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遠古時代,受儒家思想"入土為安"的影響,火葬並不盛行,因《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厚葬才是孝順。
而邊疆少數民族則是火葬,如《墨子·節喪下》:"秦之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燻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荀子·大略》又說:"氏羌之虜也,不憂其系縲也,而憂其不焚也。"
中國興起火葬的觀念還在佛教傳入之後。《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載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水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破除封建風俗等原因,一貫倡導火葬。
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籤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這些官員去世後基本為火葬,其中周恩來和鄧小平根據其遺願也未保留骨灰;唯一的例外是毛澤東的遺體至今尚未火葬,而是被防腐保存。
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
全國推行火化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
1、減少因士葬而形成的土地浪費,因為士葬會導致 「 死人與活人爭地 」 ,造成耕地面積減少,致使國家的糧食生產不能自給,影響國計民生。
2、減少因屍體入土後病菌汙染,
3、破除喪葬陋習;
這幾十年在推行火化的進程中,進展並不順利,中國幾千年入土為安的喪葬習俗深入人心。不可急於求成。應當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
但是在推行火化的進程中,也產生了很多矛盾和問題,這塊蔡彪下次再與你分享。
有什麼好想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