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錄」沒有感同身受,怎麼貼近學生的思維呢?

2020-12-04 長文學園

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不止一次地說:學習是一個困難的過程,唯有突破一個個學習困難,才是走向一個個成功。這個過程是愉悅的!但是我們有沒有這種愉悅的感受呢?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貼近學生的思維,才能讓教學真正有效。

今天是培訓的第二天,下午場來的是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的詹緒左先生。這位老先生是我慕名已久的老師。早在學生時代,就讀過詹先生的書,有文化方面的,有漢字方面的,也有的書法方面的。雖然讀得不精,但是深感其著作的深厚。那時的我仰慕詹先生,多次跟同學說:要是能跟詹老師上課,肯定能學到很多知識。時過境遷,詹老師在學術上的研究更是精深。我的這點學識老早在畢業之後丟的無處搜尋了。

詹老師的講座,內容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闡釋出來的東西絕不是屏幕所能展現的,博古論今,源遠流長。整個下午的講座,我一直認真聽認真思考。尤其是詹老師講到「文質彬彬」的時候,我恍然大悟!我終於知道我太爺給我取的名字的真正來歷了。

我的名字是太爺取的,字輩是「敬」,名「彬」。從我能認識自己名字的時候起,他就跟我說過,我的名字要寫成「彬」,決不能寫成「斌」。年少的時候不懂,稍長一些的時候,覺得名字裡面帶有「武」不符合我內向靦腆的性格。到了大學的時候,我偶然讀到《論語》中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語段,我開始著手弄明白自己的名字的來歷。

我找的是《漢語字典》,也翻古代漢語的書。才粗略知道,「文質彬彬」是外在和內涵相統一才能具有的獨特氣質,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

然而,今天聽詹老師的闡述,我才明白:「文」是花紋;「質」是道,是德,是善;「彬彬」是光彩照人之意。原來是一個人不僅要有獨特的氣質還要擁有「道」「德」「善」,立在哪裡就能光彩奪目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原來的我的這位太爺對我的期待,不是簡單的成才,而是要成為一個「君子」。

那麼,為什麼不能用「斌」呢?聽詹老師的解釋,我深以為然。我們的先輩們為了更好的期許,或者說為了解決「文弱」的不利境地,而重新造了一個「斌」字。這讓我想到了「文武雙全」「文韜武略」,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景,但是我們能不能實現這一願景呢?很難吧!

我的太爺只受過私塾教育,去世前還能背誦《左傳》《詩經》,寫得一手好字。他已經是我膜拜的對象了,雖然他們沒法給我解釋我的名字的淵源來歷,但我有幸聆聽詹老師的講座,我明白了。

我自己是明白了,我也會讓我的學生慢慢地了解他們自己的名字,和更多漢字的來歷。我覺得這個過程才是感同身受,學生更容易貼近學習實際的過程。

這不就是我們的語文嗎?

相關焦點

  • 「教學反思錄」優秀的老師不能教出優秀的學生?把握學情是關鍵!
    要說專業,可能我難以跟畢業就進入校門從教的老師相比,要說對教學的滲入理解,更是難以跟資深同行相提並論。在我從教這六年,我從最初的茫然,到今天的略有所得,走得很艱難。很多時候,我都設身處地地問我的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老師說的這些東西,他自己懂不懂?在上學期的期末,一個美術生問我:老師,書上的內容你是怎麼讀得那麼透徹的?我怎麼總是想不到這些東西呢?
  • [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2]這就必須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對象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對象。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②教材分析。
  • 「高一新教材那些事」公開課《對數的概念》教學反思
    從三個月的教學實踐來說,新教材前後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也是非常強的。雖然在這一塊,我們看到的公開的資料並不多,但也不敢輕易發表相關看法,一直都是在一邊不斷參悟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一邊實施教學活動。不過作為一線教學人員,還是可以結合教學實際談談看法的。
  • 你的思維方式,也許還在學生時代
    這是因為這位「老師」和「好學生」的思維狀態,還處在「零維」的狀態。什麼意思?所謂「零維」的思考方式就是:點狀思維。就是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知識點並沒有發生「連接」,而是像一個一個孤島一樣,單獨的存在於你的大腦之中…可所有的學習和思考,不應該都是連接產生的嗎?
  • 「開司」系列衍生作品「中間管理錄利根川」漫畫完結
    「開司」系列衍生作品「中間管理錄利根川」漫畫完結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一份「清單」和一個「坐標軸」:這是2018年我看教育的方法論
    學生生涯的絕大多數人都不太可能否認這一點:在能力達標的情況下,給你一個機會選擇去哈佛或者其他任何排名更靠後的大學上本科,你會怎麼選擇?即便在工作以後,如果給你一個機會選擇去哈佛或者其他排名更靠後的大學進修,你會選哪一個?
  • 《涉江採芙蓉》教學反思
    在反思之前,我當以最真誠的態度,感謝這一次公開課,更感謝組裡的老師們!一、教態掌控這是我第一次在教學反思中寫到教態。表面看來,教態即教學姿態,是教師的形象氣質、面部表情、口頭和肢體語言,但這絕不是教態的根本用意。從根本來說,教態這個詞的重心在於「態」,即態度。通過教態,教師傳達給學生的是學習態度、工作態度、人生態度。《三字經》講:「教不嚴,師之惰。」
  • 86歲還在錄網課:MIT教授Gilbert Strang最新「線性代數」課程上線
    去年,清華將「線性代數」課本改成英文教材引發熱議,用的就是 Gilbert Strang 寫的《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在 B 站上,Strang 老爺子的「線性代數 MIT 18.06」課程也達到了 60 多萬的播放量(只是其中一個資源的統計數據),可以說是 B 站最火的英文《線性代數》課程。
  • 《比的應用》教學反思
    《比的應用》教學反思一、教材分析按比例分配是小學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了平均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解決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基礎。二、設計思路這節課,我從學校實際問題「植樹任務的分配公平不公平」出發,激起學生的思維。「問題:五年級4個班,六年級3個班,140棵樹平均分給兩個年級,是否公平?」學生自然會想到不公平,然後啟發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探究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的思想。
  • 思維混亂?是因為大腦沒有結構,該怎麼解決呢?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大腦更習慣於第二組數字,第二組數字有著清晰的結構和邏輯。我們大腦處理信息有2個規律:太多的信息記不住 喜歡有規律的信息。因為思維沒有結構 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腦子裡的想法會不斷地湧現出來,看似有很多,卻雜亂無章,就像是衣櫥裡的一堆沒有整理的衣服,彼此纏繞,互相堆砌在一起。當有人問你,你能說說你有哪些衣服嗎?「嗯....我有很多衣服(想法)...」能詳細點說嗎?
  • 老師,你會寫「教學反思」嗎?許多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成了名師
    #青年教師成長可以通過撰寫「教學反思」迅速成長,許多教師在「教學反思」中走進了名師的行列。常規教學過程中,經常可以促進教師的反思與創新。「教學反思」怎樣寫呢?1、反思備課。在傳統的教學中,以知識為本的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少;教學講得多,學生活動的少,「粉筆+黑板"的多,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少;考什麼就教什麼,不考的就不讓學生學.課堂上部分人聽課,部分學生"陪坐」等,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影響了學生發展。
  •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轉化
    教師要找到學科教學任務中適宜運用和訓練批判性思維的地方。從批判性思維的目標、對象和要點出發,你會發現它在教學中有廣闊的空間。對教材可以運用批判性思維,對習題及教師引入的材料也可以運用,而更多的運用其實應該在師生討論或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合理運用批判性思維有助於固有教學任務的實現,也有助於學科關鍵能力培養的落實。
  • 學得好不好,學生「說」了算——兼談質性評價的教學應用
    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在《新數學教育哲學》一書中提到,十多年前美國在對數學教育的現狀和前景分析時指出,數學教育研究和發展所面臨最大挑戰第一條便是「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為此,他還提出,在數學教學和學習中,要努力讓學生「出聲地思維」,也就是要十分重視學生「說」與表達。其次,少「言」寡語。這是對教學現狀而言的——現實的數學課上學生自由說、說充分、說到位的時間明顯偏少。
  • 英語教學:熟悉且不再陌生的五個字-批判性思維
    事實上,在《我們如何思維》這本書中,杜威就是從教育和教學的角度來界定和探討反省思維的。而且,他反思了眾多常見的教學問題,比如好奇心、想像力與理性的關係,心理與邏輯的關係,活動、遊戲在思維發展中的價值,等等,可以說,即使是一筆帶過的話題,杜威也有一些發人深思的觀點與分析。杜威及其學說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魅力的體現。為什麼說批判性思維應該成為教師的必修課呢?
  • 一年級上冊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1~3教學反思參考
    「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迸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在教學中楊老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特點,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關於「寫字」的思考
    從摸索怎麼排版,構思文章,到最終發布出去,花了我周末的整整一個晚上。那時候還沒有想太明白自己開這個公眾號的作用,想想自己愛好也挺多,特長吧也有,那就先以「英語」為主題開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吧,取名叫「Chandler英文匠」,這名字聽著還有點文化(捂臉),不過定位有些狹窄,之後就改成了現在的「Chandler思維城堡」。
  • 正宗英式精英教學,90%的牛劍率取率
    每年逾九成的畢業生獲英國頂尖學府取錄,當中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及倫敦大學等。而到了 2017 年,凱莉山學校進駐本港,設立首間海外分校──香港凱莉山學校(Mount Kelly School Hong Kong),讓本地學生有幸享用傳統英式教育,從小適應英國學制與英語環境,為日後晉身海外升學作準備。香港凱莉學校沿用英國學制,提供完善的英式傳統教育。
  • 「重磅」STEM教學能提高學生創造力?基於42項實驗研究的元分析
    孫江山等(2016)利用心理旋轉測試和威廉斯創造力量表,發現STEM活動能顯著提高初中生的創新思維和空間能力。第二種研究結論證實STEM教學能提升部分學習能力,但對創造力無直接影響。例如,耶伊爾德勒姆等研究發現,STEM教學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沒有顯著影響,但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手實踐能力有正向作用(Yildirim& Sidekli,2018)。
  • 批判性思維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有利於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新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而批判思維是歷史創新思維的前提, 因為, 創新往往就是建立在對舊有思想或事物的批判的基礎之上的。 2. 有利於培養學生信息辨析能力 21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
  • 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策略、條件、過程與特質
    唯有藉助探究共同體的對話與討論,才能培育反思精神,提升知識教學。(二)批判性思維教學的條件應試教育的觀念與體制崇尚的是基於「一元邏輯」的「記憶型教學」,而不是「多元邏輯」的「思維型教學」。這種知識教學只能培育「低階認知能力」,對於包括「批判性思維」在內的「高階認知能力」不僅望塵莫及,而且還衍生出了諸多有悖於「批判性思維教學」的深層次問題:其一,在教師、家長等他者教化式地教授其視為正確的知識(概念)、信息以及價值觀的場合,學生就會因生吞活剝知識與價值觀,喪失提問的衝動而停止自己的思考,導致無法能動地去展開知識與價值觀的意義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