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畢業12年了,從事中職語文教師這個職業也已經6年了。要說專業,可能我難以跟畢業就進入校門從教的老師相比,要說對教學的滲入理解,更是難以跟資深同行相提並論。在我從教這六年,我從最初的茫然,到今天的略有所得,走得很艱難。
很多時候,我都設身處地地問我的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老師說的這些東西,他自己懂不懂?在上學期的期末,一個美術生問我:老師,書上的內容你是怎麼讀得那麼透徹的?我怎麼總是想不到這些東西呢?
當時是放學時間,我還沒回答他的問題,他就被班主任叫去畫室畫畫了。其時,我並沒有想出足夠的理由來回答他的問題。到今天,我仍然認為,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才有可能在某一天理直氣壯地回答他的問題。聽了#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何更生老師的講座,我略有所悟。
先說我們自己,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或者再往前說,在領到新課本的時候,有沒有認真細緻地讀過整本書呢?我讀過,讀過全部內容,包括前言和單元提示。我試圖弄清楚教材編排和文本選擇的意圖,也包括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任務和價值,我開始向教參學習。
但是當我準備認真細緻地進行備課的時候,思路總是放在手邊的教師用書和教參上,甚至說我仍舊以教參為本來代替了我的思考。不客氣地說,我就在山寨教參的內容。
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開始認真地讀課文,向學生那樣的讀課文,然後結合文學理論的內容,把一篇篇文章的理解寫下來。這些內容作為我的備課,算得上精細。
可是,學生不明白了。他們還是把我們的課文定位為字詞句段篇和中心思想,最多再加上分析人物形象和細節描寫的作用。顯然,我對課文的解讀確實超出他們對學習的了解了。於是,我開始自己調整備課。把理論的東西剪掉,把需要複雜思考的內容分解成簡單的問題。必要的時候,為了結合學生的情況,我直接忽略掉一部分內容。知道他們聽課的同學,能在我上課的時候偶爾「點頭」了,我知道我講的內容是符合他們的基礎的。
下午聽了安徽師範大學何更生老師的講座,記憶最深的就是結合學情來進行教學設計。這增強了我的信心,因為我知道應該怎樣準確地回答我學生的那個問題了。這是我的學習歷程,也是可以跟學生分享的過程。如果我們的學生都能在學習的路上找到更好的方法,或者看到更亮的燈塔並跟著走下的話,我們的任務就真的有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