化平臺、一站式徵信平臺、信用信息雲服務平臺等多個功能相對獨立的平臺,進行智能整合,「一站式」滿足當前社會治理的綜合性需求。通過數據採集、數據拼圖、API接口服務、數據轉換等技術加工數據原材料,輸出以數據檢索、信用跟蹤為主的情報服務、數據體檢服務、信用應用服務、社會環境服務、數據專家服務,是平臺搭建流程和產品類型。更具創新意義的是,金電聯行的科研團隊將大數據社會治理平臺從工具型升級為應用型,直接為政府提供具體的應用場景,將操作門檻降到最低,以保證平臺功效得到最大發揮。 

 

 

「充足的數據、科學的算法和人工智慧,以及品牌、口碑,構成金電聯行的三大優勢。」朱志偉在會上如是說。他從政務信息、政府決策、城市管理、民生建設四個需求分類出發,深入解析了金電聯行挖掘數據服務市場需求的邏輯及產品研發思路上的「樹形」結構。他表示,園區管委會、招商局、金融辦等政府監管部門對社會治理的大數據分析服務有著極為迫切的「強需求」。為滿足社會各領域健康發展的數據應用需求,以規範化、規模化和流水線化為特徵的「智能數據工廠」是加工、提煉數據價值的最佳途徑。

 

 

「數控金融監管服務平臺是大數據社會治理的重要應用。」金電聯行項目規劃總監馬潔說。為了應對中國某些新金融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發生的違規、違法行為和由此導致的金融風險問題,以金融辦為主要監管執行者的政府監管部門對大數據應用於金融監管服務具有迫切需求。目前,數控金融監管服務平臺落地「數谷」貴陽,已經為大數據根植於金融監管服務提供了成功範例。就技術層面來看,馬潔談到,綜合解析爬蟲技術抓取的網際網路數據、企業填報數據、API接口傳輸的數據及金電聯行的自有數據,協助監管部門,為其提供企業金融產品運營排查、企業操作合規排查、企業風險經營管理排查等系列服務,建立諸如新金融企業信用評級和「黑名單」機制,為政府新金融監管提供客觀、公正的技術手段,並為政府監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智能化體系。

 

 

合理、公平、公正地配置社會經濟資源,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是政府部門善於治理社會,以「善」為治理起點與終點的重要內容。通過大數據理念和技術的實踐,金電聯行的兩大平臺產品讓失信者沒有機會擠佔誠信者的資源。首先,兩大平臺能夠記錄、分析企業的經營數據,並給予評級,讓失信者「浮出水面」。其次,平臺的大數據信用動態跟蹤功能和智能化數據分析機制能夠對企業活動進行實時監控,使失信行為無處遁形。再者,專業化的定製信用報告服務可以給用戶明確、權威的信用報告。如此,金電聯行的社會治理產品將極大地提高政府管理部門在社會經濟資源配置職能上的能力,彌補市場的不足,緩解資源配置失衡。

 

 

當今,社會治理不再以「治」為本,而是講究治理的柔性、成效和可持續性。這不僅須要與時俱進的治理理念,而且要求政府掌握智慧型的治理工具。作為社會治理的兩大新型應用,金電聯行的大數據社會化治理平臺與數控金融監管服務平臺,既順應著「大數據+」的時代浪潮,又開創了大數據智能化社會治理的新篇章,為化解當下社會治理的關鍵問題給予了一整套綜合性、機制化的解決方案。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因此,正確理解良法善治的內涵和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治理與良法善治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治理多元主體運用多種手段共同規範、協調和服務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社會治理凸顯了合作共治理念,通過反映群眾訴求、規範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係、協調社會關係、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增強社會活力來維護社會公正、和諧與安定。   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機統一。社會治理體系是社會治理的制度性要素安排,社會治理任務的實現端賴於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等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社會治理制度。
  • 社科評論|把握社會治理「善治」的三個價值維度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努力實現「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的目標,這是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治理的科學指引。社會治理是一種協調性的社會活動,由政府、社會組織、市場、公民等多元主體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化解社會矛盾的目的,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善治,是對良好的或理想的社會治理狀態的描述,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徵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是政府與市場、社會的一種新型關係。
  • 陳一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陳一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指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積極發揮優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首先,探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同心圓,增強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向心力,橫向構建共治同心圓。
  • 寶山這個村「123善治模式」實現精準服務零距離
    隨著聚源橋村鄉村振興建設的持續推進、產業轉型的加速升級以及鄉村社會的快速轉型,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打好鄉村振興基石迫在眉睫。聚源橋村秉持「鄉村治理注重實效,讓每個村民獲得穩定幸福感」的原則,勇於創新工作方式,探索實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123」鄉村善治模式。
  • 獨家訪談|風險社會,如何實現「善治」?
    風險社會,如何實現「善治」?本期節目圍繞這個熱點話題,獨家對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應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戳下方視頻觀看)—— 往期推薦 ——【第一期】專訪範維澄院士:「後疫情時代」的公共安全治理
  • 李姣:環境善治是面向公共生態福祉的政府選擇
    傳統的控制性環境管制消除了環境主體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形成了消極的環境行為;而善治能平衡和促進各類環境主體的互動,促進多方合作:大到政府與非政府的合作,小到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甚至極小規模的基層社區合作,實現多層次、多主體在環境治理中的積極合作。較之傳統環境管制,環境善治的包容性更強,其根本力量源自政府權威、市場利益、公共利益以及群體力量的融合與合作。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善治是以法治的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可持續性等優勢來凝聚轉型時期的社會共識,使不同利益主體求同存異,依法追求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善治」需要通過一系列理念、機制、制度來保障,需要明確的標準和完備的程序來支撐。
  • 為何能走在良治、善治的前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浙江實踐
    (新華全媒頭條·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為何能走在良治、善治的前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浙江實踐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 題:為何能走在良治、善治的前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浙江實踐新華社記者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作出明確部署。
  • 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作者:吉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武文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市域治理] 創新法治實踐 打造良法善治「油城樣本」
    ,為群眾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以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為引領,大力開展普法宣傳,營造人人學法用法的濃厚氛圍…… 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第一批試點城市,克拉瑪依市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通過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市域社會治理、運用法治方式破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全方位、深層次、多渠道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這新一輪改革中,法治被作為一種基本的治理方式,成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控制公權」「保護私權」已成為學界對法治的一種普遍理解,「良法」「善治」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的目標。這既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轉型,也表明中國領導人努力改變中國的勃勃雄心。
  • 德法相彰實現良法善治
    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深化這一經驗,推進會召開後,全省各級各地結合實際,在鞏固提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強社會治理、抓「關鍵少數」水平的過程中,用實際行動探索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把全面依法治省引向深入。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總的來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指,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治理主體共同打造社會事業的平臺,治理社會事務、提供公共產品。我們可以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架構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在社會事業平臺建設、社會事務治理、社會公共產品提供、社會利益共享的過程中,呈現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立體多維、多元互補的新局面。
  • 湘江理論|深度|吳春紅:傳統家風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潤滑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中強調:「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風標示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獨特精神氣質與道德風貌,良好的家風關乎著家庭成員健康成長、清新社會風氣的塑造,是達到基層社會「善治」的重要內容。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必須堅持「四個注重」,充分發揮傳統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注重充實時代內容。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以良法之治打造城市 治理現代化骨幹工程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不僅是制度文明的發展,更體現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治理智慧。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開創具有杭州特點的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的「善治六策」,其中「良法之治」可謂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骨幹工程,必須抓實抓好,讓杭州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
  • 良法善治:現代法治的本質與目的
    善治是法治的目的  現代「法治」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的善治,離開社會善治目的的「法治」,是「以法為工具和手段來治理國家」(rule by law)的「以法治國」而不是「以法為根據和準則來治理國家」(rule of law)的「依法治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善治」目的是「傳統法治」與「現代法治」的本質區別之一。
  • 邁向善治的階梯在哪裡?學者:從四個維度著力,向善治邁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從原則上規定了黨和政府、社會、居民之間的基本關係。那麼在實踐中,黨和政府與社會、居民該如何互動?如何處理好居民的責任與權利關係?邁向善治的階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