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因編輯法可成功逆轉單個鹼基變異

2020-11-30 科學網

 

最近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一則基因編輯改進方法,可定位和修改DNA單個鹼基,並且不在基因組中引入隨機插入或缺失的基因。這種新的「鹼基編輯」法使用一種修飾過的CRISPR/Cas9蛋白質,使它和另外兩種蛋白一同工作,比現有改正單鹼基變異的方法更高效。

大多數遺傳疾病源於單核苷酸的突變(點突變)。目前廣泛使用的CRISPR/Cas9方法中,Cas9蛋白含有兩個核酸酶結構域,涉及切割DNA兩條單鏈,在目標DNA序列上形成雙鏈斷裂。然而,當用於校正單個核苷酸時,標準的CRISPER/Cas9方法通常是很低效的,並且會在目標位置頻繁引入隨機插入/缺失基因(統稱為indels),這主要是細胞對DNA雙鏈斷裂的反應結果。

為了提高修正點突變的效率,同時也減少插入/缺失的頻率,美國哈佛大學戴維·劉和他的同事修改了Cas9蛋白,讓它不再切割DNA雙鏈,但仍能結合到目標DNA序列。通過在Cas9上安裝鹼基修飾酶(APOBEC1),能直接將胞嘧啶(C)轉換成尿嘧啶(U),尿嘧啶與胸腺嘧啶(T)的鹼基配對方法一致。為了讓編輯過的鹼基對永久存在於細胞中,研究團隊使用第三種蛋白操縱正常細胞修復DNA的過程,使得目標C-G(鳥嘌呤)鹼基對轉變成T-A(腺嘌呤)鹼基對。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鹼基編輯系統能高效地矯正各種在小鼠和人類細胞系中存在的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點變異,並且引入插入/缺失量都極低。目前,該方法已經被用於培養細胞,成功逆轉了和疾病有關的單個鹼基變異,包括晚發性阿爾茨海默氏症與乳腺癌。(來源:科技日報 張夢然)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單個鹼基突變也能被發現
    原標題:單個鹼基突變也能被發現  科技日報訊 DNA序列中最輕微的變異也會影響深遠,無論對研究還是醫學應用,可靠識別這些序列都非常重要。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華盛頓大學和萊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螢光DNA探測分子,能檢查出一段目標DNA鏈中單個鹼基的變化。
  • 日本研究機構澄清:流行毒株僅發生少量鹼基變異
    針對日本《讀賣新聞》稱6月以來在日本擴散的變異新冠病毒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報導,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專家9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郵件採訪時表示,這一報導是誤報,實際上日本目前的流行新冠病毒毒株只是發生了少量鹼基變異。
  • DNA鹼基編輯:基因編輯工具「升級版」—新聞—科學網
    美國哈佛大學14日宣布,將授予光束療法(Beam Therapeutics,下稱BT)公司全球專利許可,對可用於治療人類疾病的一套革命性DNA鹼基編輯技術進行開發和商業化。
  • Science子刊:新型鹼基編輯器A3G-BE可將基因編輯準確度提高高達...
    2020年7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可以大幅提升基因編輯準確性的技術。與目前被認為是最先進的鹼基編輯器BE4max相比,他們推出的基因編輯工具可在疾病序列模型中將基於CRISPR的編輯準確度提高高達6000倍。
  •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Keith Joung研究的基礎上首次開發出了單鹼基編輯器,可將G C鹼基對轉換成T A 鹼基對。 2017年10月25日,David Liu(劉如謙)等人在Nature發表論文,成功開發了腺嘌呤鹼基編輯器 (ABE),可以將A T鹼基對轉換成G C鹼基對。 這些發現,在不依賴DNA雙鏈斷裂的情況下,實現對單個鹼基的定向修改。
  • 張鋒升級CRISPR新系統「REPAIR」!新型鹼基編輯器精準轉換鹼基對!
    知名華人學者張鋒教授的團隊在Scinece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重磅論文——帶來一款全新CRISPR系統「REPAIR」,能有效地對RNA中的腺嘌呤(A)進行單鹼基編輯。有望在不修改基因組的前提下,精準地矯正致病的遺傳突變。由麻省理工學院廣泛研究所和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哈佛分校David Liu教授實驗室主導開發的新基因編輯系統——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能將A-T鹼基對轉換為G-C鹼基對。
  • 基因編輯的倫理難題解決了嗎
    據統計,目前已發現有75000種突變與人類疾病相關,其中最常見的是單個鹼基的點突變。例如為人熟知的鐮狀細胞貧血症,就是A到T的點突變;囊性纖維化最常見的病因是3個鹼基的缺失,而Tay-Sachs症最常見的病因是插入了4個DNA字母。生命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推動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為了真正解決致病原因,我們也迎來了基因編輯的登場。
  • 陳根:「定製嬰兒」以後,基因編輯怎麼樣了?
    據統計,目前已發現有75000種突變與人類疾病相關,其中最常見的是單個鹼基的點突變。雖然已經向精準基因編輯邁了一大步,但是單鹼基編輯法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儘管單鹼基編輯法依舊具有許多技術難點和技術局限,但這並不能否定單鹼基編輯對於鹼基編輯的意義重大。
  • Nature綜述:鹼基編輯的前世今生
    鹼基編輯器主要可分為DNA編輯器和RNA鹼基編輯器。DNA鹼基編輯能夠對基因組進行不可逆的、永久的改變,而RNA鹼基編輯則對細胞遺傳物質進行可逆修改或RNA表觀轉錄修飾。DNA鹼基編輯器可以進一步分類為胞嘧啶鹼基編輯器(CBE)或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其中CBE能夠將DNA 的A、T、C和G四種鹼基中的靶位點C•G向T•A轉變,而ABE則可將靶位點的A• T轉變成G•C。
  • 華人大牛全新工具超越「基因魔剪」!可修復近90%致病性遺傳變異...
    與 CRISPR–Cas9 基因編輯工具進行「大段」的鹼基修改相比,基於 CRISPR 改良後的單鹼基編輯技術則可以實現單個鹼基的替換或增刪,並且不會造成 DNA 鏈的斷裂。單鹼基基因編輯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其實有時候 DNA 長鏈中只會有某一對鹼基發生變異,這種現象被稱為「點突變」(point mutation)。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中美聯合開發新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消除了旁觀者突變
    中美聯合開發新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消除了旁觀者突變 2020-07-20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日本研究機構:日本流行毒株僅發生少量鹼基變異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東京8月9日電(記者華義)針對日本《讀賣新聞》稱6月以來在日本擴散的變異新冠病毒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報導,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專家9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郵件採訪時表示,這一報導是誤報,實際上日本目前的流行新冠病毒毒株只是發生了少量
  • 遠離菸酒卻染癌症 基因變異是疾病禍首?
    原標題:基因變異是疾病禍首?   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是在人類基因鹼基序列上,單個位點的鹼基(CGTA)變化。   而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是在人類基因鹼基序列上,單個位點的鹼基(CGTA)變化。這種基因序列的變化類似於血型的變化,例如最常見的是CG變化,可以變化為TA、GC和AT。「所以比較兩個人的某一小段基因序列上每個核苷酸,也可以呈現單個核苷酸的變化,我們就稱其為SNP」。
  • 劉如謙放大招:超越CRISPR 可修正89%的致病性基因突變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精準基因編輯工具——先導編輯(Prime Editor),無需依賴DNA模板便可有效實現所有12種單鹼基的自由轉換,而且還能有效實現多鹼基的精準插入與刪除(最多插入44個鹼基,或刪除80個鹼基)。
  • 開創國內鹼基編輯新賽道,正序生物探索基因編輯治療新路徑
    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生命醫學帶來革命性變化,人們對基因編輯、基因治療等新技術寄予厚望,期待在臨床治療方面大放異彩、攻克頑疾難症。而這把「基因剪刀」正是撬動基因治療產業這一千億級市場的一把鑰匙。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無數科研團隊與公司經營者投身其中。成立於2020年8月18日的正序生物,是這一賽道的新星。
  • 開創國內鹼基編輯新賽道 正序生物探索基因編輯治療新路徑
    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生命醫學帶來革命性變化,人們對基因編輯、基因治療等新技術寄予厚望,期待在臨床治療方面大放異彩、攻克頑疾難症。而這把「基因剪刀」正是撬動基因治療產業這一千億級市場的一把鑰匙。  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無數科研團隊與公司經營者投身其中。成立於2020年8月18日的正序生物,是這一賽道的新星。
  • 鹼基編輯器華人發明者創立的公司獲A輪融資,基因醫療提速
    Beam公司備受關注在於它是眼下全球首家利用單鹼基編輯技術開發精準基因藥物的創新公司,在這種新技術下理論上無需損壞DNA的雙螺旋結構,被稱為是「 CRISPR 2.0 」。公司創始人是當今基因編輯界的「大神級人物」——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哈佛大學的David Liu、以及麻省總醫院的Keith Joung。
  • 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Liu團隊在哺乳動物細胞中38,538個基因組整合靶標上表徵了11個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CBE和ABE)的序列-活性關係,並使用所得結果訓練了BE-Hive機器學習模型,可準確預測鹼基編輯基因型結果(R ≈0.9)和效率(R≈0.7)。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Liu團隊在哺乳動物細胞中38,538個基因組整合靶標上表徵了11個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CBE和ABE)的序列-活性關係,並使用所得結果訓練了BE-Hive機器學習模型,可準確預測鹼基編輯基因型結果(R ≈0.9)和效率(R≈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