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不止一次地說:學習是一個困難的過程,唯有突破一個個學習困難,才是走向一個個成功。這個過程是愉悅的!但是我們有沒有這種愉悅的感受呢?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貼近學生的思維,才能讓教學真正有效。
今天是培訓的第二天,下午場來的是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的詹緒左先生。這位老先生是我慕名已久的老師。早在學生時代,就讀過詹先生的書,有文化方面的,有漢字方面的,也有的書法方面的。雖然讀得不精,但是深感其著作的深厚。那時的我仰慕詹先生,多次跟同學說:要是能跟詹老師上課,肯定能學到很多知識。時過境遷,詹老師在學術上的研究更是精深。我的這點學識老早在畢業之後丟的無處搜尋了。
詹老師的講座,內容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闡釋出來的東西絕不是屏幕所能展現的,博古論今,源遠流長。整個下午的講座,我一直認真聽認真思考。尤其是詹老師講到「文質彬彬」的時候,我恍然大悟!我終於知道我太爺給我取的名字的真正來歷了。
我的名字是太爺取的,字輩是「敬」,名「彬」。從我能認識自己名字的時候起,他就跟我說過,我的名字要寫成「彬」,決不能寫成「斌」。年少的時候不懂,稍長一些的時候,覺得名字裡面帶有「武」不符合我內向靦腆的性格。到了大學的時候,我偶然讀到《論語》中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語段,我開始著手弄明白自己的名字的來歷。
我找的是《漢語字典》,也翻古代漢語的書。才粗略知道,「文質彬彬」是外在和內涵相統一才能具有的獨特氣質,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
然而,今天聽詹老師的闡述,我才明白:「文」是花紋;「質」是道,是德,是善;「彬彬」是光彩照人之意。原來是一個人不僅要有獨特的氣質還要擁有「道」「德」「善」,立在哪裡就能光彩奪目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原來的我的這位太爺對我的期待,不是簡單的成才,而是要成為一個「君子」。
那麼,為什麼不能用「斌」呢?聽詹老師的解釋,我深以為然。我們的先輩們為了更好的期許,或者說為了解決「文弱」的不利境地,而重新造了一個「斌」字。這讓我想到了「文武雙全」「文韜武略」,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景,但是我們能不能實現這一願景呢?很難吧!
我的太爺只受過私塾教育,去世前還能背誦《左傳》《詩經》,寫得一手好字。他已經是我膜拜的對象了,雖然他們沒法給我解釋我的名字的淵源來歷,但我有幸聆聽詹老師的講座,我明白了。
我自己是明白了,我也會讓我的學生慢慢地了解他們自己的名字,和更多漢字的來歷。我覺得這個過程才是感同身受,學生更容易貼近學習實際的過程。
這不就是我們的語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