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根川進:發現抗體多樣性遺傳學原理

2021-01-09 科技世界網

利根川進(Tonegawa Susumu),畢業於京都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在高中時對化學產生了興趣,後就讀京都大學,因「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而獲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利根川進1939年出生於日本的名古屋(Nagoya),後就讀於東京的日比谷高中(Hibiya High School)。1963年他獲得京都大學(University of Kyoto)化學學士學位,前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分子生物學研究生。其間他研究了噬菌體的遺傳轉錄,並於1968年獲得博士學位。1971年,他成為瑞士(Switzerland)巴塞爾市免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Immunology in basel)的分子生物學家。

在大學時期,教生物化學的山田廣美教授向他推薦了由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科學家方斯華·賈克伯與賈克·莫諾撰寫的一篇論文,裡頭提到操縱子的理論而令他對分子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63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京都大學病毒研究所,跟隨渡邊格從事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渡邊格是當時在日本少數自美國歸國,具有完整分子生物學訓練的科學家。但在利根川進做了兩個月的研究之後,渡邊格與他說若想要學好分子生物,日本的環境還不夠好,建議他可以去美國完成學業。在當時日本的潮流是,在日本博士班畢業後,到美國做幾年博士後,再回到日本來。利根川進本來也打算走這種模式,但經過考慮之後,還是決定去美國讀博士班。

利根川進加入該研究所之時,免疫學家們正在為抗體的起源而爭論不休。生物體受到感染後會產生某些特殊的蛋白質進行抵禦,這種特殊的蛋白質就稱為抗體(antibodies)。「種系(germ line)」理論認為製造抗體的基因來自於遺傳密碼的一部分,而「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理論認為抗體基因自身重新組合編碼而衍生出新的抗體,因此一小部分基因能夠產生眾多變體。利根川進通過演示一個DNA分子的突變和重組(recombine)或重新排列,證明了「體細胞突變」理論。此過程可製造出多達100億種抗體,利根川進發現突變的基因片段是由一條條貌似非活躍或未編碼的DNA帶隔開的,這些DNA帶被稱為基因內區(introns)。他還發現這些基因內區中包含著一種基因控制成分,名為「強化因子」。利根川進在抗體遺傳學上的研究對尋找癌症——尤其是白血病、淋巴瘤等血癌疾病——的病因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1968年他以研究嗜菌體轉錄調控而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師從Masaki Hayashi)畢業。留在實驗室做了一年博士後之後,1969年進入沙克研究院Renato Dulbecco的實驗室研究SV40的轉錄調控。1970年秋,一方面因為留美的籤證到期,另一方面由於Dulbecco的引介而進入瑞士巴塞爾免疫研究所(當時所長是Niels Kaj Jerne)。(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科技世界網)

相關焦點

  • 免疫史話: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機制爭論的解決
    利根川進和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機制示意圖。A 利根川進(1939-);B 抗體多樣性產生的三大機制示意圖。當然,基因的數量只是一方面,真正要完全解決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機制問題就必須將DNA的核苷酸序列完全解析出來。1976年,利根川進首先驗證了威廉·德雷爾和克勞德·班尼特所提出的兩個基因編碼一條多肽鏈的理論,然後發現在小鼠的基因組中有大約50個κ輕鏈、2個λ輕鏈可變區和50個重鏈可變區的功能性基因,以及一些非功能性的假基因;而人的這些基因的數目可能要相對少一些。
  • 諾獎大牛利根川進:「相逢卻似曾相識」的神經環路機制
    在巴塞爾的8年時間裡,利根川進做出了偉大的發現,因「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而獲1987年諾比爾醫學或生理學獎。90年代初,功成名就的利根川進被麻省理工學院癌症中心請回來,在美國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實驗室。
  • Nature: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新機制
    人的免疫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分,即B淋巴細胞產生的能識別各種病原菌的中和抗體。由於病原菌多種多樣,所以中和抗體的種類也是成千上萬。形成這種抗體多樣性的機制目前認為通過兩步進行。 首先前體B細胞會將V,D,J基因片段進行隨機組合,產生轉錄單元編碼抗體的重鏈和輕鏈。這一過程由RAG1/2重組酶介導,並產生大量的特異性B細胞克隆。
  • 視頻|抗體的多樣性與單抗
    【WiFi下觀看】▼▼▼抗體的多樣性(來源: 阿爾法小分隊 )抗體的異質性。
  • 免疫學拾遺-第6章:抗體多樣性
    為了產生抗原受體多樣性,B細胞採用如下所述的遺傳機制:1.V、D和J基因片段有多個拷貝,例如大約有35個Vk基因片段。這就是所謂的種系多樣性。2.VJ和VDJ基因片段以多種組合重組,稱為組合多樣性,例如,35個Vk和5個Jk片段可以形成175條(35×5)不同可變區的人κ輕鏈。3.基因片段之間形成連接。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利根川進: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抗原和抗體的原理一直被視為醫學界最大的謎團,而利根川進徹底解決了這個課題。他因「查明了產生多樣性抗體的遺傳原理」而單獨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一項全球任何一位頂級研究人員都無法比擬的獨創研究。1963年從京都大學理學部化學科畢業的利根川直接升入京都大學的病毒研究所繼續深造。在那裡,他開始對分子生物學感興趣。
  • 科學家發現膀胱癌幹細胞起源的重要遺傳學機制
    科學家發現膀胱癌幹細胞起源的重要遺傳學機制 2016-11-15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作為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膀胱癌幹細胞(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的起源和遺傳學基礎目前仍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抗體工程實驗室李翀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採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對腫瘤幹細胞進行基因組學層面的探索,並進行了功能性實驗驗證。
  • B細胞及抗體種類多樣性的形成機制
    該學說的主要內容是:免疫細胞由眾多識別不同抗原的細胞克隆所組成;同一克隆細胞及其後代所分泌的產物(抗體)具有相同的特異性;淋巴細胞識別抗原的多樣性在機體接觸抗原之前就已經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選擇並激活相應的克隆。1975年,該學說所提出的「一個細胞克隆產生一種特異性抗體的預見」被雜交瘤技術和由該技術產生的單克隆抗體所證實。
  • Science:B細胞多樣性的發現讓廣譜疫苗成為可能
    在人體內的淋巴結,病原體侵入時B細胞產生相應抗體。達爾文樣的突變循環和選擇周期導致導致B細胞類群中平均親和力的增加。來 自Whitehead研究所的科學家的新發現推翻了先前持有的概念即在淋巴結只有少數的B細胞和抗體產生最高親和力。相反,不太嚴格的競爭允許多個B細胞 譜系同時進化,勝利者佔有所有的事件是很少見的。
  • 抗體的發現史及結構特徵
    1948年,阿斯特麗德·法戈瑞奧司發現B細胞的其中一種形式漿細胞就是負責生產抗體的工廠。此後,研究工作的重點轉向了識別抗體蛋白質結構中各部分的作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和約瑟夫·蓋裡發現了抗體的輕鏈,並且發現這和1845年由亨利·本冊·瓊斯所發現的本周氏蛋白質是同一種物質,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 抗體人源化的發現之旅
    非人源性抗體進入人體內會引起嚴重的機體排異反應,進而影響抗體在臨床應用時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對抗體進行人源化改造,儘可能降低抗體的異源性,並且使其特異性和親和力保持不變。抗體人源化的原理圖1 抗體結構抗體每個可變區含有三個
  • 昨天,今天,明天:人源化抗體的發現之旅 | 深度
    在這一設想下,人們開發出了「嵌合抗體」,即包含了老鼠抗體可變區和人類抗體恆定區的抗體。這固然是一大進步,但人們隨後發現,這些嵌合抗體的免疫原性依然不夠低。人源化技術的誕生終於讓老鼠抗體的免疫原性得到了控制——通過限制可變區上互補性決定區(即抗原抗體結合的部位)中的鼠類序列,人源化的抗體比嵌合抗體的免疫原性要更低。
  • 何大一:新冠患者體內發現強效抗體 「抗體雞尾酒」或助治療和預防
    7月25日,何大一告訴《財經》記者:他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體內發現多種強效抗體,混合而成的「抗體雞尾酒」,可能有助於治療和預防新冠病毒感染。這一重大發現正在進一步驗證中。英國《自然》雜誌網站7月22日刊發的研究報告說,研究人員從5名新冠肺炎重症住院患者體內分離出61種新冠病毒中和單克隆抗體,發現19種抗體可有效中和試管中的新冠病毒,其中9種顯現強力,半數抑制濃度僅為0.7至9納克每毫升。研究人員把其中一種強效抗體提純後注入敘利亞倉鼠體內,結果顯示可有效防止倉鼠感染新冠病毒。何大一說,抗體「在倉鼠肺組織中完全阻斷」病毒。
  • 獼猴中HIV-1EV抗體共進化導致中和寬度的研究
    這包括保守免疫遺傳學、結構和化學解決方案的表位識別和精確的環境胺基酸替代、插入和刪除所導致病毒持久性。由於迄今為止發現的大多數HIV-1 bNAB來自於長期感染HIV-1的人類,我們假設,在靈長類動物中誘導這種抗體的一種方法可能是通過用猿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SHIV)感染印度恆河猴(RMs),這種病毒攜帶的HIV-1主要或傳播/創立者(T/F)env可誘導人類產生bNAbs。
  • 抗體缺乏多樣性使老年人更易染流感
    近日,一項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在老年人群中效果較差,這可能主要與B細胞有關,他們的B細胞難以產生可充分適應並對抗新出現的流感病毒株的抗體。隨著年齡的增長,B細胞及其所分泌的抗體突變會減少,因此面對不斷變化的流感病毒,它們無法帶來有效的保護。相關論文刊登於《細胞—宿主與微生物》。
  • 科學家成功追蹤癌症的表觀遺傳學進化機制
    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患者進行研究,繪製出了患者機體中數千個癌變細胞中的一套表觀遺傳學標記(表觀基因組),這種緩慢的進行性惡性腫瘤影響著B細胞的功能,研究者分析了龐大的表觀基因組數據來闡明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下患者機體癌症的進化及進展,以及患者如何對藥物依魯替尼的標準療法產生反應。
  • 基因測序揭示EB病毒多樣性
    gp350誘導的抗體可以中和病毒的感染活性,因而確定gp350上的抗原性表位至關重要。關於gp350生物活性的研究表明,gp350通過影響炎性細胞的信號轉導途徑,對免疫系統發揮廣泛的調節作用,以至有些學者稱之為免疫調節因子。因此進一步一對 gp350進行深入研究,對闡明其調節免疫系統的機制及發現新的免疫調節因子具有重要意義。
  • 抗體多樣性缺乏或使老人更易患流感
    記者從細胞出版社中國區市場部獲悉,2月20日,《細胞—宿主與微生物》雜誌發表一項新發現:流感疫苗在老年人群中效果可能較差的原因,主要與執行體液免疫的B淋巴細胞有關,B細胞難以產生可充分適應並對抗新出現的流感病毒株的抗體。
  • Elife:機器學習與表觀遺傳學藥物發現
    2019年10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器學習強大的處理數據的能力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新藥發現模式。近日,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顯微鏡圖像中收集信息,從而可以進行高通量表觀遺傳藥物篩選,從而可以開闢針對癌症,心臟病,精神疾病等的新療法。
  • 差點死於戰亂,卻奠定個性化醫療 | 藥物遺傳學之父的萬字自傳
    圖丨鐮狀紅細胞阻塞血管那時,辛格博士讓我將鐮狀細胞貧血症患者的血紅蛋白與未感染個體的血紅蛋白進行對比,通過將血紅蛋白注射進小兔子體內以產生抗體,得出抗鐮珠蛋白抗體(anti-sickle-hemoglobin antibodies)與抗正常的血紅蛋白抗體(anti-normal-hemoglobin antibodies)之間的異同。