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放一年都不會壞」的2D金屬NiTe2

2021-01-16 低維 昂維

 

研究背景

二維(2D)金屬性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MTMDCs)是發現新型物理問題(例如量子金屬、非常規超導性、軸子絕緣、電荷密度波以及磁性等)的理想材料。同時,這些材料在革新下一代電子/光電/自旋電子器件和電催化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大多數2D MTMDCs不穩定且易於與大氣中的H2O/O2反應,然後僅在超高真空或覆蓋層下才能保持穩定,這極大地阻礙了本徵物理/化學性質表徵,器件結構以及應用的探索。具有高環境穩定性的2D MTMDCs的巧妙設計和可控合成一直是一個關鍵問題,並且已經探索了一些相關材料(例如PtSe2和PdSe2)。

NiTe2是II型狄拉克半金屬,其狄拉克點位於費米能級附近。有趣的是,NTe2的拓撲狀態與其費米能級重疊並且表現出可觀察到的自旋分裂(~120 meV)。通過理論預測並實驗證實了塊材NiTe2中的新奇量子現象,如超導性和平面霍爾效應。值得注意的是,2D NiTe2在厚度可控合成、環境穩定性探索以及在納米電子學和催化中的應用方面,只有很少的工作發表。

 

成果介紹

有鑑於此,近日,北京大學張豔鋒教授和史建平博士(共同通訊作者)等報導了一種通用的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可以在原子級平坦的雲母襯底上製備厚度可調且大晶疇(約1.5 mm)的1T-NiTe2。通過CVD合成的1T-NiTe2具有超高的電導率(~1.15×106 S·m)和較高的pH普適性HER催化活性。製備的2D 1T-NiTe2在超過一年的時間裡保持了強大的環境穩定性,即使在經過各種苛刻的處理後也是如此。這些結果填補了合成環境穩定的2D MTMDCs方面的現有研究空白,從而在開發基於2D MTMDCs的器件/催化劑方面取得了根本性進展。文章以「Two-Dimensional Metallic NiTe2 with Ultrahigh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Conductivity an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為題發表在ACS Nano上。

 

圖文導讀 

圖1. 在雲母上APCVD合成大尺寸和厚度可調的1T-NiTe2納米片。(a)APCVD生長過程示意圖。(b)NiTe2/雲母的價帶光發射光譜,表明NiTe2的金屬特性。(c)SiO2/Si上轉移的NiTe2的XRD圖譜顯示其1T相特徵。(d,f,h)分別在~595,~635和~675 ℃的生長溫度下合成~15分鐘,在雲母上生長的1T-NiTe2的OM圖像揭示了可變的晶疇大小和形態。(e,g,i)雲母上生長的1T-NiTe2的相應AFM圖像和高度輪廓顯示其可調的厚度。(j,k)邊緣長度和厚度與生長溫度的函數關係圖。

 

巧妙地設計了一種APCVD工藝,以NiCl2和Te粉末為前驅體合成NiTe2,其原理如圖1a所示。圖1b中的價帶光發射光譜顯示出NiTe2的金屬特徵,因為與雲母襯底相比,費米面附近的態密度很高。SiO2/Si上轉移的NiTe2的XRD結果如圖1c所示,三個衍射峰分別對應於(001),(002)和(004)平面,清楚地表明其1T相結構。通過光學顯微鏡(O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研究了1T NiTe2的形貌、晶疇尺寸和厚度隨襯底溫度(或NiCl2前驅體溫度)從~595 ℃到~675 ℃的變化。隨著生長溫度從~595 ℃升高到~675 ℃,1T-NiTe2納米片的邊緣長度和厚度分別可在~4到~40μm和~3.1到~135.3 nm可調(圖1d-k)。最大1T-NiTe2納米片的邊緣長度~1.5 mm,超過了所有其他報導的2D MTMDCs。因此,APCVD合成的1T-NiTe2應遵循Volmer-Weber(VW)生長模式。總體而言,與較低的生長溫度相比,在較高的生長溫度下,優先形成更大且更厚的六邊形1T-NiTe2納米片。 

 

圖2. 2D 1T-NiTe2納米片的原子結構和邊緣類型確定。(a)典型六邊形1T-NiTe2納米片的低倍TEM圖像。(b)SAED圖案。(c)1T-NiTe2納米片的代表性原子分辨TEM圖像,表明其高結晶質量。(d)六邊形1T-NiTe2納米片的低倍TEM圖像。(e&f)Ni和Te的相應EDS成像。(g)1T-NiTe2納米片的定量元素分析。(h)從六邊形1T-NiTe2納米片的晶疇邊緣捕獲的低倍STEM圖像。(i&j)1T-NiTe2的原子分辨HAADF-STEM圖像顯示出完美的蜂窩結構。(k&l)從1T-NiTe2納米片的晶疇邊緣捕獲的原子分辨HAADF-STEM圖像。

 

為了進一步了解CVD合成的1T-NiTe2的晶體結構和質量,同時通過HR-TEM和STEM對轉移的樣品進行了表徵。從1T-NiTe2納米片捕獲的低倍放大TEM圖像如圖2a所示,在轉移之後可以保留其六邊形形態。圖2b中顯示了一系列SAED圖案,僅存在一組衍射點,並且所有衍射圖案的方向都顯示出小於±0.3°的偏差,表明形成了單晶1T-NiTe2。此外,通過對比衍射圖案的線輪廓,確認了NiTe2的1T相特徵,其中(110)的衍射強度超過(010)。根據圖2c中的原子分辨TEM圖像,1T-NiTe2的(100)晶面間距~0.34 nm,並且計算出的相應晶格常數~0.38 nm,與塊材1T-NiTe2非常吻合。這些TEM結果表明CVD合成的1T-NiTe2具有超高的結晶質量。同時,進行了EDS成像以確定化學成分及分布(圖2d-g),六邊形納米片內均勻的顏色對比顯示了樣品的高結晶質量,同時Ni和Te的元素比為32.2:67.8,再次證明了1T-NiTe2的理想化學計量比。對轉移的樣品進行HAADF-STEM測量,探索1T-NiTe2的配位態和邊緣類型。低倍STEM圖像(圖2h)的均勻對比度表明其厚度均勻。NiTe2納米片的其他原子分辨STEM圖像(圖2i和j)表明1T相特徵,六個Te原子以六邊形構型圍繞一個Ni原子。此外,在STEM圖像中幾乎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缺陷,高度表明形成了高質量的1T-NiTe2納米片。根據從晶疇邊緣捕獲的原子分辨STEM圖像,邊緣沿zigzag方向終止(圖2k和l)。 

 

圖3. CVD合成的1T-NiTe2的電導率表徵。(a)1T-NiTe2/雲母的照片。(b)在雲母上完全覆蓋1T-NiTe2納米片的OM圖像。(c)薄層電阻的分布(在50個點測試)。(d-f)使用1T-NiTe2/雲母作為集成電路的電極進行穩定性測試。(g)1T-NiTe2背柵器件的OM圖像。(h)1T-NiTe2器件的輸出特性曲線。(i)相應的轉移特性曲線。(j)1T-NiTe2電導率與厚度的關係圖。

 

理論計算結果表明,1T-NiTe2具有高電導率的II型狄拉克費米子,但是實驗探索仍然受到高質量樣品合成的限制。圖3a和b顯示了在雲母上完全覆蓋的1T-NiTe2納米片的照片和OM圖像。為了評估電學性能的均勻性,通過使用宏觀四探針法進行薄層電阻測量,在大多數區域中均勻的顏色分布表明電學分布均勻,平均薄層電阻為~595 Ωsq-1。同時,圖3c中顯示了從50個位置獲得的薄層電阻值分布,表明生長的1T-NiTe2具有高度均勻的電導率。經過2000次彎曲後,相應薄層電阻的變化可忽略不計,表明其作為柔性電極的巨大潛力。使用1T NiTe2/雲母作為電極來製造集成電路,可以穩定運行一年以上,為1T-NiTe2的電導率穩定性提供了更多可靠的證據(圖3d-f)。

為了在微觀尺度上定量研究1T-NiTe2的電導率,製備了1T-NiTe2背柵器件(圖3g),呈現出輸出特性曲線的線性和對稱關係,揭示了電極與1T-NiTe2納米片之間的歐姆接觸(圖3h)。同時,再次確認了1T-NiTe2的金屬特性,因為Ids對-60至+60 V的Vgs不敏感(圖3i)。因此,還提取了具有不同厚度的1T-NiTe2納米片的電導率(圖3j)。隨著厚度增加,電導率相應增加,並且在~103.1 nm的厚度下獲得的最大值~1.15×106 S m-1。簡而言之,CVD合成的1T-NiTe2具有超高電導率、優異的穩定性和良好的機械耐久性,可用作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柔性電極。 

 

圖4. 1T-NiTe2的環境穩定性和STM/STS表徵。(a)處理前,在雲母上生長的1T-NiTe2納米片的OM圖像。(b-d)分別在~50 ℃的H2O,0.1 M HCl和0.1 M NaOH中處理1 h後,雲母上1T-NiTe2納米片的OM圖像顯示出幾乎不變的形態。(e-g)相應的原子分辨TEM圖像揭示了1T-NiTe2的穩定性。(h)在不同條件下處理前後1T-NiTe2的拉曼光譜。(i)在HOPG上生長的1T-NiTe2的大面積STM圖像。(j&k)相應的原子分辨STM圖像。(l)在1T-NiTe2/HOPG上記錄的三個典型STS光譜。

 

為了評估1T-NiTe2的環境穩定性,在惡劣條件下(包括熱水,0.1 M HCl和0.1 M NaOH)處理了生長的樣品,然後仔細檢查其形態、晶體質量、缺陷密度和光學性質。圖4a顯示了雲母上厚度為~5.0至~10.0 nm的1T-NiTe2三角的OM圖像。有趣的是,在~50 ℃的水中處理1小時後,保留了1T-NiTe2的三角形形態(圖4b)。更有趣的是,在~50 ℃的溫度下在0.1 M HCl和0.1 M NaOH中處理1 h後,三角形1T-NiTe2納米片在形態上保持完美(圖4c和d),再次證明了CVD樣品的超高環境穩定性。為了進一步探索1T-NiTe2在原子尺度上的穩定性,將這些樣品轉移到Cu網上進行TEM表徵。原子分辨的TEM圖像清楚地顯示出完美的蜂窩結構,幾乎沒有可見的缺陷(圖4e-g)。在不同條件下處理後,拉曼光譜還用於評估1T-NiTe2的光學性質(圖4h)。幾乎不變的峰位/強度並且看不見NiO拉曼峰(~570,~730和~906 cm-1),共同表明CVD合成的1T-NiTe2具有出色的穩定性。

為了確定1T-NiTe2的表面形態、缺陷密度和電子性能,在HOPG上對生長的樣品進行了STM/STS表徵。從大面積STM圖像中觀察到1T-NiTe2的超淨表面,這歸因於其優異的穩定性(圖4i)。從原子分辨STM圖像觀察到完美的蜂窩晶格,原子間距離約為3.95 Å(圖4j和k),與塊材NiTe2吻合。計算得出1T-NiTe2的平均缺陷密度為~1.1×1011 cm-2,比半導體TMDCs低得多(2-3個數量級)。為了進一步探索1T-NiTe2的電子結構,對樣品進行了低溫STS探測。在費米能級附近觀察到明顯的下降,表明1T-NiTe2具有金屬特性。這一系列表徵結果表明,CVD生長的2D 1T-NiTe2納米片具有強大的環境穩定性,歸因於其超高的結晶質量。 

 

圖5. 1T-NiTe2在pH普適性HER中的電催化應用。(a)在GC電極上CVD合成的1T-NiTe2納米片的OM圖像。(b&c)分別在1T-NiTe2的Ni邊緣,Te邊緣和基面上計算的氫吸附能。(d)在酸性介質(0.5 M H2SO4)中具有不同覆蓋率的1T-NiTe2納米片的極化曲線。(e)相應的Tafel圖。(f)具有不同覆蓋率的1T-NiTe2納米片的EIS。(g)電催化耐久性測量。(h&i)在鹼性介質(1.0 M KOH)中具有不同覆蓋率的1T-NiTe2納米片的極化和Tafel圖。(j)具有不同覆蓋率的1T-NiTe2納米片的EIS。(k)電催化耐久性測量。

 

2D MTMDCs材料具有超高電導率和豐富的催化活性位點,在電催化HER中具有誘人的應用潛力。然而,實際上尚未研究1T-NiTe2在HER中的直接應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玻碳(GC)襯底上合成了具有不同覆蓋率的1T-NiTe2納米片,然後直接用作HER的電催化劑(圖5a)。首先進行DFT計算來判斷催化活性位點(圖5b)。對於Ni邊緣、Te邊緣和基面,H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ΔGH*)值分別為-0.96,-0.72和-0.24 eV(圖5c),與2H-MoS2晶疇邊緣的值相當。這些結果表明,1T-NiTe2的催化活性位點主要位於晶疇邊緣和基面,與具有惰性表面的MoS2完全不同。使用CVD合成的1T-NiTe2納米片作為電催化劑,在GC上的覆蓋範圍從~30%到~85%,相應的極化曲線如圖5d所示。有趣的是,隨著覆蓋率從~85%,~70%,~60%,~40%降低到~30%,過電勢從~353,~360,~368,~371至~390 mV,表明催化活性位點逐漸減少。此外,Tafel斜率值計算為33-41 mV/dec(圖5e),接近Pt/C(~31 mV/dec),表明其優異的HER性能。此外,還收集了電化學阻抗譜(EIS)以顯示超低電荷轉移電阻(12-16 Ω),這表明1T-NiTe2/GC中存在超快界面電荷轉移(圖5f)。初始循環和2000次循環後的極化曲線差異可以忽略不計,證明了該電催化劑具有優異的耐久性(圖5g)。開發可在寬pH範圍內工作的高效催化劑至關重要,既可以闡明HER機理,又可以在不同pH條件下使用。圖5h給出了在鹼性介質(1 M KOH)中具有不同覆蓋率的1T-NiTe2納米片的電催化HER極化曲線。相應的Tafel斜率值計算為62-82 mV/dec(圖5i),表明即使在鹼性介質中1T-NiTe2的催化活性也很高。低電荷轉移電阻(15-22 Ω)表明了1T-NiTe2/GC中的快速界面電荷轉移和1T-NiTe2的高電導率(圖5j)。此外,通過HER耐久性測量(圖5k)再次證實了1T-NiTe2在鹼性溶液中的超高化學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高價態元素(例如Ni4+和Mo4+)可用於增強H2O解離過程中OH*的吸附,對於提高鹼性溶液中的催化性能非常重要。

 

總結與展望

本文設計了一種APCVD策略,在雲母襯底上成功生長出了大尺寸且厚度可調的1T-NiTe2,具有超高電導率以及高pH普適性HER電催化活性。更重要的是,金屬性2D 1T-NiTe2由於其高結晶質量而具有出色的環境穩定性。這項研究工作代表了對環境穩定的2D金屬材料進行厚度可控合成方面的進步,為探索基本的物理問題和革新下一代自旋電子學以及能量轉換/存儲等應用開闢了新的研究道路。

 

文獻信息

Two-Dimensional Metallic NiTe2 with Ultrahigh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Conductivity, an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CS Nano, 2020, DOI:10.1021/acsnano.0c03940)

文獻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3940


    二維材料轉移平臺致力於精確地在襯底上定位樣品,實現以多方向多角度的相對移動,極大的簡化了堆疊過程,並可最大限度的設計器件的結構及疊放順序。襯底可用真空吸附的同時進行加熱等操作。精巧的設計,可以輕鬆置於手套箱中操作,隔絕空氣,可適用於更大範圍的材料研究。

    光學顯微鏡搭配10x,20x,兩顆物鏡。同時保留一個物鏡孔,可用於後期增配其他倍率的物鏡。控制箱包含溫度控制,光源強度,樣品臺吸附開關,風冷開關等功能。可以最大限度滿足客戶的需求,最高加熱溫度可到260度左右。30秒加熱,加熱功率可調。冷卻速度快,兩分鐘自然冷卻到40度以下,使用風冷功能會更迅速。



上海昂維科技有限公司現在提供光刻掩膜版製作等微納加工服務,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諮詢,竭做好每一份服務。


相關焦點

  • ACS Nano:單晶金屬薄膜和高質量石墨烯的集成晶圓級生長
    Burton(共同通訊作者)等合作報導了一種使用標準的冷壁化學氣相沉積(CVD)反應器將單晶金屬催化劑的製備方法與石墨烯生長方法組合在一起的工藝流程。在商業化的多晶Cu箔和c面藍寶石晶圓之間採用三明治結構,並顯示出在有限的間隙中近距離的真空升華可以得到高生長速率的Cu(111)外延單晶薄膜。這種布置可實現晶圓級規模製備,並抑制了反應器被Cu汙染。
  • ACS Nano:單原子,雙功能:構效關係與反應途徑
    要點1.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基於金屬酞菁(MPcs,M=Ni,Co,Fe)的特定SACs在氧化石墨烯(GO)層上軟錨定的分子策略,以生成結構精準的模型靶,用於機理研究。 要點2. MPc通過與石墨烯片層的π-π共軛形成電子通道,提高了MPc-GO在析氧和還原反應中的性能。
  • 一篇ACS Nano,全面了解單原子催化劑在電池領域的應用!
    下一代電化學能源存儲和轉換設備,主要包括燃料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金屬硫電池和金屬離子電池,已被視為未來大規模能源應用的有希望的候選者。所有這些系統都是通過一種化學轉化機制運行的,目前這種機制受到反應動力學差的限制。單原子催化劑(SACs)具有最大的原子效率和明確的活性位點。它們已被用作電極組分,以增強氧化還原動力學並調節反應界面處的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器件性能。
  • ACS Nano:多層hBN/WS2耦合量子阱中激子和三重子能量的測量
    從石墨烯的無帶隙半金屬特性開始,當前的研究已開始研究2D材料中的激子及其特性。即使對於簡單的2D系統,實驗也常常會提供令人驚訝的結果,這是傳統研究無法預料的。圖2. hBN/WS2堆垛結構中的阱間相互作用以及激子和三重子能量的PL
  • ACS nano;中國科學家開發具有選擇性的三金屬納米酶用於治療腦損傷
    2019年2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金屬納米酶在生物醫學中廣受關注,這些酶需要在生理環境中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但是目前金屬納米酶的催化活性並沒有選擇性,要實現催化活性的選擇性很困難,這限制了金屬納米酶的應用。
  • ACS Nano:在多晶金屬箔上實現單晶石墨烯的可擴展生長
    方案1.(a)將定向石墨烯種子陣列從母石墨烯基質多次移植到多晶金屬基質的方案,(b)從石墨烯種子的邊緣進行石墨烯的同質外延生長而沒有成核
  • 中南《ACS nano》:石墨烯助力增強快速儲鈉性能
    近日,中南大學的張佳峰教授及其團隊基於能帶理論,對於活性物質與炭材料之間的分層誘導結構進行了深入探索,證明金屬與炭之間的鍵對材料良好儲鈉性能的關鍵作用。相關論文以題為「Enhancing the Rapid Na+-Storage Performance via Electron/Ion Bridges through GeS2/Graphene Heterojunction」在 ACS nano上發表。
  • Nano Letters:「金屬邊緣驅動」超薄二維PdPtCu三金屬乙醇電氧化
    二維(2D)納米材料邊緣位置的原子具有驚人的催化性能,然而,關於2D金屬納米催化劑邊緣位點的調控仍然是一個難以克服的挑戰。要點2.  電催化測試結果發現,這些超薄的PdPtCu納米催化劑具有優異的EOR催化性能,且其活性隨著表面邊緣比例的增大而顯著提高。其中邊緣最豐富的9.0-nm-Pd61Pt22Cu17納米環具有最優的的活性(12.42 A·mg-1Pt+Pd,是商用Pt/C的20.2倍),同時耐用性大大提高。
  • ACS Nano:混合型納米系統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2)作者在文中首先對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混合型納米系統的發展背景進行了介紹,然後概述了其組成構件的性質、合成和表徵手段;隨後,作者介紹了這類複合系統的體系結構,並重點介紹了近年來其發展,特別強調了其具有的實用性和創新性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 青島科大ACS Nano:藉助缺陷,大幅提高材料儲鉀性能
    金屬硫化物由於自身較高的理論容量而在鉀離子電池(PIBs)中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然而,金屬硫化物在PIBs的實際應用中依舊沒有很好地解決他們自身電導率低和體積膨脹過大的缺點。相關論文以題為「A Robust Strategy for Engineering Fe7S8/C Hybrid NanocagesReinforced by Defect-Rich MoS2 Nanosheets for Superior Potassium-Ion Storage」在ACS nano上發表。
  • ACS Nano:可彎曲、可摺疊的金屬Na以及MXene誘導效應的全新解讀
    MXene作為一種獨特的二維(2D)層狀材料,由於其豐富的表面官能團和超高的金屬級導電性,最近在Li/Na金屬負極保護方面大放異彩。許多研究都指出了MXene能夠誘導金屬離子的均勻沉積,但其誘導機制尚不清晰,此外MXene對Na的誘導生長也鮮有調查。
  • 黃曦/唐本忠/單鴻ACS Nano:結核靶向治療新策略
    2)隨後,產生活性氧(ROS)用以消除感染,並釋放負載的RIF以協同治療持久性細菌。DOI: 10.1021/acsnano.0c00586https://doi.org/10.1021/acsnano.0c00586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 Nano Letters:雙功能金納米粒子金屬增強螢光用於蛋白水解酶的靈敏簡單檢測
    在此,韓國西江大學Jeong-Woo Choi等人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金屬增強螢光(MEF)的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此傳感器使用雙功能金納米顆粒(AuNP),其通過單鏈DNA(ssDNA)和多肽連接到螢光團上,用於檢測蛋白水解酶。
  • 上海大學/西湖大學Nano Letters:富含有機硫化物的界面保護層用於穩定鈉金屬負極
    鈉(Na)金屬因其較高的理論容量和較低的電化學氧化還原電位而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大規模儲能技術的負極候選材料。
  • 四川大學傅強教授/吳凱副研究員《ACS Nano》:聚光相變儲熱技術的...
    特別地,將熱電技術以聚光的形式集成到相變儲能材料上,而不是直接將入射的太陽光設置在熱電裝置上,具有諸多的優點(圖1):(1)利用PCMs巨大的相變潛熱,可以持續不斷地為電子器件提供電能,而不會受到天氣變化/光照強度浮動的影響;(2)聚光技術的受熱面積小,減小了與外界環境的換熱面積,有利於充分利用太陽能並有效降低熱損失。
  • 劉忠範院士團隊《ACS Nano》:高導電、高質量的氮摻雜垂直取向的...
    為了避免在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金屬表面上製備石墨烯之後的轉移工藝,有不少研究已實現在功能絕緣基板上直接合成石墨烯。例如低成本、高透明的玻璃材料,可成為直接製造基於石墨烯電子產品的理想平臺。然而,在低溫(約600°C)下沉積在無催化絕緣基板上的石墨烯通常具有高缺陷密度、較差的結晶質量和導電性。
  • 吳勁松等ACS Nano:LiCoO2正極中的高壓循環誘導的熱脆弱性:氧空位遷移驅動的陽離子損失和氧釋放
    層狀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熱降解而釋放的晶格氧是影響鋰離子電池安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 ACS Nano:提高鋰硫電池多硫化物錨定和轉化率的雙調節策略
    2)多重原位光譜技術、非原位X射線光電子能譜結合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FePc通過Fe‧‧‧S配位對LiPSs起到有效的錨定和剪切作用,主要促進其液-液轉變,而OFN則使Li-鍵與LiPSs相互作用,加速了Li2S的液-固成核和生長動力學。3)這種雙重調節體系促進了硫的平穩轉化反應,從而提高了電池性能。
  • ACS Nano:超薄緻密的碳納米管薄膜,具有「類金屬」的導電性,優異的機械強度和超高的電磁幹擾屏蔽效果
    2)結果顯示,CNT膜的抗拉強度高達822±21 MPa,同時電導率高達902,712 S/m,而密度僅為1.39 g cm-3。值得注意的是,在4-18 GHz的寬頻率範圍內,屏蔽效率超過51 dB,厚度僅為1.85μm,在6.36 μm時達到約82 dB,在14.7 μm時達到101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