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開發通用病毒疫苗有戲!發現KIR2DS2受體識別病毒解旋...

2021-01-11 生物谷

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是由蚊子傳播的。圖片來自南安普敦大學。


2017年9月23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義大利、愛爾蘭和荷蘭的研究人員證實作為免疫系統的一個基礎部分,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能夠通過單個被稱作KIR2DS2的受體識別很多不同的病毒,包括全球性病原體,如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HCV)。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9月15日的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KIR2DS2 recognizes conserved peptides derived from viral helicases in the context of HLA-C」。

論文通信作者、南安普敦大學肝臟病學教授Salim Khakoo說,這些發現是非常激動人心的,而且可能改變利用疫苗靶向病毒的方式,但是提醒道,這項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是還將需要開展動物研究/

臨床試驗

來驗證這些發現。

疫苗的工作機制是通過刺激對病毒表面上的蛋白外殼產生免疫反應,能夠讓人體抵抗病毒並且在未來識別它們。然而,這些病毒能夠改變它們的外殼蛋白,有助它們逃避抗體,這意味著一些病毒很難通過接種疫苗加以抵抗。

這些研究人員證實這種自然殺傷細胞的受體(即KIR2DS2)能夠靶向HCV病毒的一種非可變部分,即NS3解旋酶,這種酶是讓HCV正常地發揮作用所必不可少的。不同於其他的蛋白,這種NS3解旋酶不會發生變化,這允許免疫系統牢牢地抓住它,從而讓自然殺傷細胞處理這種病毒威脅。

Khakoo教授說,「這種NS3解旋酶可能是破解影響著世界上很多人的致命性病毒的關鍵。我們興奮地發現類似於HCV的其他病毒,如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黃熱病病毒、日本腦炎病毒和事實上所有黃病毒,都在它們的NS3解旋酶中含有一種被稱作相同的KIR2DS2受體精確識別的區域。我們認為通過靶向這種NS3解旋酶區域,我們可能製造出一種基於天然殺傷細胞的新型疫苗,而且它可能被用來幫助人們免受這些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300多名接觸過HCV的患者的DNA,結果表明KIR2DS2受體與成功地清除這種病毒相關聯。這些研究人員隨後鑑定出免疫系統利用這種受體靶向NS3解旋酶,並且發現它阻止這種病毒增殖。

他們接著證實這種相同的機制對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等很多不同的病毒也是比較重要的,這是因為它們在它們的NS3解旋酶中含有一種被KIR2DS2受體識別的區域。

這些研究人員如今需要確定這些KIR2DS2陽性自然殺傷細胞在急性黃病毒感染期間是否提供保護性,並且希望開發一種靶向自然殺傷細胞的疫苗。他們認為一種類似的過程可能被用來靶向癌症。

Khakoo教授補充道,「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的癌症療法正變得更加常見。我們的發現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癌症治療策略,它可能很容易地被用於癌症領域。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這個領域將會是非常令人期待的。」(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Mohammed M. Naiyer, Sorcha A. Cassidy, Andrea Magri et al. KIR2DS2 recognizes conserved peptides derived from viral helicases in the context of HLA-C. Science Immunology, 15 Sep 2017, 2(15):eaal5296, doi:10.1126/sciimmunol.aal5296

相關焦點

  • 針對新冠病毒,Scienc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病毒仍有許多未知數。Barouch及其同事們在1月中旬中國科學家發布病毒基因組時,就開始研製COVID-19疫苗,開發了一系列表達刺突蛋白變體的候選DNA疫苗,其中,刺突蛋白是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關鍵抗體靶點。這些疫苗旨在訓練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接觸病毒後迅速識別它並作出反應。
  • 新冠病毒感染性為何這麼強?除了ACE2,另一種蛋白受體也可能是...
    近日,由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個讓新冠病毒能夠在人類細胞中具有高度傳染性並且迅速傳播的「秘密開關」。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會利用ACE2受體感染人類細胞。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 來自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的張輝教授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研究概述目前全世界已經開發了多種應對全球COVID-19大流行的疫苗,這些疫苗均通過獨特的方式誘導了一定的免疫反應。為提供更多強力有效的備用疫苗,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冷凍電鏡對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和解析。繪製冠狀病毒被稱為 S 蛋白的詳細結構,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發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基於這一突破,該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測試工作。
  • HIV疫苗最新研究進展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目前為止HIV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因此急需深入研究HIV的功能,以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有效對抗這種疾病的新療法。為阻止病毒大量複製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HIV感染者需要每天甚至終身服用ART。雖然服用ART已被證明能有效抑制愛滋病發作,但這類藥物價格昂貴、耗時耗力且副作用嚴重。人們急需找到治癒HIV感染的方法。近年來,有哪些重大的HIV疫苗研究或發現呢?
  • 刷屏,新冠抗體藥物和疫苗開發又有這些重要進展
    今天,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一共有5篇關於新冠病毒抗體的研究論文同時上線,介紹了多款新發現的人源中和抗體以及抗體「雞尾酒療法」。
  • 2020年4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新研究表明人們迫切需要新方法來抵抗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doi:10.1126/science.aba1238; doi:10.1126/science.abb858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瑞士、美國和剛果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迫切需要對抗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 Science| 新發現!植物是結瘤還是免疫?受體蛋白的LysM1說了算
    發現,對LOTI和CO8的識別取決於LysM1結構域,LysM2和LysM3結構域對結瘤或活性氧(植物免疫的表現特徵)的產生沒有重大影響。該結果表明植物LysM受體中的配體識別基序是特異性的主要決定因素。
  • 俄媒:科學家發現病毒致命弱點 有望促成通用疫苗研發
    參考消息網2月16日報導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2月12日刊載題為《所有病毒的致命弱點?科學家發現可能幫助研製通用疫苗的「終極答案」》的報導稱,美國麻薩諸塞綜合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困擾人類的大多數病毒的致命弱點,而且可能很快開發出通用疫苗。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2020年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2月21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3.Science:復旦大學聯合哈佛醫學院開發廣譜流感疫苗佐劑doi:10.1126/science.aau0810; doi:10.1126/science.aba2754I型幹擾素(IFN-Is)是保護性免疫的主要免疫介導者,能有效對抗感染;可以由流感病毒感染的肺泡上皮細胞(AECs)和免疫細胞激活產生。
  • 新冠病毒刺突柔性結構發現 可靈活尋找與靶細胞對接受體
    新冠病毒刺突柔性結構發現  可靈活尋找與靶細胞對接受體  國際戰「疫」行動  科技日報柏林8月19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科學家使用高解析度成像和計算機輔助方法分析了新冠病毒的刺突結構,發現病毒表面的刺突可像栓在線上的氣球一樣運動,靈活地尋找與靶細胞對接的受體。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高福院士團隊發現冠狀病毒β屬通用疫苗策略
    免疫原在小鼠中引起強烈的免疫原性,並保護它們免受病毒攻擊。 疫苗設計策略可普遍應用於SARS,MERS,COVID-19和其他CoV疫苗,以應對新出現的威脅。然後我們來看看這個論文本身的內容。其研究內容正如我在標題裡描述的,是一種針對整個冠狀病毒β屬下邊的一個通用的疫苗策略,而不是像某些媒體報導的通用疫苗。
  • Cell子刊:我國科學家揭示冠狀病毒MERS-CoV受體DPP4也是新冠病毒...
    冠狀病毒是一類正股RNA病毒,病毒顆粒包膜上的刺突(S)糖蛋白(下稱S蛋白)通過它的受體結合域(RBD)介導受體識別,並在S蛋白裂解成S1和S2亞基後進行膜融合。受體是決定冠狀病毒的宿主嗜性和致病性的主要因素。冠狀病毒已經進化出了複雜的受體識別模式。來自親緣關係較近的冠狀病毒的S蛋白可以識別不同的受體,而來自親緣關係較遠的S蛋白可以採用相同的進入受體。
  • Science子刊:人體NK細胞的「記憶力」 有望開啟疫苗接種新方式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人類和許多哺乳動物有兩種類型的免疫系統: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系統。前者主要是依靠自然殺傷細胞(NK),它主要是識別攻擊非自身細胞。後者主要是靠B細胞和T細胞,這些細胞能夠對遇到的「敵人」形成長期記憶,以後再遇到就能毫不猶豫地將其扼殺。
  • Science:我國科學家發現人中和抗體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N端...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6952。具有強效中和活性的靶向SARS-CoV-2 S蛋白的單克隆抗體(mAb)是開發COVID-19治療幹預的一個重點。許多研究報導了靶向RBD和抑制S蛋白與ACE2之間結合的SARS-CoV-2中和抗體的功能和結構。使用單一的RBD靶向抗體可能會誘發冠狀病毒產生抵抗性突變。
  • 2019年2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Science:之前的登革熱病毒感染可預防寨卡病毒感染doi:10.1126/science.aav661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巴西和尼加拉瓜的研究人員通過追蹤了生活在位於巴西2015年寨卡病毒疫情爆發的核心地區的貧困社區的將近1500人,發現人們對登革熱病毒的免疫力越高,他們遭受寨卡病毒感染的風險就越低。
  • 「Science子刊」真·工具人!這種病毒既能用於開發新冠疫苗,又能對抗轉移性肺腫瘤
    陳薇院士團隊研發,該疫苗是一種以腺病毒為載體的重組疫苗。腺病毒既能致病,又能作為載體幫助人們對抗疾病。近日,有一組研究人員利用了工程化的人類腺病毒對抗轉移性肺癌。後來,人們發現腺病毒這種本身「戰五渣」殺不死人的病毒,可以被很好的利用,當成一個沒有殺傷力的「工具人」載體。
  • 美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門鑰匙3D結構圖:疫苗藥物開發關鍵靶點
    2月19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團隊在Scienc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宣布成功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結構,並重建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寸結構圖。作為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的核心之一,S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