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作力剪紙作品《金馬迎春》
馬年新春前夕,筆者有幸拜訪了廣東工藝美術大師陳作力先生。
老先生精神矍鑠,身體健朗,古稀之年仍堅持創作,碩果纍纍。在他的畫室裡,水墨畫、油畫、漆畫掛滿了牆壁,色彩斑斕,光影交錯,亦真亦幻,給人一種強烈的想像感和時空交織的錯覺。
樸素簡陋的畫桌靜靜地躺在牆角,調色盤裡的顏料尚未乾去,一張草圖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這是一匹奔騰的駿馬。陳大師告訴我們,他最近根據這張圖完成了一幅剪紙作品,名字叫金馬迎春。順著大師手指的方向,我們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這匹長度不足一尺,卻光彩奪目的「金色駿馬」。
中國人素來愛馬。漢代的「馬超龍雀」,造型優美,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唐太宗的「昭陵六駿」,雕刻精細,是罕見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擅長畫馬的更不在少數,元代的趙孟頫,祖孫三代畫馬;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有《百駿圖》傳世;現代的徐悲鴻畫馬更是無人不知。
而眼前的這匹駿馬,是一幅剪紙,展現出一種別樣的審美意趣。從遠處看,它是一匹奔騰馳騁的駿馬,健美雄壯、氣勢激昂。近一些觀察,又似是屈腿斂蹄蓄勢待發,「趁雷欲上九霄」。馬的身上剪出「迎春」二字,陳大師說,創作這幅作品就是為了喜迎新春佳節,祝福親朋好友和天下人一馬當先,馬到成功。
陳作力蠟染畫作品《泥牛圖》
在客廳古色古香的屏風上,掛著一幅蠟染畫。這也是大師的作品,名曰泥牛圖。布面白底藍花,色調素淨,簡潔大氣,有一種「淡極始知花更豔」的清新雅趣和「從來心似梅花白,不知東風桃李場」的高潔格調。
牛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早已成為一種象徵符號。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由於它在農耕社會的重要性,使得以牛入畫入詩成為傳統。韓滉《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有趙構、趙孟頫、孫弘等十四家題記。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更將牛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
「人勤一世千川綠,牛奮四蹄萬頃黃」。中國人民勤勞樸實,也有著牛一樣的精神和情懷。在廣東春運返鄉的人流中,那些辛苦了一年的農民工像牛一樣執著勤懇,默默耕耘;在外貿出口的生產線上,那些堅守一線的員工們像牛一樣無私奉獻,開足馬力將「中國製造」輸往世界各地;在廣東經濟發展的改革大潮中,那些為推進改革向前跨越的各界人士向牛一樣堅韌果敢,奮發有為。正是因為中國人民的這股牛勁,中國人民的這種精氣神,讓「玉兔」上天,「蛟龍」入海,讓世界為之動容。
陳大師講述了一個採風中聽來的民間故事。一個農夫趕著兩頭牛在水田裡耕地,為了在天黑前完成地主交代的任務,必須讓牛加快速度,但又不忍心用鞭子抽打早已氣喘籲籲的牛。於是,他將鞭子抽向空中,發出巨大的聲響,每頭牛都以為抽打的不是自己,於是懷著感激的心情,使出吃奶的勁兒,提早完成了任務。
牛,就是這樣,總是背負著辛勞,樸實得讓人感動。我想,牛也絕不是逆來順受的,它們的鬥志從未在心中消失。
陳作力水彩畫花卉作品《雛菊》
剪紙和蠟染都是中國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沃土。陳大師在探索民間藝術的同時,也不斷發掘藝術表現形式的奧秘。眼前的這幅泥牛圖,它們沒有勞作的負擔,在辛苦了整整一年後終於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悠閒自在,自得其樂。中國人的春節,萬象更新,普天同慶,中國人也回到了一種生態原點狀態,一種卸負的狀態,一種原始的樸素的生活,享受團聚,享受親情。
看到遠處那匹金色奔騰的駿馬,又瞅著身邊兩頭悠閒自在的泥牛,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這正是,金馬迎春舉國歡,泥牛卸負神州樂。(本文作者:胡振華)
(原標題:中國風:金馬迎春 泥牛卸負——讀陳作力大師的馬與牛)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