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理解教參,《直方圖》教學反思

2020-12-06 愛數學做數學

吃透教材理解教參,《直方圖》教學反思

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一章中,《直方圖》作為第二節內容,安排在第一節《統計調查》之後,學生掌握了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的概念,以及基本的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在小學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直方圖。

不少老師在進行本節內容教學時,喜歡把它和條形統計圖混為一談,其實二者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在教參279頁進行了詳細說明,如下圖:

這是由數據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一般來說,對離散數據,用條形圖描述頻數分布;而對連續分組數據,用直方圖描述頻數分布。」這句教參的原話中,數據離散與否,並沒有必要對學生原文照搬說明,畢竟這個詞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起來殊為不易,但要進行解釋類比,在前一節內容中,我們接觸到的,多半是離散數據,而在本節一開始的引例中,便是連續數據,需要進行分組處理,而類似的連續數據,還有年齡、體重、時間等,這在後面的課堂練習中都有所體現。

而本節課的難點,則是對數據進行分組時,決定組距和組數。教學過程中,這並非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而是以「合適」為主。因此,在引例中,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最大值和最小值,確定極差(這個概念可以不提,在後續章節中會有專門描述,只需要學生知道是最大值減去最小值即可),然後根據總數來決定組距和組數。計算方式很簡單,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只要確定如何分,這是一個經驗法則。

教參中對於如何確定合適的分組,也給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如下圖:

組距與組數確定之後,先要求學生用不等式表示其範圍,此處的細節在於不等號的選取,一邊帶等號,另一邊不帶等號,這是為了在分組時遵循「不重不漏」原則。

分組後,就可以引導學生列出頻數分布表,因為表是圖的前身,這在統計學中,也屬於「數形結合」思想。在作統計圖之前,有必要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先期觀察,這個觀察要留有足夠時間給學生,不宜匆忙進行繪圖環節,如下圖:

利用前一節課所學習的劃記方法,完成統計表格,計算頻數,完善頻數分布表,然後再進入繪圖環節。

在繪圖之前,先對學生提出要求,類似於建議平面直角坐標系,區別在於只需要作出第一象限,畢竟頻數分布圖中的數據都是正數,對坐標軸旁邊的標註,要用文字表述清楚。此處的細節是橫軸上從0到第一個數字之間,要畫成折線,原因在課堂上對學生解釋清楚,每組的組距是3,但從0到149作為一個刻度顯然不合理,因為需要用「省略號」,所以那一小段折線實際起到了摺疊橫軸的作用。

在本節課中,從引例開始,全套統計數據的流程,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教一步做一步,只有做到步步為營,才能讓全體學生都有參與感,在實際操作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在閱讀統計問題的要求時,重點說明了統計的目的,從63名同學中挑選「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而所謂身高差不多,屬於經驗描述,並無定量,因此需要利用統計結果進行定量描述,在繪製完統計圖之後,請學生回答如何根據結果進行決策,畢竟前面所有工作,只為了最終的正確決策,同時也讓學生理解每個正確決策的背後,有著怎樣的辛勤汗水,也讓學生學會,不要輕易進行決策,而要有數據支撐。

根據結果,人數最多的組有19人,因此以這個組為基礎,分別向鄰近的兩個組「借」足40人,便顯然很簡單了,借哪邊的40人?在課堂上拋出這個問題,學生還愣了一下,顯然沒有考慮到這個,許多學生可能會認為,隨便選不就可以了?站在實用角度,沒錯,但在數學角度,必須嚴謹,由於我們選擇的19人的組,含全班最高的人,所以在湊數時,也要湊身高較高的。

由於時間限制,關於用小長方形的高來繪製頻數分布圖的過程,沒有要求學生完成,只做了解。而通過本節課滿滿45分鐘的操作,學生從零開始,完成了一次數據統計,並進行了正確的決策,這個體驗足以理解另一種直方圖。

課堂練習中,涉及到不同組距、不同分組,從而得到不同頻數分布直方圖的過程,這更進一步讓學生積累經驗,從而在今後的統計中選擇最合適的組距和組數,結合前面的實際操作體驗,達到了難點的突破。

整個課堂安排很滿,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學生們一直在操作中,課堂活動形式上採取了小組合作制,由於內容較為簡單,組長們掌握很快,從而有更充裕的時間去幫助每個組員,在巡視過程中,發現每個學生都能正確分組,只是在繪圖習慣上有差別。

對下節課的預熱,也放在課堂即將結束之時,這是兩個課時的教學任務,本課之後,重點便在於操作,所以在講解引導的時候,花費時間較多,基本做到了不放棄每個學生,從課後練習的檢查結果來看,每個學生都能完成。

這是一節典型的概念課,頻數分布直方圖是統計學中一個重要的基本圖形,由於其和傳統的條形統計圖高度相似,因此在多數一線課堂上,它並不受重視,老師們對它的研究也不多,甚至就把它當成普通條形統計圖進行教學,這就錯了。教材也好,教參也罷,都對頻數分布直方圖作了明確的描述,而在未來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此類圖並不少見,可以說,這並不單純作為考試內容,而是生活工作技能,以應考的心態進行教學或學習,都有悖於課程標準。

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利用Excel進行統計圖表的繪製,可以演示給學生看,並簡要說明操作方法,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也可布置較為簡單的任務學生去完成,從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統計。在學科活動中,也可安排類似的統計問題,讓學生從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積累統計經驗,為將來高效工作學習打下基礎。

本課不足之處在於,在有限時間內,能做到照顧全體,對優分層學生有所慢待,整個課堂活動中,都是操作較為簡單,理解也較為簡單的內容,在鍛鍊思維上並無更多要求。個人認為,這樣的統計技能,需要的是實踐與思考,能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統計工作變得簡單,便是寶貴的「培優」,而不是增加題目難度,只讓這一部分學生去思考。更何況,在統計章節的教學中,整個知識框架中,並沒有足夠「難度」的試題去鍛鍊,勉強找道難題,離課程要求又較遠,反而不利於培養學生統計思維,於是只好兩害相較取其輕。

越是簡單的概念課,越要吃透教材,理解教參。教參中,對於教學如何組織設計,基本都有指導性意見,對於年青教師,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即使對於多年教學的老教師,其中的文字也同樣可以讀出更多內容,從而加深對整個教材體系的深度理解。無論如何,放著吃灰總是不合適的。

相關焦點

  • 課本選學內容的處理——計算機畫頻數分布直方圖
    雖是選學卻顯學,更實用——利用計算機畫頻數分布直方圖一、教學參考書的要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51頁,關於信息技術應用部分,有段閱讀內容《利用計算機畫統計圖》,教參上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這樣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統計軟體問世,利用統計軟體可以作出符合各種需要的統計圖
  • 「高一新教材那些事」公開課《對數的概念》教學反思
    從三個月的教學實踐來說,新教材前後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也是非常強的。雖然在這一塊,我們看到的公開的資料並不多,但也不敢輕易發表相關看法,一直都是在一邊不斷參悟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一邊實施教學活動。不過作為一線教學人員,還是可以結合教學實際談談看法的。
  • [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1]面對新課程理念的挑戰,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從教學進程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 「教學反思錄」優秀的老師不能教出優秀的學生?把握學情是關鍵!
    要說專業,可能我難以跟畢業就進入校門從教的老師相比,要說對教學的滲入理解,更是難以跟資深同行相提並論。在我從教這六年,我從最初的茫然,到今天的略有所得,走得很艱難。很多時候,我都設身處地地問我的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老師說的這些東西,他自己懂不懂?在上學期的期末,一個美術生問我:老師,書上的內容你是怎麼讀得那麼透徹的?我怎麼總是想不到這些東西呢?
  • 《比的應用》教學反思
    《比的應用》教學反思一、教材分析按比例分配是小學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了平均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解決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基礎。學生可能真的沒有理解為什麼,只是會做題。這說明,本節課學生理解的不深入。第一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對。應該讓學生畫畫線段圖,或者多想幾種思路,並說說這些思路之間的關係。這樣,學生會理解的更深刻一些。學生自然就會回答問題了。2、直接把實際問題拋出來讓學生解答,是不對的。因為學生根本就不會。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應該把這個難點分解開。
  • 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新教材回訪活動在宿州二中舉行
    為進一步提升我市高中生物學學科教育教學水平,幫助高中生物學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用好新教材,2020年11月5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編輯室資深編輯(必修1《分子與細胞》責任編輯)吳成軍、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生物學學科教研員鍾能政等專家來到宿州二中,開展新教材回訪活動。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監測結果說明,加強學生對漢字結構的掌握,進一步以教材為綱夯實基礎是非常必要的。低學段特別是一年級,作為形成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基礎學段,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下面,我們主要談談識字教學的實施策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與其在網上找尋各種花哨的資源或擴展材料,不如真正吃透教材,準確識別教材中可以用來進行識字教學的版塊和內容,充分利用已有資源。
  • 高中英語說課直通車,萬能模板及成稿:說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
    課型:新授課-語篇教學本節課教學內容:說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總結、作業布置、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說課模板】如下:高中英語說課直通車,萬能模板及成稿,教你如何說課,少走彎路高中英語說課直通車系列課程: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四維教學目標設計在第一節和第二節課,我們學習了模板及部分說課內容設計,已經結束了第一到第五步的說課內容設計
  • 一年級上冊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1~3教學反思參考
    四、有待改進之處:1.缺乏對漢字內涵的理解。漢字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基礎,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過渡到我們現在的印刷字體,它們演變歷史悠久而生動,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都有一個故事。3.對教材的拓展做得不夠,課前未能布置學生查找關於冬眠動物的資料。(教學反思參考3)雪地裡的小畫家《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篇富於童趣的課文,全文只有六句話,講的是一群小畫家在雪地裡畫畫的事。
  • 重組教材,激發思考,升華理解——特級教師趙雲峰《認識比》教學...
    特級教師趙雲峰在《認識比》教學中,居高臨下地駕馭教材,富於智慧的重組內容,使教學呈現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較好的發展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下面就一直來欣賞幾個教學片斷。
  • 教學反思:三角形的中線與面積法
    教學反思:三角形的中線與面積法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11章第1.2節《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中,我們對三角形的中線描述是「連接三角形頂點和對邊中點的線段」,這和前一小節中對邊、對角概念的理解提出的要求對應,即學生能識別頂點的對邊,以及邊的對角。定義中強調了中線兩個端點,以及它是一條線段。
  • 北極光收藏貼丨北京公立小學英語教材(下冊)知識盤點:英語成績棒,教材要吃透!
    我正在沒日沒夜地盤點三套北京公立小學英語教材(下冊)的知識點!作為一名合格的少兒英語老師,不僅要打磨課外輔導教材,還需要把孩子們的校內教材進行梳理!其實,課外輔導教材和校內教材並不是脫節的,而是相輔相成。作為老師,希望大家都可以提前知道公立學校的學習內容,再合理安排輔助課程。作為學生,建議先把校內教材的知識點吃透,再考慮拓展內容。
  •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而在教育學這個部分,課堂教學又是重中之重。大家在學習這一塊兒內容的時候需要拓展自身知識的廣度以及挖掘知識的深度,需要做到有自身的理解。那麼今天就幫助大家去梳理我們課堂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考點: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起去學習一下這一塊兒的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教師的教學工作包括五大環節: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和評定。
  • 教學研討|圓的極坐標方程
    研討素材一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高中數學4-4《坐標系與參數方程》選講中第一講第三節的內容,是在複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引入了極坐標系,以及掌握了極坐標與直角坐標的互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簡單曲線 的極坐標方程
  • 破解統編歷史教材的教學難題
    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教材的教學實踐中,由於內容繁多與課時相對較少的矛盾,很多老師對有些知識點的講解無所適從,往往一帶而過。學生在學習時,由於知識量大、教材又缺乏相應闡釋,也容易對有些學習內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以「學習精要」破解統編高中教材《中外歷史綱要》教學中的上述難題,主要採取這樣一些方式:一是「抓關鍵」。
  • 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學生學得透徹
    教學準備 師:多媒體、完全一樣的梯形若干個。生:剪刀、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紙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練習本。重點難點: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積公式。理解並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會計算梯形的面積。板書: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2.教學教材第96頁例3。出示教材第96頁例3情境圖和橫截面的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思考:橫截面是一個什麼形狀?(這是一個梯形;而且有兩個角是直角,是一個直角梯形。)讓學生找一找,直角梯形的高在哪裡?你能理解這個橫截面的含義嗎?
  •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全冊)
    仔細反思,可能是:學生在畫角時,內外刻度分不清。這說明他們在畫角時,頭腦裡並沒有去認真想清楚該找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只是看到這個度數就馬上打好了點,導致本來是銳角的角成了鈍角,本來是鈍角的角畫成了銳角。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學生對於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
  • 智慧教學生態,從製作一本AR增強版教材開始!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老師們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同時又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剖析,希望學生可以跳出教材將知識進行實際應用,這一過程中,如何解決傳統教材學習中的痛點,豐富教材教學資源,是實現智慧教學的關鍵一步。
  • 老師,你會寫「教學反思」嗎?許多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成了名師
    #青年教師成長可以通過撰寫「教學反思」迅速成長,許多教師在「教學反思」中走進了名師的行列。常規教學過程中,經常可以促進教師的反思與創新。「教學反思」怎樣寫呢?1、反思備課。這些現象制約著教學創新,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為此,我把備課的著眼點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和「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重點放在學法指導上。2、反思上課。
  • 【教學參考】淺談教材隱性知識——以必修1《細胞增殖》為例!
    這些知識點教材中沒有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它們或分散在教材的各個章節中,或隱藏在其他知識點的敘述中。 下面筆者以「細胞增殖」一節為例,談談其中的隱含知識。 關於這個問題,教材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講明白,這就需要我們仔細研究教材。教材中講到分裂間期進行活躍的物質準備,完成DNA分子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從這裡我們不難想到,短棒狀的染色體所含有的DNA已經被壓縮,無法解旋進行DNA的複製,而細絲狀的染色質則有助於完成DNA分子的複製,所以分裂間期染色體會處於細絲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