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導師""捧兒子" 論文發表亂象已成世界共性問題

2021-01-13 網易教育

作者:餘鵬鯤(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近來,一篇「誇導師」的失範論文引發國人高度關注。輿論發酵背後,這篇論文暴露了國內期刊發表的系列問題,同時在中國也並非孤立事件。實際上,學術亂象自新世紀以來已演變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或許非制度升級不能解決。

1月12日前後,由於2013年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冰川凍土》的文章《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中,有大量篇幅盛讚「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其遭曝光後引發了巨大爭議。

值得注意,《冰川凍土》不僅是中國百強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還具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於是,質疑聲紛至沓來:這樣的文章也能發在中文核心學術期刊上?期刊編輯收錄這樣的文章算不算學術腐敗?

1月12日下午,涉事期刊《冰川凍土》編輯部正式回應,承認刊發前審核不嚴,將對該文撤稿,並鄭重致歉。作為該文作者的導師、中科院院士以及《冰川凍土》雜誌的主編,程國棟按照國際慣例引咎辭職。同時,中科院在當天暫停該刊專職副主編職務,並著手啟動該刊編委會、編輯部整改工作。

無獨有偶,日前有學者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根據微信公眾號——畢導的統計,至今已達九十餘篇之多。

據查詢的資料顯示,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銀行家》發表散文和詩歌時才10歲。小小年紀勇於展示自己是可貴的,不過在其父親就是該刊主編的情況下,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其父的「公器私用」。

鑑於王松奇主編並不認為自己過去的行為有不妥之處,因此沒有進而撤稿並辭職。此後,《銀行家》雜誌主管單位山西省社科院的機關紀委書記孫勇隨後回應稱,將對《銀行家》雜誌社進行全面整頓,同時對主編王松奇進行相應處理,有了結果會第一時間公布。

近年來發生的醜聞已經證明了學術圈並不是純潔的象牙塔。有感於現狀,部分不自信的國人甚至認為中國乃學術不端第一大國。例如百度百科學術不端詞條的編寫者就認為:學術不端很常見,但是像中國這樣可以被稱之為「學術腐敗」的並不多。

摘自百度百科詞條,其中關於中國學者學術道德的評價是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對此,要指出的是國外的月亮並非更圓,失範論文頻頻出現在學術期刊是新世紀以來一個世界共性問題。

學術發表混亂的現象正從新興學術體席捲世界

在全球範圍內,韓國學術圈相對於美、歐來說發育的比較晚,各方面來說要青澀一些,代表了新興學術體的大致情況。

與這種青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國社會封建意識濃烈,社會流動相當封閉,父母對子代的扶持也是不遺餘力。此外,從官方到民間實用主義衝動強烈,體現在科研上就是冒險主義投機傾向盛行。

目前,韓國已發生過多起嚴重的學術造假事件。黃禹錫是韓國學術不端的一個典型案例,其2004年在《Science》上發表了關於用體細胞核置換方法培育幹細胞的論文。2005年5月,他又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體細胞克隆胚胎幹細胞的科學難題。

如果兩項科研成果是真實的,那麼人類將有望攻克癌症。由此,韓國的造神運動開始了,韓國政府授予其「韓國最高科學家」榮譽,甚至有報紙稱其為「民族英雄」。

可紙包不住火,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很快提出了懷疑。首爾大學調查委員會經過調查最終認定,黃禹錫科研組2004年和2005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幹細胞論文屬於編造實驗數據論文。

黃禹錫就論文造假認錯

最終黃禹錫被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判處有期徒刑2年,緩期3年執行。但是黃禹錫並沒有退出學術界,依然還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這點和國內的「漢芯」事件、「韓春雨造假」事件非常相似。

前面提到韓國社會相當封閉,唯有韓國高考被視為韓國孩子改變命運的陽光大道。即使是接收過優質高等教育的家長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也相當焦慮,這便造就了一大批「王松奇主編式」的韓國家長。

韓劇《SKY Castle》劇照,反映了韓國家長對子女教育問題的焦慮。

為了孩子在入學申請中加分,韓國的家長們選擇將其作為論文的共同作者。2019年,根據舉報,韓國教育部和大學方面已經確定了794篇少年兒童參與合著的出版物,其中549篇已經過審閱,但發現有24篇論文的少年兒童合著者身份不合規。

表面上看549篇中有24篇有問題,這個比例已經不小。再加上韓國教育部的檢查僅僅針對的是合著的形式,實際有問題的論文數量肯定更多。

事實上,韓國的學術不端也不僅限於為子女考慮。2015年12月14日韓聯社報導,韓國京畿道議政府市地方檢察廳當天以違反《著作權法》和妨礙工作罪名,對涉嫌完全抄襲或姑息抄襲他人著作的韓國110所高校的179名教授提起公訴。這些教授涉嫌抄襲或姑息抄襲顯然是為了自己。

雖然韓國是學術新興體,但同時也是世界發達經濟體。韓國學者有足夠財力開展研究,韓國大學可以從全世界引入需要的人才和設備,如果要進行學術監督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理論上說,韓國學術圈不應該深陷學術不端,2014年《Science》雜誌的一個研究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針對arXiv資料庫中各國科學家的論文,《Science》進行了文本對比研究(類似於中國知網查重),製作了這樣一個地圖。

上圖用顏色深淺代表著疑似論文抄襲現象的多少

信息顯示,世界論文抄襲率最低的德國,抄襲率為3.23%。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分別為4.74%、5.65%和5.89%。而中國、巴西、印度等國的抄襲率分別為10.8%、8%、10.99%。而韓國的比例從顏色上看和日本差不多。

目前,韓國的學術造假正嚴重向頭部集中。這種現象是韓國封建官僚的學術管理機制、民間盲目狂熱的學術造神、大學與研究機構中嚴重的學閥作風、對待學術不端行為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的荒誕學術紀律共同造成的。

除了韓國之外,從最少的德國抄襲率也有3.23%來看,近二十年來學術不端正在席捲整個世界。

因揭露學術不端而聞名全球的「撤稿觀察」網站共同創始人伊萬·奧蘭斯基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經表示:「我們統計的全球論文撤稿量已從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約1400篇(該組織關注的期刊檔次較高,所以數字偏小),其中約60%與學術不端有關。」

兩次論文失範的癥結是被核心期刊論文資料庫收錄

世界大勢如此,中國學術圈也難以獨善其身。值得注意的是,和網友眾口一詞地討伐不同,無論是大量刊發親子作品的王松奇主編,還是「歌頌」導師夫婦的博導徐中民都顯得相當委屈。

對於該文,徐中民接受採訪時稱:「自然科學家需要情感注入,熱議文章表面看起來有點問題,但實際潛伏得非常深刻,對目前地理學沉溺於科學的預測未來是很大的補充。」

徐中民還說:「自然科學家需要情感注入,需要點文史哲的知識,萬事視為水,有情才生春。自然科學沒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

學術期刊不僅承擔著廣告、宣傳學者研究成果的重任,而且還直接承擔著科普的責任。科普不僅僅是介紹科學常識和闢謠,更重要的是介紹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和學術生活、給青年科學家以指導、提供學術辯論的空間。

去年末楊文醫生被害後,知名學術雜誌《柳葉刀》主編力挺中國醫生,更在年末首次在官網以中文刊發了一封中國醫生的家書,充滿了人文關懷,體現的不正是科學家的情感嗎?

《柳葉刀》刊發的這封家書以情動人,也是一種可貴的科普。

但是這篇文章並沒有出現在《柳葉刀》和SCI的學術論文資料庫中,所以理所當然也沒有爭議。

不過,《銀行家》雜誌設立專欄刊發書法和文學作品確實有越界之嫌,理解為一種宣傳也未嘗不可。中國企業家喜歡書法和文學,因此《銀行家》刊登此類作品本身並不是完全不行。問題是這九十餘篇文藝作品居然都算核心期刊發文,這才是問題。

期刊主編本來首先是一個社會活動家,其次還是一個媒體人,最後才是一個學者。《Nature》和《Science》現在這麼有名,首先就是兩刊物的宣發工作做得好,比如今天本文上面所引的《Science》文章都難言有什麼學術價值,但是它們都是科普,話題性都很不錯。

《Nature》和《Science》為了科普甚至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允許通過出廣告費、免審稿就能以論文形式發表在兩雜誌廣告版的學術雜誌。這種行為無疑引發了很多目的不純的人踴躍投稿,但是也促進了很多西方民科以此為契機走上了嚴肅科研的道路,也為很多大學提升了全球知名度(廣告版主要是大學在買),並為雜誌創造了利潤。

當然兩大權威刊物並不算所有文章是正式學術文章(Article)。發表在廣告版的論文雖然可以在紙質版見到,也可以通過官網下載,但是他們都不算正式學術文章(Article),也無法在資料庫中找到。

所以「誇導師」和「捧兒子」的相關論文之所以稱之為失範,並不是因為它們出現在了學術期刊上,而是因為他們都被核心期刊論文資料庫收錄,將來相關人員評職稱、定貢獻都可以算成正式學術文章(Article)業績。

其中,算在王青石小朋友身上的核心期刊文章甚至比很多大學的教授還要多,這顯然是不公平的。這並非主編王松奇所說的「誰寫的好,就發誰的」,而是混淆概念、以權謀私,把非學術文章當學術文章收錄。

通常而言,英語學術界把文章按體裁分為若干類,最常見的有Article (正式學術論文)、Meeting (會議論文)、Abstract(學術報導)、Review(綜述)、Letter (學術信件)等五種,其中只有Article(部分期刊還要加上Report)算是中文口語表達中的論文。

英文論文有複雜的種類劃分

但是論文的價值並不能簡單的按體裁去劃分,所以實踐中這一標準相對靈活。即使是以Article的體裁寫的文章,審稿不通過的但編輯又認為有一定價值的,徵得作者同意可以放入Letter分類。相反,Letter和Review形式的文章也有可能因為寫得好,經過相反的流程放入Article分類。

但放入Article分類就意味著,期刊承認它的學術地位,主編和編輯就要為其科學性負起應有的責任。

中文論文雖然沒有這麼多的區分,為過往的論文重新梳理分類的任務也過於龐大,但一篇文章有沒有放入資料庫的必要,主編做得了主,也有責任為中文學術資料庫把好門。

以筆者的管窺之見,徐中民的「誇導師」一文有一定的學術部分。如果刪除掉全部誇師娘和大部分誇導師的部分,以類似於英文的Review形式認真梳理院士導師的研究思想,在國內沒有類似研究的情況下是可以放進核心期刊的。

但是該文的姊妹篇《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I):理論框架與集成實踐》事實上並沒有這樣去做。因此該文沒有當學術文章發表的價值,只能發在期刊讀者來信欄目供大家討論。

而王松奇的《父子集》欄目不僅沒有學術價值,而且把國家的出版資源用於個人宣傳,到底該負什麼責任還得等待相關部門的處理。

這兩個典型事件不僅有共性的內容,還有很強的個性,都折射出當今學術出版組織的一些問題。

「誇導師」一文直擊學術審稿力量的不足

二戰之後,新興國家完成工業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與此相配套的是高等教育正在全球普及,渴望發出學術聲音獲得學術評價的青年人越來越多。很多國家、公司都把發表學術論文作為個人晉升的指標之一,每年寫作出來的論文草稿越來越多。但在海量稿件湧現同時,審稿力量就顯得十分不足。

文章的審稿責任首先在編輯,目前一個中文普通學術期刊都有一個主編,不到十人的副主編(一般4-6人居多)和若干名編委(也許沒有)。如果這些人都是全職,那麼審稿力量應該說是很夠的。

但是國內外大部分學術期刊的現狀是主編和大部分副主編往往都不是全職,而且全職的編委或者副主編不一定是學術圈中人。因此,實際上編輯起到的作用就是首先看一看這是不是熟人的文章,是就直接交審稿人;不是就按自己的了解看一看論文有沒有明顯破綻,沒有破綻的也交審稿人。

徐中民「誇導師」的文章很可能就是這樣過的第一關。

不過,接下來編輯還要統稿和排版,按理來說也能揪出「徐中民」們。遺憾的是學術期刊的編輯真的進行再次編輯的並不多,當然這是有歷史傳統的。

著名的軟體專家高德納發明了標記式排版系統TEX,人們用TEX包裝出了一個宏包叫Latex。它降低了高質量排版門檻,很快風靡起來。於是,編輯只需要將最終的Latex集成進期刊中自動排版就行了,缺少了真正對文字的仔細再看一遍的機會。

一個公式的Latex原始碼和效果

當前,中國人幾乎都不會用Latex,很多期刊不接收Latex格式的論文稿件。但是,各個期刊也都有一套自動化排版的工具,編輯同樣也沒有把好最後一關。

於是論文的審稿就幾乎完全壓在了審稿人的身上,編輯會將投稿的論文分別發給3-10位具有專業學術造詣的學者進行審稿,並最終決定稿件的去留。

我們相信審稿人的專業素養,問題是按照傳統,審稿是不收費的。在論文爆炸的年代,義務審稿成為了一項沉重的負擔。

對於中文學術期刊而言,大部分期刊審稿是免費的,少數好的期刊為100-150元一篇,也有極個別達到了300元一篇的水平。《冰川凍土》作為權威期刊,據網友經歷,審稿費150一篇。另外,根據2012年的資料,《銀行家》應該是不收審稿費,甚至連版面費都不收。

這樣的雜誌審稿至少要送5位學者,按150一篇算,每位學者收穫30元。而且多數期刊要在論文錄用的情況下才收審稿費,如果稿件被拒,審稿人連30元都沒有。

因此學術圈的審稿力量不是不夠,而是很不夠。

那麼,這就導致一些奉獻精神很不夠卻又貪圖期刊審稿人虛名的學者想出來一些快速審稿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觀察圖表格式法。也就是根據作者是否業內權威以及他的圖表能否反映出足夠的學術素養來審稿。

兩圖表體例嚴謹,英文翻譯地道是成功蒙過審稿人的重要原因。

徐中民「誇導師」的文章雖然內容荒誕,但是毫無疑問圖表格式都極其規範甚至美觀。比如上面的兩幅圖表,雖然簡樸,但是格式和體例都非常嚴謹。迷惑性特別強的是,表頭和圖注的英文翻譯非常地道,高於絕大多數中文論文。

因此,筆者完全相信作者的導師程國棟稱對此事一無所知。作者就是依靠學術熟人的身份以及極其規範嚴謹的排版騙過了傳統學術論文的四重把關機制,證明了今天學術界的審稿資源究竟是匱乏到了什麼程度

「觀察圖表格式法」在國外也是不負責任的審稿人慣用伎倆,為了證明這一點,三個麻省理工的畢業生Dan Aguayo、Max Krohn和Jeremy Stribling 在2005年花了幾周時間開發了一個自動論文生成器。

這個自動論文生成器就是排列組合各個學科關鍵詞和過去的論文,但是格式極其規範。這個軟體從發明至今,每年都能投中幾十篇學術論文,足以證明這個問題目前還在延續。

學術界也討論過增加審稿人報酬的問題,但是相對於審稿人的名望和收入來說,哪怕在現有標準上提高十倍恐怕也是不夠的。有學者也擔心審稿費漲價之後,審稿人會因為金錢腐化墮落。所以,這會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父子集」欄目印證主編權力過大而歷史包袱不小

王松奇主編創建「父子集」欄目也說明另外一些事。

首先就是期刊主編權力過大,而期刊市場化程度不高,期刊學術性收評議程度不高。所以只要主編同意就可以設立一個新的欄目專門發布自己的文章,而且一般不用擔心被舉報或者是期刊被中國核心期刊拒絕收錄。

國外的主編權力也很大,不比國內的小。但是歐美的期刊往往市場化程度更高,你要各大學、各資料庫和學者出錢購買父子作品集是幾乎不可能的。

而且期刊會受到多種學術性評議組織的監督,這種監督有時非常嚴厲。例如去年11月1日著名學術資料庫科睿唯安將《皇家學會哲學會刊:B》移出SCIE(公認的有較強學術傳播價值的期刊標準)期刊資料庫。

雖然之前一年科睿唯安已有警告,但誰能想到這一切發生的這麼快。要知道《皇家學會哲學會刊:B》不僅影響因子高達6,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學術刊物之一,著名的科學家牛頓也在上面發表過很多論文。

這種強度的學術監督目前國內還沒有見到,這當然有其歷史因素。事實上,期刊《銀行家》本身也有很大的歷史包袱。

《銀行家》顧名思義,應該發表的是研究銀行高級從業者或股東的論文。但是現實的情況是,獲取這類人的第一手學術資料非常難。而公開的資料又頗多溢美之詞,難言客觀。

試想一下,中國學者通過艱苦調研合法獲得此類人的第一手資料又願意發表在中文期刊上的,應該不會非常多。如果只收這類研究,《銀行家》能辦成一個年刊就不錯了,但事實是這是一本月刊。

或許有人會說,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銀行家》又不一定刊登關於銀行家的研究文章,可以研究整個金融領域嘛。這種觀點的恰恰說明主要刊登內容與期刊名稱不符的期刊花更大精力去推廣自己,本身就更容易成為一本爛期刊。再加上主編似乎也沒有這種覺悟,於是終於釀成了今天的鬧劇。

奇怪的是中國沒有學術雜誌叫《銀行》,從研究的角度上說銀行似乎比銀行家更容易也更值得研究才對。這也折射出很多中文期刊不能緊貼時代脈搏,提出一些有補於時代、有利於國家的選題出來,而是閉門造車,欲圖出門合轍,可得乎?

最近火起來的又一「吹捧型」博士論文

就在筆者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湖南某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答辯題目又火了。論文的選題還是吹捧自己的導師,作者和其導師現在的壓力可想而知。筆者不願過多地責備這一博士,作為人生中他人閱讀量最多的一篇學術文章,大家都希望能夠認真完成。

關鍵在於高等教育學本身也是一個有些雞肋的學科。博士所在的學校有應用數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初衷是為了培養基礎教育的教師。不過,該校招聘大學教授主要依然從對口的科研方面考慮,因此該專業也非培養大學教師。

高等教育仍然是教育,是教育學的子學科,基本研究方法與普通教育學也比較一致。大學生、研究生心理狀態比較特殊,這些方面更適合心理學的學者進行探究。因此高等教育學的根基並不堅實。

很多二級學科正如高等教育學一樣,真的值得把它設為一個專業讓幾代博士生去研究嗎? 事實證明,空虛領域、灌水期刊、垃圾論文是聯動的,未來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要增強必須甩掉這些歷史包袱。

傳統論文發表流程落後時代 組織升級正當其時

如今,學術發表流程基本還是酷似科學共同體剛出現時的模樣。這在高等教育大繁榮、計算機網際網路普及、跨國發表成為潮流、商業化出版為主導的新時代已經顯露出疲態。

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世界頂級期刊沒有撤稿機制。令人震驚的是,這個數字已經比10年前一項類似調查得到的數據減小了三分之二。

而中國的中文期刊因為制度優,勢理論上說都有撤稿的途徑,比如徐中民的論文順利被撤稿,王松奇不願撤稿因而被處理。但是嚴格來說,無論是《銀行家》還是《冰川凍土》都沒有撤稿機制。

舉例來說,兩者的官網都沒有舉報撤稿的連結,也沒有固定的編輯去專門處理撤稿事宜,也沒有公布這個專職編輯的郵箱。沒有這些配備會出什麼問題呢?就是中文期刊無法應對大規模撤稿。

2018年哈佛終身教授Piero Anversa的「心肌幹細胞修復心臟」被認為是造假,這意味著17年來該領域中無數學者自己騙自己,反覆研究一個並不存在的自然現象。中文學術界也有不少跟風,甚至還有論文證明中藥成分能有效幫助心肌幹細胞再生,受影響的論文有幾千篇之多。

不過,也不能把出現心肌幹細胞再生的論文都撤了,實事求是的反映心肌幹細胞無法再生以及僅僅是轉述其他作者觀點的依然有必要保留。目前,因為沒有媒體關注,這幾千篇論文中的造假部分至今還在知網資料庫裡。

另一個很難解決的學術不端是抄襲。與國內知網幾乎能收錄所有中文論文不同,很多國家的學術資料庫為公司所有,因此很難確定一篇文章是否抄襲。而一旦統一資料庫聯合查詢,結果往往慘不忍睹。

2019年9月,剽竊檢測公司Antiplagiat在篩選了430萬份俄語研究之後,發現至少有70000篇文章被發表了兩次 ,有文章甚至被重複發表了17次。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應用查重系統的國家之一。2008年,在一些學術機構的支持下,一種叫做「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軟體研製成功,開始在學術圈內廣泛應用。當時的檢測系統還不成熟,有一些規避的方法,而現在類似的系統已經非常成熟了。

可惜還是有漏網之魚,這裡要談到一個人。2011年起,董鵬在一些行業報刊和學報學刊上,五年時間內發表約800篇文章,大多數為論文。這些文章涵蓋現代物流、產業經濟學、美學理論、古代文學、心理學、電影戲劇等諸多領域,因此有網民稱之為「論文大神」。

可以推算,五年時間800多篇,差不多得2.2天一篇才行,顯然其中多數來自於抄襲。一篇論文少則2000多字,多則數萬,如果是通過改變文章結構調整修辭的方法,他必須得特別勤勉才行,而且要堅持五年。

但在查重系統問世後的4-9年內,國內還是有一些學術期刊要麼承擔不起購買查重系統的費用,要麼有意放水,堅持少做審核多收版面費。

學術的源流從古到今,匯入的有清流有濁流。但是這並不可怕,因為小災小難會讓學術軀體更健壯,可怕的是現有的學術出版流程讓人無法從全局把握清與濁的比例,讓人無法激濁揚清。

如此亂象紛呈,非制度升級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是從壓力還是動力來說,中國都有必要率先對現有學術發表的制度進行改革。

更何況中國還具備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制度優勢,在全世界還有1/3期刊沒有撤稿制度、中國大部分學術期刊撤稿機制還不健全、俄羅斯甚至有學術期刊拒絕撤稿的當下,中國能夠雷厲風行的撤下有問題的論文,處理有問題的編輯就顯得難能可貴。

因此只要能夠針對「學術不端群策群力,揭發造假孤軍奮鬥」的不正常現象提出根本解決辦法,筆者堅信中國能領先實現學術出版的發展升級,為有益的科學事業提供最好的發表環境。

相關焦點

  • 導師的idea,我的研究成果,發表後論文一作卻是導師女友?
    但近日,題主發現論文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發表,且以導師女友為論文的一作。但絕大多數人認為導師在不告知合作的前提下發表論文,確實已經構成了對題主的侵權;更何況,倘若導師女友真的「才不配位」,此事就存有送女友論文的嫌疑。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竟然翻譯成英文後,再次發表?
    /英文論文,翻譯成英/中文,可以再次發表嗎?這種問題恐怕不止科研小白有疑問,相信即使是科研大佬,也曾經想過這種問題。畢竟小白們是為了投機,而大神們只是因為好奇。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絕對的。不過按照常理來說,大家都會以為這肯定不行。如果這都可以,那豈不是每個發表過SCI的人都會有起碼兩篇文章嘍,畢竟中英翻譯的成本越來越低。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 畢業生實名舉報,其導師剽竊自己論文發表,事發後老師已道歉
    她稱導師剽竊自己的論文發表,複製率達到90%。不過,目前此事已經解決。該導師已經向她道歉。期刊也撤了此稿。並且學校領導也在處理此事。如今,許多人都感慨,大學擴招,大學生的人數是越來越多。但是質量卻整體下降。尤其是在寫作畢業論文方面。且不說重複率多少,就算是有些許借鑑,恐怕也是語句不通,錯別字無數。甚至一些老師會說,其他不管,字數一定要管夠。
  • 花錢發表論文已成公開秘密
    本該嚴肅的學術論文刊發工作,如今普遍存在不交版面費難以發表論文的問題。這股風氣愈演愈烈,導致一些學術論文質量下降。教科界人士指出,簡單以論文發表數量多少,作為職稱晉升和考評的重要條件,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花錢撰寫和發表論文。
  • 揭秘學術界論文掛名亂象:夫妻店型、剝削型、抱大腿型
    昨天,科學網公號推送了《「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一文。有讀者提出疑問:如何判定男主「送」了女主論文?這便牽扯到學術界的一大痛點:論文掛名亂象。針對昨天的文章,讀者也發表了很多看法:大老墨: 「寫論文掛名、送論文不是啥稀罕事吧。
  • 吹捧導師和師娘的論文刷屏後,作者這樣解釋,中科院深夜回應
    這兩天,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引發網友熱議。這篇名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的文章發表於《冰川凍土》2013年第5期。然而論文討論的內容並非「冰川凍土」,而是花了大篇幅誇導師和師母的光輝事跡與崇高品性。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後,還能否再次發表嗎?
    ,圖都標記為Figure或Fig,本公眾號的主旨是為大家講解科研過程中的作圖步驟,以及相關的問題!同時,我們還將以最新發表、或各學科Top期刊文章中的結果圖為例,給大家逐一講解如何作圖(繪圖)!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後,還能否再次發表嗎?不能 —— 如果您不事先聲明它是已發表論文的翻譯版。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竟然可以翻譯成英文後,再次發表?
    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後,還能否再次發表嗎?不能 —— 如果您不事先聲明它是已發表論文的翻譯版。近年來,非英語母語研究人員在英語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能否將母語已發表的文章簡單地翻譯並投稿給國際期刊,從而減輕某些科研壓力,同時擴大作者的知名度?在這篇博文中,我們討論了這一現象並嘗試幫助作者成功發表此類論文的可能性。
  • 吹捧導師與師娘論文作者被處理:搜獵馬屁精,為何學術圈最容易?
    經相關部門調查,「論文作者」在「項目申請書」中提供大量虛假信息,因此決定撤銷其相關研究的資格,並追回已撥資金。至於他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更多是輿論審視層面的問題,並沒有過多地被提及。要知道,整個事情的敗露是從「搜獵馬屁精」開始的,但是,對於「馬屁精」來講,又好像是個道德概念,所以想要「硬挖」就必須「就事論事」。
  • 「讚美師娘」論文作者:主動投稿與導師無關,發表後師娘要求撤稿
    近日,一篇7年前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社會熱議。文章作者徐中民在寫作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過程中,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1月14日14時許,徐中民在個人公眾號「書味香」發布文章《四位一體的方法論》回應目前的爭議。
  • 核心期刊科研論文成「導師愛情故事」?作者回應:自然科學家需情感...
    論文所屬小標題主要包括:導師的崇高感、師娘的優美感、導師與師娘的和諧結合。該篇論文的摘要部分稱:生態經濟主要處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關係,人文因素的研究通常靠形而上的思維指導。這就需要我們有創新的思維方式,這裡首先探討了美和道的問題,然後以導師和師娘的事例為例,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在此基礎上構建帶普適性的人的發展之路。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後能否再次發表?
    近年來,非英語母語研究人員在英語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能否將母語已發表的文章簡單地翻譯並投稿給國際期刊,從而減輕某些科研壓力,同時擴大作者的知名度?在這篇博文中,我們討論了這一現象並嘗試幫助作者成功發表此類論文的可能性。
  • 大學導師剽竊畢業生論文並發表,複製比高達90%,法律上怎麼處理
    畢業季即將到來,大四應屆畢業生們都在認真焦急地準備畢業論文答辯。而如今信息社會通訊發達便利,越來越多的人想藉助網絡,輕而易舉抄寫論文,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甚至想藉此機會獲得想要的榮譽或權利。近日,據微博網友爆料,河南鄭州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一畢業生在微博實名舉報其導師剽竊她的畢業論文,並且未經允許發表到期刊上,複製比竟達到90%。
  • 浙大醫學生發表SCI論文致謝偶像,導師回應亮了!
    醫學生論文致謝林俊傑昨日,一條「醫學生論文致謝林俊傑」的話題被推上熱搜。浙江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眼科的胡江華同學在其SCI論文致謝部分,感謝了歌手林俊傑,表示「在過去十年裡,林俊傑的歌曲給了我強大的精神支持。」胡同學表示,導師俞一波教授也支持這一致謝。
  • 冰川凍土7年前發表論文,作者否認吹捧導師
    寫過論文的你,大概能知道,寫一篇正兒八經的文章是多麼不容易。 近日,《冰川凍土》7年前發表的論文引發爭議,一時間,義憤填膺。 有人說,如此「馬屁論文」上核心期刊,不知道是惡搞還是媚俗呢。 從翟天臨開始,「論文」的話題度一直就沒有降落過。
  • 研究生為什麼發表小論文?小論文怎麼寫?小論文怎麼發表?
    小論文對於很多研究生來說是一個相當頭疼的問題。首先是不明白什麼是小論文,或者是知道小論文但不知道具體含義是什麼。二是只知道需要寫小論文,不知道怎麼寫,寫什麼。三是發表論文的途徑是什麼,怎麼發。越想越煩,越想越覺得不想寫,還不如混混日子,甚至僥倖的想:最後在師兄師姐哪篇文章上掛個名字,說不定能過學校這關。這些都是困惑他們的地方。
  • 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論文貼錢賣,學術垃圾驚人
    論文為何「貼錢賣」?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調查  半月談  「辛辛苦苦把論文寫出來,還要交審稿費、版面費、加急費、中介費等一大筆錢,就算是『賣』論文,也沒有這麼倒貼錢的!」一位高校教師痛心疾首地說。  當前,我國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 三省碩士論文抽檢發現近兩百篇存在問題
    3月以來,江蘇、廣東先後發布了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評議結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發布抽檢結果的河北,三省抽檢共發現近兩百篇「存在問題」或「不合格」的碩士學位論文。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在關於2019年度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的通報中,如是概括抽檢論文存在的共性問題。山東大學去年12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提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通知》,也印證了這個結論。該通知指出,綜合近年來「問題論文」的專家評閱意見,發現主要問題集中在創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夠、研究方法簡單、工作量或實例單薄、選題不合理、書寫不規範不嚴謹等方面。
  • 我辛苦寫的論文,卻被導師拿了一作,這合理嗎?
    但是,在實際的科研活動中,如果實驗的實施者和論文的執筆者不是同一個人,該如何署名?論文的執筆者署第一是否合理?還是誰做的實驗誰署第一?或者是誰的想法誰署第一?這些都是現實而又令人頭痛的問題。與論文署名排序相關聯的是「名」和「利」,誰又能只埋頭科研而不重「名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