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試驗
G試驗是檢測1,3-β-D-葡聚糖的試驗,採用的方法是動態顯色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細胞壁的一種成分,廣泛存在與各種真菌,只有當真菌進入體內被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壁被感染,對於念珠菌血症而言,G試驗檢測是首選檢查方法。
G試驗檢測一般先於臨床症狀平均4天,平均早於發熱5天,是早期檢測的重要手段。
G試驗檢測值95 pg/ml定義為陽性,建議結合臨床症狀診斷治療。
GM試驗
檢測的是半乳甘露聚糖(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廣泛存在於麴黴和青黴細胞壁的一種多糖,菌細胞壁表面菌絲生長時,半乳甘露聚糖從薄弱的菌絲頂端釋放,是最早釋放的抗原,可以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進行檢測。
主要針對於侵襲性麴黴菌感染的早期診斷。麴黴菌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肺部,從而引起肺部侵襲性麴黴,診斷麴黴菌在肺部是定植還是侵襲性生長,關鍵在於其是否合成GM。GM試驗常可在患者臨床症狀出現前5-8d獲得陽性結果,並可對血清、腦脊液、肺泡或支氣管灌洗液進行檢測,因而往往可以使診斷提前。所以GM試驗是診斷侵 襲性麴黴感染的微生物檢查證據之一,通過檢測GM值也可以作為治療效果的參考指標之一。
假陽性:
(1)使用使用半合成青黴素尤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新生兒和兒童;
(3)血液透析;
(4)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5)食用可能含有GM的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和汙染的大米等。以下情況可出現。
假陰性:
(1)釋放入血循環中的麴黴GM(包括甘露聚糖)並不持續存在而是會很快清除;
(2)以前使用了抗真菌藥物;
(3)病情不嚴重;
(4)非粒細胞缺乏的患者。
1、G試驗和GM試驗檢測的物質不同,代謝規律存在差異,影響因素也有較大差別,二者不能互相取代。二者聯合應用可以提高對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能力。
2、GM試驗和G試驗均存在假陽性結果,可以通過多次檢測來降低假陽性率。因此,G試驗和GM試驗陽性的病例仍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3、臨床上經驗性治療早期應用,會使血清GM濃度降低,出現假陰性,連續2次血清GM陽性的標準不易達到,會給臨床醫生帶來困惑。
4、影響GM試驗結果最常見的因素為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的使用,尤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因此在檢測麴黴菌半乳甘露聚糖時,應避免給患者使用此類藥物。
G試驗、GM試驗鑑定範圍對比
來源:急診規培、基層檢驗網
編輯:player 審校:白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