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蘇聯空軍首創了強擊機這一新型的機種,研發了號稱「黑死神」的伊爾-2強擊機,這類型機種的顯著特點就是較強的抗打擊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所以它一直是二戰蘇軍的主力對地攻擊機。
▲抗打擊能力極強的伊爾-2強擊機
由於擁有這樣的特點,攻擊機這一機種在冷戰時期繼續得到了發展,蘇聯在60年代研製出了蘇-25,我國在同時期也研製出了強-5當然美國也有大名鼎鼎的A-10。
但時過境遷,由於精準制導和防空飛彈技術的興起,擁有厚重裝甲的攻擊機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在許多國家大多都陸續退役,其中包括我國的強-5也被封存。
▲在上個世紀為了對抗蘇聯的裝甲集群,我國生產出了可以投擲「狂飆一號」戰術小型氫彈的強-5甲
但很奇怪的是,對於技術迭代非常敏感的美俄,卻將攻擊機這一機種繼續保持了下去,紛紛對攻擊機進行延壽升級,如前面的蘇25一直發展到了裝備精準製造系統和新型火控的蘇- 25SM,等數十個型號。
而倡導實用性的我軍也非常喜愛升級老裝備 繼續使用,如20世紀50年代生產的轟6已升級了數十個型號,以至於型號字母都快用完了,到現在都還使用,但為何強5卻不能蘇25那樣延年益壽呢。
▲蘇- 25-SM
其實不用強-5也是一種無奈,因為它的硬傷確實蠻多的。
一、和其他攻擊機相比,它的防護能力不足
攻擊機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直接進行對面打擊,在這個階段它需要直面防空火力,所以對於它的防護力和生存能力都要求較高。
拿蘇軍的暴力設計-蘇25來舉例,為了增加防護它所用的裝甲佔最大起飛重量的7.5%,這對於視速度為生命的很多飛行員來講是很難接受的,所以在它的成員座艙和機腹以及發動機艙等眾多關鍵部位都加裝了鈦合金防彈鋼板。
▲蘇-25在測試中可以直接以免疫20毫米機炮的射擊,以犧牲速度換取的防護能力堪稱槓槓的。
而我國的強-5為了增加作戰半徑以及載彈量在機身的重點部位,沒有像攻擊機一樣增加額外的裝甲,完全處於裸奔狀態,防護能力堪憂。
二、設計上的根本缺陷
如果你覺得防護能力並不重要的話,那麼淘汰強-5的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氣動布局了,強-5使用的是後掠翼設計,並且後掠角度很大,雖然速度和低空機動非常好,但在攻擊機最為重要的低空盤旋上,相比蘇聯的蘇-25是不行的,換句話來說,因為它繼承了殲-6設計布局,並不太適合直接當攻擊機用。
三、載彈量不足
強-5作為攻擊機的最大載彈量只有2噸,攻擊機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地打擊,帶更多的彈藥,就意味著可以獲取更大的戰果,但是相比較美蘇,強-5確實太低了。
蘇25的載彈量達到4.5噸,可執行近距離作戰半徑超過500公裡。
而美軍的A10更是可怕,它可以搭載7噸的彈藥,作戰半徑超過400公裡。
▲A-10誇張的掛載數量,它可以攜帶數十種對地攻擊武器
所以強5本質上來講,因為它繼承了殲6的設計,其中的氣動布局並不適合作為強擊機使用,並且防護力和載彈量都偏低,即使升級也無法達到合格的狀態,所以被淘汰也是自然的。
編輯/阿克琉斯
更多當代歷史相關事實,以及觀點評論請關注看北朝,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