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60個字,閱讀本文大約需要6~8分鐘,「三公開」詳見第四部分《後記》。
高一使用新教材已經近三個月,選擇在第二次階段考試後安排公開課的,從時間上來說剛剛好,因為三個月之適應與磨合,學生於我共同研討新教材的時機已經具備。從三個月的教學實踐來說,新教材前後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也是非常強的。雖然在這一塊,我們看到的公開的資料並不多,但也不敢輕易發表相關看法,一直都是在一邊不斷參悟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一邊實施教學活動。不過作為一線教學人員,還是可以結合教學實際談談看法的。這一次當然是結合筆者的公開課《對數的概念》的設計過程和教學實踐寫一些心得,望各位同行看到時,可以一起參與交流,針對本文一些不妥想法可以提出批評指導意見,正所謂「拋磚引玉」!
「裸課」還是不能太裸
NO.01
前兩年,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祖慶的文章《老師,你敢上「裸課」嗎?》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在文章中,張祖慶老師批評了反覆演練、不斷磨課才「上演」的公開課,日裡磨課,夜裡夢課,死去活來,活來死去。而在張祖慶老師看來,不經預演、排練的不完美的「裸課」才是老師們修煉的法門。
正如那位律師朋友所說:「公開課,本來就不應該試教。我從沒聽說過哪位律師開庭,需要『預演』。」支持方認為:摒棄一次次地排練預演,一堂實實在在的原生態的課,沒有華麗語言的堆砌,沒有旁徵博引的紛呈,未經精雕細琢,體現了「非觀摩課」的本真性。
具體內容可以參見《關注| 老師,你敢上「裸課」嗎?(深度好文)》
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我從開始嘗試了學生預習清單的設置,到後來拋棄此做法,跟學生只簡單的提醒了幾句要閱讀一下教材並做完教材練習,然後就什麼都沒再做要求了。當然我以為並非「裸課」就是不寫教案、不做課件、不做預設?非也!我還是幾經修改完成了本節課了教學設計,對幾個主要問題進行了預設。這或許就是我的觀點:裸課還是不能太裸!
教學設計---預設?或許生成會走樣
NO.02
顯然,我反覆閱讀了本節課的教師用書,力求通過教參的描述找到新舊教材的差異,以便設計出符合新教材的教學活動。
梳理一下:我們分幾個問題來思考。
第一個問題:對數引入的必要性問題。
按照教材的承上啟下,我以為不宜搞過多的花樣,直接用介紹指數函數時的實際問題背景切入。從指數函數到指數方程,再到求解指數方程的問題。
繼續追問指數方程中的變量如何表示的問題?
顯然已有知識無法表示,開始探究。
到此已經引入了對數,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對數的概念及深化
對數「概念和思考」需要板書,引入概念後板書就會慢下來,一邊板書一邊理解,學生的注意力在板書的內容和思考上。可類比指數函數中對底數的範圍的探討進行。
按照教參的意圖,繼續介紹概念,對於無理數e,是一個超越數,將在後續中感知它的作用,不必介紹過多。
深化對數概念之後,我們開始進入第三個問題:對數概念的精緻(指數式與對數式互化問題)
搞清楚上述字母的名稱和含義,是對概念的精緻理解。
第四個問題:通過例題和練習探究發現對數的三個常用結論和對數恆等式。
下圖為原設計中的幻燈片
(後來發現上圖的探究發現2的對數恆等式形式不正確,應該是另一種形式,將在第三部分《一路探究,素養相隨》中反思說明)
若時間允許,我們還可以做點提高訓練。
第五個問題:結合教材的閱讀材料《對數的發明》介紹一下對數的思想方法,讓學生體會下對數的降級運算特徵。然後感受下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
(顯然上圖中沒有把另一種變形(真正的對數恆等式)標註出來,將在第三部分《一路探究,素養相隨》中反思改進)
一路探究,素養相隨,
但終究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NO.03
顯然,引入對數概念的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基本符合預設的要求。你要說有沒有達成素養(數學抽象---抽象出對數函數的概念)?我只能說已經完成了對數引入必要性的探討,也就是說已有知識已無法解決指數方程的解的問題,用對數表示方程的根的同時也就明確了對數的概念,然後再對概念進行深化。然而探究底數的取值範圍時沒有放點時間給學生思考,只顧著板書說明了,(其實我還是比較喜歡板書的),因為板書時節湊會慢下來,會產生思考的空間,會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黑板內容上,這可以做到。雖然可以類比指數函數時底數的探討,但是就探討的情況來說,還是有些難的,學生未必都理解了,需要從指數式的角度理解為什麼有些數對數不存在,有些數存在無數個對數?即便不能馬上理解,也不影響,會在後續運算中慢慢理解。
進而我們又進入了另一個問題:指數式與對數式的互化(概念的精緻)。這屬於邏輯推理素養層面的問題,首先當然要搞清楚指數式和對數式幾個量的名稱和關係問題,然後我們能實現很自如的互化。
於是指對互化運算成為演練的主要內容,這就是所謂的數學運算素養。在運算過程中體會常用對數和自然對數這兩類特殊的對數,在運算中探究對數的常用結論和對數恆等式,這是設計層面的考慮,從實踐來看,整體的節湊還是偏快了點,特別對於探究2(例3),課件只呈現了變形1:對數常用結論3,而臨時將第2種變形寫在了黑板上,那是真正的對數恆等式,繼續完善,指數式和對數式的互化有兩種變形,一種是對數常用結論,一種是對數恆等式。
課後我再將此課件進行了完善,如下:
既是如此,課堂小結中也要將兩種變形的結果體現出來。
對於對數的思想方法----降級運算,通過閱讀材料的學習,或許我們不能真正體會,主要給學生一種主觀上的印象,對數確實有用的,通過如下幻燈片的呈現,我們了解到對數的應用很廣,至於到底如何應用,後續學習再做研究。達到這個效果就可以了,因為要真正體會對數的降級運算,必須先學習對數的運算性質,這不就和後一節的內容自動銜接上了嗎?
至於數學建模素養,這其實引入問題中可以看做是在實際問題中建立對數概念的理解,當然還可以再增加2個實際問題,建立起需要用對數來解決的函數模型,這或許是我在受「裸課」影響下,沒有過多強調引入的例子問題,這樣想來其實還是可以加實例的,畢竟數學最終還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有人說數學核心素養不可能通過一節課來達成,這種質疑是有道理的,數學核心素養也是講究潛移默化的。作為課程目標設計進去是沒有問題的,如何教學滲透這需要我們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磨損的黑板,清晰的符號
後記
NO.04
記得吳非老師說過一句話:公開課,公開的是教師的思維方法與探究意識,公開的是教師的教學追求,公開的是學生學習的狀態。顯然,要想達到吳老師所說的標準還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