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人的免疫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分,即B淋巴細胞產生的能識別各種病原菌的中和抗體。由於病原菌多種多樣,所以中和抗體的種類也是成千上萬。形成這種抗體多樣性的機制目前認為通過兩步進行。
首先前體B細胞會將V,D,J基因片段進行隨機組合,產生轉錄單元編碼抗體的重鏈和輕鏈。這一過程由RAG1/2重組酶介導,並產生大量的特異性B細胞克隆。每一種細胞表面僅表達一種獨特的抗體分子,然而這樣的隨機組合也會產生許多能識別自身的B細胞,當然這些「叛徒」在成熟的過程中都會被清除。不識別自身的B細胞就將奔赴戰場——外周血淋巴組織,在這裡它們將遇見自己的敵人——各種病毒、細菌以及寄生蟲。
抗體第二次比較重要的多樣化過程發生於次級淋巴器官的生發中心,也就是B細胞碰到病原物的地方。在生發中心反映的過程中,B細胞會表達一種突變酶AID,它專門誘導DNA中U:G錯配的產生進而產生點突變,或者使DNA雙鏈斷裂產生小片段的插入或缺失,這樣造成抗體基因進一步多樣化。B細胞就被選擇出來進一步擴增,進而分化為記憶細胞及漿細胞。
這是傳統意義上人們認為的抗體多樣性的兩種機制,而今年一月份在Natur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發現,抗體中間竟然插入了一個大片段的基因序列,並且這種插入對抗體光譜中和作用非常重要,這一發現無疑對抗體產生機制的研究開啟了新的大門。
故事發生在對鐮狀瘧原蟲的研究身上。像鐮狀瘧原蟲這樣的病原菌,它們可以通過呈遞非常多樣化的抗原來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而相應的宿主就需要產生具有廣譜中和作用的抗體才能對抗它。
為了找到這種抗體,來自瑞士提契諾大學的Lanzavecchia團隊篩選了上百個瘧疾病人的血漿,發現其中有兩個具有廣譜中和抗性,進而從這些志願者體內分離到了他們想要的抗體,並且發現抗體主要識別的是RIFIN家族蛋白,這一蛋白由寄生蟲編碼並且在感染的血紅細胞表面表達。
然而當他們分析這些抗體的組成時發現,這兩個抗體的V和DJ基因片段中間分別插入了一個507及732片段,進一步研究發現,它來自與重鏈不同染色體區段的一種膠原結合受體LAIR1基因。然而這種插入絕不是無意義的突變,因為LAIR1這一片段正是抗體與RIFIN結合的關鍵。
在鐮狀瘧原蟲這樣多樣性的抗原群體壓力下,抗體居然需要一段全新的DNA片段的插入來滿足其多樣性。這一發現帶了很多疑問,首先這是如何發生的呢?這種抗體多樣性發生的頻率如何呢?僅僅是個案呢,還是具有普遍意義呢?它是因為像瘧疾這種慢性感染才會激發的嗎?除了LAIR1這一片段,還有沒有其他的位點參與了抗體多樣性呢?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可能又會引起新一輪的研究熱潮吧。
參考文獻:
TanJ, Pieper K, Piccoli L, et al. A LAIR1 insertion generates broadly reactive antibodies against malaria variant antigens. Nature, 2015; 529, 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